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楞严讲解70: 人生、宇宙是一大幻剧,每一个众生都是如梦幻泡影的演员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4-04 13:17 点击 430 次


点击链接同步视频讲解:https://mp.weixin.qq.com/s/jS9ybg4FcGMsHiJdiBMjoQ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座视频:


楞严经  经前十门05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佛性非常非无常,哪有断灭的东西?不可以这样讲的,你不懂法。可以忏,大悲咒每天念四十九遍,求忏悔,念一年,好好的忏悔,好好的念。跟爸爸的冤,爸爸虽然死掉,下辈子,bye-bye!bye-bye!感冒、头痛不再来!(广告词),阿弥陀佛!这样子,生生世世的冤业统统解决掉!所以,讲到这个七转识,这个有多可怕,就是一直像海浪一样,在心里面滔天大浪,没有摆平过,碰到了师父,得救了!后来受了五戒了,有来感谢师父。我说:你这样就对了!她说:师父!您不可以把我的事情在演讲当中讲出去喔!我说:你放心!这是一个例子,我不会讲你的名字,你放心的!这已经好几年前的事了,我们做法师的,就是人家来师父面前禀白,我们做法师的就是有这个责任、道德、良心、因果,守口如瓶,拉链(师拟将嘴用拉链拉住),就这样,这是个例子。


     好!由第八识,相分境界而生。也就是七转识统统是缘这个外境,只有第七意识心缘心。为什么呢?以第八意识的精神,加一个执着,叫做以心缘心,就是第七意识。论云:“境界为缘长六粗,”长就是生,生义。也就是前面四粗;三细、六粗,我们有简单讲过了。也就是七转识,各有能缘的功用,(而六识能缘之力最殊胜。)所以,六识就是五俱起意识,眼、耳、鼻、舌、身要动念,统统第六意识就显现,同时就出现,它的分别的功能、力量非常强!所以,凡是可以思惟的、想像的、妄想的,统统是第六意识。所缘即一切万法,皆从识生,“识”就是心,心识。而为所缘之境,故曰诸缘。


    缘所遗者,此一缘字,作二解:一、以转识能遍缘一切,七转识能遍缘一切,而不能反转,反过来攀缘不到如来藏性,不生不灭的攀缘不到,而不能反缘,本生识海。这个如果没有逗点,那更好!以转识能遍缘一切,而不能反缘本生识海;那这样更好,更明了!就是没有办法反过来攀缘,缘不到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之体。譬如说:眼睛有见,能够看到外边儿,能遍见一切,而不能反见自眼。既不能缘本识,则菩提涅槃元清净体,非失似失,没有失去,好像失去了,因为没有显现出来。所以,诸位现在虽然有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可是,没开发出来啊,不失没有错;可是,像失去一样。为什么似失?因为起不了佛性的作用,就是像失去。所以,学佛的可贵处在哪里?在能用!诸位!这一句话很重要,能起佛性的作用,他才是真正的学佛,只有听经闻法没有用的,要会用得出来,碰到烦恼,把佛性拿出来用!故日缘所遗者,就是攀缘本性所遗失的。


    二、缘就是由诸众生,迷此识精元明之体,识精元明就是第八意识,带真心的妄,但是,这个体是不生不灭的。虽然是生灭、是妄;但是,也不离不生不灭的体。迷则虽有不知,非遗失等于遗失,是谓缘所遗者。


    问:“第七意识能缘第八识的见分,岂不能反缘耶?”答:七识,第七意识虽然能缘第八意识的见分,诸位!第七意识以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也就是我们的精神作用,强烈的加一个我执,因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什么相统统显现了,就产生对立了。因执之为我,故落于非量,非量是对现量跟比量。我们有三种量:一个是现量,一个是比量,一个是非量。


    因为第七意识缘了见分为自我,是非量,因为是错觉!这个四大本来就是无我,他把它定位为一个“我”,那我所拥有的财产、妻儿、一切的境界,就什么统统叫做非量。生命本身就是一种错觉,而且是严重的错觉!但是,学佛本身可以走向正觉,由错觉一念转过来,就是正觉,错觉放下,就是正觉,功夫还是在离相。什么是佛?把生死、这个色身看得很开,什么都肯牺牲、什么都肯原谅、什么都肯退让,当老二也没有关系:你老大嘛,我老二。什么都站吃亏的一面,他日子也很好过,他内心里面有正知正见、正等正觉,他知道此是妄,彼亦是妄啊,此我相是妄;彼生命、财产亦是妄。 必遗元明之体,因为执之为我,所以,落于非量,必遗失了元明之体,正是缘所遗者,非同如如智,缘如如理,现量昭然可比。


