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楞严经讲解254:学佛不必多,深知贪欲为诸漏根本,你这辈子就快活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9-03 16:43 点击 127 次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24圣)-05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此四句,即大乘因缘,天台宗,藏、通、别、圆四教,即依此偈而立,四句依次立四教。鹙子一闻,便悟圆理,】哇!舍利弗可不是一般的根器。一悟便入圆理,【圆理即是藏心,故曰悟心;周遍法界,故曰无际。有云舍利弗,路逢马胜比丘,威仪庠序,】非常有威仪。【即趋问汝师是谁?答曰:我师释迦牟尼。又问:汝师授汝何法,可得闻乎?答曰:我初入道,只记得因缘之法: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闻已,即得初果。】看看这种根器,吓坏人了!我们《楞严经》已经讲到一半了,不晓得到底诸位证几果呢?这何止讲因缘,这讲不晓得几千万遍了,人家看到这因缘法,一句就证初果了!是不是?【归告目连亦悟,二人率领徒众,投佛出家,今云逢迦叶波者,或同时所遇,非独一人,彼此互出耳。】就是前后有一点出入;不过没关系,这个不影响真理的传播,反正就是讲因缘法呗。


    经文:【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从佛出家:见觉就是眼识,得到明圆,识精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的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既闻胜法,乃知师亦非常。】他的徒弟都这么厉害了,何况他的教主!是不是?所以,强将之下无弱兵,无弱兵。所以,我们文殊讲堂长年累月有这样的教化,所以,我们的组织、助念团,为人所称颂;然后我们的内坛、外坛、行堂,为人所称颂。那一天大陆的就说:喔!师父啊!你们连这个布置都这么的精细,这个布置,连那个细节的布置都布置得非常庄严!他们最赞叹的就是布置组。再来就是他很赞叹我们排那个水果的法物组,他说我们台湾内、外坛摆那个水果,真是漂亮喔!这个就变成要行堂,是不是?或者法物,都有。他说:我们来参加文殊讲堂水陆法会,不是惊讶,是震惊,非常的震惊,没看过这么殊胜跟庄严的法会的!那么师父又很慈悲,每天早上、晚上,然后中午都下来给我们看一看,鼓励啊!永生难忘!所以,师父也感到很安慰,感谢这些义工、法师的慈悲合作,让我们得到无上的荣耀,无上荣耀。但是,不要太得意忘形喔,头上安头,不要太得意忘形,这样就好,到这里就好,一直觉得自满……这样不可以,刚刚好就好,到这里就好,不然就又头上安头。既闻胜法,乃知师亦非常。


    【遂从佛出家,见觉亦眼识也。向者眼识,虽得无碍,尚未明圆,今则更承佛诲,识精明圆,得大自在,具四无畏,】具四无畏。诸位!在805页有这个四无畏,诸位先翻开805页,805页的二四六,第五行下面,四无所畏: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尽苦道无畏。先翻回来,后面再讲,先告诉你:有具四无畏。【为接乐小】乐小就是欢喜小乘。【之俦,】“俦”就是同类的。有的人,他大乘的没信心,认为大乘非佛说,乐于修小乘的。【权取四果,成阿罗汉;欲伏邪外之众,示居智魁,】“魁”就是首领。【为佛长子,乃以智德居长也。从佛口生,从法化生者:非说色身,乃指法身,】从法化生当然是法身了。【从佛闻法,而得悟证法身,如从佛口生也。】佛说法,他就悟了。【在教法中,常承法乳,长养之力,是从法化生也。】


    经文:【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此结答圆通。如我所修所证,心见发光,即由眼识,而成无障碍智,光即智也。智光极处,彻佛知见,斯眼识最为第一。他经云:“鹙子过去,已成金龙如来,】你看,舍利弗是再来人!对不对?你们也是再来人!哎呀!师父,不敢当啊!我还没说完:你是再来轮回的人。我还没说完,哪有高兴的那么快?稍微有一点点善根,就这么自足。是不是?【乃不舍大悲,倒驾慈航。”则知七日通达佛法,半月得证圣果,皆示现耳。】开什么玩笑?半月证果,我们经过多少的半月?吃过多少的月饼?对不对?到现在一点消息都没有!人家这样半个月就证圣果;当然,这个就示现的。


    799页,倒数第三行。【卯二  普贤耳识】经文:【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800页,文字简单,翻过来。【此自述远因。普贤菩萨:行弥法界】“弥"就是满,遍及法界。行弥法界【曰普,】就是行满遍及法界。【位邻极圣】位,“隣”就是接近,“极圣”就是佛,佛是妙觉,当然他就是等觉了。位隣极圣【曰贤。】普贤菩萨当然就是差佛一点点,其实跟佛差不多一样了。【起座顶礼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此显事佛之多,恒沙如来,悉皆承事,无空过者,】无空过者就是尽心尽力的奉事。【故得证位之深,以为法王真子,位当等觉,可以承绍法王家业也。《行愿品》云:“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这个是《华严经》里面的。【十方诸佛如来,教其弟子,有大乘菩萨根器者,即圆顿一类之机,修普贤行,即大乘法界行,十大愿王是也。此行从我立名者有二意:一、令行人有所效法;二、令普贤有所加被也。】有的人就问我说:哎呀!请问上人!您为什么命名叫做“文殊讲堂”?最主要的因为佛光山高雄的别院,命名叫做“普贤”,知道吗?所以在高雄不能再命一个普贤,常常要讲;前镇区的普贤,不是七贤路那个普贤,这样有多麻烦!一直在那边解释,麻烦,所以不能重复,就命这个“文殊”。那么,文殊又是智慧,师父又是弘法,很贴切的,刚好高雄没有人命。如果高雄有人命“文殊讲堂”,那就不能再命“文殊讲堂”了,那么就要命这个“慧律讲堂”,要跟人家不一样。现在“文殊讲堂”很好,现在公车站那里有个“文殊讲堂”,很好!我看中正高工都来这边坐车;香港人叫做坐车,台湾人叫做坐车。


