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楞严经讲解217:动到念头比别人高、比别人强,这个就是束缚的人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7-29 22:23 点击 108 次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17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况字取上梦喻。梦中之物,尚不能取,况复妄想本来无因,妄体本无所有;上句妄因本空,次句妄体亦空,欲索其因,岂可得乎?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此以无因,自生怖畏。失头狂走,合妄因本空。忽然狂歇,知头宛在,并非从外所得,纵使未曾歇狂,正在狂走觅头之时,其头亦何尝有所遗失耶?】诸位!你现在在做众生,我们的佛性从来没有遗失。【合妄体亦空,以头喻真,以狂喻妄。交光法师云:设使其头真有得失,不名为狂;】为什么?真的失去头,去找头来,就不叫做狂了。正因为头并无所得,没有得失,才叫做狂,因为头并没有得跟失,它叫做狂,狂就是有种种因缘了。是不是?设使其头真有得失,就不叫做狂;因为头并没有得失,才叫做狂。【以喻法中,妙觉真有得失,不名为妄。】正因为妙觉从来没有得失,才叫做妄。【今乃歇非外得,未歇无失,】歇,头也不是外得;就算他这个狂性没有歇,头也没有失去。【以喻法中,悟非外得,迷非真失,可见妄体,本来无有也。】【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这个讲出答案了,妄性本来就空,有什么因呢?【此明无明妄想之体性,本来如是,尚不可得,而欲更索其因,岂可得哉?故曰:‘因何为在?’】


    619页,倒数第二行,【卯三 示令顿歇】【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你只要不随分别,随哪一种分别呢?不要分别世间的相续,我们一般人把世间当作是心外实有之境,不知道外在的境其实是心所影现的。也不要去分别业果,为什么不要去分别这个业果呢?因为这个爱跟恨不断的时候,你就会很惨了!这业、业报啊!为什么?我们今天种种的因缘聚在一起,或者是分散了,这个自有因缘业力。所以你去分别这个业果,加上这个爱跟恨,那么这个业果就很麻烦,将来就造未来的因。也不要去分别众生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跟人家争,一较长短,斗乱团体,或斗乱自己,这个众生,包括自己心所产生、影现的种种妄想而生,也叫做众生。从理上来讲,你本身就是众生,集五蕴而生嘛,一切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叫做众生。所以内也叫做众生,外还是叫做众生。你有我相、人相,诸位!就是争执不断;有我执、法执就会斗乱,知见立知,斗乱就会停不下来。


    所以,跟众生相处贵为包容,容纳异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也就是看到看法跟我们不一样的,我们要绝对的包容他,这样才能成就道业。不能说因为他看法跟我们不一样,我们就好像要把他灭掉一样,不可以这样子的!五只手指头伸出来,本来就有长短的,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间,会构成一幅美丽的画。譬如说:哎呀!我要把这些绿草如茵统统除掉,留一棵树,那怎么好看?对不对?满山遍野,种种的争奇斗艳。八大宗派也是一样,让它自己的发挥,就像满山遍野都是花开,闻种种的香气,八大宗派、南传、北传、藏传,应当互相尊重,各施其长,各显其要,各弘其宗。为什么?互不相碍啊!就像这个山坡一样的,有高的树、有矮的树,还有绿草如茵的草皮,有清凉的水池,对不对?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佛教也是这样子,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一草一木,都有它的生存的空间;八大宗派,都有它发源的根据,有它的时空性,我们应当尊重各个法门、宗派,同时它背后隐藏的文化,还有它的渊源。这是一个修养,修行人最基本的一个修养。一个修行人最基本的修养,连尊重都没有、连包容都没有,会显得自己更无知!