    翻回来,第5页,这一段因为特别重要,是修行人所应该知道的。第5页倒数第四行,说:【然此密因,即二种根本中的真本】,一个是妄,一个是真,所以,你要取真的,不要弄错方向!【经云: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就是带妄的第八意识,【能生诸缘,】能产生种种,往外一直缘。【缘所遗者,】就是缘不到如如不动的智慧,却缘到如来藏所遗失的东西,如来藏所遗失的,就是妄执、妄念、妄境,就是这三个。如来藏所遗失的就产生了;如果如来藏不遗失,就正觉、正念、不执着;而我们提不起正念,如来藏就好像失去一样。


     底下说:【众生在迷,非失说失,实则人人本具,所应取为本修因者。十方如来,得成菩提,靡不依此因心,】“靡”就是无,没有一个不依照这个因地心,就是不生不灭的因地心,【而成果觉。此之密因,即是寂常心性,奢摩他体;】定的体。寂常心性是每一个人都具足的;我们会过什么日子,过烦恼的日子。“寂”就是寂灭;“常”就是真常,永恒的解脱心性,叫做寂常心性,永恒的解脱。所以,什么叫永恒?就是永远用大般若智慧,打破无明烦恼,永远不执着、永远不分别,乃至于死亡,亦放得下,这个叫做永恒。


    【十番显见,】十次显见,显这个见性。【显此密因,非惟】,不只是,【近具根中,】六根之中。【实则远该万法。】也就是说:整个宇宙统统包含在如来藏性里面。【会四科惟是本真,】四科: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不只是说:五蕴身一转,佛性显现;诸位!包括整个宇宙,说:会四科惟是本真,【融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无非藏性,】整个宇宙,精神、物质,统统化作正觉。所以,佛的境界,正依二报统统是如来藏性所影现出来的。所以,什么叫做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这个道理啊!四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惟是本真,这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全部都化作真心如来藏,难道不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吗?因此融七大无非藏性,难道不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吗?地、水、火、风、空是物质世间;见和识是精神世间,难道不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吗?


    【明三种生续之因,】三种生续就是:一、世界,二、众生,三、业果,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之因。意思就是说:一切世界,众生、业果,统统离不开地、水、火、风、空、见、识,【示五大圆融之故,】五大就是地、水、火、风、空,示五大圆融之故。【全彰三藏,】就是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不离一心;】还是如来藏性。【如来密因之旨,显发无遗矣。】就是整个人生、宇宙,其实同一个觉性。所以,佛陀绝对不会无缘无故去伤害一棵树;也绝对不会无缘无故去伤害一个众生,绝对不会这样子!为什么?都是他心性所影现出来的。什么叫做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同体大悲啊!什么叫做无缘大慈?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啊,没有任何条件,就是要对众生慈悲,就是这个道理啊!所以,我们刚初学佛法,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都听不懂,看不来,现在可知道了,为什么?都是真心,都是如来藏,不离一心啊!


     【题中此一句,经中占三卷半之文,】好重的份量!【即答阿难所请三名中,妙奢摩他。第一卷阿难求示真心,文云:“开示我等,奢摩他路。”此三如来臧性,】空、不空、空不空如来藏性。【即自性本定,而能开解照了于此者,即奢摩他微密观照也。】


    C、【修证了义:即称密因,所起之修证也。由阿难闻佛极显密因,天然本具,顿悟藏性,圆满周遍,喻如天王,赐与华屋,求门而入。】天王赐给我们华屋就是豪宅,你要找一个门啊!佛给我们这个法门这么好,指示我们大家都有如来藏性,怎么入门呢?


