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楞严经讲解187:这个识并不是坏事,如果一定要坚持识是不好的,那你就不能见性了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6-30 15:21 点击 99 次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06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楞严经义贯》660页。我们今天用浏览的方式,把《楞严经义贯》的十八界简单的看一遍,因为我们在《楞严经讲义》文言文已经讲得非常详细了,这样浏览一遍可以从头再贯串。所以,佛法就是不怕重复、不怕厌烦,这就是佛法,如果你把佛法回归一心,那么就简单了!所以,事跟理你统统要清楚,譬如说你见性了,可是,你教理上、教义上不会讲,没办法表达,你只知道说那个不生不灭的本性,或者说八识跟四智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他还能讲。所以,不可以通宗不通教,通宗不通教,开口野人笑;通教不通宗,如水灌竹筒。也就是说:你教理上很通达;可是,你心性不明,如水灌竹筒,灌不进去,不会通,竹筒中间有节,一节隔开来,水灌不进去;一个人没有通达心性的时候,他讲经或者是为人家开示,他自己都没把握,不知道这样讲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因为他没有回到自己心性的故乡,就没有办法描述那个故乡的风景是什么。那么,通宗不通教,开口野人笑,通宗,就是通达佛法的心法、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可是,在这个事相上,对义理上不容易比喻,也不太会讲,所以,就变成说大家崇拜他的德行,大家也了解说:麻烦您开示一下。那他开示的就是几句:放下!他没办法讲啊,字、经典看不来,也通达心性上的东西,但是教义、教理上的东西,事相上的语言、文字,却没有办法。


    一个弘扬正法的法师,必须通宗,同时又要通教,才有办法的。尤其是现代人、知识分子,网络特别发达,你要没有现代的知识——物理、化学、科学、种种的环保,这些知识性的领域,医学、包括外太空,要弘法又更困难!因为坐在台下的水平有的很高,有的念到博士了,你这个法师如果说懂得那一点皮毛,说句实在话,他根本就瞧不起你,你还没有讲,他第一个就把你秤轻了。所以,勉励法师要好好的精进用功,事跟理都要通达,教跟宗务必要体悟,也勉励我们这些护法居士大德,好好的听法,然后我们把佛号念得有味道,对极乐世界的住址认识得很清楚:喔!原来东方是表迎接阳光;原来西方是表示歇即是菩提,喔!要到极乐世界去,就一定要懂得放下的道理,那我就是全部放下,就执持这一句佛号,你到了,这一下子就到极乐世界了!


    也就是说:真的念佛的人,是不能对这个世间的假相有任何的烦恼心、执着心,是完全不可以的,一心只有佛号,这是真正懂得净土法门,叫做一心不乱。我们一般看经典,忽略了那个:入三摩地,斯为菩提,不懂得这一句话,入三摩地就是你念佛一定要进入三昧,才真正的进入菩提,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啊,诸位,看经典总不能少那几个字。常常有法师把净土法门讲得很简单,就是说十念往生、临命终~这是一个鼓励的话;但是,有时候会误了大事,众生他就认为:我临命终念十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了,这个简单!他不知道这是佛为了众生九品莲花的各个众生所设立的一个勉励的作用、一个饵;大家都去造五逆十恶重罪,临命终念十念就可以接引往生?这句话重点是含义,就是佛有大慈大悲,能够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何况你们精进用功,是一句勉励的话。诸位,哪一个造五逆十恶重罪,在临命终还会想到说:我要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他平常根本就不懂得认识极乐世界是什么。


    因此研读《楞严经》,经教通达,悟明心性,诸位,对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他就会十拿九稳,就不会再落入观念,再加上一层执着,观念,它就是一种陷阱。由根,十八界就是这样,由根对尘所建立的观念,观念,就是陷阱,善恶观念,就是陷阱;是非观念,就是陷阱,而这个陷阱,是从我执跟法执建立的一种陷阱。所以,无量无边的众生,包括学佛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是这样子,就是这个陷阱跳到另外一个陷阱,他很想解决内心里面的痛苦跟烦恼,可是,他用错了方式,就是一直在这边跳到那边、那边跳到那边,结果就愈搞愈大,愈搞就愈痛苦,他的痛苦就从来没有停止,观念就是陷阱。而这陷阱从哪里来?你怎么跳出去呢?诸位,没有陷阱,陷阱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解缚从心,这个观念就是陷阱,只要你加上一层执着,这个观念就是陷阱。所以,研读《楞严经》的好处就是这样子,可以摆脱这个陷阱,我们就自己不会制造自己的陷阱。