    800页,中间。经文:【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世尊!我用心闻;心闻就是耳识,用这个耳识。分别众生所有的知见,如果于他方恒沙外,有一个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普贤行叫做无尽行,法界无尽行,叫做普贤行。知道吗?读过《华严经》的人都知道,叫做法界无尽行,叫做普贤行,没有穷尽、没有时间,穷劫、穷一切的虚空,虚空界尽,我愿乃尽。所以,这个法界无尽行,叫做普贤行。我于尔时,乘六牙白象,六牙象,分身百千,都来到这个人的地方。有的人于梦境见到了六牙白象,以前有人修普贤行,是有的,有这种感应的。纵彼障深,不能见普贤菩萨,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所以佛菩萨冥冥当中都在护持我们,只是因为我们凡夫看不到,看不到的,只要你至诚恳切的用功,诸佛菩萨、龙天护法都会保佑我们。


    【世尊我用心闻:心闻即耳识。惟用耳识,随念分别,不假五俱意,及独头意识,】诸位!这个意识分四种,分四种:一个叫做明了意识,一个叫做定中意识,一个叫做独头意识,一个叫做梦中意识。所以,独头意识有四种:明了、定中、独散、梦中。那么先解释一下,不假五俱意,五俱意识,因为我们在唯识学都讲过了,这唯识学里面,唯识学里面说,跟这个前五识的眼、耳、鼻、舌、身同时生起的意识,就叫做五俱意识,是四种意识里面之一,也就是意识当中的明了意识,明了意识就是五俱意识,五俱意识就是明了意识,跟五识、前五识一齐起来的,帮助五识生起现行,复能令五识明了取境,所以称为五俱意识,五俱意识。所以这个五俱意以及独头意识,然后计度分别。那么这个独头意识就是单独起来,不对境,叫做独头意识。法相宗所谓八识当中,第六意识有明了意识、定中意识、独散意识、梦中意识等四种,其中的定中意识、独头意识、梦中意识,因为不与前面五识俱起,乃是独起而泛缘十八界,所以称为独头意识,这个在唯识学里面讲的。简单讲:独头意识就是不对境,单独而起,叫做独头,就这么简单。


    【计度分别,便能分别众生,所有知见。然众生知见不一,有邪、正、大、小、权、实,种种差别,但用心闻,即能了知。若于他方,恒河沙界之外,极言其处之远。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先悟毗卢性海,】这个毘卢性海,毘卢就是毘卢遮那佛,体性广大无畏,就是我们的法身,犹如大海,又叫毘卢藏海,毘卢为法身如来,所以叫做毘卢性海,也就是通法性界、佛性界。诸位!《八十华严》翻译成毘卢遮那佛;《六十华严》翻译成卢舍那佛;后来,后来的人,就把毘卢遮那佛叫做法身。所以我们就是以前的翻译留下来的,翻译的译本有一点点不一样。所以这个毘卢性海就是这么来的。【次入普贤行门,虽然在远不遗,】不“遗”就是遗漏,虽然很远,但是也不遗漏。


    诸位!如果是佛的境界,他就没有距离,十方皆是心,心哪有距离?佛欲往哪里,佛得意生身,要到哪里就到哪里,动念就到,这在《楞伽经》,下一步经讲到:佛得意生身,可以穿墙走壁,没有任何障碍的,动念即至,叫做意生身;要到九地、八地菩萨,才能得到意生身,那个很不容易的!虽然在远不遗漏,【如十方世界,有无量众生,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此菩萨利生念切,及时而应。】“准”就是依,【准《法华》象是白象,表清白梵行之相,六牙表六度,乘此为因,而到如来果地也。分身百千:极言其多,非定数也。有无量众生,发明普贤行,菩萨即现无量身,而遍应之,此不思议之力用也。】一身不分,普现就像月亮,一月当空,影临众水,一样的道理。【一身不分而普现,群机咸应以无违,如一月当空,影临众水,纵彼惑重障深,能障遇圣善根,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消其惑业,除其障难,冥中拥护,令不退转。如无障者,现身安慰,令其增进。成就,双指有障无障,皆得成就,普贤广大行愿心也。】所以,修行诵普现行愿品的人很多,一字一拜的人也很多,一字一拜的人也很多;有的人一字一拜,拜《法华经》,最多的就是台湾的,《法华经》一字一拜;也有的人《楞严经》一字一拜;最多的就是普贤菩萨,诵普贤菩萨行愿品,一字一拜的也有,看你个人怎么修行。