    所以佛在经典里面讲的一句话,也就是说:自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行的人,刚好落入无知,智者名为束缚。有智慧的人,名字叫做束缚。你只要动到念头比别人高、比别人强,就是:别人没有依照我这个法修行,就是大愚痴!那么你就是束缚,这个就是束缚,智者名为束缚,动到这个念头,就是束缚的人。因此我们要真正的修行,重点在哪里?我们听到无上的大法、正法,修我们自己就好,其他一律放下,不同的法师、不同的道场、不同的道风、不同的方式,没有意见。对不对?没有意见,我如果有意见,就任凭你处置,真的!没意见,统统没意见。所以,有很多人来问师父说:您对某某法师有什么看法?您对某某道场有什么看法?您对某某宗派有什么看法?我的回答都是二句话:没有意见、没有看法。有意见就知见立知啊,有看法,妄想就出来啊!没意见、没看法。对不对?我见性就好。说:你这样不是自私?不然你要我怎么样?你能改变他吗?他要让我改变吗?对不对?他还很可怜我们呢!是不是?他认为我们修错行了,他还很同情我们呢!为什么?他立一个高下嘛!我不会同情他,我尊重他,因为我没有高下。他同情我,因为他认为自己很高,所以,认为自己很同情我们,我们修的是无上的什么最奥妙的法!那就表示我们修的法差了。所以,那一些很同情我们的,我们是很尊敬他。为什么?我的体悟是法法平等,是法平等,也没有什么高下,各人走各人的路。所以,人家要问你的时候,要避开种种的烦恼还有斗争,就要像师父这一句回答。知道吧?“没有看法、没有意见。”师父!您有什么看法?我没什么看法。您有什么意见?我没意见!但是,讲堂就不能这样子了,讲堂要按照规矩来。


    底下,汝但不随分别,世界、业果、众生,三种相续,杀、盗、淫三缘断故,三种相续的因,三种相续的业因就不生。这个三缘是指杀、盗、淫,三因不生是指三种相续的因的业不生。整句就解释一下: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也不分别业果;也不分别众生相、我相、人相、我执、法执,三种相续,那么,杀、盗、淫三缘断故,三种相续之业因就不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都是三,其实讲的是不一样,三缘断故,三因不生,三缘是指杀盗淫;三因是指三种相续,上面讲的。


    翻过来,620页,【满慈位登四果,我执虽破,法执犹存,执诸法心外实有,不了万法唯心,故前有万法生续,五大圆融二疑。佛为一一解答,皆由最初,一念无明为咎,故求索妄因,拟欲奋修以断之。佛复答以妄因本空,妄体亦空,何必苦求修断耶?乃告之曰:汝但不随分别即足矣!】【不随分别,即修楞严大定,下手工夫。此分别,即能分别之妄心,乃属遍计执性。下世间等即所分别之妄境,乃属依他起性。依无明根本妄法,而得建立。依他如幻,其体本空,非但能依法空,即所依之无明,根本亦空,故但不随妄境,而起分别妄心,即是空诸遍计,摄心亡尘工夫,三种能缘之心既断,则现行不熏,而能生三种相续之因,亦复不生,则种子不发矣!如树倒根断,更不复生也。又如世间谷、麦、豆,三种种子为因,必假水、土为缘,方能发生,】才能够产生。【今三缘断故,如无水土,虽有种子,亦无能生。故曰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620页,倒数第二行,经文:【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诸位!这一句话在强调:内心自己要去悟证、这是最重要的,不是用那个很辛苦的方法,拼了老命在拼,这样没有办法成就的。要心中去体悟佛的那一颗心,才是真正的修行,而不是很辛苦的一直拜佛、念佛,不是这样子!念佛、拜佛本身是好事,一定要好好的体悟佛的心性,要不然你那个狂性没有办法歇,在这里看看: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然就歇,歇就是菩提,这个就是重点了,歇就是菩提。所以在这里,修学佛道要怎么歇?不计较、不比较,绝对不斗争,绝对进入无诤。这个歇字,如果你没有做到这几件功夫,没有办法的!不计较、不比较,不可以斗争,要进入无诤,如果你没有这种功夫,歇,你不可能,你斗争心那么坚固,你怎么进入歇的阶段?不能一直能所不断啊,也许对方有错,但是我们应当原谅一下,原谅一下有这么困难吗?对不对?佛的心,天下无不可原谅的众生,好好的体会佛的心是什么?天下既然无不可原谅的众生,为什么我们自己卡住呢?歇就是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这个“不从人得”可是非常重要的,换句话说:善知识再怎么教导你,如果你自己不好好的下功夫去体悟,没有用!在这里:不从人得就是从心悟了,不从人得,不从外面的人、别人得到,你要获本真心,要从内心去悟。何藉劬劳,劬劳就是很辛苦的拼!你常常看到、听到一些在家居士:师父啊!我年岁大了,要拼啊,要拼啊!有时候我们来发心的这些义工,年岁大了,他也跟我讲:师父啊!生死无常,我要拼,我要拼啊!你要拼是讲对了,我是不敢继续问下去,怕他从此不来了。“你打算怎么拼?”这一句就是我要问他的:你不是说你要拼吗?我接下来就问这个菩萨:怎么拼?对不对?这个就是师父要讲的话;话到嘴边儿,收回来。他说:师父!您瞧不起我喔!我年岁大了,我也是很拼喔!很拼,我们也是很拼啊!问题是:你那个方向拼得对不对?方向本来拼到台北,拼到屏东、鹅銮鼻那边,方向拼错了,糟糕!咦?我本来要去台北,怎么到鹅銮鼻台湾尾巴来?因为方向错误,达不到目的地。