    【而如来为答三摩提,】也是定,奢摩他、三摩、禅那都是定的名字。如来为答三摩提,【妙修行路,分门以定二义:】这二个非常重要!【一、决定以因同果,】以因同果,要不生不灭的因,才能变成、产生不生不灭的果。【澄浊顿入涅槃义。】“澄浊”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等等。澄浊:澄清这个污浊、五浊,顿入涅槃。【二、决定从根解结,】六根是打结的地方,也是解结的地方。所以,有一句话你们知道吗?解铃还得系铃人。你今天烦恼,还是要靠你自己解决。靠别人同情、安慰我们,暂时可以得到一点快乐;但是一个人肯自己彻底放下,幸福就在你左右,肯放下的人,到处都是奇迹。【脱缠】“缠”就是缠缚。【顿证圆通义。】【击钟,验闻性真常不灭;】有声、无声都听得到,有声就是动,无声就是静,不生不灭的真常如来藏性,无关于有声、无声,有声,听到;无声,也听到,也继续在作用,这根性,不生不灭的根性一直在作用,无关于动跟静、有声、无声。是不是?所以,真常不灭的佛性,一直在作用。


     【现佛,证涅槃生死无他;】涅槃、生死,没有另外一个地方,“无他”就是没有别处,就在六根,生死从六根起,涅槃也可以从六根入啊,看你会不会用啊?你以前看到一切境界,起烦恼、我法二执;现在看到一切境界,都把它当作是增上缘。你以前受不了你老公,念二句,就跟他变脸;你现在当作你老公在念《金刚经》给你听,消灾、消灾!以前你老公念二句,就不得了了,脸马上......现在有智慧了,老公念的时候,还面带微笑:嗯嗯!老公!你讲得很好,是我错了,我不对,我应该改进!这个老公觉得:喔!我这个老婆亲近慧律法师不得了!我以前一句话,她给我回答十句;现在听了慧律法师演讲以后,我讲了十句,她回答不出一句,还脸带微笑。所以,以后一听经:老公!我要去听经!去去去!不来还赶她来呢!受到这么大的启发,为什么不请她老婆来听经闻法呢?所以,你们回去要表现好一点,表示我们是有教化、有教养的佛弟子,要这样子才对,学佛才不会有障碍。


    【绾巾,】就是系结。【以示结解伦次;】以来开示打结和解结的这个伦次,就是次第。【冥授,以选此方本根。】以选这个娑婆世界最方便的就是耳根,所以,要听经闻法,就是这样子了。你们现在福报可大了,幸福了,我这个《楞严经》啊,哪听谁讲《楞严经》给我听啊?像《六祖坛经》、大珠和尚的书,都是师父自己看的。这部《楞严经》谁讲给我听啊?那么,经过师父三十年的消化吸收以后,再用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你很容易(领悟)!对不对?要不然打开那一张科判,我叫他看上面,他看下面;我叫他看左边,他看右边,因为找不到!就看不懂啊,没有办法!所以,你们现在是很幸福的,幸福的娃娃!师父三十年的消化吸收了,有师父来讲解给大家听,哇!这速度快啊!耳根一听,哇!马上知道这个道理是什么;要不然,你这一本自己看,看得来吗?啊?看得来,私下告诉我,我给你二百万!真的啊!全部都懂喔,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都不准问喔!对不对?当然没办法了!


    好!冥授,以选此方本根。【盖必一门深入,逆彼无始,】“逆彼”就是回光返照,我们“顺”就是变成生死业流,顺着生死的业、顺着生死流。“逆”,倒转回来了,我们现在不再烦恼了、不再计较、不再痛苦了。逆彼无始劫以来什么?【织妄业流,】这四个字画双红线,我们无始劫来什么都不干,专干什么?织妄业流,编织种种的妄想心,产生强大的业力流转,而流浪六道轮回,可怜啊!佛陀说:众生是名可怜愍者!叫他停,停不下来,一点都没办法,停不下来。


     逆彼无始,织妄业流,【解六结而越三空,方为了义之修;获二胜而发三用,方为了义之证。】把笔统统放下来,现在要讲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这个六结,有的学佛十年、二十年,都搞不清楚,六结有二个:一个是六根之结,一个是六结之境。因为统统搞不清楚!讲到这个六结:一个是平面的;一个是深度的。先讲平面的六结,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六境产生的烦恼,这个叫做六结,就是六根之结,这是站在同一个平面讲的。现在站在深度讲的,叫做六结之境。这打结是为何而来?是怎么来的?何来之结呢?当然有境啊,境界的境,有境才会产生烦恼啊!好!我们就举耳根,有六种烦恼,六种打结之境。


     一、动态,动、静、根、觉、空、灭,这个是六结之境;前面讲的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之结;现在讲的动、静、根、觉、空、灭,是六结之境,打结的境界。好!我们用耳根来举个例子,譬如说:动态,今天如果年轻人跑去跳舞,音乐一放,动态的,受到这个动态就执着了,时间一到,就很想去跳舞、去吸毒,这是动态,打结了、烦恼了。


