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楞严经讲解249:还有不满别人、有攻击别人的心态,就表示你的心没有自我降伏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8-29 16:00 点击 133 次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说三摩修法 令从耳根一门深入 解六结 越三空-22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揽七宝几”:“揽”,就是引取。“七宝几”,就是镶嵌有七宝的小桌子。所以叫做镶嵌。镶嵌就是填补空隙。“引手于几”:“引手”,就是伸手。1048页,“劫波罗天”:也就是夜摩天,又翻译成焰摩天、炎摩天、或时分天。“绾”:就是系。“次第詶佛”:这个“詶(chóu:⑴古同“酬”。⑵古同“筹”)”,就是答。


    经文:【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织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好!这个文字都很简单。


    【注释】“叠华巾”:宝叠华织成之巾。“缉”:就是绩,就是麻,这个“缉”就是麻。以缕缝布之边。我们现在所讲的车布边,台湾话就是车布边。【诠论】“巾本一条”,喻心本是一。“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如来之意为:既然于一心所成之根结,都赋与不同的名(如眼、耳、鼻、舌、身、意等等),为何同一条华巾的结,你们却都给它同一个名,而不分别给予不同的名?这又进一步表示:巾之六结既同样是“结”,身之六根结也应同样是“根”,并无差别;然众生以无明,而强作分别,所以令诸根有别;诸根既有别,则成不同,眼根就不是耳根,耳根就不是眼根,则成不同;若不同,则不通矣。现在欲修“圆通”,须先打破如是的虚妄分别。


    附及,《楞严正脉》说:“首五句稍以倒乱”,又说“我初绾巾”等二句应放在此段之首,这样文理才不倒;又说这是译写之误;圆瑛老法师承其说。鄙则以为经文如是次第应该没有错;我也是认为没有错,我的看法跟成观法师是一样的。而且,“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这两句置于此,有深的、甚深的含义,盖具深义焉:一、在修辞上,用来强调;二、“此叠华巾先实一条”更用来点醒听者:“心本是一”之义;三、“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为修辞当中之“修辞问句”,所谓“修辞问句”者,即实非问句,而是一种以“问句”来达到“强调”、“反讽”的意思等等目的之句法。那么第二、第三,乃至第六个结,应不可以再称为“结”,因为第一个已经称“结”了,因为“结”这个名称已经用在第一绾巾了。按照道理讲,第二、第三不应当再讲“结”了,就是强调:为什么你们还是讲结?正如六根当中第一个既已称为“眼”,其他就不可再称为“眼”了。如来用此事例看似平淡的问句,而来点拨当机,令其于习焉不察、“想当然耳”的无可置疑处,而生疑情,于是猛然觉醒众生的虚妄分别、妄立名相、循名取实之过谬,诸位!这十二个字,就是一切众生的毛病:虚妄分别、妄立名相、循名取实,所有的众生,统统是这个,不管你的学历有多高。也就是《楞伽经》所明的相、名;见到外面的妄相,在相上安一个名,就有种种的言说,言说、文字而产生妄想,“相、名、妄相”之非,而一念回流,入于“正智”、“如如”。此如来之深意,不可不察,而以为译家有过。所以我们就了解,一切书生都是名字相,读书读得再多,统统是相、统统是名、统统是妄想、统统是观念。所以,诸佛妙理,无关文字,就是这个道理,它不是符号,也不是观念,著不得、取不得;但是可以用语言、文字的方便说。


    1051页,底下,六结虽异,一巾所造,【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只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翻过来,1052页,【注释】“巾体同是,因结有异?”:巾体本来是同一个,会不会因为打了结,而令巾体变成了不一样呢?比喻:心体本来是一,会不会因为有六根区隔,而令心之本体变成有异?是不会的。“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我现如果想把最后打成的这第六个结,倒过来把它称为第一个结,这样能成吗?“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第一就是第一,第六就是第六,怎么可能改变呢?如果要改变,纵令我是很有口才的人,而且尽我一辈子的工夫去辩说,也不能够把第六结说成是第一结,并且令听者皆承认有道理。换言之,即使再有口才的人,也无法用狡辩术而真正将这六个结的次第以及名称,全部都搅乱了。“如是”:这是佛印可阿难以上所说。“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这六个结虽然不是同一个,但是我们如果回顾其本因(就是本体),实只是一巾所造。佛在上面虽印可阿难所说,但是阿难一心只注意到“结相”之“异”,而没有注意到“结体”之“同”;这就是见“相”不见“性”。