    所以诸位!你那个拼,背后要具足智慧!知道吗?实践家,你要先充满智慧,才去实践,就是你要锁定目标、方向,内心充满着正确性,你才拼啊!所以古时候大德讲的,你没有看到禅宗一句话,大德在传记里面讲:不遇大善知识而修,不如不修。没有碰到大善知识修行,不如不修,不修,因为愈修愈惨,知见错误啊,知见错误,方向就完全错误了!这个时候就与其修,不如不修,如果你碰到一个恶知恶见的,你本来法身慧命还好好的,只是还没有启动而已;诸位!你那个法身慧命一启动,恶知见着于邪慧,邪慧,惨了,惨了!为什么惨了?方向错误,愈修离菩提愈远,不如不修还比较轻松。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肯綮这个“綮”是筋骨交结处,比喻事情的要领。何藉劬劳,肯綮修证,意思就是:法由心悟,不从外来而得,然后不懂得佛教的心性的如来藏性,却拼了老命很辛苦的修行,而无所获!


    底下,经文再念一遍: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重点叫你:佛法是用悟的,不是用拼的,拼的前提、关键就是要悟,你要拼,行!要先悟!


    621页,【前以演若达多,怖头狂走,喻无始无明。无明为一切妄法之因,既已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因缘俱绝,则汝心中,根本无明,狂性自歇(息也)。《正脉》云:歇字双含伏、断二意。】伏就是伏烦恼,断就是断烦恼。这个在天台宗有讲得很清楚,我们也讲过天台宗了,《天台宗纲要》。【若约伏意,则十信满心,圆伏无明;若约断意,则等觉后心,永断无明也。歇即菩提四句,明妄灭真露,】妄心、妄想灭了,真心就显露。【无证而证,得无所得。歇即菩提:观即字,则妄心息灭之时,即真心显露之时,如云散月明,本觉出缠,】换句话说:烦恼愈少的人,见性的机会就愈大,就这么简单。【三智圆觉,胜净明心,即菩提果觉之体,殊胜无比,清净无染,光明遍照,本周法界;此心迷时非失似失,证时无得为得,乃是自己本有家珍,不从他得也。】