    经文:【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佛问圆通:你怎么个圆通法?我说本因,但用心识闻,“闻”就是开大智慧,开发本自的光明。心闻发明的意思就是说:心识之闻,开发本自之光明,简单讲,这个识当体即空,就是识性。分别自在,虽分别,本性的分别,虽分别不作分别想,分别自在。这个不同于…….佛的分别跟众生分别有什么不一样?佛也会分别啊,问题在哪里?没有加一个执着,佛是没有执着的分别,说:虽有分别,等于没有分别,不是分别不好,是用识心分别,还是本性分别?识心分别就是烦恼分别;本性分别就是清净分别。所以,你不要看到“分别”,就是叫做不好,虽分别不作分别想,所以,这个叫做无分别;虽无分别,就是分别,分别就等于不分别,这个是佛性能起作用。不分别心是我们的体,能分别就是我们的作用,叫做善分别,用智慧分别,叫做善分别,善分别等于没有分别。可是,众生不一样,众生,你讲分别,他就是卡在一个执,只知道:我是我,你是你。这个是坚固执着的分别,坚固执着的对立叫做分别,不平等心的分别,不同于佛的分别。佛性的分别就是本性的分别,本性的分别,就是虽分别不作分别想,有分别等于没有分别,因为不加上任何的执着,还有颠倒见,不加知,不加见,不加法,不加相,所以,这种分别是绝对的知,本自光明的知。本性清净的分别,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我上来所说,最初本因,但用耳识,随念分别。能发智慧光明,普照群机,得大自在,现前诸行,】就是一切修行。【莫不资始乎此,故曰斯为第一。】没有一个不……“资”就是借重,没有一个不是借重这个而开始的。所以,你想要行大愿的人,那么就一定要拜普贤菩萨;你想要开智慧,那就要拜文殊师利菩萨。


    【卯三  难陀鼻识】经文:【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孙陀罗,此云艳,是妻名,难陀是本名,此云喜,连妻为名曰艳喜。因佛会下,难陀多人,加艳以别之。是佛胞弟,】所以好的都是他父亲生走了,父亲都生走了。是佛的胞弟,【具三十相,短佛四指,身亦金色,若入众中,有不识者,谓是佛来。起座顶礼白佛言:我初出世俗家,从佛而入出世道。虽具戒律:言于戒虽然无缺,于定尚未时入,故曰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所以,有散乱心的,就不叫做定,【散者心摄不起,动者心定不下,因无定不能发慧,无慧不能断惑,故未获无漏。】所以这个戒、定、慧是要具足的。【世尊教我:乃因机施教。及拘絺罗,此云大膝,是舍利弗母舅,】舍利弗要叫大膝舅舅。【同为散心之机。故佛教观鼻端白,两目注视,鼻尖微有白相,令其注心一处,收摄散动也。】就开始修观了。


    经文:【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我再念一遍:我初谛观,我开始好好的观照的时候,经过三七二十一天,见鼻中的气出入如烟;这底下暂时不要念下去,把最后那八个字:烟相渐销,鼻息成白,然后划起来,用一个箭号,塞进去“出入如烟”这个底下,“身心内明”要往后摆。那么,这样子语意才会通顺: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烟相渐销,鼻息成白,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这样来解释,说:我刚开始深入的观照,经三七二十一天,看到鼻中的气冒烟,出入如烟,有这个烟相。这个烟相,后来因为用功太微细了,再观照烟相,粗糙的烟相渐渐消了,这个鼻息渐渐就成白。身心就是鼻识,内明就是定成之相,你看,没有定,内心哪有明?所以告诉自己:要保持如如不动,不取于相,你才是一个真正的佛子。诸位!没有定,遑论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


    【我初秉教谛观,】“秉”就是按照。【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当知此气,由风火而起,鼓烦恼浊,故其状如烟,昧者不觉。惟谛观能见,视微若着。】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观察这个微细相,若着,把微细相看得很显著,“着”就是很显明,把这个细相看得很清楚的意思。视微若着,或者若着zhu,简单讲就是很明显、显著的意思;或者视微若着zhu,显著。是不是?把这个细微看得很清楚。【烟相渐销,鼻息成白两句:应接如烟下,观之既久,烦恼垂尽,烟相渐销,出入鼻息,竟成白相。身心内明者:身心即鼻识,以肉鼻同身,内明即定成之相,定功既成,便能发慧,明即智慧光明,烦恼既销,慧光迭发。】“迭”就是屡发。所以,开智慧、见性的人,智慧是每发必中,言出必智,只要讲话,就是智慧的语言;智慧的语言是有生命的,能够启动你的内心本有的智光。【圆满洞彻,依报世界,遍成虚净。虚则无碍,净则无染,皆慧光遍镕所致,故得内明外虚,犹如琉璃,内外明彻。】