    诸位!见相就有无量差别;见性就平等一如。所以,我们之所以要得到有佛讲的平等心,从哪一个角度讲?是从性上讲的,从性上讲的。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是指我们人人的本性。如果在相上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什么意思?就是缘起无自性,诸相、众相空无自性。所以我们就讲:这个相是不可得、是是法平等,是站在这个相的体性本空。所以,不生不灭有二个角度讲:在相上的角度讲:当体即空,叫做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我们看的是生灭相,佛看的是永恒相,因为相不可得;相不可得,哪有什么生灭、不生灭的东西?相不可得,岂有生灭跟不生灭?所以,佛性非常非无常,就是指相不可得。有相,你才论无常,再论一个常;佛性它不是相,体性它不是相,所以在空无自性的相的角度来说,叫做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简单讲:这个宇宙当中,都是地水火风空见识,永恒的七大所构成的,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嘛!而我们看的是生灭相,是因为因缘凑合,内心妄动。所以,这就叫做生灭相。可是到佛的境界来讲的话,他没有这个东西,连生灭也不存在,不生灭也不存在,空无自性,就是绝对的如来藏性,在绝对的如来藏性,不论无常,也不论常。所以在相体本空的这个角度来讲,叫做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只是在绝对的本体来讲,没有能所,但有能所,俱是戏论,这是站在性宗的角度来讲。


    所以,涅槃有二个角度来说:站在相的角度讲涅槃,相不可得,讲涅槃。站在性的角度来讲,它是绝对,没有能所,站在这个角度,讲无上大般涅槃。所以,佛无论是相、无论是性,都达到绝对的圆满,没有能所。所以,到这个地步,佛性非常非无常,非生非无生,讲生不对,讲无生还是不对,这里没有任何的语言可以形容,用人类拙劣的语言,没有办法形容佛陀的大般涅槃的心境,因为人类的语言太拙劣了,道不出佛陀的真义。唯有见性的人、大悟的人,用这个语言慢慢慢慢的引导,慢慢的引导....让你找到目的地,就是这样子。所以,大悟之人说法,纵横自在,不会死在文字里面。为什么呢?因为它是本性流露出来的法,不是语言、文字里面的东西,他可以左右逢源,以一滴之水,就了解整个大海。


    底下,所以,阿难一心只注意到“结相”之“异”,而没有注意到“结体”之“同”;这就是见“相”不见“性”。然如来之意则在藉著观察“结相之异”,而导引入“结体是一”,但是阿难之知见仍不及于此。“令其杂乱,终不得成”;虽然六结是同一巾所造,但法如是故,既已成结,再要任意乱其次第,也是不可得。“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一心所成的六根与一巾所成的六结是一样的;在毕竟同的“体”中,生出毕竟异之“用”:用虽有别,而体仍旧是一,不会因用之多寡而改变其体一之性。


    【义贯】“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来“只”是“一条”,当“我”系“六绾时”,即“名”为“有六”个“结。汝”现在“审”细“观察”一下:“巾体”本来“是同”一个,会不会“因”为打了“结”而令巾体“有”所差“异?于”汝“意云何”?最“初”的“绾结成”之时,“名为第一”结;“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若“欲将”最后的“第六结”之“名”,首尾掉换一下,而令之“成”为“第一”结,这样能成立“不”?“不也,世尊。六结若”真的“存”在,“斯第六”个成就的结其“名终非第一”。这个事实,“纵”然“我”经“历”多“生”、竭“尽其”一切巧言“明辩,如何”得“令是六结”搅“乱”其“名”称及次第?“佛言:如是”!一点没错。“六结”虽各自“不同”,然“循顾”其“本”体之“因”,实是“一巾所造”,纵然是同一巾体,但欲“令其”诸结之名称次第变成“杂乱”无章,“终不得成。则汝”之“六根,亦复如是”:于“毕竟同”之体“中”,由于自心无明妄想之因缘缠结,而“生”出“毕竟”相“异”之用。


