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楞严经讲解253:没有能耐、能力来分辩正邪,你才执着某一种角度认为叫做对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9-02 16:36 点击 132 次


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说三摩中二十五圣圆通(前24圣)-04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翻开789页。【卯三  憍梵舌根】经文:【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这个经文看得懂。【憍梵钵提,此云牛呞,牛食之后,】这个牛吃东西,吃草吃了以后,【恒常虚嚼,】我们说就是会……虚就是没有东西,它这个嘴巴还是在嚼。【口则磨来磨去,尊者之口如之,】就像牛吃了以后,恒常虚嚼。【此乃宿业之报,故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这个“沙门”就是出家人。【因见老比丘,无齿而食,】这老比丘没有牙齿,没有牙齿就用磨的。那么现在的人好了,会做这个好的牙齿,来把它填补空隙,变成一个很完整的,因为现在的科学、医学都很发达。佛在世没有这么发达的齿科,所以牙齿掉了,大概都没办法。无齿而食,就笑了,【笑其如牛吃草,此老比丘,即告之曰:“我证阿罗汉道,汝犯口过,应当忏悔。”自亦知非,虽经忏悔,世世生生,犹感牛舌之报。故曰:“有牛呞病。”佛以憍梵钵提有此舌病,敕居天上,免人讥诮】这个“诮”就是责备的意思,也是讥笑的意思。【遭堕。来入法会时,令含念珠,可以遮谤,】遮谤就是止谤,因为众生都是看外貌、外相的。


    师父在这个文殊讲堂,一直强调口业的可怕,除了希望大家,能够三宝门中不造恶业以外,最重要的,师父研读过律藏,知道那种一句话讲错了,那一种后果的可怕!所以,我们文殊讲堂,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不听是非,不打妄语,重要就是这个口业,他要造业太容易了,一下子就讲出来,收缩不回去,来不及!那你看看,像这个例子,就是因为看一个老比丘,没有牙齿在吃东西,说:哎呀!你就像牛吃草!这样子嘲笑他,这样就没完没了了,这个因果都很可怕的!还有经过忏悔喔,没忏悔,那怎么办呢?所以,师父常劝众生:既然来到这个三宝门中,要修学佛道,就一定要走向阳光,身、口、意要走上对的。不能说我今天来到三宝的门中了,仍然习气很重,口业也不清净,那来这里变成谤佛、谤法、谤僧,那与其来,千万不要来,那就更糟糕!来这里是要求解脱的,犯了谤佛、谤法、谤僧,这个因果太可怕了;或者一念嘲笑出家人,这个因果都不得了!所以,好坏自有因果定夺,所以千万不要任意的毁谤他人,尤其是沙门。因此这个也变成:伪造沙门充斥着三宝门中,因为真跟假已经很难分了,他没有饭吃,找不到工作,随便穿个出家衣服,剃个头,蒙混过关,三教九流,这个是佛门的痛,因为他也不怕因果,说:伪造沙门,当下十八层地狱,求出无期!这《地藏经》讲的,他也不管那么多,他没饭吃了!所以,在这里再一次的呼吁,来修学佛道,就是要正视这个身口意的因果。因此由憍梵钵提这个例子,做什么事要很小心!【天人有宿命通,知其感报之因,不敢谤毁,故令居焉。】


    789页,最后一行。经文:【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此如来因机施教,欲令就路还家,故示以一味清净,心地法门,从舌根入也。一味者,非甜苦有味之味,】不是甜的、不是苦的这种有味道的味。【非淡然无味之味,但令反观】舌根的【根性,】不要执迷于甜、淡等味,就是【不观甜淡等尘,惟观双离空有,】这个“离“字,就是修学佛道做得最彻底的时候,解脱的钥匙。就像广钦老和尚讲的:一切修行人,应当转有为无,有这个能力。也就是说:你看到这个,众生是什么统统有,有这个、有那个;可是不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广钦老和尚告诉我们说:修学佛道,要有这种功夫:转有为无。所以,不要念念记忆前尘,因为那个本来就是空。惟观双离空有,【中道妙味,是为一味。清净心地,离尘脱根,反尝自性,】因为清净自性无关于根尘,所以叫做离尘脱根。