    经文:【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观呢观久了,犹如琉璃,变成透明的了,琉璃就是透明的了,遍成虚净,犹如琉璃。接下来,心开漏尽,烦恼断尽了,没有能所了,诸出入息,化为光明,太厉害了,连呼吸都能成佛,轻轻松松便成就了,一呼一吸,观久了,人家就成就了!你看!古时候的人这个修行,如桌上拿柑,就这么简单,连呼吸都能化作无上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首句藏心开显,诸漏俱尽,诸出入气息,皆化为智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得成大阿罗汉,此转烦恼成菩提之先声。故世尊记我,当得菩提,即当来成佛也。】


    经文:【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说:佛问我怎么得圆通的呢?我以销息,什么叫销?慢慢的把这个烟相渐销,把这个鼻的息,呼吸气息慢慢变白,叫做销息。息久发明,销息既久了,“发”就是开发了本有智慧的光明,发明就是发本有,“发”就是开发,开发本有智慧之光明。明圆灭漏,又把这个光明达到了圆满,彻底时变成十方,灭除了种种的烦恼,达到无漏的解脱;灭漏,“漏”就是烦恼的别名。斯为第一,最妙圆通的法门,就是观鼻息。所以,佛问圆通,我用这个销息,销这个烟相渐销,鼻息成白。销了息,久了以后,就开发本有的智慧光明,又把这个光明达到了圆满,彻底达到十方界,所以,能够破除、灭掉诸漏,达到无漏的解脱。我认为圆通对我来讲,观这个鼻息是第一的。


    【此结答圆通,不取嗅、闻、鼻识,】这个“闻”就是能闻的心,也不起鼻识,不起能闻心、不起能闻的识。【而取观息之功。我以销息者:始而观鼻摄心,见气如烟;继而烟相渐销,鼻息成白,故曰销息。销息乃销如烟之气,而成白净之息也。息久发明者:销息既久,定力愈深,并息亦销,诸出入息,称性发化,成为智慧光明。】所以,在座诸位!你只要把相融入性,记得!把相尽,性就显,这一句话一百分!相不尽,性没办法显,相就是有能所;相尽、识心尽,能所没有,智慧的光明就显。所以,第一个步骤,修学佛法的第一个步骤,一定要摧毁对假相上的执着,一点点的执着都不行!这个对众生位来讲,有困难!他要生存,他就需要钱,谁不贪?他要建立家庭,他一定要贪男女、欲,他怎么会不贪?对不对?他想要做一点知名度,就需要一点名,那他谁不贪?所以,学佛的人,没办法摆脱这个现实的状况,那么,贪嗔痴还是会有,多多少少会有存在,因为他要生存。那么,生存是很残酷的,变成你没有办法专一来修行,我要生存,我不赚钱会饿死!对不对?要赚钱,又不能离开贪嗔痴,那这个就是麻烦了!我们也没有办法像出家人这样子,全部舍掉这个世俗。所以,只能说呼吁:你生活在这个现实的,残酷的现实当中,要好好的降低贪嗔痴,相不尽,性不显,相尽,性才能显。简单讲:对这个假相----财色名食睡,有一点点少许的贪着,本性就显露不出来。销息既久,定力就愈深,并息亦销,诸出入息,称性发化,成为智慧光明。【明圆灭漏者:光明圆照十方,销灭诸漏,不仅见思,并灭尘沙无明,惟斯鼻观,最为第一。】


    804页。【卯四  满慈舌识】经文:【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是辩才第一的。【满慈子,起座顶礼白佛,自述远因。我旷劫来,辩才无碍:此由宿命通,能忆远劫之事。辩才有四:一、法无碍辩,能说世出世法,一一名相,无不了知;二、义无碍辩,能说诸法,差别之义,通达无碍;】种种差别之法,分析得透彻。【三、辞无碍辩,能以一言,而含无边妙义,能收广义,纳在数语之中;】种种的语言当中,叫做数语当中。【四、乐说无碍辩,随顺众生好乐,善巧方便,而为说法。】而为说法,这个文字简单。【宣说苦空:对小机说小法;深达实相:对大机说大法;】所以宣说苦、空、无常、无我,这是对小根器的;要深达实相,对大根器说。那么,今天在座诸位,当然是对大根器说,《楞严经》是深达实相法。【又正说苦空之时,深达实相之理,了知苦本无苦,苦即法身,法身即实相也。了知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权实诸法,随宜能说。】


    【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即大乘了义秘密深奥法门。我于大众之中,将精微之义理,用巧妙之言词,对众开示,人众既多,根器不等。开示曰微妙者,自必三根普利,】上根、中根、下根,三根普利。【一雨均沾也。】就像一场大雨,有大树木受用,有中等的树木,有杂草也受用,一雨均沾也。【得无所畏者:分得如来,四无所畏:一、一切智无畏,】四无所畏:一、一切智无畏,对于诸法;什么叫一切智无畏?对于诸法皆觉知,住于正见无所屈伏,具无所怖畏的自信。简单讲:一切智无畏,简单讲就是很有自信,对自己很有信心,对自己的正见,住于正见,对自己很有自信,叫做一切智无畏,直接了当讲就是这样子。如果长一点解释就是:对于诸法皆觉知,住于正见无所屈伏,统统无所怖畏的自信,叫做一切智。【二、漏尽无畏,】顾名思义,一个“漏”,就知道是断烦恼,断尽烦恼,断尽一切烦恼,而无外难怖畏。我断尽一切烦恼,任何的来问难我的、干扰我的,我都可以排除。就没有外难。简单讲:外面来问难,我都可以一一对答。漏尽无畏,漏尽就是断尽一切烦恼,叫做漏尽,而无外难怖畏。


