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教养生 >> 中医养生
佛教养生
中医教你:中秋过后咋养生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09-11 06:17 点击 1175 次

专家简介

  彭玉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主任

  夏苏英,长沙市中心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入秋后,自然界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由暑湿渐至秋燥。燥又有温燥与凉燥之分。人与自然相应,顺时应收敛阳气,使精气内聚,濡养五脏。因此,秋季养生,饮食起居、精神情志、体育锻炼都离不开养收的原则。

饮食寒凉少吃,多些润燥食物

  中秋天气干燥,容易出现口干咽燥、鼻衄鼻干、皮肤燥痒等,这时可用一些白色的性寒或味酸甜的中药,如白菊花、银耳、莲子、芦根、白茅根、沙参等。

  深秋时,中医称凉燥,此时不宜多喝凉茶,尤其是胃口不好、全身怕冷、易腹泻的人不要喝凉茶。

  中医认为,秋天由肺主宰,应多食酸,少食辛。这是因为辛味发散泻肺,酸味收敛肺气,秋天肺气宜收不宜散,所以秋后要少吃葱、姜等辛味食物,寒凉饮食一定要减少或禁食。比如西瓜性寒,属生冷,秋后还多吃会伤脾助湿。

  饮食方面,早秋宜适当多食些辛温食品,素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的俗语。白露后,气候转至干燥,宜多吃些清润食品,如芝麻、核桃、蜂蜜及梨等。

起居早睡早起

  起居方面,宜早睡早起,与鸡俱兴。特别是中老年人,应避免过长的睡眠。

  秋冬是脑血管病好发季节,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阶段,脑部血流速度减慢,容易造成脑血栓形成,适当早起可有效避免血栓的形成。

  高温带来的烦躁、少食、失眠、懒动及贪凉受寒等,均可使人体健康受损,从而欠上夏债,这些毛病,到秋季会上门算账

  如关节痛、颈椎病。这是因为在炎夏里过分吹空调、电扇,或夜晚过分贪凉,而使关节、颈椎受损导致的秋后发病。秋后,许多人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有的还伴有眩晕、恶心、上肢麻木、视物模糊等症,这些都因夏季过度贪凉受寒所致。局部热敷、保暖、按摩可缓解症状。此外,过敏性鼻炎、哮喘也与贪凉有关。

  运动方面,建议秋后多做些量力而行的运动,如走步、跑步、登山、游泳等,这样可促进脾胃运化,增强食欲。不过,运动量别太过,否则适得其反,会更疲乏。饮食要适当多吃些山药、百合、莲子、薏米等,有助于克服疲倦;如果出现气短等症,多吃点大枣,可健脾胃。

  秋老虎尚未下山,一场场秋雨带来的丝丝寒意便悄然而至。俗话说,春捂秋冻,百病不生。然而,在这凉爽的秋雨天,脖子、腰肾、脚踝三个部位应做好保暖保健专家解释,这三个部位均处于人体阳气运输的主要通道上,且肌肉较少、血管丰富,是主要的生理支撑点,一旦受寒,便会引起相关部位的疾患。护好3

暖颈: 让脖子不受寒,最简单的就是带条围巾或者穿高领衫等,保护好脖颈不露在外面。以免寒气入侵。此外,还可以做做扩胸仰头抻筋骨的动作。即双手交叉,放在颈部后面,同时扩胸,头向后仰,手臂向前用力,使得脖颈与手臂形成抵抗之势,这样可以锻炼头颈部的肌肉。

暖腰: 腰是人的一把手。中医认为,腰乃肾之府,肾是人体先天之本,喜暖怕寒,是人体重要的健康敏感区。老年人中比较高发的寒湿性腰痛,主要就是因腰部受风寒侵袭引起,在阴雨天会加重。而对女性而言,由于处于带脉区,腰部受寒引起的气滞血瘀,会影响卵巢等生殖系统的机能,因此更需要注重腰部保暖。

  除了借助戴腰围增加保暖外,也可通过按摩疏解受凉带来的不适。双手交叉,快速揉搓,直到把手掌搓热后,把手掌直接捂在肾俞穴上,用手掌上的热量来温暖腰肾,同时双手顺时针按揉。肾俞穴就是我们俗称的腰眼,是护肾的重要穴位,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暖脚脚踝部有200多个穴位,是人体小心脏。寒气一般都是从脚底侵入。因此,古语有云:白露不露脚,说的就是在白露节气后,人就不能再光着脚穿鞋,需要穿上袜子,防止受寒。此外,除了穿上厚袜子外,泡脚也是保护脚踝的很好方式。

  热水泡脚可以起到舒筋活血、缓解疲劳的作用。一般40摄氏度左右的水温即可(不烫手)。泡脚时加些中草药效果更好。其中具有温经作用的有:透骨草、川椒、干姜、桂枝;有活血通脉功效的有:红花、当归、鸡血藤、艾叶。使用时不同功效的中草药可搭配使用,一般来说,每种选用10即可。此外,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患者使用前应询问医生。

(来源:健康时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中医教你:中秋过后咋养生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