    【一味清净,即本元心地,依之修习,可成三昧,故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者:我因不循甜、淡、味尘,而起分别,得灭攀缘识心,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识心已灭,此即弃生灭也。】所以放掉,放弃分别心、放弃执着心、放弃颠倒心,就是弃生灭,守真常。【入三摩地,有修证之分,此是修中三摩。如何修法?但用根性,本有智光,观照尝味知性,非生于舌根自体,以外物不来,舌不成知;又非出于甜苦等物,以舌若不尝,物不自知;由悟根性,脱根离尘,所以应念得超世间诸漏。此即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也。】在这里还有一个重点,它背后的含义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真的修行人,那么就不会一直贪着于美味,因为这个舌根会欺骗我们的,会欺骗我们的;连吃饭都是修习、都是修行,连吃东西都能够入三昧。为什么?你只要不着物,也不着根,不着舌根,一心吃你的饭。所以,古时候大悟的圣者说:整天吃饭,不着一粒米。每天都在吃饭,但是没有嚼,未嚼,没有吃到一粒米。每天走路,不踏一寸地,每天都是这样在走路;可是,脚没有踏到一寸地。为什么?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地是心识影现出来的,这个只是缘起的东西。你看,这种功夫:每天吃饭,不嚼一粒米;嚼就是嘴巴在咬动那个嚼。然后,每天走路,脚不踏一寸地;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如果我们了解万法本空,唯心所造,唯心识定,那么大地只是缘起的尘沙,尘土、沙尘所缘起的、和合的东西假相,那么,脱根脱尘,就证到自内证的功夫。


    790页,倒数第二行。经文:【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解释一下:内脱身心,因为身跟心,这个“心”是指识心分别。内脱四大假合的身,还有意识所产生的执着跟分别心,都是内脱。为什么要内脱呢?因为身跟心都是依他起的,诸位!身是四大缘起的;心是因外在的尘,引发出来的生灭、刹那妄动的识心分别,心也是依他起的。在这里,“心”是指识,识体本空就是性,也不离当下,所以叫做内脱身心。简单讲:我们没有父亲、母亲来生我们,我们这个人到底在哪里呢?单父不生,单母也不生,父母亲结合了,就生我们,所以这个身心其实就是缘起的。外遗世界,因为诸法本空,也不存在,所以叫做把外在的世界也全部都放下了。那么,外遗世界就是脱尘,内脱身心其实就是脱根。远离三有,如鸟出笼,这个比喻比喻得很好!这个鸟就表示说我们的心,出笼就是解脱了,不为物累,不会被假相所束缚,这个鸟---我们的心,如果被这个假相所困住,就像这个鸟没办法出笼。简单讲:执着,愈执着、愈分别,你那个鸟笼就愈坚固,你怎么跳都跳不出来!人有时候什么都惬意,有钱、有房子、有房地产;可是,只是一句话,就足以让他十年不得解脱!随便别人一句话,就可以让他捆住十年,这个叫做观念。


    我们最大的鸟笼在哪里?最大的鸟笼叫做观念。什么叫做观念呢?缘起法不可得建立的妄想,那个叫做观念的妄想。把不实在的误认为实在的,譬如说别人骂我们:你一点用都没有!我们的内心就伤心、痛苦,然后好像活不下去了,快死掉了!别人赞叹我们:你很行、很了不起!那么就是身轻如鸿毛,这个心随着境转,这不是修行人,修行人是对自己负责的,你说我好,那我内心里面自己看看:有没有像你讲得那么好?你毁谤我那么坏,我自我检讨看看,有没有那么坏?坏,检讨;好,他赞叹,我们随喜,成就了他的口业清净。好!那么,无论是好跟坏,我们内心里面都活得很自在,这个鸟就出笼。所以,在这里用这个鸟出笼,你自己看看,你那一只鸟,心中的那一只鸟,是不是很自在?有没有出笼?简单讲:你还着世间的任何一相、一种观念,你那一只鸟就不自在。有没有如鸟出笼呢?自己很清楚。


    那么如果是证得阿罗汉果,那就是大鹏金翅鸟,对不对?展翅而飞。大鹏金翅鸟一展开来,一天就可以飞好几千里了;当然,这是经典讲的,因为已经鸟出笼了嘛!所以用这个鸟出笼,来印证自己,就知道你是不是一个解脱的圣者,不需要问别人,也不需要别人的肯定,乃至于别人的否定,这个跟修行没有关系!如果你这一点做不到,那你就会被困在假相的赞叹里面,也会被困在假相的毁谤里面,这个不是修行人,离修行的成道十万八千里!无论是顺境、无论是逆境,无论赞叹、无论毁谤,我们的心都是活得这么安详,这个就是鸟出笼。离垢销尘,离开种种的垢秽,销种种的外尘,得法眼清净,这个法眼清净就是证得空性,看什么都解脱,叫做法眼清净;证得一切法空,叫做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


    791页,【内脱身心:由上观味之知非体,故悟舌性,非关舌根自体,故能情界脱缠;外遗世界:由上观味之知非物,悟舌性非干味尘等物,故能器界超越。又由前应念得超,世间诸漏,故得远离三有(即三界)。上既根尘俱脱,情器双超,如鸟出笼,鸟喻迷时真堕妄中,笼喻三界五阴,今既解行相应,】诸位!古时候对这个解行的比喻,真的是比喻得很好:解如目,行如足,解就像我们的眼睛,行就像我们的两脚。你要达到目的,不能盲目的一直走啊!说:我只要行,我只要念佛,只要念佛,不听经、不闻法。阿弥陀佛……咦?少了一个解,少了一个解,就少了那两颗眼睛,你没有眼睛,你怎么走路啊?这个是很可怕的!所以,解如目,行如足,这个是相辅相成的,解就是一定要听经闻法的,不解,你如何行?叫做盲修瞎练了,盲修瞎练了,这个是很可怕的!你自己走在悬崖边,你都不知道,因为你没有解。最可怕的,还误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是对的。