    【此所得胜净明心,亦含发心、究竟二义,对前圆伏、圆断而言。圆伏无明,位在十信,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登初发心住,是为发心菩提;圆断无明,位在等觉后心,破四十二品无明尽,】这个是天台宗列四十二品无明,一一来断。【证妙觉极果,是为究竟菩提。 若约大心凡夫,具顿根者,虽在观行位中,】就是六即佛中的观行即佛,观行即佛,这我们在《十四讲表》也讲过了、在《天台宗纲要》也讲过了,六即佛。虽在观行位当中,【圆伏五住,亲见菩提胜净明心,与初心、究竟二位所证,无二无别。】所以圆教就是初发心即成等正觉,这个就是圆教的思想,因该果海,果彻因源。【祖云:‘但离妄缘,即如如佛。’】这一句话说得不差!你要修行吗?行!不是拼了累死人了,不吃不喝不睡,不是这样子。“离”是什么?就是用我们现在讲的:心彻底放下。刚开始我们修行,放下很辛苦的、很难,因为我们已经习惯执着了,叫他放下的时候,到最后懵懵懂懂,也不晓得东西要放下:咦?我什么都没有想啊,我这下应该放下了!那个放下有很极微细的,那个放下连梦境都不能贪,那是真的放下,连梦境都不能执、不能贪、不发脾气,这个才是真正但离妄缘,即如如佛。醒着的时候做得了主,梦境的时候也做得了主,说:喔!这样谁有办法?就是这么难,才叫做修行佛道啊!对不对?这就告诉你佛陀的伟大,要不然哪那么简单?说:哇!那这样十年、二十年也没办法!是啰!如果从权教来讲,成佛无量劫;从顿教来讲,成佛一念间,尘点劫就是一念间,一念间就是尘点劫,真的!为什么是这样讲?你回想你这五十岁以前,其实就在你现前一念一直浮现,一直浮现,所以五十年就在这一念,不是吗?就是啊!底下,【即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但由歇而始显,非由歇而始生,乃为本具之天真也。】


    【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者:此结责奋修之意,真心既属本有,无明又属本空,则无妄可断,无真可得,何籍劬劳,肯綮修证。肯綮出庄子《养生篇》。吴兴曰:骨间肉曰肯,筋肉结处曰綮。肯綮修证,即劳筋苦骨,】就是很辛苦,【勤勇修行之义。】像我们现在讲的:一直拼!台语讲得最贴切:一直拼,很认真的拼,就是这样。但是修行可不是这样子。【佛意但能达妄本空,妄空真显,】这个妄空是什么意思?这个妄是指什么?是指执着。所以这个空是指什么?空去执着、空掉分别、空去颠倒,内心充满着智慧的空,而不是连这个涅槃妙智都空掉,涅槃妙智空掉,哪有本体啊?说:妄空真就显,【何必求索妄因,劬劳修断,而冀证入耶?】因为本来就没有能证所证、没有能入所入,因为妄本来就空。【此段文乃是顿教法门,直指向上一著,无修无证,须善体会,不可错解。】每有狂慧,往往叫做每。【每有狂慧之徒,但执菩提本具,即心即佛,拨无修证,则将醍醐变作砒霜矣!】这个就很惨了!“我不要修行,即心就是佛了!”佛法懂了二、三句:我就是佛了,不用修,只要我体悟就好了!对不对?看人家在拜佛、用功念佛,笑他:哎呀!愚痴人,都没有悟!像我这样子!要像他这样,懒懒散散的,整天坐着乘凉、泡茶,他以为他自己很行,其实这个就是完蛋了!拨无修证,不晓得拨无修证是体啊,还是要修行。则将醍醐变成砒霜;这个砒霜是毒药名,化学上称为三氧化二砷,矿物学上名砒石,也就是所谓的砒黄,或者是信石,砒黄或者信石。在座诸位!现在有发现一种比砒霜更毒的,比砒霜更毒的!就是什么?就是人心!世界上有一种东西比砒霜更毒的,就是人的心。真的!某些事情,你看,他做得出来,你很惊讶的,你非常惊讶的!为了保险,可以把至亲的爸爸、妈妈杀掉,保险金!为了保险,可以把每天睡在旁边的老婆,对不对?制造一个意外,把她干掉,去领保险金,很恐怖的,枕边人是可怕的!对不对?但是好的夫妻还是很多,这种报章杂志的,当然就是很少很少,极少,偶尔才出现一对;不过常常出现的话会很惨!对不对?砒霜。【当知佛本是而须修,】“本是”就是本性具足。我们应当知道,佛性是本自具足的,本来就具足的;但是必需要修才能显,就是要用功伏掉,把这个习气断掉,恶劣的习气。