    2.耳声识界本如来藏性。经文:[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注释:[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动静二相],声尘即动静二相;动即有声、静即无声;依佛法而言,[无声]与[有声]皆是声尘,——这一句意思是:如果你是愚痴、迷惑的人,有声音跟无声音都是迷惑;如果你是大悟的人,有声、无声统统是悟,无关于尘,是心的问题。无声之时是尘之[静相],并非无尘;譬如说你跑到山上去稍微静一下,问题有没有解决?问题没解决,没智慧啊!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这一辈子没有听到佛法、没有听到这么究竟的实相的佛法,我该怎么办?我如何活下来?真的!这个佛法你不听不知道,听了吓一跳:怎么会那么好?怎么会整个宇宙当中,会出现一个这样了不起的佛陀?真是不得了!怎么会有这么有智慧的人?我们今天有福报听到了正法,就好好的会归心性。——并非无尘,有声之时则是尘之[动相]。此言,如果耳识是因耳根单独即能生,不必借重于外面的动静,如是则应不需声尘便能生。若不需声尘,则声尘之动静二相(有声与无声)既不现前,耳根便没有所知的对象;若无所知,则耳根亦不能有所知觉。


    [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既然耳根都无所知,则耳根之知觉尚且不能成就,那么耳识是个什么样子,怎能知道?——如此则当然也不可能成就耳识了。[若取耳闻]:[闻],能闻之性。如果转计说:单单只要耳根的能闻之性便能成就耳识。[无动静故,闻无所成]:承上,但是因为没有所闻的声尘之动静二相现前,所以能闻之性也无法显现出来。因此,此转计(只要有耳根的能闻之性单独便可成就耳识)也不得成立。[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耳形],即肉体卷叶形之耳朵,非指净色之耳根。此有形之耳为属身根之一,而不是耳根。[色],身根之色相。[触尘],身触之尘。因为有形之耳是身根,身根所对的外尘是触尘,不是声尘。这里是如来为防阿难于心中转计有形的耳朵能生耳识,因此如来说:为何有形的耳朵杂上身根之色相与触尘,而能生耳识界呢?(身根若能生的话,应该是生身触识界才对。)


    义贯,佛言:[阿难,又汝所明]了的权教所示[耳]根与[声]尘[为缘]则能[生于耳识。此]耳[识为复因耳]根[所生,以耳为界]?还是[因声]尘[所生,以声为界]呢?[阿难,若]言耳识[因耳]根而[生],即无需声尘便能生,如是则声尘之[动静二相既不现前],则耳[根]便[不]能[成]就觉[知]之事,若耳根[必无所知],则觉[知尚]且[无]法[成]就,其所生之耳[识]是[何形貌]呢?(如是即无耳识之相可得;若无耳识,便不能成就耳声识界。然而实有耳声识界;结论:故知耳识非从耳根中生。)[若]你转计而[取耳]根之能[闻]之性为耳识之生因,然而以[无]声尘之[动静]二相[故],则能[闻]之性尚[无所成],如何能成就耳识?(结论:是故言[耳根能闻之性为耳识之生因],不能成立。)因为没有借重外尘是不行的!若你更转计有形的耳朵为能生耳识,[云何]肉[耳]之[形,杂]上身根之[色]相与[触尘]而可[名为]能生耳[识界] 呢?若以上皆不能作耳识之生因,[则耳]声[识界复]能[从谁]而[立]呢?(是故,耳声识界即不得成立;故知耳识非从耳根生,亦非从耳根能闻之性生,亦非从肉耳之形生——结论:实毕竟无生。)


    经文:[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注释:[识因声有,则不关闻]:[闻],指能闻之耳根。此谓,若耳识是因声而有,则与能闻之耳根无关。[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若无能闻,则所闻的声相便亡失其所在,亦即,不能知声相在哪里;以无[能闻]则无法觉知[所闻]。既无所闻,则耳识便不得生。[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若你坚持说:耳识一定是从声尘中生,而且转计许此声尘因为本身即有能闻之性,故可觉知所闻之声相。[闻应闻识]:[闻],听闻。[识],指耳识。此谓,如是则声尘于听闻之时也应能听闻到耳识!这便变成无情体(声尘)反而倒过来觉知有情体(耳识)了!