    有个徒弟,跟一个念佛的人在谈,那个居士念佛没几年,因为听了老法师的讲经,就念佛,阿弥陀佛……很好,念佛是好事!不过这个徒弟看了师父的法,已经很长的时间了,觉得他们这个烦恼还在、计较心还在、分别心还在,好像念佛不怎么得力,好意就告诉他说:念佛很好,你怎么不看看其他法师讲的法呢?然后就说:我们只看某某法师的法。他说:那我拿一个慧律法师的光盘给你听一听,看,参考一下,你觉得怎么样?他说:慧律法师?那个是佛门、佛教的门外汉,他根本就不懂得修行!我们从这个例子就知道说,我们内在里面,卡在一个观念里面,他容不下任何的其他的,就知道,修行,知见非常重要!按照道理,如果我们有能力来分辩正邪;或者分辨权实二智;或者分辨究竟不究竟,那不怕听多的法师,因为你有你能力来分辨嘛!你没有能力分辨,你才执着某一种角度,就一直认为这个叫做对的,那就怕自己分心;怕自己分心,表示自己没有能耐、没有能力。


    在座诸位!你来听师父的法,千万记住!不一定只听慧律法师的,只要是符合佛的正知、正见道场,你都可以去,你都可以听,只要对你道业有帮助的。所以,用智慧审慎来抉择,这样才叫做客观,佛法回归客观、回归理性嘛!是不是?所以,听慧律法师的法的人,可以用更宽广的角度来修行,包容一切的法师,只要跟你有缘的,同时那个法师是正知正见的,因为你有能力啊!你也千万不要执着说:我今天听慧律法师的,我就其他的法师连参考都不要,然后给人家批评、毁谤,这个就不是佛法了,不是佛法了!所以,你就知道,那一天有一个法师来,就说:哎呀!师父啊!我们中国大陆的念佛的很多;可是我看他们的烦恼很多,您能不能就这个议题,属于净土宗的,念佛其实要通达心性的,再好好的讲一下,用一片的光盘、二片的光盘,可以把他救更多的众生!我跟他讲:当一个人接受某一种观念的时候,而且卡在那个观念的时候,我就是讲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救不了他,没有这个能耐的!我们把发心要救这个人,可以用在其他人的身上,可以度更多更多的众生!因为你耗在少数的人,那么更多的众生需要师父的法。这个叫做世间的常态。他一个没有证量的时候,他还没有证得到空性,不晓得法法平等的时候,他随便抓到哪一个点,他就可以攻击你!


    所以,我就随便讲一个例子,以前我在一个道场;随便举一个例子,你就知道,这个世间活下来是很累的!以前我在一个道场,这个师姑晚上洗了很多的香菇,准备了很多的香菇,为什么?她认为明天要给信徒吃好一点的。这个A的法师,就准备了很多香菇,第二天,哇!准备了很多的香菇,用了很重的香菇。第二个比丘尼就说:用那么多香菇,那么贵!我们收入也没那么多,香菇很贵呢!是不是?你香菇那么多也不好吃!是不是?二个都好意,一个用这个香菇很多,另一个叫她放少一点;你香菇太多不好吃!对不对?味要均匀,而且可以省钱。一个这样,一个这样,到最后,二个把锅铲丢着:法师!你们自己煮!二个都不煮了!你就知道,这个世间,只有一个煮饭,就有这么多的意见,而二个都对,都是好,发的都是好心。那你就知道:哎呀!活着真辛苦!所以,这个世间没有圆满,只要是相的东西,都没有圆满,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是非、一定会有意见、一定会有人赞叹你,也有支持你,也有反对你的。


    今既解行相应,【离妄证真,故如鸟出笼。此按圆通,已解根尘粗三结;】内根、外尘三结,尘有两个:像眼睛就明、暗;耳根就动、静;舌根就甜、淡。【离垢销尘,法眼清净,】什么叫法眼清净?看一切法都不着,叫做法眼清净,那当然就是证空义。在座诸位!这一辈子没有征得空义,那么,很难解脱!不了解诸法本空的道理,他没得解脱,因为他还会卡在一个知见里面,误认为那个是真实的、实体性的东西,不晓得那个是缘起的如幻的假相,不知道!法眼清净,【解后细三结。】就是觉、空、灭,这前面都讲过了,【即四卷末云:“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成大阿罗汉,破无明,证法身,如来亲自印证,登大乘无学之道。】