    【惑元空】或,迷惑颠倒本来是空的,这惑业本来是空的,但是,【而须断,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诸位!这一句是很重要的,修证即不无,意思是指:没有能所,所以没有办法修证,要有能所才讲修证,修证即不无,要有能修所修,可是如来藏性本自具足,但是,底下这一句可是非常重要:染污即不得,染污是什么意思?就是只要动念,就叫做染污,动到任何的念,能所就不断,能缘所缘,能缘的心、所缘的境就显现了!这染污即不得就是动念,动到执着的念、动到贪念就是染污,动到嗔恨的心的念就是染污。这个染污即不得可是很难,现在你就自己自观自照,当你动到恶念的时候,就告诉自己:喔!又来了又来了,染污的心又来了!当你动到坏的念头的时候:喔!又来了,又来了!你自己知道,可是你控制不住,真的!不骗你,没那么简单的,单单降伏一个个性、一个脾气,就要多久的时间啊!是不是?


    所以有很多人来问我说:师父啊!您看,我是出家好?是在家好?我说:广钦老和尚讲:出家问自己。要不要出家是问自己啊,不是问他,所以,有高僧大德指示也很好,师父!我是出家还是在家?问你自己!对不对?广钦老和尚就是这样回答。所以,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无修而修,修即无修,无断而断,断即无断,方合本经了义修证。不随分别,即无修之修;狂性自歇,即无断而断;胜净明心,本周法界,即无证而证矣。】我们一个教授,有一个教授没学佛,他看到了我们那个经典就批,说:你们那个经典处处充满矛盾,每一句话都讲不通!你看,无修而修,修即无修,无断而断,断而无断,到底在讲什么?你们佛教最矛盾了!你看,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就像一杯水倒过来又倒过去,倒过来又倒过去。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师父拟水从左杯倒入右杯)即非三千大千世界,(师父又拟水从右杯倒入左杯)是名三千大千世间,(师父再拟水从左杯倒入右杯)就是一杯茶老是倒过来倒过去的,你们佛教就是这样啦!你们一杯茶,整个晚上都是在搞这个,修就是有修啊,怎么会没修呢?(笑)众生就是二分法的世界里面。没有修就没有修啊,怎么讲有修,他不晓得这个是本性无为法,他不懂得这个。所以,看到这个经典看不下去,不如看影片、电影、韩剧比较好看,真的!这个没有佛法的深入,实在是真的摸不着门!


    622页,【卯四 结喻非失】【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这个文字都很简单。【人喻凡夫、小乘;衣喻本末无明,】根本无明还有枝末无明,叫做本末无明,“本”是指根本无明,“末”是指枝末无明,本末无明都包括在里面。【即上文三缘分别,三因细念,及狂性无明;如意珠喻菩提胜净明心。不自觉知者:真心被粗、细烦恼,重重盖覆,迷不自知,非失似失。穷露他方:喻化城三界,穷者贫穷,无有法财,指二乘沉滞化城,不发自在妙用;露者暴露,无所栖藏,指凡夫沉溺三界,不得安身立命处。乞食驰走:乞有漏无漏之小益,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喻虽不发遍周法界之妙用,而菩提真心,不曾丧失。上四句,喻真虽本有而不觉,下四句喻真虽在迷而不失。】