    【三、说障道无畏,】这个顾名思义就是:阐示修行如何排除障碍的法。我们修行要排除障碍,有障碍来,我们要如何去排除它呢?你这个方法不对,排除不了,用智慧,然后用方法,可以排除障道。所以,每一个修行,多多少少会有一些障道,除非你是大菩萨,古佛再来示现的。所以,说障道无畏的意思是说:阐示如何排除修行障碍之法,并对任何非难皆无所怖畏。因为佛在世的时候,那些外道常常来挑战佛陀的弟子,辩论,看看哪一个人讲得有道理。【四、说尽苦道无畏。】尽苦道,尽苦就是如何脱离苦,如何把苦尽了;那么这个名词,颠倒过来叫做尽苦。苦尽了,大家听得懂,如果尽苦,听起来有一点陌生。意思就是:宣说出离之道,而无所怖畏。怎么样能够把苦灭尽?那么这个名词大家都听得懂。说尽苦道无畏,如何把苦灭尽,就是宣说出离之道,而无所怖畏,所以,说尽苦道无畏。【能于众中,作师子吼,心无所畏,于法而得自在也。】


    805页,中间经文:经文:【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这个文字容易懂。【此叙现迹。本师世尊,知我有大辩才;诚为知弟莫若师,因才而教育。以音声轮:即口轮说法,亦即法轮。教我发扬者:教我观机发扬,】为什么要观机?有的人说法都不分时空,不分时空的,所以讲了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底下举个例子:【慎勿不净错施于炉韛,数息竟授于冢人。】以前有两个人,一个专门每天在炼铁,火炉旁边,以前的那个风炉,风炉,呼~~现在有电风扇可以吹,现在有瓦斯炉,这更方便了。以前如果要炼这个铁,底下要鼓这个风炉,呼~~你看过,你看过电影也看过。叫做炉韝,炉韝,他就做这种工作。有另外一个人,每天跟死者,或者坟墓处在一起,就是专门在给人家收埋尸体,每天都在坟冢之间、坟墓中间。这二个人。结果这二个人想修行,跟佛的徒弟问了:我怎么修行呢?那个徒弟教错方法,他对那个鼓风炉的说:你要做不净观,要做不净观。结果修了很久不能成就。然后给那个每天收尸体的人说:你要修数息观。他每天扛死人到坟墓,或者是扛这个尸体去火化,他说:你要修数息观。结果修了很久,不能成就,不能成就。


    后来修了很久不能成就,就请示世尊,世尊说:刚好颠倒!这个每天收尸的人,要去埋在这个冢间,高的坟墓的冢间,收尸体要火化的,要修不净观,因为他每天看这个尸体,要修不净观,那个每天鼔这个风炉的,呼~~就像人的呼吸,对不对?呼~~一吸一进,一出一进,呼~~我这个看电影才知道,看古时候的电影,不然我也不晓得这个是什么,喔!原来是在……古时候的那个武侠小说的,都有这个鼓这个风,练刀兵器的,就有那个风炉,风炉。所以,看电影也有好处,能够知道以前的典故。好!这个就是:慎勿把不净观,错施到鼓风炉的人;也不可以把数息观,却竟然教授、传授给这个收尸体的冢人;这个“冢”是高坟的意思。就是不对机,不对机。那我们现在没办法了,现在就一起传授了,是不是?这是属于个人的传授;佛在世的时候,佛,一尊佛,然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阿罗汉。所以当时候,那个已经不是高僧大德,那全部都是圣人啊!佛在世的时候,一千二百五十个圣人,随便找都可以找得到圣人来传授我们法;可是我们现在哪一个是有办法这样子?没办法!是不是?佛在世的时候,八关斋戒是一个比丘对一个居士的,不是像现在的,三百个人、四百个人一起来的。


    好!以前佛陀当时八关斋戒是怎么来的?好!譬如说我这里是世尊这个地方、这个道场,教出来徒弟,有的人早上一来,跟世尊讲:我今天要持八关斋戒。要持八关斋,一个人,一个人来八关斋戒,那就引进来,八关斋戒。然后就跪在和尚的前面,一个,一个人;沙弥也可以授八关斋戒,因为沙弥持十条戒,所以可以授人家八关斋戒,沙弥也可以授人家八关斋戒。一个,一个来,好!授完了,那这个比丘去休息。另外一个来,第二个居士来,对不对?第二个居士来,这个法师进去就不出来,再派第二个法师,今天又有一个居室要来受八关斋戒,来!举办完仪式,他就回去,回去以后,再家自誓受戒,就在家,把他受八关斋戒的……回到家,他就自己门关起来,就在家守这八条戒律,佛在世是这样。那个时候,有一千两百五十个大阿罗汉,还有没有证阿罗汉果的这些佛陀的弟子;那你现在用这样的方式,简直不可能!对不对?我们这里的法师,那一天如果说来了四百位八关斋戒,四百个,一个一个来,念完都天黑了,念完都天黑了,哪有办法呢?所以完全如法如律,如佛所说,八关斋戒就是这样,如法如律,如佛所说的八关斋戒,就是一个一个来,不可以一起来,不可以的,这个不如法。