    经文:【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还味,把这个味反转过来观照。旋知,就是旋这个妄知变成正知。简单讲就是:转这个外面的尘,变成真知,不会被尘所黏住。所以,还味旋知,斯为第一。简单讲:这个“知”就是妄知,旋这个妄知变成真知。【此结答圆通,如我所修所证,以舌根为本修因,还复一味,】一味就是自性清净心。所以,【清净之心,旋转循尘,黏妄之知,以斯舌根,最为第一。】


    毕陵伽婆蹉,身根,就是:【卯四  毕陵身根】经文:【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毕陵伽婆蹉,此云余习。过去五百世,为婆罗门,性多憍慢,每过恒河,】792页,就对这个小神;“呼”就是命令,【呼河神小婢断流,】“断流”就是:稍微停一下,我要过去了!小婢!意思是:叫人家还像小小的奴婢:小婢!断流!稍微停一下,我要过去。【神虽为断,】让阿罗汉过去,却【怀嗔白佛。佛令向神道歉,】佛就告诉毕陵伽婆蹉说:应当向河神道歉:你不应当这样子,态度对人家这样。他就真的道歉。【遂合掌向曰】向河神道歉说:【小婢莫嗔!】好!小婢!千万不要生气。又叫人家小婢,这实在是……很糟糕!所以,这个习气太重了,一下子改不过来,既要赔罪,又要骂人:小婢莫瞋!【众皆失笑。佛言:实无慢心,因河神过去为其婢女,乃余习耳。】


    经文:【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直接了当的解释一下,说:我初发心,跟着佛入道修行,屡次,“数”就是屡次,一次又一次的听闻,如来这么开示种种的真理。如来怎么开示呢?说这个世间是生灭法,一点乐都没有;说这个世间是无常法,一点乐都没有,所以,一切法无我,所以,也不需要贪着。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不净、苦、空、无常、无我,不可着。乞食到城中,心思这个法门,在思惟这个不净、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不觉路中,有毒刺伤足,贯进去,举身疼痛,痛彻心扉。我念有知,知此深痛,我念有一个知,知道这个深痛。虽觉觉痛,虽然有能觉之心,觉此深痛。虽觉觉痛,虽然有能觉之心,而觉此深痛,可是,怎么样?觉清净心,可是,我却悟到了,有一颗没有能所的觉性的清净心。无痛,没有所觉的痛;痛觉,也没有能觉的痛觉。所以,这个无痛,简单讲就是处,就是所;痛觉就是能,能。所以说:无痛,无所觉之痛处,也没有能觉之疼痛。所以,这个无痛就是所,痛觉就是能。所以,直接了当的讲,解释一下,说:我初发心,从佛入道,一次又一次的听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有一天乞食城中,心一直思惟佛陀真理这个法门,在不知不觉当中,脚被毒刺贯穿伤足,举身疼痛,这个时候,我念心中有一个知,知道这个深痛,虽然有能觉之心,觉此深痛;可是,却悟到一颗清净心,没有所觉之痛处,也没有能觉的痛觉,就是这个道理。简单讲:你要得到佛的本意,就是一定要放下能所,但又能所,俱是戏论。


    讲义原文:【我初发心出家,从佛剃落,得入出世之道。数(音率常也)闻如来,宣说世间,不可乐事,即四谛中苦谛,如来对小机众生常说,故得数闻,闻已依教修观。乞食城中,心思法门:即观苦谛,行、住、坐、卧,不离观法。只顾作观,不觉路中有毒刺,信步行走,致伤其足,毒入身中,举身(即全身)疼痛,正观苦谛,忽遇苦事,乃是发悟之好机缘也。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者:正当毒发,疼痛之时,我念身中,有个能知觉者,知此深痛,遂即立定脚跟,观察此知痛者是谁?由是而知,身根之中,虽有能觉之心,觉此深痛,此乃有痛之妄觉,而我本觉清净之心,实无有痛,能痛着此觉心,此为无痛之真觉。后三句,交师云:‘虽有能觉之心,与所觉之痛,而身根中无分别清净觉心,本无所觉之痛,与能觉之痛觉也。’】