     二、叫静结,一个人受不了孤单、寂寞,跑到山上去,怕鬼、怕蛇,有恐惧,只要一静下来,他就有恐惧感,就是静结。四处无人,没有伴侣,独自一个人,独守空闺,寂寞、无聊、恐慌、惧怕,静结。动态迷失、静结恐惧,动的境界,迷失了;静的这个境界,恐惧、无聊,每天都:唉!我好无聊喔、我好恐惧喔!为什么?在静态的时候,没有人理他。所以,女人家里电话会静静的,就是因为电话线烧断了,才会静下来。静态。(师拟繁密的打电话貌)啊,师姊啊......讲一讲,讲一讲:我只有跟你讲喔,你不要告诉别人喔!师父讲的,不可以说是非喔!然后,电话放下来。Lu......(师拟电话铃声又响后接电话貌)习气难改(师笑),没有办法了,可以理解、可以原谅的,静不下来。


      好!再来,第三个叫做根,根就是我们的神经系统,与生俱来的,我们这个色身,耳根,耳朵的神经系统。我们耳根里面有一个平衡,如果耳膜没有平衡,他就会晕、晕眩。所以,我们耳朵,转这边也不会晕,转那边也不会晕,就是我们耳膜没有伤到;如果耳膜里面的平衡系统伤到的时候,站着也晕,躺下还晕,就是一直晕啊。你看这个解剖学就知道,耳朵神经系统里面有平衡系统。三、耳根,二乘人就是用这个,他知道说:动跟静,我的神经系统不要去攀缘你!可是,他还有一个根,二乘人就是靠这个,意识不受动、静的左右;但是,他执着有一个能缘的耳根、耳识,在如如不动,耳根,这第三个结。


    四、叫做觉,这菩萨更进一层的功夫:喔!这个耳根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也是四大所构成的。觉悟了,连这个耳根也要放下,放下就是动、静、根统统放下,觉悟了,菩萨的功夫。一直到等觉菩萨,菩萨的阶位到等觉,这个觉悟也是一种执着,这觉变成能觉、所觉;根就是能缘、所缘。五、觉悟变成能觉、所觉,这个觉悟还是要把它空掉,到了十地菩萨,都是修这个,连这个觉统统要放下,为什么?要恢复空啊!那么,把这个觉空掉,就变成能空、所空。六、所以,到成佛的一念最后生相无明断了,叫做寂灭现前,连空都灭掉,连空都灭掉叫做灭。动、静、根、觉、空、灭。动、静放下来,就变成根,二乘人修这个;根放下来,就变成能觉、所觉;能觉、所觉放下,就是变成能空、所空,空掉就变成能空、所空;连这个空灭掉,寂灭就现前,就是佛。所以,从横面来讲,叫做六根之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缘六境所起的烦恼,叫做六根之结。知道吗?从深度:动、静、根、觉、空、灭,从深度这样讲,六结之境。听得懂吗?好!听得懂,大家都点头,很好!看底下,解六结而越三空,三空就是人空、法空、俱空。


    好!诸位翻开《表解》一一○页,诸位看,六结之境——动态、静态,根、觉、空、灭。动结、静结、根结、觉结、空结、灭结,这个也是六结,前面那个六根之结,也是六结,所以,一般人都搞混了,一个是横的,一个是纵的。动结——径直屈曲,杂闹喧然,这是动结。静结——澄清虚静,万籁寂然。根结——唯根无境,纯想湛然——此根初解,先得人空。觉结,就是觉明朗彻,智照凝然。空结——湛无边际,空性廓然——空性圆明,成法解脱——是法空。灭结——法性流注,微碍历然——解脱法已,俱空不生——就是空空,连那个空统统要放下。解结之法喻——解结之法,殊难明了,详加研究,似举一喻,(稍有法喻不齐之过)。这后面会讲到。那么,法喻呢?后面我们有因缘再慢慢的谈,什么是虚?什么是幻?我们今天暂时认识到六结之境界,也就可以了。