    623页,中间经文:【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这个文字都很简单。突然有智慧的人告诉你:你珠不是在这里吗?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有如意珠,你所有心愿,它都会满你的愿,这一颗神珠不得了。非从外得,就是你的如来藏性。【智者,喻佛,】诸位看小字的注解。【示珠喻佛说教指示真心。】示珠喻佛说教指示真心。【若能顿悟本心,称体起用,致大饶富,喻胜净明心,本周法界。】本来就周遍法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者:喻真虽已悟而无得,】悟了,但是没有得啊,因为你本来具足。【合喻中珠虽贫穷不曾失;既无失故无得,合法中不从人得。】 


    【此示令顿歇之科,正圆顿教中,知真本有,达妄本空。但要歇狂无劳肯綮,】你一定要把那个狂性要歇,狂性就是分别心。【即是无修之修,与耳根圆通,了义修证之法,歇狂之意全同。反闻自性,背尘合觉,】反闻闻自性的意思就是:你不要闻外面的声尘,要闻、要回光返照的意思。就是你这个耳根,耳根不要闻外面的音声,要闻你的不生灭的自性,闻要闻那个没有声音、不生灭的自性,不要闻那个动静——动的音尘或者静的音尘,没有声音叫做静尘,动跟静都是尘,动、静、根、觉、空、灭,就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所以,不要闻外面的音声,要看、闻不生灭的清净自性,就是回光返照,反闻闻自性,背尘合觉。所以诸位!修行不要一直往外,要往内合于我们的觉性,不要往外攀缘,所以要背尘、要合觉。【即是不随分别世间,三缘顿断也。次第解除六结,自粗向细,由浅及深,尽闻不住,空觉极圆,】尽闻不住,这后面有讲,尽闻不住,也就是说所有的都不能着,没有能所,就是尽闻不住。空觉极圆,【生灭既灭,】生灭既灭的意思,【直至寂灭现前,】就是绝对,心性就显现,绝对就是没有能所。【即是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胜净明心,本周法界,称体作用,得大自在,合喻中衣里之珠宛在,所愿从心,致大饶富,同观音获二胜,】二殊胜。【而发三用也。】这后面会讲到。


    【若约满慈,一类无学之机,虽破我执,未断法执,亦须从歇狂入手。先破法执分别,不随世间、业果、众生,三缘断起,则法执俱生,三因方得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矣!不随二字,即歇狂之功,】不随就是对外境统统放下,吃住随缘,佛道重要!【如来说修文中,弃生灭,守真常,亦此义也。本科子二说空不空,以示圆融之故竟。并上不空藏,癸初正答满慈竟。】


【楞严经讲义第十卷终】


    625页,底下是【癸二 兼示阿难 (分二) 子初 阿难蹑佛语而执因缘二 如来拂深情而责执吝】前面就是对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讲的,底下是阿难。


    625页,经文:【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前四句经家叙仪。世尊下,阿难略牒佛语。现说杀、盗、淫业,此牒业果相续之文。以三贪为本,】就是欲贪、盗贪、杀贪,三贪为本。【生死不了,则摄世界、众生在内。究三种生续之因,因于无明,满慈求索妄因,意拟修断,佛示无因,何劳肯綮?即教以圆顿下手工夫,但不随妄心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能缘之心不起,即是三缘顿断,遍计执性既空,依他起性,亦不可得,现行不熏,种子不发,故三因亦复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者:由因缘俱断之故,而心中无明狂性,自然歇息。前从真起妄,则无明忽生,生本不曾生,今返妄归真,无明顿歇,歇亦无所歇,以无明本空故。又无明实性即佛性,】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无明之真实之性,无明真实之性就是空性,空性就是佛性。实性就是实在,实在的本体;无明,它因为没有体,所以无明实性即佛性,因为无明的真实之性是什么?真实之性就是没有,就是空性。【故曰歇即菩提。妄空真露,乃现出本有家珍,不从人得也。】