    法师讲解:【我初发心出家,从佛剃落,得入出世之道。】“数”就是很平常,常常。【数(音率常也)闻如来,宣说世间,不可乐事,即四谛中苦谛,如来对小机众生常说,故得数闻,闻已依教修观。乞食城中,心思法门:即观苦谛,行、住、坐、卧,不离观法。只顾作观,不觉路中有毒刺,信步行走,】信步就是慢步行走。【致伤其足,毒入身中,举身(即全身)疼痛,正观苦谛,忽遇苦事,乃是发悟之好机缘也。】要世间人,对不对?他就不是这样:哪一个王八?把这个毒刺摆到路中间!他就忘了观照,他只会骂。对不对?所以,这个圣人跟平凡人差很多,牛顿发明这个……苹果掉下来,对不对?发明了万有引力的定律。这小孩子去果园里面,掉了满园的苹果下来,也不会悟到这个,只知道哪一颗大,哪一颗小、好不好吃,所以,这个根器差太多了!是不是?我们一般人,就是被苹果砸烂了,也不知道这个万有引力的道理。【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者:正当毒发,疼痛之时,我念身中,有个能知觉者,知此深痛,遂即立定脚跟,观察此知痛者是谁?由是而知,身根之中,虽有能觉之心,觉此深痛,此乃有痛之妄觉,而我本觉清净之心,实无有痛,】简单讲:圣人能够伏得了这个痛,凡夫没办法,凡夫就要赶快找医生了。圣人拥有一颗没有能所的清净心,痛能够止的。【能痛着此觉心,此为无痛之真觉。后三句,交师云】交光法师说:【虽有能觉之心,与所觉之痛,而身根中无分别清净觉心,本无所觉之痛,与能觉之痛觉也。】为什么叫无所觉痛呢?因为这个色身是四大,本来就是没有知觉的。


    793页,第三行。经文:【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我又思惟,用智慧来观照,如是一身当中,哪有二种觉?一个是痛觉,一个是能觉痛,摄念未久,摄念就是放下能所,放下能所。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这个忽空,证悟到身心世界毕竟空寂,因此说:但有能所,俱是戏论。简单讲:为什么叫众生?就是根每天攀缘尘,忘了一个真实的清净觉性。那么,如果修行人,面对这个五欲六尘,有看跟没看一样,有听跟没听一样,因为清净心都在作用,没有能所,该有的任务一样完成;可是,内心里面却充满着智慧。那么,这个阿罗汉,身心世界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所以要修行,其实也不是那么难。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所以,只要你肯,你肯,你就有机会证阿罗汉果。


    【此思惟非识,乃属于智,】为什么?诸位!识性是生灭的,当体即空的;智,智性是不生不灭的,不一样的!所以,师父一直强调:用不生不灭的本性修行,一次又一次的呼吁:念佛千万要用不生不灭的本性念,因为那个是没有烦恼的弥陀圣号,你用识心这样念,那个是有烦恼、是生灭的念,不一样的。【即八正道之正思惟。一人一身,应只一觉,为何现身,有知痛之觉,又有清净觉心之觉,如是一身,宁有双觉耶?摄念者,收摄知痛之妄念结成疑团,随顺无痛之真觉,未久之间,身心忽空。】诸位!这一句话,证阿罗汉果就是一句话:看破身心,就证阿罗汉果,就这么一句,身心忽空,空就是彻底看破它,彻底看破这个四大,不净、苦、空、无常、无我的色身,全身放下,忽空。所以,用你听得懂的名词,简单讲:谁看得破,谁就解脱;看不破,看不破就继续辛苦。【身是疼痛之身根,心是觉痛之身识。忽空者,由真觉之力所镕,疑团打破,真纯妄绝,】真心显现了,纯正的真心显现了,而这个妄心除掉了,“绝”就是断。【如汤消冰,故曰忽空。经三七日之久,诸漏悉皆虚尽,纯一本觉,清净真心,永离虚妄,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同上所释。】


    经文:【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这个“遗”就是遗妄身心,遗这个妄,把这个妄的身心、虚妄的身心遗妄,叫做遗妄身心;这个“妄”不是忘记的“忘”,是虚妄的“妄”。佛问:你怎么修圆通呢?就像我所证的,纯一个觉心,没有一个妄觉,没有能觉,没有所觉,纯一觉性,这是真觉。所以遗身;这个身当然包括心。遗这个妄身心,斯为第一。简单讲:了妄即真,诸法如幻,幻就是妄。所以,要放下什么呢?放下假相、放下妄想心、放下识心分别,这个都是妄,这个都是依他起,是缘起性的,不实在的。【此结答圆通。如我所修所证,纯一本觉,遗妄身心,以斯身根,为本修因,最为第一。】


    794页。【卯五  空生意根】经文:【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这个须菩提,一点都不陌生,每天你念这个《金刚经》:须菩提,又须菩提……须菩提,又须菩提,回去再算算看,那一本《金刚经》,总共出现几次“须菩提”?回去算算看,“须菩提”,标示看看,1234……喔!都是“须菩提”。有没有人算过啊?没有人算过“须菩提”出现几次?我也没有算,只知道一直念到须菩提就是了。