    1055页,底下讲:六解一亡:若无诸结,即无彼此;劳见生狂华。经文:【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1056页,【注释】“汝必嫌此六结不成”:“嫌”,就是嫌恶,讨厌,不喜欢。“六结不成”,希望六结不成。此谓,你如果实在不喜欢这六结,而希望它们不成就,不存在的话。“愿乐一成”:也可念成愿乐(yao四声)一成,“一”,一巾。而愿意喜欢原来的一巾仍然能得恢复、成就。此比喻:你如果是实在厌离根结,而欲成一心清净解脱。“是非锋起”:是与非之诤论如刀锋而起。以如是之诤论能伤人,尤其是能伤人之慧命,所以比作喻如刀锋。在座诸位!所以我们人类活在这个是非圈子里面,就一定会伤害到;我们一定要远离是非,这个人是非很多,你一定要远离。本身也不可以做一个是非的罪人,为什么?是非锋起,就会伤人,佛经也是这样讲。“若总解除”:“总”,就是完全。这些结如果全都解除了。“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六结如果解除,则无结存在(不存在就是不生),如是则无彼与此的位置、次第、与名相。“尚不名一,六云何成”:如果连“一巾”之名尚不可得,则“六结”之名云何得以成立呢?


    【义贯】1057页,“佛告阿难:汝”若“必嫌”恶“此六结”各异之状态,“不”欲其“成”立,而“愿乐”原来的“一”巾仍还原“成”无隔之一体,此事“复云何”而可“得”成就呢?“阿难言:此”诸“结若存”在,则“是”与“非”之诤论必然如刀“锋”而“起”,易自伤伤人,“于”诸结“中”必“自生”起“此结非彼”结,“彼结非此”结之诤论。“如来”您“今日若总解除”诸结,因而“结若不”复“生”存,“则无彼此”之位置、次第以及名相,如是则“尚不”得“名一”巾,更何况“六”结之名“云何”得“成”?


    “佛言”;我所说的“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自“无始”以来,以“心性狂乱”故;心性狂乱就是重点,这个就是生相无明,莫名其妙心就发狂,起无明狂。所以,我们莫名其妙会起贪;莫名其妙会起大的嗔恨心;莫名其妙会起愚痴心,就是心性狂乱的缘故。因而虚妄之“知见妄发”,不是佛的真见,是妄见,知见妄发。如是“发”生之虚“妄”知见自无始来“不”曾止“息”,因而成为“劳见”(能见分)而“发”为妄“尘”(所见相分)。这就是“如”过“劳目睛”成为见病,“则”妄见“有狂”乱纷飞之空“华”相出现,“于湛”然“精明”之主体上,彼等空华犹似“无因”而“乱起”乱灭。1058页,就是这样子,“一切”有情与无情“世间”,包括无情器世间的“山河大地”之成住坏空,及有情众生世间之“生死”与“涅槃”,十法界一切染净诸法,“皆即”是“狂”心“劳”病所见之“颠倒”空“华”之“相”。


    底下是:解结须从结心。经文:【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牵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他这里念那个fou三声,我认为那个“不(fou三声)也,世尊。”我认为这个不好念,不好念,这一句我都是念:不(bu四声)也,世尊。这样子是不是很有力?“如是解不(fou三声)?不(bu四声)也,世尊。”这样很好念啊!对不对?你如果念成:如是解不(fou三声)?不(fou三声)也,世尊。怪怪的!所以我不要照他的念,我照我的念,你不觉得我的比较好念吗?对不对?“如是解不(fou三声)?不(bu四声)也,世尊。”喔!铿锵有力,铿锵有力!对不对?如是解不(fou三声)?不(fou三声)也,嗯!世尊。怪怪的!


