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南山律:性空观是观察一切法无常,相空观是直观一切法皆是幻相,唯识观是观察一切法皆是真如全体大用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8-11-17 14:31 点击 690 次


  (三)唯识观:


    “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二》


    唯识观相当于天台别教和圆教的修行方法。这里引《楞严经》的经文,是从圆教的角度来分析。


    “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观察一切境界都不离开现前一念心性,因为一切境界都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一切浮尘”,包括外在的器世间和内在的根身,这种种幻化的相貌,都是因缘所生的。


    从真谛来观察,它“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缘生,并没有一个真实的生起处,我们看到它生起,事实上只是一个幻相,所以叫“当处出生”。既然无生,当然也就无灭,所以说“随处灭尽”,生灭之间是没有间隔的,这是从真谛来观察。


    从俗谛来看,“幻妄称相”,虽说诸法真实性不可得,依然有十法界依正果报的差别,历历分明的显现。但所有这些差别相的体都是虚幻的,所以叫“幻妄称相”。所谓的生灭,只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循业发现的境界,这是从俗谛来观察。 


    接着讲到中谛,这就和前面的相空观不一样了。“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虽然它的作用是如梦如幻、不真实的,但是就着第一义谛来说,它的本体就是妙觉明体,也就是我们的真如。一切法都是我们真如的全体大用,所以它的体含摄十法界。观察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就是观察实相,这就是唯识观法。 


    底下的经文,只是再把这个上面这些观念,再加以广说。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就是“诸幻化相”。这些是从俗谛来看,一切幻化的相貌。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在业力的推动下,因缘和合,就生起虚妄不实的作用。因为它没有真实的生处,所以是“虚妄有生”;既然是虚妄的生,当然,因缘别离,就虚妄地灭去了,它生灭都是虚妄的。这是就真谛的角度,观察一切法无所有。 


    再从中谛来看:“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虽然一切法在作用上都是生灭去来之相,但就其本体来说,却是“妙觉明体”,都是如来藏这种常住妙明,不动周圆的妙真如性。“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这都是在赞叹如来藏的功德。“常住”指它的本体是不生灭的;“妙明”指它所显现的十法界的妙用;“不动周圆”是总说如来藏,它的本体虽然是不生灭的(不动),但它的作用却遍法界(周圆)。“妙真如性”的“妙”,就是不可思议,一切法同时具足真、俗、中三谛,不离开现前这一念心性,这是不可思议的,这是从中谛来看。


    其次从真谛来看,为什么“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一切法不可得呢?因为“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了无所得!”在这个真如本体当中,要去寻找它真实的去来、迷悟、死生,了无所得!一切的境界,都只是我们真如本体,循业发现,产生出来的作用。就本体来说,它们都是真如的全体大用。由此可见,我们所认为的这个“我”也是不可得的,它只是五蕴所构成的一个如梦如幻的作用。但五蕴的实体,就是如来藏。


    修天台宗的空、假、中三观,并观察这三观都不离开一心,都是微妙不可思议的,这就是唯识观法。由此可见,要修唯识观法,一定要先有空观的基础,才不会含糊笼统,而错认消息了。 


    上述这三观的差别就在于,性空观是观察一切法无常,相空观是直接观察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的幻相,唯识观就是观察一切法都是真如的全体大用。 





(文章选自良因法师导读《南山律在家备览导读·别行篇》)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 南山律:性空观是观察一切法无常,相空观是直观一切法皆是幻相,唯识观是观察一切法皆是真如全体大用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