    626页,【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他这个权教菩萨就是放不下这个因缘,一直在因缘里面,还是认为有因缘。【上二句,因闻佛对阿难,累排因缘,对满慈常说因缘,前云以是因缘,世界相续;以是因缘,众生相续;以是因缘,业果相续。今又言三缘断故,三因不生,阿难重执因缘。】所以那个习性,你看有多难改,以前听因缘法开悟成道,这个因缘就变成他成佛的障碍,老是一直执在这个因缘法里面。【故曰:‘斯(此也)则因缘,皎然(即明白也)明白。’】意思就是:没有什么好辩的啊,世尊!您也是讲因缘啊,这不是我讲的啊!对不对?“皎然”就是明白,非常的清楚、明白。这个因缘是佛讲的,我因为因缘也证悟、也证果,为什么佛陀一直顿弃这个因缘?【下二句疑佛自语相违。上言识迷无因,妄无所依;】“识”就是了悟,了悟这个迷本来就无因,妄心也是无所依。【又言歇即菩提,何劳修证;云何如来,既说因缘,又顿弃因缘耶?】您常常讲因缘,又说要放掉因缘?【此阿难第三次疑因缘也。第一于显见超情科中,疑见性不由因缘;第二于圆彰七大科前,疑万法不由因缘;今第三疑证果成道,有果必定有因,何以亦不属因缘?佛既久排因缘,而语中又带因缘,此是致疑之端也。】就是这样子,不晓得因缘其性本空,方便说叫做因缘。


    626页,最后一行,经文:【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解释一下:说: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这个义理、因缘的义理,不只是我等年少的比丘、有学的声闻;现在在大会当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等,从老梵志;这个是舍利弗、目犍连的师父,以前没有跟佛出家,是外道,老梵志;这个“梵志”就是一切外道的总称。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你看,也是因缘啊!所以这个阿难一直讲:我从因缘,心得开悟。对不对?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包括这大目犍连、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就是以前,闻佛因缘,发心开悟,现在得成无漏。还是因缘啊!


    【此叙昔教因缘之益。我阿难实从因缘之法,心得开悟,而入见道位,】证初果,【得成初果。世尊!此因缘之义,乃属正理,能令众生,返邪归正,何独我等年少,有学之人,闻佛因缘声教而得益?今此会中上首,大采菽氏,】就是目犍连。【及鹙子、】就是舍利弗。【空生等,】就是须菩提。说:大采菽氏,及鹙子,还有空生,就是须菩提,【诸长老皆从因缘,而得道果。从老梵志:别约舍利、目连,先事沙然梵志学道,】沙然,我念一下,我这里的资料:沙然梵志,就是删阇夜毗罗胝子,为古代印度六师外道之一,其学说不详,或者系叫做怀疑论之消极主义者,主张舍一切智,尊重实践修行,这个是老梵志。那么,别约舍利,舍利弗、目犍连,先事就是以前事奉沙然梵志这个外道学道,【为上首弟子。】后来,【沙然殁世之后,】因为听到佛的因缘法之教,(【由闻因缘之教,】)【发明心地,反邪归正,从佛出家,开悟四谛法门,依之断见思惑,得成无漏道,即阿罗汉所证之道。无欲漏、有漏、无明漏,三漏俱尽,得出三界,得证无生,则因缘之教,能令返邪归正,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岂不大有益乎?】