    【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fou三声)?”“不(bu四声)也,世尊。”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解除,当于结心。”】


    【注释】“偏牵其左”:“牵”,就是拉,扯。把有结的巾向左边一拉。左边比喻“有”,拉到左边,比喻凡夫以无明力强制真性令堕于有,且执著于此有,所以长沦生死,不得解脱。是故把巾往左边拉扯,不但不能解开根结,结果只有令结缚得更紧而已。“偏牵右边”:“右边”,与左边之“有”相对,也就是“空”。喻二乘执空,滞于涅槃,故也不能解九界之根结,而证圆通。“左、右”比喻空有二边,皆成边见,诸位!这个 “边见”不是外道的断见的那个边见。见思惑里面有边见,是指断见跟常见;这里的边见不是,是指空有二边的意思。所以,空有二俱非,以皆违于如来中道正见。


    诸位!在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说:宁可不修行,宁可百年不修行,不可一日走错路。宁可百年不开悟,不可一日走错路。这个就是这样,如果没有佛来指导我们,我们用什么方法都解不开这个心结,因为不懂法,所以,就想尽办法要解,愈来就愈奇怪!然后给这个不叫做善知识的,应该讲说邪恶的知识,用种种的神通、稀奇古怪的东西,蛊惑、迷惑,掉进那个邪见坑道里面,一辈子都跳不出来!所以想要修学的人是很幸运;可是掉进去恶知见、邪见的坑洞里面,却是生命中的最大不幸!他一心想向佛,本来有机会解脱,可是因为没有碰到好的师父,没有碰到好的增上缘,亲因缘没有办法起动起来,愈走愈偏,而且是执着自己对的,而且也会攻击别人,也会攻击别人。


    有一次,一个打电话来,因为他听某某法师的,然后就说:慧律法师讲的法,我们准备把它串连起来,用火全部把它烧掉!包括讲《楞严经》,也要把我烧掉。那你就知道,他讲的是很认真的,他听那个法师的,就守住那个地方,不容许其他的法师有跟这个法师的意见、看法,有一点点弹性的空间,是不允许的。当他认为这个是真正的法的时候、死执不放的时候,其他法师的法一律不看!你想想看,你想想看!对不对?在座诸位!听师父的法,我一直叫你、告诉大家:一定要尊重,每一个佛弟子,无论出家、在家,学佛就是学习尊重。可是他不是,他那个心就是像打结一样:我就是非要这样不行!其他的统统列为恶知见、邪见,那种态度是非常激烈的。那一种人类的对某一种相上的执着,或者是某一种认同的时候,他几乎解不开,这种叫做法上的一种执着。我们也很了解他的立场,因为他修的就是这一句佛号,也能理解他为什么这么激烈,为什么这么激烈。但是,因为他是众生,我们给众生就是一个原谅、一个宽恕,纵然他把我讲的光盘统统烧掉,我也不会生气,你做的因果,你自己负责。所以你就知道,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同师父所讲的法,而我们也尊重别人。所以听师父的法有一个好处:你会尊重所有的法师;尊重所有的居士的修行法门;你也会尊重任何一个道场的道风,每一个道场都有自己的道风跟依据吧!你也会尊重每一个宗派,你尊重南传、尊重北传、尊重藏传的法师。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是同一个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所以我就跟他们讲:一根指头是很容易折断的,五根指头联合起来,就会形成致命的拳头!对不对?口径,佛弟子,出家、在家要团结,口径一致向外嘛!不是,他的炮火是向内的,而且是居士,居士敢向师父讲这样子,你就知道那个中毒有多深,没办法的,没有能力的。


    所以解脱,有时候我们就讲,师父讲:有时候我们人要学自私一点,我没有能力去改变你,我解脱我个人的,各人做,各人负因果。就是释迦牟尼佛来也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在世,你看看,是多么了不起的世尊,他也是没办法去改变九十六种外道。以释迦牟尼佛的例子,来看我们今天的立场,我们就不会觉得心里有委屈,或者是有压力,或者是有难过,或者是怎么样,没有关系的。释迦牟尼佛当时在世;从有佛出世以来,附佛外道,包括外道,就不曾间断过,更遑论今天二千五百年后的台湾,这个时代的佛教这么衰微,证圣果的少、证量的少,能够吃一点苦头,像师父这样吃一点苦头,有一点经教基础,心性有一点少许的体悟,这个还派得上用场,还算不错了!对不对?因为我们离佛世太遥远了,你哪有办法去制诸外道?我们真的没有这个能耐。只能说:我尽力的把佛陀的思想、正法,传达到每一个有缘的众生;关于没有缘的众生,我们没办法度;关于伤害师父的、毁谤我们的、师父的,我们给一个宽恕跟原谅,因为他是同样同体的大悲,他也是未来佛,未来佛。我们也不能说他一定不对,站在他的立场,也许他在护持正法:我攻击你,我是护持正法。但是其实是护持那个法师。我看了这个世间,看得透了!所以,在佛门三、四十年,什么逆境、什么顺境、什么赞叹、什么毁谤没听过?所以,大风大浪,就可以造就一个良好的水手,我不会晕船啦,不会晕船。(笑)(众鼓掌)