     翻回来讲义第6页,解六结,就是解动、静、根、觉、空、灭;越三空就是:人空、法空、俱空,俱空是就空空。人家说:那个人空空的(台语)!那是很赞叹,那只有佛才有办法,连空都放下,那个叫做空空,那个是一句赞叹的话。解六结而越三空,方为了义之修;获二胜而发三用,二胜就是二种殊胜(诸位写一下):上合诸佛慈力,下同众生悲仰。我再念慢一点,上,向上合于诸佛,为什么?他有慈力啊!众生悲仰是什么呢?希望诸佛菩萨加被。佛菩萨,“慈”就是与乐,众生希望痛苦被拔掉,悲仰,“仰”就是往上、期盼,下同众生悲仰。


     所以,众生为什么求观世音菩萨特别的灵感,有求必应呢?因为观世音菩萨证得三空,上合诸佛慈力,下同众生悲仰。我告诉你:念观世音菩萨而感应的,那无量无边的众生了,自古以来啊!因为观世音菩萨已经成等正觉了,早就成佛了,现在是现前示现观世音菩萨,因为他有获二殊胜嘛!所以,念观世音菩萨,几乎没有一个不感应的!上合诸佛慈力,下同众生悲仰。而发三用,三用就是:一、三十二应身;二、十四种无畏;三、四不思议。三十二应身、十四种无畏、四不思议,这个是三用,发三用。方为了义之证。


    好!第6页,倒数第四行,【了义复含二意,与通常之解不同:】诸位!把笔拿起来,了义是啥意思呢?【一、用根不用识】这里标号:甲;先看第7页的中间,【二、称性不着相】要画一条线,标号:乙。甲跟乙两个大纲。用根不用识,就是用不生不灭的根性,绝对不用执着心、不用分别心修行,这个叫做了义。你要了解了义是什么意思吗?要称性不着相,这个就是重点了,“称性”就完全合于本性,叫做称性。也可以讲:依于不生灭如来藏性修行。这三个字就是大藏经的精要、修行的重点:不着相,就是无所住的意思。所以,大悟的人,天大的事情都没事!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嘛,有什么事呢?


     诸位!先看甲,了义复含二义,与通常之解不同:一、就是甲了,用根不用识,如果【用识,则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经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等,】“别成”就是跑到声闻、缘觉去了。修行本来就是要成就无上菩提的,变成了声闻、缘觉、二乘人等等,意思就是:用意识心修行。所以,【故非了义。】【用根,则依不生灭,圆湛性成,然后圆成,果地修证。经云:“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这个画双红线,为什么叫你画双红线?这个修行,你一定要抓到重点。若弃生灭,就是放下,只要你看到是无常的,记得!统统放下。


    守于真常,守住这个放下的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守得住它,也就是说:我对生灭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绝对不会因为假相,而引起了种种情绪的变化,什么委屈,今天过了,明天早上一醒过来,就完全归零,每天都在归零,久了,他的烦恼自然就没有。如果不做这一层功夫,先勉强行之,一下子要进入自然放下,没有办法!因为这个修行是真枪实弹的,你没有那个空性的忍辱,你忍不下就是忍不下!你想要忍忍忍......你自己快发疯了,因为你没有那个空性的智慧啊,忍到最后,忍不下来了!


    所以,经云:如果你肯放下这些生灭无常法,守于不生不灭的真常性,那么,你的心就常光就现前了,常光就比喻般若智慧就现前了!般若智慧从哪里来呢?从放下生灭法(而来)。根尘识心,应时销落,你看!应时销落就是当下啊,回归当下,刹那变成永恒;永恒、刹那都是方便说,没有刹那、也没有永恒,时空本是虚妄的结构啊,说“刹那”是时间的最短,说“永恒”,是时间的最长,刹那跟永恒,在悟道的人来讲,只是个名词而已,简单讲就是心如如不动。这“应时销落”是什么意思?绝对不会受到外境的影响,心都是这样如如不动。【乃至“云何不成,无上知觉”,故为了义。】


     【又特选耳根圆通,文殊白佛言:“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文殊师利菩萨对佛说:佛“出”就是现、显现,出现在这个娑婆世界。世尊出现在这个娑婆界;“此方”就是娑婆界。真教体是:真正能够教化众生,“体”就是根本的方法,叫做真教体。娑婆世界教化众生的根本方法,在哪里呢?(未完)




楞严经  经前十门06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娑婆世界教化众生的根本方法,在哪里呢?就是用音声,就是讲经说法,清净在音闻,就是要用音声度众生。就像师父今天这样子,讲经说法,弘法利生,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为什么?万法回归自性,哪有众生呢?我相、人相、众生相,一切相皆不可得,哪有众生可度?是不是?