    【须菩提译空生,初生之时,其家宝藏忽空,其父大惊!】哇!请人家来,【为卜吉凶,得一卦,既善且吉,遂名善吉,未久宝藏复现,又名善现。起座顶礼白佛:我旷(远也)劫来,心得无碍;心即意根,无碍即空也。自忆受生,如恒河沙:极言多生,喻如恒沙,此得宿命通,无有隔胎之迷,此叙远本也。初在母胎,即知空寂:】这个不是普通人,谁一个小baby在母胎就知道空寂?骗谁呀?开什么玩笑?对不对?所以,我们众生都有隔阴之迷。即知空寂,【此生随相受生,初在母胎之中,即知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当体空寂。如是乃至,出胎之后,由人空,而悟法空,十方世界,森罗万法,悉皆空寂,同深心菩萨,人法双空境界,此属自利;从佛出家后,自行化他,广为众生,宣说人、法二空真如,亦令众生,证得空性,即人空、法空,真如自性,此属利他。】


    794页,倒数第一行。经文:【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解释一下:蒙佛如来来发,蒙如来启发。性觉真空就是本来……这个性觉本来就是真空,而这个空性本来就是圆明,是不二的。简单讲:性觉就是真空,空性就是圆明。如果用等号更清楚,性觉=真空,空性=圆明,那就更直接了当,叫做不二的意思,立刻就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无上的宝藏光明,怎么样?一切法空,如同大海,同佛的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所以简单讲:这些证到圆通的,知见都跟佛一样了。


   【空生虽悟人、法二空,尚未了达,空性即是如来藏性,乃蒙如来显发,】启发。【性觉真空,性空真觉(解见空大文中),】前面都讲了。【悟得全空全觉,全觉全空。空性圆明者:谓此真空妙性,不同偏空故圆;】所以,在座诸位!这里很重要,修学佛道,路要愈走愈圆满,因为佛法是圆满法,佛法是生命当中的终极圆满,叫做佛法。如果你走了这一条路,执着、偏见,愈学佛胸量愈狭隘,还学会攻击别人、毁谤别人,只有说自己对,诸位!心愈走愈圆满的人,他有包容、宽恕、平等、无诤,有佛的气息。那你走了以后,脾气愈来愈大,愈容不下别人,只有这样叫做对,那告诉你:你走偏了!你走偏了!别人没有按照你这种方式修行,却起嗔恨心,为什么不能包容一下呢?是不是?所以,我们是不是证得圣果,从他的身跟口、意有几分的氛围,就是那种气氛可以感受的出来。圣人,他是柔软心的;圣人是包容心的;圣人是平等心的;圣人是要给众生一个原谅;可是我们却认为自己很有修行,却不原谅众生,一点点不同的意见,那么,这个问题就大了,连包容心都不够,更何况能够成佛?底下说:【不落断空故明,】不落断空,断灭空叫做断空。


   【乘此妙悟,得证大阿罗汉。】这个“妙悟”就是圆悟。所以,在座诸位!一定要证得一个圆满的本性,这样处处就会圆满。【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三句:承上虽得人、法二空,尚有空在,故重观空性,并空亦空。即上文俱空不生,故能顿入如来,第一义空,】诸位!第一义空,第一义在这个佛学里面,第一义空还不足以形容,要:第一义大空。如果你查这个佛学大辞典,就有这个名词,这个名词才能解释第一义,叫做第一义大空,佛教经典就有这样的名词。诸位!十方三世佛,只有顿悟佛,没有渐悟佛,因为渐悟,你无论如何切割,他总是会留一点点的惑。所以,顿,他没有任何的保留,同时显现。十方三世一切佛,只有顿悟佛,没有渐悟佛。有的人说:我只有差一点点就开悟!就是没有开悟,差一点点都不行,差0.0000001,没有开悟就是没有开悟。这个“顿”就是圆满。因此修学佛道的人,入于圆满法,做人就很成功,你平常你讲话也绝对不会伤人,你的涵养超过一切,在这个公司行号里面、学校教书也好,或者医学界也好,哪一个地方,你都活得自在,你做人比别人更圆满,因为你能够顿入如来第一义大空,知道一切法平等。所以,学佛更懂得做人,你的修养愈来愈好,内心里面愈来愈清凉,诸位!你走对路了!你更包容;以前脾气很暴躁,看什么不满就一直批;你现在不会,知道:喔!他是众生,你批他,你跟众生没什么两样。喔!那我知道了!众生需要一个宽恕,众生需要一个包容,你的内心里面开始升华……开始升华,【宝明妙性,真空性海】开发出来,【既已顿同佛空,其知见自应同佛。佛知无知,无所不知;】佛是绝对知,不可以头上安头,再加一个知。