    1060页,“汝设方便,云何解成”:你想看看用什么方法,才可以把这结给解开。这就是所谓的观机逗教,佛不直说,而令阿难自思自解。“当于结心,解即分散”:“心”,指问题之所在。此言,应当在结心之处,只要一解,此结就分散了,意涵不用左右牵来牵去,作一些不相干的动作:若不直攻问题的症结所在,怎能解得开?若直攻问题之症结,当下即解。所以这个“当于结心”也就是隐含了“直指人心”之义。(须知阿难乃大权示现,而且在不久的将来便绍如来正法眼藏,为宗门之二祖,所以讲起来,阿难也是我的师父,我也是接禅宗法脉,他是二祖。故言外亦即是影射宗门心地法门,有以致之。)又,解从“结心”也是表远离左右二边的中道正见实义之修法,不作左拉右扯、二乘凡夫之“空、有”无益之行,直趋中道了义之处。


    【义贯】“阿难”问“言:此”由“劳”病所见的空华相“同”内心之根“结云何”可得“解除”?于是“如来以手将所结”之“巾偏牵”拉于“其左”边,而“问阿难言:如是”能“解”结“不”?“不也,世尊”。阿难答言。1061页,第二行,如来“旋复以手偏牵”有结之巾于佛自己的“右边”,于是“又问阿难:如是”能“解”诸结“不”?“不也,世尊”。阿难又答。“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向“左右”两边“各牵”拉此巾,“竟不能解”诸结,“汝”且“设”一“方便”,看“云何”能令“解”结之事“成”就?“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欲解结,应“当于结”之中“心”一“解”,结“即”便“分散”。“佛告阿难:如是,如是”!一点也不错,“若欲解除”诸结,应“当于结心”上动手解除。


    【诠论】有人也许会问说:要解巾上之结,当然是要直接在结上动手,这还用问吗?而且,这么明显的问题,佛为何把一条手巾左右牵来牵去,这很显然并非解开结缚之方法,只有越扯越紧;而如来为何这么作呢?愈扯愈紧,诸位!这个就是众生,众生想要修行,但是愈扯愈紧,心结打得愈深、愈大!就是刚刚师父所举的那个居士,他也认真在念佛、修行啊,但是,有不同的看法,就完全攻击,要烧毁,你看,这个心就愈扯愈紧了!这个不是佛法,哪一个佛弟子说要把《楞严经》烧掉的?听都没听过!


    而如来为何这么作?当知:佛以巾为例的时候,是把问题简化,且就近取譬,令我们一看就明了什么是解结之方,而什么不是解结之方;这也是如来“深入浅出”的教授法。这以巾结为例,浅显明白,但若用在众生自身的根结上,可就不是那么单纯明显了,除非是得了无漏道眼之人,或已得法眼、慧眼之大菩萨,其他一切凡夫、外道、二乘,并不能一眼就看出那样作、那样修,究竟对不对?能不能究竟解除九界之根结?而佛大慈大智,设如是方便,让我们一看,马上就明白:左牵右扯、偏左偏右、堕空执有,不只是白费精力,而且把结越扯越紧了,所以,在座诸位!修行愈修愈烦恼,就是表示你走的路愈错!修行还有那种攻击别人的心态,还有不满别人,那么就表示你的心没有自我降伏。所以,这个想要修行的人,愈扯就愈紧,心就愈捆死,记得!你走错路了,要冷静一下,再找一个大善知识,好好的来解开。如果你修行,看到的法,每次看,每次法喜;每次看,每次喜悦;每次看,每次解脱一点点,这就表示你走对路了,你走对路了!