     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如果你想要得定,得这个三摩提的正定,还是要听经闻法。实以闻中入,“闻”就是闻性,你是不是在动静根觉空灭里面,发现这个不生不灭的闻性呢?实在是在闻性里面体会,是这个意思。所以,实以闻中入,这个“闻”就是闻性。你想要取得这个定吗?很简单,你自己观察,动、静是音声,闻性是不生不灭,动、静,尘是生灭的;耳根的闻性是不生不灭的,你自己观照观照。意思就是说:人家讲你坏话,也如如不动;人家讲你好话,也是如如不动。好是幻、坏是幻,根本来就是幻,四大本来就是幻化的,何况这个耳根呢?又特选耳根圆通,文殊白佛言:“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更是了义中之了义耳。】


    【以其超诸圣而独妙,为三世之通轨。经中佛告富楼那云:“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就是最上乘的意思,胜义中真胜义性,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叫最上乘论,没有任何的善巧方便,就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没有葛藤了。【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就是人空、法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就是你们还没有得到二空,要回向最上的上乘,以及这些阿罗汉等等,都可以获一乘,【皆获一乘,】一乘就是佛乘;一乘就是绝对;一乘就是毕竟空;一乘就是平等;一乘就是萨婆若海;一乘就是实相;一乘就是一真法界;一乘就是大圆镜智;一乘就是涅槃妙心。


    【寂灭场地,】这寂灭场地有什么好?众生因为过着烦恼的日子,不懂得寂灭法、不懂得空,所以,他认为有境界可以追求,追求到最后,双手一放,啥都没有,原来生命是一场闹剧!所以,有一个人来,说:请问师父!您能不能用最短的几句话,把您三十年的心得告诉我?我说:可以啊!人生、宇宙是一大幻剧。每一个众生都是如梦幻泡影的演员,如梦幻的演员,演一出如梦幻之剧,等到下台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演员。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子,在如梦幻泡影的世间,不知道是如梦幻泡影,不知道是缘起如梦如幻的这个道理,以为有可追求;事实没有,所追毕竟空。


     所以,寂灭场地就是佛的境界,就是寂灭。这寂灭就快乐无穷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个寂灭就是场地,【真阿练若,】这个阿练若就是寂灭道场。阿练若是离城市大约三、四里,就是离城市有一点点距离。为什么?第一个,比较静;第二个,要化缘、要托钵也比较方便。所以,佛在世的练若,都是建在离城市、闹区大概三、四里的地方,要走一段的路,才能够到市井,人多的地方。这个才是真阿练若。就是你要明心见性,你才是真正的找到道场,要不然,你就是每天都在找道场!你找到一座山很静、很静,很静有什么用?你的心不静啊,静不下来啊!不是道场的问题,是心性的问题啊!你没有找到如来藏性,没有找到如如不动的心性,任凭你走遍天下,你也找不到道场啊,哪里都跟人家合不来啊!是不是?【正修行处。”】这个才是真正修行的地方。


      所以,今天刚好很多的比丘来听经闻法,诸位比丘、诸位尊敬的法师,就是这样子,互相勉励,你要找到道场,在你心性下功夫。这个不满、那个不满,没有地方可以挂单。因此很困难的!但是,如果说你找到了这个心性的道场,那应该安住。所以,在律学里面讲:有法有食可安住。就是:有法的地方、有饮食的地方,就是吃饭比较方便的。何况我们还有一些单金。有法有食可安住,佛就告诉你,在律藏里就讲了这句话:如果有法可以听,有饮食可以养活这个色身,不会为饮食而困扰,那么,就应该安住了。不过,我知道有的人还是会跑啦,那就让他一直跑......一直找这个道场,因为没有获得一乘寂灭场地嘛。这才是真阿练若。【当知胜义,即修证之了义,耳根圆通,乃了义中真了义耳。】


     再来,乙,就是【二、称性不着相。着相之修,为事相之染修,】。着相,就是:哎呀!你布施了一万、二万,做了一些善事,来这里做了义工,就好像不得了,这个统统叫做着相!现在的修行人来拜佛,类似打卡上班;在家居士也是这样子,内心的烦恼,处理不处理不管它,时间到,早上去佛前:阿弥陀佛!我有来报到喔!念经,烦恼,心地法门运用不上;念经念了一个钟头:阿弥陀佛!我告退了,我已经念一个钟头了!是念给佛听,不是念给自己听的。他不知道那个经典是佛讲的,诵经是等于诵佛的遗教,就是要你警惕自己。就像一个圣人留下来了这个遗言,要叫你好好的勉励;他却把遗言拿出来,念给那个死亡的人听一样。所以,诵经、念佛,是开发自己的清净自性,然后,求佛力加被,这样自力、还有他力一结合,往生极乐世界就稳操胜券了!着相之修,为事相之染修,