    但是,这个不如法里面,也有取其善巧方便的时空,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能够这样,也算不错了,不错了!所以,有的人说:那么我可以在家自誓受戒吗?当然可以啊!当然可以啊;但是里面讲,经典里面讲:除非你特殊,四十里以内,四十里以内有比丘团体,不可以在家自誓受戒。四十里,四十里就远至台南了,你家如果在凤山,哪有四十里?或是住小港,小港就在隔壁区而已。对不对?四十里以内没有法师,可以在家自誓受八关斋戒。所以,如果说我们现在的生活,要跟佛陀当时的生活完全配合在一起,有困难,生活的方式已经不一样了!底下说:【我于佛前,助佛转轮者:助扬佛化,代转法轮。因师子吼:即说法无畏也。师子一吼,群兽皆伏,妙法一宣,邪、外归化。以此舌识,上辅佛化,下度众生,成阿罗汉。世尊印证我,说法人中,为无有上。】


    经文:【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此结答圆通。我以舌识,说法无畏,即以法音,降伏三界诸魔,五阴怨贼,销灭结使,以及诸漏,以斯舌识,最为第一。】806页,优波离尊者。【卯五  波离身识】经文:【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逾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这个文字很简单。【优波离此云上首,严持净戒,】诸位!这个净戒是八宗共修,每一宗统统要持戒,包括密宗也是一样,要严持净戒。【为众纲纪故。起座顶礼,而白佛言:我亲随佛,逾城出家者:据传说,佛为太子时,优婆离为东宫执事之臣。】官位也不小了,不过,只是剃头的。【及佛背父出家,彼(优婆离)亦有失职之咎,当然不安于位,且无职可供矣,故即随佛出家。但非国王所派遣,不在五比丘之列耳。】【亲观如来,六年勤苦者:】因为【太子剃除须发已,将宝冠宝衣等,交车匿持回,告禀父王母后,不必忧念。净饭王派遣五臣,同车匿往请太子回国,太子曰:“不成佛道,不回本国。”】有志气!【于是与太子随行。《普曜经》云:至伽阇山,苦行林,天献麻米,日食一颗。】一天吃一粒麦,一天吃一粒米,这是我们的世尊!


    【五臣同波离,】优波离尊者。【与太子伴修,五臣先后离去,惟波离始终不离,故曰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者:佛在雪山苦行,本可成道,只恐贻误众生,】大家以为这样吃苦可以成道,佛怕贻误众生,因为他是众生修行的表率、的模范,大家有样学样。在雪山苦行,本可以成道,但是怕说这种苦一般众生没办法。【以苦为道,故不在雪山成道。遂起诣菩提树下安坐,誓曰:“不成佛道,不起此坐。”经四十八日,波旬魔王,梦见三十二变,觉已恐怖,观察阎浮提菩萨坐树下,将成正觉。敕四魔女,令坏禅定,现三十二媚相,】所有的妩媚统统现前。你看看这个电影,那些魔女,在释迦牟尼佛(前)跳舞,一直跳。【菩萨身心,寂然不动,令女自见九孔二藏,】这个解释一下,一般人对这个二藏不熟,这个叫做生藏、熟藏,生藏就是从我们的口腔吃进去,经过食道,食道一直到胃,还没有消化前叫生藏;经过胃消化以后,在大肠、小肠、直肠,这个叫做熟藏。简单讲:经过消化以后叫做熟藏,还没有消化以前叫做生藏。这二藏表法的,是表示所有内脏的意思。所以,令女自见九孔二藏,就是看到五脏六腑,【八万虫户,】看看全身只是虫而已,有什么美的?


    在这里讲一个笑话;【污秽不净,】诸位!见性跟不见性,他那个功夫不一样。如果你今天你是大悟见性,看跟不看,答案都一样,没东西可以看,就是一堆骨灰,你怎么摇都一样。大悟见性,他一眼就贯穿那个色身,剩下骨头、剩下就是骨灰,没有东西可以看。好!这个就是我们看到电视上演这个,我来举这个例子,就是世间人对这个很着迷,然后很神秘,想要去看、探看些什么;可是,你大悟见性就不一样,八万虫户,污秽不净,【呕吐而去。】所以当我们有佛法的概念,就算有一点概念,你不会迷到失控,年轻人也不会着迷在这个女色,尤其是男孩子,着迷这个女色,着迷到失控!对不对?如果我们有一点观慧的能力。【魔怒亲率魔兵,有欲加害,亦无可奈何,此亦波离目睹之事,故曰亲见。】