    所以知道凡夫、二乘之堕空执有之种种修行,实在是“错用心”,“虚费工夫”,不能解除九法界“二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之根结。所以知道佛智实不可思议,能以如此平实简单的事例,而来解说开发世界上第一等困难、隐晦难了的问题,令有智众生一望即得比量之知见,因而心开悟解。所以知道佛之为“无上士、调御丈夫”者,诚然不谬也。


   底下,结心在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经文:【“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注释】“我说佛法”:指我以上所说的从根解除,而达到圆通,以至成佛的法门。“从因缘生”:这个“因缘”是指最胜上的因缘,是如来自证的“如来密因”的因缘,而非凡小所解的因缘。1064页,“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之最胜上密因,于此法中,乃不取著世间的任何和合的粗劣之相,以和合就是无常,无常即有生灭;然如来法为离生灭心而修,不得依生灭心而修;若依和合生灭之心或法而修,则所得之法也是无常生灭,所以知道和合之法是粗劣之相;但是如来之法,为依湛然精明之性。所以要依性而修,不要依相而修,诸位要了解这个,缘起法还是粗相,湛然精明之体才是。所以其法为至精纯胜上。又,二乘所依粗劣和合之法,(因为二乘是了解缘起法),皆是二法,如依空破有,依净破染等。然如来之法系令体入本自庄严,非空非有,本自清净,不可染污,究竟离诤,远离二法。


    离诤,这个是功夫,没有是非就离诤;没有对错就离诤;没有空有就离诤;没有能所就离诤,诸位!这个离诤就是功夫。你跟朋友吵架,这表示你的离诤功夫还不够到家。你说:那个人实在是可怜、可恶,我不理他,他却一直来惹我!还是远离,众生就是这样子,有时候没办法远离!是不是?有时候,夫妻之间怎么远离?孩子都生了三个了,变成怨偶了,那你怎么远离?所以,有时候很无奈,我们出家人讲,是出家人的事,我们可以离诤,你跟我也没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跟你吵架?对不对?那是我们出家人,讲是这样,很方便,你在家居士不一样啊,孩子都生三、四个了,夫妻之间吵到...对不对?所以,人家有一句话说:夫妻之间,爱起来如胶似漆,夫妻吵起来惊天动地!(笑)爱起来如胶似漆,吵起来惊天动地,真的是这样子。所以,这个离诤,是指你的立场有办法的,那么,在家居士就会很难了!


    远离二法,离一切戏论,以一切戏论皆是粗相,为“众生知见”之本。“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来以自觉圣智而开发明了世间以及出世间一切诸法,皆了知其本起之因(此即如来藏,为一切法之究竟本因),众生依此本因,而各随其所遇之缘,出生十界依正、染净一切法。“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甚至一滴雨水,如来之智也能确知其中由多少小雨滴组成,因为如来已得正遍知觉,如实了知众生以何因缘,而可得多少雨水之滋润。我比较认同下面这一句,我认为这一句是表法的。那我也很厉害啊,对不对?一滴之雨,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外所下的雨,我慧律法师也知道啊,多少雨?不是奇数就是偶数啊!(笑)不是135,不然就是246,我也知道它。对不对?用猜的也猜得....不是奇数就是偶数,亦知头数啊!


    1065页,“松直、棘曲,鹄白、乌玄”:“棘”,就是荆棘。“鹄”,就是天鹅;体长三尺馀,形状跟鹤相似,颈长,上面的嘴有黄赤色之瘤,全体是白色的。“乌”,就是乌鸦。“玄”,就是黑。此谓,松树以何因缘而挺直,荆棘以何因缘而弯曲,鹄何以生来就是白色,而乌鸦何以生来就是黑色。“皆了元由”:如是等一切依正之法,如来皆了其元由。“根结若除,尘相自灭”:“根”就是能取。“尘”就是所取。能取的六根之缠结若解除,则所取之尘自然不生。“诸妄销亡,不真何待”:“诸妄”,指“能所”诸妄。能所诸妄既皆销亡,则不证真更何待?此即是:妄销真显露是也。