    [不闻非界]:反而言之,你若言声尘并不能听闻,如是则不能成立耳识界。[闻则同声]:[闻],被听闻。此言若识被闻,便如同声尘。[识已被闻,谁知闻识?]:[知],觉知。[闻识],能闻之耳识。此谓,耳识既已成为被闻者,则谁来觉知而成为能闻之耳识?就是这个功能被吸走了。[不应声、闻杂成中界]:[中界]指耳识界。不应说声尘与能闻之耳根混合交杂,而成就中间的耳识界:其实根本就没有中,因为混杂在一起便无中界可得。[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此界既无中界之位可得,则内耳界、外声界之界相,又怎能成立?因为无[中]则无[内外]可得。


    义贯:[若]言耳识为[生于声]尘者,那么[识]既[因声]尘而[有,则不关]能[闻]之耳根。既[无]能[闻则]必[亡]失所闻之[声相所在](亦即,便不能觉知声尘何在;既无声尘所在,则[耳声识界]从何而立?结论:因此可知[耳声识界]非从声尘生。)若你坚持说耳[识]定[从声]而[生],不过转计而[许声]尘[因]本身即有能[闻]之性,那么,这个无情物就变成有情了。是不是?因此[而有]所闻之[声相],是故耳声识界仍得建立。若你所计是实,则此声尘于听[闻]之时[应]能[闻]到耳[识]!(然而岂有无情之声尘反而倒过来听闻有情之识的?如是则有情、无情成颠倒杂乱。)退而言之,若此声尘并[不]能听[闻]耳识,则[非]能建立耳声识[界](如是即无耳声识界):然而耳识若被[闻则同]于[声]尘,如是则耳[识]既[已]成为[被闻]者,[谁]复来觉[知]此[闻识?因为功能消失了。若无]复有能觉[知者],则此身[终如草木],同于无情。(结论:是故言耳识从声尘生者,不能成立。)——以上是说单尘而生耳识,这是不能成立的。[不应]说[声]尘与能[闻]之耳根混合交[杂]而[成]就[中]间之耳识[界]吧?因为交杂混合则必无中界可得。此[界]既[无中]界之[位]可得,[则内]耳界与[外]声界之界 [相,复从何]而得[成]立?(以若无中,则无内外可得。结论:是故耳识非从耳根与声尘交杂和合而生。)[——以上破根尘和合而生]


    经文:[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义贯,[是故当知]:如来于权教所示以[耳]根与[声]尘 [为缘]能[生耳识界],今以实教之智观之,于根、尘及二者和合[三处]求之[都无]能生之因可得。[则耳]界[与声]界[及]耳[声识][界三]者,[本非]权教中所说之[因缘]所生,亦[非]外道所计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循业幻现,相妄性真。)


    这个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意思就是说:识不是坏,但怕执,这一颗分别心不是坏,问题是分别心是用性——本性、如来藏性来分别,那就变成虽分别而没有分别的执着。这个识并不是坏事,如果你一定要坚持识是不好的,那你就不能见性了,你听过烦恼即菩提吗?我们常常称为:识心,意识心就是:执着叫做意识心、分别叫做意识心、颠倒叫做意识心;如果离开妄想、颠倒、执着,我们就能够成就佛道;但是,这个成就佛道的功能在哪里?就是识的当体即空就是性。所以,离开识是找不到性的,你一定要切记,不要死在语言里面,不要一直排斥这个识心,识心当体即空,因为根尘对立而引发的这个识——眼识、耳识乃至意识界,它是不存在的,而在颠倒妄想的时候它是讲识,而识性本空就是性,你想要见如来藏性,就不能离开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乃至意识,知道了识是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亦无觉可得。