    【制诸外道:此佛成道以后。佛未出世,印度只有外道婆罗门教,佛成道已,人多信仰,外道嫉妒,屡欲害佛,】诸位!不要说佛,就以师父这样一个这么平凡的出家人,不争名、不图利,也没有得罪过任何人,这个外道……所以外道,有一个外道,某某道,他是说:我们要把慧律击垮,击垮,佛教就垮!他把我看得太重了,他不晓得高僧大德很多。所以说:你一个人稍微站高处,外道就会嫉妒。所以,不是只有今天,佛在世也是一样,何况我们没有佛的大神通、那么大的成就,我们只是扮演一个小小小小的,微不足道的角色。所以,师父常常形容自己是佛教的小螺丝钉,我只是一个佛教的小螺丝钉,你也不要嫉妒我,也千万不要害我,我也没佛的大神通,你伤害我,我就叫警察来,不然怎么办?我又没有大神通,也没办法拿刀拿剑跟你拼命,我没办法这样。对不对?因此我就一直教育、教化这些出家众:千万不要锋芒必露,会伤害到自己的。【如申日以毒饭害佛,】“申日”就是重复,“申日”就是多次的意思。如申日以毒饭害佛,【佛自念我心无毒,自不受毒,食已安然。如以醉象害佛,佛伸五指,现五师子,醉象伏地不动。又度优楼频螺迦叶等,皆亲见制诸外道也。解脱世间,贪欲诸漏者:此波离自叙悟证有由,因亲观苦行,亲见降魔制外,信出世之有益,厌世间之无常,深知贪欲,为诸漏根本,】诸位!学佛不必多,这一句你把它画双红线,知,深知贪欲为诸漏根本,这样你这辈子就快活,你这一辈子就非常快乐!知道那个贪跟欲是很可怕的,记得要把它看淡一点,看淡一点。学佛不必多,二句就受用无穷了!【既已深知,自然不着,故曰解脱。】


    808页。经文:【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诸位因为没有研究过比丘戒,所以不太了解什么叫做性业,什么叫做遮业,我在这里解释一下: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就是微细的行。这个表示说很重视威仪庄严,包括微细的威仪都注意到。那么这个性业、遮业,没有研究过戒律的人,有一点模糊,这个“性”叫做定,就是不好,譬如说你杀生,不管你有没有受戒、不受戒,就是不好的事情,杀。或者是盗、偷盗,今天如果我们没有受戒,偷盗,犯了国法,犯了国法,像大卖场常常有人混进去盗东西,这个犯了国法。那么,如果你受戒了,你受戒了,去犯盗,就变成两种:一、违犯世尊的教条、教戒,违犯因果法,你犯盗戒。第二、也违犯了国家的法令,也违犯了国家的法令。所以,性业就是:偷盗这件事情,不管受戒跟不受戒,就是不好的,这个叫做性业,性业。遮业呢?就是酒戒,这个“遮”就是遮止,简单讲就是它还有一点弹性,修行人应当遮止,遮止就是不应当去喝酒,遮。那么杀、盗、淫、妄,是列为性业,性业;那么,这个饮酒或者吃荤的,或者是垦土,就是去开垦这个土地,列为遮业,就是会有杀生。譬如说你今天,法师接了很多的道场,土地太多,你大肆的建筑,那么,你就一定难免会杀生。所以如果比丘,你够住了就好,你的杀生的业就会少,因为那个昆虫太多了!所以,你要垦土,那么,这个尽量避免,这个叫遮业;喝酒,要尽量避免,这个叫做遮业;吃荤的,尽量避免,这个叫做遮业。简单讲就是:遮,有一点弹性;但是,最好不要,叫做遮,“遮”就是遮止不要这样做。性业,没得谈,杀、盗、淫、妄,本质就是不好的,不管你有没有受佛戒,就一定要遭受果报。


    【此述秉教得果。承佛教戒:即授以二百五十条比丘戒,此小乘戒也。如是乃至:渐次增进,大乘菩萨戒法。三千威仪:以行、住、坐、卧四威仪,各具二百五十成一千,对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聚净戒就是菩萨戒。【各一千则成三千。】那么就是摄律仪戒一千,摄善法戒一千,饶益有情戒一千,三聚净戒。【八万微细者:以三千威仪,】配身三、口四七支(【配身口七支,】)则成为……三千乘以七,【则成二万一千,复配贪、嗔、痴、等分,】等分就是各备具足,全部具足,等分就是:也有贪、也有嗔、也有痴,统统具足,叫做等分。【合成八万四千细行。性业遮业者:谓所戒之法,体性即恶,不待制止,】不必佛制戒律,那个杀、盗、淫、妄就是不好的,【犯则成业,】你逃不掉!【如杀盗淫妄等,是为性业。】“性”就是不可改变。


    简单讲:做了就必需负因果!有人在这个《达磨大师血脉论》里面,有人问说,他说:淫欲难断,大师!当如何?就是说:男女,男众或者女众,有的人淫欲特别的重,淫心特别的重,应当如何?达磨大师跟他回答了,一个很巧妙的答案,他说不做最好,做了难免轮回。真是一百分!不做最好,就是男女的淫欲不做最好,做了难免轮回,意思就是:你脱不了轮回,你很喜欢这个呗,这个你不一定会来投胎。对不对?所以说没有办法。性,性业就是定,不管你受戒不受戒,他就是要受果报。杀、盗、淫、妄为性业。底下,说:性业,遮业,所戒之法;再念一遍:复配贪、瞋、痴、等分,合成八万四千细行。性业、遮业者:所谓所戒之法,体性就是恶,不待制止,犯则成业,如杀盗淫妄,是为性业。