    【义贯】“阿难,我”以上所“说”的从根解除而达圆通,乃至成“佛”之“法”,系“从”最胜上之“因缘”(本源心地)而“生”,然此胜因缘“非”同凡小“取”著“世间”虚妄“和合”而生之“粗”劣之“相”;此乃“如来”依自觉圣智开“发明”了“世”间以及“出世”间一切“法”,了“知其”究竟“本”起之“因”(就是如来藏),所以这个如来藏有无量的种子,种子会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随”众生“所”遇之“缘”而现“出”十法界依正一切分齐之相。(以佛智正遍知觉,普知十法界一切总别之相),“如是乃至”即使是“恒”河“沙”数的世“界”之“外”的处所,其“一滴之雨”水,诸佛如来以其智“亦”能如实确“知”其“头数”(滴数——以佛如实能知彼世界众生以何因缘,而得受用多少雨水之滋润故);又,如来之智也对“现前种种”依正之相,皆悉了知其因缘,例如“松”树以何因缘而得挺“直”、荆“棘”以何因缘而弯“曲,鹄”何以生来即“白”,而“乌”鸦何以生来即“玄”黑,如来于如是诸法“皆了”其“元由”。“是故阿难”,你今欲修无上菩提,而达佛之境界,即应“随汝心”性之“中”所近,而“选择六根”中之一圆通根去修,逮你修到能取之“根结若”得解“除”,则所取的“尘相自”然“灭”而不生,能取以及所取之根尘“诸妄”既皆“销亡”,此时若“不”现证“真”如实性,更“何待”乎?所以,在座诸位!要取证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并不困难,但于能缘的识心分别、执着,彻底放下;于所缘的相,了知如幻,空无所有,诸位!能所一亡,真如自性自然就显现,也是在当下,也是在当下,识心当体即空,就是识性,它是不二的。所以你不必跑、不必追、不必寻,就在当下!


    1067页,解结依次第----解后得人空以及无生忍。经文:【“阿难,我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縈,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诸位!这个无生忍是最重要的功夫,这个无生忍就是:所有的法都了解无生,同时没有能忍、所忍,叫做无生忍。已经完全除去能所,心二六时中都在三昧当中。所以,这个无生忍,就是佛成佛的功夫,他的忍辱不是说:我要硬忍!他的忍辱是与空相应,与毕竟空相应的,才能够达到无生法忍。所以,在座诸位!有人常常讲说:师父啊!我怎么知道我修行有所成就?很简单!用这个无生忍,印证看看你自己的功夫,你碰到顺境,人家赞叹你的时候,你会不会一直心花怒放,忘记了自我?碰到兄弟姊妹为了财产,分的时候,你有没有怒目相视、恶言相向?你忍得住吗?或者是你碰到无理取闹的那一些陌生人,孰可忍,孰不可忍?对不对?


    【注释】“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六结现前”,即现前的六结。1068页,“萦”,就是缠、就是结。这现前的六个结,如果同时去把它们解开,能不能在同一时间内都解除呢?“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同体”,指同一个巾体。这六个结虽同是一个巾体,但并不是在同一个时间内结成的。“此根初解,先得人空”:“初”,就是第一步,第一个层次。解脱有许多个层次,此是第一个层次的解脱:先证人空,表示我们这个四大本空,五阴无我,也就是“人无我”,此是小乘所证的。“空性圆明,成法解脱”:一切法不住著,叫做成法解脱,空性圆明,就表示完全放下,根、尘、识一十八界所有的万法,统统放下!空性圆明,圆明就是不缺陷了,不会着此执彼、执此着彼,都不会!