    这个佛法,它就是不能死在文字、观念里面,它是实修的东西,不能听到这个名词不好,就一直排斥,好的话一直追求。譬如说:哎呀!这个众生烦恼,你排斥众生,那就是排斥你的心性,众生引发你内心里面的烦恼,而记住:众生也是你佛性的一分子,众生引发你内心里面的烦恼,注意!这个烦恼当体即空,他就是把本性~反而借重这些逆境,可以成就自己的道业。所以,成不成有三个重要的因素,修行成功,一定要具足三种重要的条件,缺一绝对不行!第一个,一定要有大善知识的指引,佛法太深、太难、太艰涩了,超越一切表相,非意识状态、非观念、非语言、非文字,统统不是,毫无形相可得,二六时中,根尘识也依靠不得,没有人指引没有办法;第二个,一定要有好的环境,没有一个好的环境来共同互相勉励的话,人的惰性太强。第三、最重要的,要有自觉作用,自觉作用就是亲因缘,大善知识、还有好的环境是增上缘;自觉作用就是这个人自己本身无量劫来所种的佛根、慧根要很强,否则他绝对坐不下来的。


    虽然他也有种种的烦恼和个性,虽然他现在所面临的种种,还没有办法像佛陀;可是,就能安住,坐下来,好好的把这部《楞严经》听完,这个就不是普通人了,这是非常上等善根之人,没有一点善根,这枯燥无味的经典,没有人要坐在这个地方。所以,坐在我前面的法师和居士,绝对不是普通人,不是普通的善根的人。既然有这个因缘,不是普通善根,那你就一定要把这个亲因缘发挥到淋漓尽致,把我们的觉性一定要拿出来用,听经闻法,一定要会归自己的心性,要悟入不二法门,当你在烦恼的时候,告诉自己,广钦老和尚那句话你一定要记住:修行人一定要转有成无的力量跟功夫,没有这层功夫,你没办法修行。


    众生就是活在有中,他一直想要去唱KTV、喝酒、跳舞。今天报纸登的,有个女孩是热舞专家,整个晚上都去跳舞,结果第二天肚子痛,发生什么事情呢?就赶快送急诊了。经过了抽血检查、X光照射,医生判断卵巢撞破了,内出血了,那是很严重的事呢!你看到这个,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跳舞会跳到卵巢撞破?众生没有佛法,他就是一直妄动,生命一直重复的,抓不到依靠,到底什么是解决生命的最终点的问题?没有,抓不到依靠。所以,大善知识很重要、好的环境重要、自觉作用很重要,你自己要很有志气的!


    像我的个性就这样,我以前做家庭教师,他说:师父!你高中念明星学校,程度不错,我这个儿子给你教。我说:行啊!第一堂课:他念到小三、小四了,我教他:除以一百,等于乘以百分之一,他竟然听不懂!我这个人也很有个性,钱不赚!这种根器怎么教呢?没办法!教国一的英文,连写名字三个字都连接不起来,我说:那你二十六个字母背给我听。背不出,怎么教?所以,好的老师要教好的学生,他才有成就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这是人生一大乐事,也就是他是一个才能的人,那你来教他,哇,这当老师的就非常有成就了;如果教到那个傻愣愣的,大难当头还不知死活的,那就很累了!我们不是轻视他,而是说做一个老师的心态是这样的,学生的根器利,老师教起来好教,就很有成就感。


    3.鼻香识界本如来藏性。经文:[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义贯,佛言:[阿难,又汝所明]了的如来在权教中所开示的:以[鼻]根与[香]尘[为缘],便能[生于鼻识。此]鼻[识为复因鼻]根[所生],而[以鼻为界]呢?还是[因香]尘[所生]而[以香为界]?


    经文:[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 注释:[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你是把具有双爪形相的肉体之鼻当作鼻吗?[为取嗅知动摇之性]:[动摇],指香尘之相。此言,还是把能嗅知香尘的动摇之相的觉知性,当作是鼻?亦即,是取其有相的形体,还是取其无相的功能?[身知即触,名身非鼻]:身根所能觉知的是触尘,既已称为身根,就不能再称为鼻根了。连这个鼻根都找不到了,怎么有办法建立鼻识呢?