    底下看经文:【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唯垂大悲,开发迷闷。】这一段是阿难替后代的人问的,因为不从因缘,那就从自然了,那这个自然,外道拘舍梨也是讲自然啊,那就变成佛道没有了因缘法以后,就变成外道的自然第一义谛了?就麻烦大了!所以,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今说菩提,不从因缘,现在说我们的究竟菩提不从因缘而生,是绝对独立存在的,那么这王舍城那个外道,拘舍梨等等,这个外道,所说的自然外道,就变成第一义谛了?那就很糟糕了!外道的第一义谛跟佛的第一义谛不一样!是不是?意思就是说:外道所说的自然,就变成佛的第一义谛了?是不是?他的自然变成我们佛讲的第一义谛了,那如何来分辨呢?唯垂大悲,开发迷闷。


    【此叙今教顿弃因缘,不唯有背自宗,兼恐反滥邪教。】为什么?因为外道讲的自然变成第一义谛了,佛的第一义谛了,糟糕了!【今说,即指现今所说,无明无因,其体本空,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何藉劬劳修证,皆顿弃因缘也。若是则王舍城,拘舍梨外道等,所说八万劫后,自然成道,犹如缕丸,】这个缕丸是丝做成的,你们看过吗?织毛线衣时,缕丸,把它转成一个丸,丝线把它卷。。。卷一个丸,把它往地上一抛,噜。。。一直转一直转,转到那边,这个缕线尽端没有缕线了,那就停了!是不是?犹如缕丸,把这个丝线变成一个丸,你们看过吗?织毛线衣时,把毛线卷成一个个像素菜丸的圆球状,那么大丸。然后就绳子一拉,抛出去,就噜。。。一直转一直转,丝线如果尽处,它就会怎么样?会停止,自然停止,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犹如缕丸,【极处停止,】因为没有丝线了。【不假修证者,翻成为第一义谛矣!】也就是外道就不必修,最后就成就。【即使如来今教,不落因缘一边,亦堕自然一边,】不是堕因缘就是堕自然。【如何得成中道了义无戏论法?心实迷闷,惟愿大悲,开示发明,扫荡我迷云闷雾,令得朗耀性天也。】朗耀性天。【初阿难蹑佛语而执因缘竟。】


    底下,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除灭,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如是。佛对阿难这么讲:就像城中的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除灭,则不狂性,不狂性就是菩提,就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如是。诸位!这一段比较难,我留在明天讲。这一段相当相当的困难,一般来讲听不来。所以上到现在,大家也有一点累,明天。。。回去睡醒,一直睡觉,睡到明天七点醒过来,因为这一段一般人听不懂,非常困难!所以,现在你听了二个多钟头,是有一点累了,有一点累了,所以,师父现在不太敢再讲下去,因为很累了,很累的时候,心就开始要散乱了。因为这一段它又是很难,要去理解这一段,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且现在剩下的就是十几页而已,我们到640页它就一个段落,所以,明天它就一定会讲得完。所以慢慢慢慢的发挥,慢慢慢慢的讲,慢慢的讲。


    640页,就是奢摩他微密观照,令悟密因,大开圆解,就是到这一段,就是我们大的科判,那个大张的科判,编号叫做大A,最前面那个大张的科判,大A;奢摩他微密观照,令悟密因,大开圆解,就是到这个地方,就是叫你舍识用根,开采如来藏性。那后面呢,这个就是另外一个大段,641页以后就是另外一个大段,奢摩他,再来就是讲三摩了,就是叫你如何进入三摩的状态。你有奢摩他微密观照,知道每一个人本如来藏性,可是要怎么进去?要修,修三摩,到最后禅那这种种的阶位就出来了。所以是第一大段,那么到640页,接下来我们就要讲《义贯》。所以明天还是要把《义贯》带来,万一,或者是不小心讲得太快了,还有一个钟头,就不晓得要做什么,那就是要继续把《义贯》;喝一口水休息一下,再把《义贯》好好的把它慢慢的讲,所以明天《义贯》还是要带来。因为这一段深、难,在这个时间不宜。等一下要诵楞严咒。


(未完)







(文章转自  正见录  2019-10-02)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经讲解217:动到念头比别人高、比别人强,这个就是束缚的人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