    所以,“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证得“人空”之后,若上上增进,则悟此人空之空性本自圆明,无空相可得,即证得“法空”,也就是“法无我”,而成就法解脱。“法解脱”,就是于法得解脱。此所谓的“法”者,一切法也,指世间、出世间一切法,十法界、凡圣、染净一切法;此为菩萨所证以及所行之境界。菩萨所得法解脱已,也就是一切法而得自在,故得遍法界虚空界,游诸佛土,度脱众生,成就甚难稀有、不可思议之事。“解脱法已,俱空不生”:“俱空”,指人空以及法空之二空。这又是更高一层次的证悟:菩萨在得到法的解脱,证得法空之后,又更进一步,证得人空与法空二者俱是无有自性,本不生,也就是所谓二空不生,“二空亦空”。这也就是《大般若经》所说的“第一义空”,或者是“第一义谛大空”。第一义谛大空就是绝对空。所以简单讲:没有一种事情、没有一法、没有一知、没有一见不放下,这个就是佛!没有一相不放下,没有一知不放下,没有一见不放下,没有一法不放下,统统放下!这个放下,知、见、法、相,统统放,这个就是佛!佛法很简单,着就是众生,不着就是圣,就这么简单,立竿见影!


    “从三摩地得无生忍”:“三摩地”,正定;定慧等持,译为三昧。这里特别是指首楞严三昧。“忍”,就是安忍,忍可,持心不动。“无生忍”,也就是菩萨于三摩地中,观一切法本不生,而忍可于心,并以此忍智持心而不动,称为“无生法忍”;因为虽然菩萨以定慧力照了,了知一切法本不生,然诸法也常随种种因缘而如幻现起一切相,犹如空华、水月;菩萨自住三摩地中,观了一切空华、水月之相,虽有众相而无实性,虽然无实体性而仍随缘而现种种相,如幻如化,皆不可得;菩萨以甚深智如是如实观了,得成于忍,心不动摇,此境界称为“无生法忍”。当你了解这个万法如梦如幻,你就不会一直在这个身体做文章,你就不会,以心最重要。所以,美德比美貌更迷人;智慧比刀剑更有力!又,为何此“无生法忍”定要从三摩地得呢?因为无生法忍是诸佛菩萨所证最殊胜的无漏智之一,是与定心相应,与首楞严三摩地相应之法,非凡愚居散乱境得窥其奥,亦非二乘沈空滞寂之所能入,故唯能从以如来藏为根本的首楞严三昧中得。


    翻过来,1070页,【义贯】“阿难,我今问汝:此劫波罗”天所奉之“巾”,今有“六结现”在目“前”,若欲“同时解”除其“萦”缠之结,可“得同”时都“除”去“不”?“不也,世尊。是”诸“结本”来是“以次第绾”系而“生,今日”若要解除之,“当”仍“须”依“次第而解,六”个“结”虽是“同”一巾“体”所成,但其萦“结”并“不”在“同”一“时”间,是“则”欲令“结解”除“时,云何”可以于“同”一时而得尽“除”?“佛言”:众生修行欲令其“六根”之结“解除,亦复如是”,须依次第而行。“此”六“根”最“初解”脱时的境界为“先”证“得人空”(此为二乘所证境界);其次,若得上上增进,即证悟此人空之“空性”本自“圆明”,因而远离诸相,亦无人空之相可得,于是即证法空,而“成”就于“法”得“解脱”;复次,得“解脱”于“法已”,再上上增进,如实照见人空与法空二空本身也是“俱空”无自性,其体本“不生,是名”为“菩萨从”首楞严“三摩地”中而证“得无生”法“忍”。


    诸位!我们第十套到这一个段落。那么,我们休息二十分,不能走,我们一定要....师父还会下来,一起诵这个楞严咒、十小咒。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修学楞严的人,就是要实修,实修,我们很久都没有诵了,很久都没有诵了。所以,在座诸位!不管你有什么重要事,统统要放下,也不准走;走了的人,下次不要给他听,来了就把铁门关起来,把铁门关起来。听《楞严经》,就算你家发生火灾,你也不能走,楞严,首楞严大定啊!说:师父!我家失火了!失火是消防队的事,跟你有什么关系?你双手空空能洒水救火吗?讲得也没错,好!再坐下来!(笑)对不对?


编者注:《说三摩修法 令从耳根一门深入 解六结 越三空》告一段落,下节课进入 第11套《说三摩中 二十五圣圆通》(前二十四圣)学习。(未完)











(文章转自  正见录  2019-10-29)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经讲解249:还有不满别人、有攻击别人的心态,就表示你的心没有自我降伏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