    义贯:[阿难,若]鼻识是[因鼻]根而[生,则汝心]目[中]所想的,是[以何为鼻]?(把什么当作是鼻?)[为取]具有[肉形双爪之]形[相]的当作鼻?抑[为取]能[嗅知]香尘[动摇]相[之]觉知[性]当作鼻?[若]你是[取肉形]为鼻,然[肉质乃]是[身]根之一,而[身]根所觉[知]的[即]是身[触]之尘(故你所取的肉形之鼻,只能觉知身触之尘,并不能觉知香尘),且既已[名]为[身]根,就[非]是[鼻]根(便不可再称为鼻根);又其所知觉者既[名]为[触]尘,[即]非是香[尘];在这种情况下,[鼻尚无]处可安其[名,云何立]鼻识[界]?(结论:因此可知,鼻香识界非从鼻根生。)[若]你是[取]能[嗅知]香尘之觉知性为鼻,[又汝心]目[中]是[以何为]能觉[知]者?你若是[以肉]体之鼻[为]能觉[知]者,[则肉]体[之]觉[知元]来是[触]尘,而[非鼻]所闻之香尘。(结论:故知以肉鼻为能觉知者,不能成立。)若[以空为]能觉[知]者,[空则有]觉[知],而[肉]体[应非]有[觉;如是则应虚空]即[是汝]身。且若[汝身非]有觉[知],则[今日阿难应无所在]。又,你若[以香]尘[为]能觉[知]者,则觉知之性[自属]于[香]尘,[何预于汝]?(与你何干?)


    经文:[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栴檀木。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香应非臭;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注释,[香臭二种流气]:香与臭两种流动的气味。[伊兰]:树名,属蓖麻类,植物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茎高六七尺,种子是椭圆形,可以炸油,叫做蓖麻子油;也可以作为医药的止泻剂、发油、鞋油,有恶臭,与栴檀木之香气正好相反,其恶臭及于四十里。经论中多以伊兰喻烦恼,而以栴檀之妙香喻菩提。《观佛三昧经》云:末利山中有伊兰树,臭若胖尸(胖是肿胀的意思,不是指肥胖者的尸体,这不能弄错!胖尸是说当一个人死了以后,尸体肿胀。大部分的人没有机会看到尸体放着,让它自己慢慢慢慢肿胀,流出尸水,臭不可闻,如果你看到了,你有可能很快开悟。


    泰国有个高僧,他要修不净观,泰国政府允许他,在山洞里面观尸体,依据佛的教诲,观不净观。经过几天后,皮肤裂开,血液停止流动,全身发紫、发青,再过七天、二个礼拜,开始长虫,开始腐烂,发出恶臭,氧气刚好一半,所以尸体不是烂得很快;氧气多的,尸体就烂得很快。诸位如果到俄罗斯,把尸体丢到冬天很冷的户外,要半年才腐烂。热带的气候里,尸体腐烂要五十六天。所以,尸体的肿胀和烂,跟气候有最大的关系,如果是三十度到三十五度的,绝没有办法超过五十天,全部被虫吃光了!但放在比较冰冷的地方,虫孵化得慢,吃得也比较慢;在冰冻的地方,譬如爬雪山,雪崩你被盖在下面,几千年都不会烂,为什么不坏?因为温度控制住蛆虫,没办法长蛆,它就没办法吃尸体。


    泰国比丘一直观,看了以后开始呕吐,因为身体有脂肪,露出来的时候,脂肪遇到空气中的氧,会燃烧。如果有科学知识的人就知道,尸体在死了以后,让它自然腐烂,会类似烧焦一样,他就误以为有人放火烧这个尸体,其实不是,是脂肪氧化,燃烧在空气当中。所以,尸体皮肤开裂以后,虫一直吃,肚子会慢慢鼓起来,里面恶臭的气鼓起来,到最后就会爆裂,再慢慢消下去,从哪里最快烂呢?从有孔的地方开始,大致都是从眼睛和嘴巴上,苍蝇或果蝇在二、三公里外,就可以闻到尸体的臭味,就会飞来,从有孔的地方,爬进鼻孔里、眼睛里下蛋,到长虫二十四个小时,那么,长蛆对什么最有帮助?对刑事办案最有帮助,可以通过尸体身上最大的蛆来判断死了多久。