    【佛见无见,无所不见。】哎呀!这个很难!我们逢甲大学的一个大学生,他在听经闻法,他说:师父,我晚上都看您的电视节目,可是老说一直讲说:头上安头,头上安头…….我就不知道那个到底是什么意思?他就是不知道头上安头是什么意思。我现在讲,你要全神贯注的听,什么叫做头上安头?这里是真如本性,(师父伸左手示意)这里是真如本性,无贪、无瞋、无痴。前面放了一堆的钱,钱,u.s.$美金,钱。诸位!什么叫做头上安头?我动一个念头,贪着的美金,(师父用右手放在左手上)这个贪念,这个贪念黏住了本性,多一层贪念,这个叫做头上安头,多余的。因为这个贪,你带不走任何的金钱,欧元也好、美金也好、新台币也好、坡比也好、港币、纽西兰币,澳币,只能在文殊讲堂用,到阎罗王那边,用不着!到阎罗王那边,你什么澳币、纽币,金币,那个有什么用?一点都用不着!对不对?所以,本性是这样子,好!起了贪心,头上安头。


    本性是这样子,譬如那个人,你看到那个人实在是坏透了,很讨厌他,又头上安头,本性上多一个什么?多一念嗔恨心。知道吗?头上安头就是这个意思,就是清净心多一个杂念,执着的贪念、嗔恨心念、嫉妒的念头,这个其实多余的。乃至于说你今天去行善,行善,我做了很多的善事,然后走路有风,自己感觉良好,头上安头,自己感觉良好,叫做头上安头。说我今天:阿弥陀佛…….对不对?念佛念了好几万声,好几万声;出来外面,问别人:你昨天念多少?念二千。这样不够看啦,我昨天念了三万!头上安头,狂妄,脑袋坏掉了,头上安头。对不对?意思就是:我很厉害!听懂了吗?“我很厉害”就头上安头。所以在这个清净觉海当中,记得师父一句话:不立一知,不立一见,不立一法,不着一相,这四个字你一定要背起来,真如本性不立知,不立一知,不立一见,不立一法,不着一相,就是绝对,这样子就是不会有头上安头的。所以,你很行、我们很了不起,很不得了;诸位!自我感觉良好,对不对?在座诸位!这个心还是要放下。像那个悟达国师,那个悟达国师,悟达国师就是这样子,他是国师,对不对?人家送了他一座沉香的椅子,他动一个念头,哇!很知足,很满意:我是国师啊!国师啊!这个就是:本性是这样子:“我是国师啊!”人家送了那个沉香,皇帝赐了一个沉香椅,头上安头,冤亲债主人面疮找上门了!


    所以,这个头上安头就是,简单讲就是:本性就是清净到一尘不染,一丝不挂,不立一知,不立一见,不立一尘,乃至于我有所得法,记得!我今天听了十年的《楞严经》,记得!无法可得,完全是空。我听了十年的法,不着一知,不着一见,不着一法,你说:我佛法很饱,(饱学多闻!)这样你就是还没饱,很惨!“我佛法很饱!”那就表示你一窍不通,佛法是叫你放,放到没有,你还很饱!这是死定了!你看,所以佛法,大悟那种悟境,跟凡夫,你看,这种生命观,这么严重的天壤……南辕北辙!所以简单讲,你今天来讲,在座诸位!所有的义工来到这里,所有的义工,做了以后,内心里面讲:这是佛弟子应该做的,我应该做的,诸位!这个就是第一义大空,这就是责任,没有任何的讨价还价,没有任何的希望别人来赞叹,别人赞叹,我也是这么做;别人不赞叹,我也是这么做;师父有看到的时候,我也是这样洗碗,师父没有看到,我也是这样洗碗。不要说师父来看的时候,碗特别洗得大力;师父不在的时候就偷懒,这样你还没有证悟到第一义大空,因为你在对假相负责,不是对你第一义大空负责,证到第一义大空,没有能所,你管他有没有人看,我就是这样子做,我就是这样做。有没有人叫我讲《楞严经》?没有啊!对不对?有人提出来;但是我本身就必须这样子做,这是我的责任,这是我的责任。


    所以说:佛知无知,无所不知;佛见无见,无所不见。这样听得懂吗?(日语)这样就听得懂了。不过,现在知道归知道啦,回去后习气还是一样,遇到境界马上现前!【印成无学者:如来印证,已成大乘无学之道。解脱性空者:虽证空性,不住于空,不为空缚,】证空的人是绝对,不会说我着一个空。什么叫空缚?为空的时候:我证空了、我了不起了!这个叫做被空所缚。不为空缚,【是为解脱,非同二乘,沉空滞寂,被空所缚,非真解脱也。如来印我,所证真空,不碍妙有,故为无上。】