    【若所戒之法,体性非恶,以能引令作恶,佛故遮止;如饮酒食荤垦土等,是为遮业。】在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譬如说葱啊、蒜啊,这个在《楞严经》是戒的,是要戒的,是要严格持戒的。那么如果说是我们把它变成药用,譬如说,蒜头提炼成蒜头精,它有抗癌的作用,那么,这就另当别论了,它是注射用的,注射液,打点滴用的,这个就不是说吃荤的了。那么,还有一种,譬如说中药,中药,中药那里面如果有一些是脱壳,昆虫的脱壳,并没有杀生,昆虫的脱売,能够治病,这个就要看个人了,因为他没有杀生。譬如说,蝉脱壳、蛇皮,脱壳、脱皮,如果可以制成药,那么,这个就二类的看法:有的人还是不吃。但是,了解中药的人,认为某一些疾病需要配合,他认为这个没有杀生。有的人,蝉,只是壳而已喔,蝉壳脱壳,蝉壳,或者蛇皮,也可以制造成药,那就不杀生。有的人能接受,有的人不能接受,所以,就要看各人了,这个就不是很重大的,因为它无关于生命的,不关于杀生。如果说你一定要把这一条蛇杀了,那当然就不要了!


    譬如说取蛇的蛇胆制药,取蛇的蛇血,不要了。那么,现在有人说熊胆,什么退热啊怎么样子,动物的保护专家,呼吁我们还是不要。因为取那个熊胆,诸位!你看过吗?看过吗?那个熊,它的胆插一个管子,插一个管子,然后塞起来,时间到的时候打开,那个熊的胆汁流出来……流完的时候再把它锁起来,然后再等待,等待几天以后再打开,一直取那个熊胆的胆汁。那个熊一辈子都躁郁,那个熊完全一直快发疯了,关,一辈子都被关在笼子里面,插一个管子在那里面,就给它吃,活动空间又小,在那边每一只熊都快得重度忧郁症了,就一直发狂,它看到人就是抓狂!我看过那个影片,取那个熊胆、熊汁的,确实是很残忍!【由是大、小两乘之戒,悉皆能持,清净无犯。身心寂灭,成阿罗汉者:小乘制身,故身识寂然;大乘制心,故意识亦灭。此即由戒生定,定力既成,慧光斯发,乃得人空慧,成阿罗汉道。】人空慧就是照见五蕴皆空。


    经文:【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我是如来律中首领,于大众中,能以戒律,整纲肃纪。统领曰纲,维持曰纪,佛令稽查持犯,】稽查就是考核。【处断重轻,统领僧众,维持律宗,故曰我是众中纲纪。】诸位!在这个,佛在世的时候,是很贯彻的,那女众犯戒就更麻烦!譬如说男众,你犯了第二篇,那么,用十十个比丘出罪。女众犯了第二篇;第一篇的是最重,第二篇要四十个,要四十个,二十个比丘、二十个比丘尼,这四十个比丘、比丘尼,要全部持戒清净,诵戒倒背如流,才可以替这个人出罪。出罪就是我忏悔日期到,譬如说我忏了一个月、二个月,忏了一段期间,经过了仪式出罪,犯戒忏悔,经过一段日子叫做出罪,出罪就是四十个要在这里举办仪式,出这个比丘尼的罪过,比丘尼的罪过。譬如说是个比丘尼犯了第二篇,还要找二十个比丘来,还要找二十个比丘尼,这四十个要全部持戒清净的,以目前今天来讲,几乎没有。哪一个比丘尼她犯了这个重戒,她敢讲出来?譬如说这个比丘尼犯了淫戒,她怎么敢开口啊?她内心里面只有拜八十八佛、持大悲咒、求忏悔以外,她怎么敢说:比丘大德!我犯淫戒,我跟某某居士发生了什么事情。她哪敢这样讲?所以,末法要修行非常困难!而且比丘尼她一定要依止比丘,一定要依止比丘,不能单独结夏,要四个人才可以结夏。


    喔,讲到这个律学,律藏里面,这个可就很麻烦了,不是三言两语的事情,也不是在家人所能够理解的。单单一个律学,《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摩诃僧祇律》、这些要花十年,才能把轻重、微细、开遮持犯、轻重,统统搞清楚!那么,在中国这个地方,要实施这个佛制的戒律,也没办法、也很难!像比丘,那么,单比丘来传戒,比丘尼必需二部僧中传戒。比丘尼传戒,不能说只有比丘跟她传戒,不行!要二部僧中传戒,在比丘尼那边受戒,还要在比丘这边再受一次戒,二部僧中传戒。现在有了,台湾有二部僧中传戒,大陆也有二部僧中传戒的。(未完)









(文章转自  正见录  2019-11-03)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经讲解254:学佛不必多,深知贪欲为诸漏根本,你这辈子就快活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