    泰国僧因为没有医学上的常识,就坐在尸体旁,一直观,开始厌恶这个色身,很想自杀,可是,佛陀说不能自杀,因为恶臭难闻、肿胀,相很难看,到最后倒了!隔几天后人家去看,抬出来经过了将近二个月的时间,他不是因为观照,或里面空气不好,是中了尸毒,经过救治,打针,慢慢才把尸毒、尸体的毒素解掉,后来这位比丘不敢再接触尸体。作不净观、肿胀观、血涂观、散观、白骨观,或者是烧,色身到最后就是这样,看清楚了,没有东西可以让你执着。熏闻四十由旬,其花红色,甚可爱乐,其有食者,发狂而死。[二物不来]:[二物]指香与臭二种气味。[不来],不从外来。


    义贯:[若]言[香]与[臭]的[气]味[必]定是[生]于[汝鼻](从汝鼻中生),[则彼香、臭二种流]动之[气]味应[不]须[生]自[伊兰]树[及栴檀木](因为即使是此二种极香与极臭的气味,你的鼻也应自己能生。)若此香臭[二物]之气味[不]从外[来]时,[汝自嗅]汝[鼻]所生之味[为香、为臭]?若你所闻到的气味是[臭]的,[则]你的鼻中定[非]能生出[香]味;反之,若你所闻到的是[香]的,则你的鼻中便[应非]能生出[臭]气。[若]你说你[香、臭二]者[俱能闻]到[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所以才能产生两种气味,并闻到两种气味。你若有两鼻,即成两人;若如是者,则现前[对]着[我]在请[问]佛[道]的,便[有二阿难];要是这样的话,[谁为汝]之真[体]?(哪一个才是真的阿难?)[若]你辩说你的[鼻]只[是一]个,不是两个;那么你所闻的[香]与[臭]即[无二]味,没有差别,[臭既]可[为香,香复]可[成臭,二]者之[性不]能确定[有];既不能分别香臭,则鼻识[界]要[从谁]而[立]?(是故可知,香臭之气不从鼻生;结论:因此,言鼻识是从鼻生者,不能成立。)[——以上破识因根生]


    经文:[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知即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 注释,[知即非生。不知非识]:[知],能识知香尘。[非生],非从香尘生。此言,若言鼻识能识知香尘,就不是从香尘生的,因为香尘是无情,识是有情;无情的香尘所生的识,应也是无情物,没有觉知性才对;所以,反过来说,若此识既能觉知香尘,便知它一定不是从无情物中生出来的;结论:故此识非从香尘生。[不知],没有觉知性。[非识],不能称为识。此谓:可是,如果此识没有觉知的性能,而不能觉知香尘,那它就不能够称为识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知],能觉知的识。[有],所涵有,指所觉知。此谓,香尘若非能知的识所有(所觉知),则香识界自然不能成立。[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因界],因香尘而成立之界。此谓,若鼻识不能觉知香尘,则所说的因香尘而立的界,就实在不是从香尘而建立的了。亦即,则所立之界并非[香识界]。


    义贯:[若]言鼻识为[因香]尘而[生],则此鼻[识]即是[因香]尘而[有](存在);譬[如眼有]能[见]之性(能见之性因眼而有),却[不能]自[观]其[眼];同样的道理,鼻识是[因香]而[有故,应不]能觉[知]其[香](这是违理之说)。若言鼻识确能识[知]香尘,此识[即非]从香尘[生],因为香是无情,识是有情。然而,鼻识若实[不]能觉[知]香尘,即[非]可称为[识]。又,[香]尘若[非]为能[知]之鼻识所[有](所觉知),则[香界]自[不]能[成]立;若鼻[识不]能觉[知香]尘者,则所言[因]香而立之[界则]实[非从香]尘而[建立](亦即,所立之界并非香识界,是故香识界仍不得立,因此香识界不可得;结论:故知鼻识非从香尘而生。)[——以上破识从尘生]。[既无中间]的识界可得,则[不]能[成]立[内外]根尘二界和合生识,[彼诸]能[闻]、所闻之[性,毕竟虚妄]从本无生。[——以上破根尘和合共生识]