    经文:【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这一段有一点难,解释一下: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诸相就是人相、法相,人相,还有诸法之相,人相包括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包括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一切法,叫做诸相。入非就是入于空相,知道诸相当体即空、众相当体即空,完全都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假相。所以,大悟的人说:诸法没有什么,只是缘起。这一句话你能体会吗?诸法没有什么了不得,就是只是缘起,意思就是:一眼就可以看破它,没有东西可以执着,叫做诸相入非。非所非尽,“非”就是能空之空,“所非”就是所空之人跟法。所非,第一个“非”就是能空之空,“所非”就是包括所空的人跟法,“尽”,统统要放下,灭,不能着一点点的空,也空,叫做尽。能空之空,还有所空之人法,亦,放下,亦空,尽。旋法归无,旋一切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旋一切法归无,注意!那个“无”,在旁边写五个字:叫做“第一义大空”,第一义大空。归无,诸位!我们一直想要知道,佛是什么样的人吗?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如来者,即诸法如义,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为什么要离一切相?一切相尽是幻,一切相尽是妄。所以,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因为诸法本来就空,空就是如,第一义大空就是真如,所以,无法不如。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一切法当体即空,就是真如。


    所以,佛看一切法都是真如,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是站在相角度讲涅槃,站在相的角度讲涅槃,相当体即空,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站在体讲涅槃,那么就是不生不灭,真如自性。一个是相讲涅槃,相当体即空,就是真如;一个性讲涅槃,本自具足。所以,相讲涅槃,就是第一义大空,第一义大空;本性讲涅槃就是涅槃妙性,叫做大般涅槃。所以,一个是相,一个是体;但是相跟体回归同一个,统统叫做第一义大空,相,第一义大空,体,第一义大空。所以我们在彰华体育馆讲的“第一义谛”,诸位回去要看一下,看一下,麻烦大家要看一下。斯为第一。


    【此结答圆通。如我所修所证,诸相入非:诸相即人相、法相,悉入于空,非即空也。】中间加一个“字”,才更清楚:非这个字,非这个字就是空的意思,叫做非即空。要不然你看不懂,咦?为什么“非即空”呢?中间:非“字”即是空,加一个“字”,你看得懂;不加一个“字”,你看不懂,“非即空”,咦?这什么意思啊?非字就是空的意思。【此句人、法双空。非所非尽:非、即能空之空,所非,即所空之人、法二相;尽,亦空也;即能所俱空,所谓空、所空灭,痛愈药除也。】除就是不必要了。痛如果好了,这个药就除了,就不必了。【人、法未空,】人、法如果不空,【须假空智,人、法双空,空智亦泯。】“泯”就是灭。


    【旋法归无,斯为第一者:此法非法尘之法,乃人相、法相、非法(空也)相之法,】所以,非空非法,两个字其实就是一个字,就是空,空相。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之法。【以意根无分别性,旋其虚妄生灭诸法,复归本元觉性,第一义空,】在座诸位!你要修行,先学这个修养,无分别心对待每一个众生;有分别心就是意,意根,不是本性,那么意根的清静就是无分别性。所以,在座诸位!人与人之间相处,学佛的人,跟一般世间人不一样,学佛的人,能够用无分别性、平等心,来对待每一个众生。旋其虚妄生灭诸法,复归本元觉性,第一义空。【无字即第一义空,欲证第一义空,惟斯意根,最为第一。】【寅二  五根圆通竟】(楞严经讲义第十三卷终)


    【寅三  六识圆通  分六  卯初鹙子眼识   二普贤耳识  三  难陀鼻识  四满慈舌识  五  波离身识  六  目莲意识  今初】797页。经文:【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所以,你看看,这个都很有来历的!佛在世,你看这些大弟子,都是很有来历的!跟佛同一个世,然后示现作为他的弟子,其实都是很有来历的,有的是古佛再来的,有的是大菩萨示现的,来示现。简单讲:佛来降生人间,这些大菩萨、大阿罗汉,都是演一出戏给我们后代的人看,演一出戏,演一出戏给我们后代的人看,然后给我们作这个模范、榜样。【舍利弗,此云鹙子,起座顶礼白佛: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心见即眼识,不染色尘曰清净。如是指眼识清净。受生如恒河沙劫之久,世出世间,凡圣染净诸法,六凡法界,善恶攸分,苦乐不等,四圣法界,大小差殊,权实有异,故曰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者:只要眼识一见,随念分别,则能通达,了然明白,获无障碍,不必意识,计度分别,此显多劫,眼识明利也。】


    798,【我于中路,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还真是厉害,听到因缘法,立刻就证果!【舍利弗,初事沙然梵志。】初事就是事奉,舍利弗刚开始是事奉外道的沙然梵志。【沙然殁后,无师可事,一日于中路,】中途。【逢三迦叶波,兄弟相逐(即相随),宣说因缘深义,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佛常常在《阿含经》就是这样开示!【此四句,即大乘因缘,天台宗,藏、通、别、圆四教,即依此偈而立,四句依次立四教。鹙子一闻,便悟圆理,】哇!舍利弗可不是一般的根器。一悟便入圆理,(未完)







(文章转自  正见录  2019-11-02)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 楞严经讲解253:没有能耐、能力来分辩正邪,你才执着某一种角度认为叫做对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