    经文:[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义贯:[是故当知]:如来于权教所示之以[鼻]根与[香]尘[为缘],即能[生鼻识界],今以第一义谛观之,则于内根、外尘及和合中[三处]求之,[都无]能生识之因;[则鼻]界[与香]界,[及香]识[界三]者,[本非]权法所说之[因缘]所生,亦[非]外道所计无因[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循业幻现,相妄性真。)诸位,那个随缘幻现就是业,业就是这样子,随着业而影现出来的世界。所以,什么业就会看到什么世界,小人的地方就看到小世界;大人的地方就看到大世界;心胸如虚空的人,无量的虚空就是他的世界;贪嗔痴的,他所现的世界就是贪嗔痴。因此这些所现的其实是幻,其实是本性、妙真如性显现出来的。


    4.舌味识界本如来藏性。经文:[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注释,[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黄莲],味苦。[石盐]即岩盐。[细辛]药名,味辛。[桂],肉桂,味甘辛。这些东西即代表世间一切味;依次为甜、酸、苦、咸、辛、辣、甘。此言,如果舌识是从舌头生的,则舌头便自能生味、知味,如是则世间一切食品都不须有味了。舌根自己会产生味。为什么需要食品呢?不需要了。[若舌性苦,谁来尝舌]:如果此舌识之性是苦的,这是假设说。——注意,这[苦]代表一切味,你也可以讲:如果此舌识之性是甜的;如果此舌识之性是咸的,诸位,你千万不要把它固定是[苦],它包含一切味,假设你的舌性在某一种味道的存在性,也可以咸、淡、苦、辣、味,譬如说:此舌识之性是辣的,你也可以这样讲,千万不要把[苦]当作固定的解释。——则谁又能来尝知这舌识的味道,而说它是苦的?[舌性非苦,味自不生]:反之,尝的结果,若舌之性并非有苦等味,则味自然不是从你舌中生,是故舌中无味;舌中既无味,则味实无生。


    义贯,佛言:[阿难,又汝所明]了的如来权法中所示:以[舌]根与[味]尘[为缘],即能[生于舌识](现在来更深入探讨一下)[此]舌[识为复因舌]根[所生],而[以舌为]识体的畛(zhěn)[界](识体的范围就在舌上)呢?还是[因味]尘[所生],而[以味]尘[为]识体之[界]域?[阿难,若]舌识为[因舌]而[生,则诸世间]之食物如[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等的味道(甜、酸、苦、咸、辛、辣、甘)等,[都]变成[无有味]了(因为你的舌自己即能生出味道来,世间食物便不须有味),若如是者,则当[汝自]己[尝]你自己的[舌]时,其味[为甜为苦]?[若舌]识之[性]是[苦]的,[谁]又能[来尝]知这[舌]识之味?[舌]识既然[不]能[自尝],则[孰为]能[知觉]此舌识之味而言其为苦?反之,若言此[舌]识之[性]并[非]有[苦]等味,则[味自]然[不]是从你舌中[生],舌中若无味,即无味觉,如是[云何]能成[立]舌识[界]?(结论:故知舌识不从舌中生。)[——以上破识从根生]


    经文:[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 注释,[若因味生,识自为味]:若说舌识为因味尘而生,则舌识本身即是味尘,如此则能尝者与与所尝者便为同一个。没有能所了。[同于舌根,应不自尝]:那就如同前面所说的一样;舌根不应能自尝其舌,如眼之不能自见其眼。[云何识知是味非味]:既然不能自尝,怎么知道是有味,还是没有味呢?[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味生],从味尘而生。舌识之体若说是只有一个,而其体又说一定是从味尘而生的,那么咸、淡、甘、辛等味一定是和合而且一时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众味既然是和合一时俱生,则众味的各种不同之味相变化就都不会有了,因此众味便是同一味,而无分别。


    义贯:[若]说舌识为[因味]尘而[生],则舌[识自]身即[为味]尘,如是则能尝与所尝便为同一体,即与前面所阐明的道理一致;[同于舌根应不]能[自尝],既不能自尝,则[云何识知是]有[味]或[非]有[味?又一切味非]只从[一]种[物]体[生],能生识之[味]尘[既]是从[多]物[生],则所生之[识应]有[多体](然而识体实非多个,故舌识非从味尘生。)[识体若]是只有[一]个,且其[体]又[必]是从[味]而[生],那么[咸、淡、甘、辛]等味一定是[和合]且一时[俱生],而众味的[诸]多[变异相],便混[同为一味]而[应]变成[无分别]了;[分别既无,则不]得[名]为[识],如是则[云何复]能[名]为[舌味识界]?(结论:是故言舌识从味尘中生,不得成立。)[——以上破识从尘生]


    经文:[不应虚空生汝心识?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 注释,[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和合],指和合而生识。[于是中],于此根尘和合体中。此谓,若说舌根与味尘和合而生舌识,因为舌有知,而尘乃无知,根尘一经和合,其体性即成纷杂,而失去根尘本自有之自性;此和合体若无自性,便不能成立界。


    义贯:[不应]说[虚空]能[生汝]之[心识]吧?(若是虚空生识,虚空自知,与汝何关?结论:故知舌识不从虚空生。)[——以上破识从空中生]。若言[舌]根与[味]尘[和合]而生舌识,[即于是]有情与无情的和合体[中,元无]一实[自性];自性若无,[云何]能令[界生]?(结论:故知舌识不于舌根与味尘和合中生。)[——以上破识从根尘和合中生]


    经文:[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义贯:[是故当知],如来于权教中所示者:以[舌]根与[味]尘[为缘],则能[生舌识界],今以实法言之,则于根、尘与根尘和合[三处]求之,[都无]能生识之因。如是[则]知[舌]界[与味]界[及舌]识[界三]者,[本非]权教所示之[因缘]能生,亦[非]外道所计无因[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缘幻现,相妄性真。)


    5.身触识界本如来藏性。经文:[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阿难,若因身生,必无离合二觉观缘,身何所识?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注释,[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觉观缘]:[离合],离与合,即是尘触。[觉观],这是唐朝以前的旧译;唐以后的新译为[寻伺]。[觉观](或寻伺)为四个[不定心所](悔、睡、寻、伺)中的两个。这我们在《百法》里讲过了,在这里不想再重复。[觉](寻),为心之粗相;[观](伺),为心之细相,亦即是心识的动相。此言,如果说身识是因身根而生的,则既然身根能生识,就不须再有触尘了,因此触尘的离、合二相,以及依此二相而产生的能缘的觉、观二种心所,也都不需要了。[身何所识]:既然没有触尘,也没有能缘的心所法,那么身根所识者为何?那就必然没有身识产生了。既无身识产生,就不能说身识是因身根而生。[若因触生,必无汝身]:如果说身识是因触尘而生的,那就一定不须有你的身根,就能产生身识。[谁有非身知合离者]:[非身],无身。哪一个人能不须要身根,就能觉知离合的触尘呢?那又不是鬼,是不是?定无此理。


    义贯,佛言:[阿难,又汝所明]了的权法所示之以[身]根与[触]尘[为缘],则能[生于身识]。然而,[此识为复因身]根[所生,以身]根[为]识体所在之畛[界]呢?或是[因触]尘[所生,以触]尘[为]识体所在之疆[界]?因为识无形相,要依于根、要不然就依于尘而立界。[阿难,若]言身识为[因身]根而[生],身根既自能生识,则[必无]需触尘之[离、合]二相、及依此二相所起的[二]种[觉、观](寻、伺)能[缘]之心所;然而,既无外尘与能缘之心所,则[身]根为[何所识]?(则身根必无能识与所识,既无能识之心所又无所识之尘,是故必无身识生起;结论:因此即不得言[身识因身根而生。])[——以上破识因根生]。[若]言身识为[因触]尘而[生],则尘自能生觉,[必无]需[汝]之[身]根;然而,[谁有非]须[身]根即能[知合、离]之尘[者]?(必无是理;结论:是故言[身识为由触尘生],不能成立。)[——以上为破识由尘生](未完)






(文章转自  正见录  2019-09-11)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经讲解187:这个识并不是坏事,如果一定要坚持识是不好的,那你就不能见性了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