    【着相之证,为新成之实证,】什么叫新成?不是本来,叫做新成,加上一层证,就变成能证、所证了,这个就不是圆了。【未悟圆理,均非了义。】只要是新成之实证,就不是圆满了义之证。【称性之修,】乃从闻慧、思慧、修慧,(【乃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但向一门深入,而得六根解脱,】一门深入就是耳根,就是用耳闻性,闻性的意思是说:一切动、静,统统如如不动,就向、朝这个地方下手,闻赞不喜,闻谤不忧,赞、喜同于如来藏性。但向一门深入,而得六根解脱,【修即无修;】【称性之证,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乃发现其本有家珍,证亦无证;“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方为了义。】


    【至若道场定慧,神咒利益,】后面所讲的道场定慧,神咒利益,【无非修证圆通加行,亦即了义也。】【题中此一句,经中占三卷半之文,即答阿难所请三名中妙三摩之问。】【第四卷佛云:“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决定义,亦即了义。依此了义,修证自性本定,得耳根圆通,所谓“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这个“如幻”,上面如果加二个字,就更清楚:就是“缘起”如幻,诸位!你这四个字体会得出来,大藏经统统通!三藏十二部经典,就是讲这四个字:缘起如幻,没有一法是实在的,放下,万法都是真,弹指超无学。【而修证了义之旨,更无余蕴矣。】没有其他的,更无余蕴,这个“蕴”就是聚积的意思,就是直接了当,就是修证了义,更没有其他的东西了。


    第8页,D:【诸菩萨万行:】我们现在还在讲经题。【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此方人,有好略之习惯】就是中国人,“好略”就是喜欢省略。【简称菩萨。】【菩提译云觉,萨埵译云有情,乃大道心众生之称。今作三义释之:】【一、已经觉悟我、法二空之有情;】这个是站在自利的角度。【二、能觉法界,无量诸有情;】是站在利他的角度。【三、智悲并运,自他两利,运智,上求佛觉以自利;】“运”就是运用,运用这个智慧,上求佛觉,佛的智慧觉悟,以自利。运这个悲心,【运悲,下度有情以利他。】诸位!这个第三、智悲并运,就是圆满的意思。所以,第一个叫做自利;第二个叫做利他;第三个叫做圆满,圆满就是佛。


    【修诸波罗密,乃如来道前之号,自觉觉他,以求大圆满觉。而言诸者,通指五十五位也。】注意听!五十五位者,去掉三渐次、去掉干慧地、去掉佛,因为佛不是位,佛是究竟觉,所以,佛不在阶位里面。那么,除掉三渐欠,就三;除掉一个干慧地就四;再除掉究竟觉,就总共多少?五十五。知道吧!五十五就是阶位的意思。


    【万行,即称圆通体,所起之无作妙行也。如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双蹑前奢摩他,即定之慧;】“蹑”就是依照,依着前面的脚跟叫做蹑,双蹑。【三摩,即慧之定;定慧圆融,中中流入萨婆若海。】愈来这个定就愈深入了。刚开始是奢摩他;再来是三摩;再来就是禅那了,定慧圆融叫做禅那。中中流入萨婆若海。


    【如十信,全根力而植佛种;】这个“全”就是建立,也就是培养的意思,“根”就是信根,诸位!没有信心,你怎么会坐在这里呢?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对佛,对三宝没信心,那还修什么行呢?第一个就没信心了,那你这还用说吗?所以,给众生对三宝没有信心,这罪是很重的!但是,给众生对三宝有信心,这个功德是很大的!因为对三宝有信心,他才肯来修行,他才会成佛、才能了生死啊!所以,若不堕于无间狱,莫谤如来正法轮。如果你不想要入无间地狱,千万不要谤如来的正法轮。所以,十信就是全根力而植佛种,就是全力的培养信根之力,而植佛种,把这个种子种下去,有一天就会开花结果。


     【十住,生佛家而为佛子;】变成佛子了。【十行,广六度而行佛事;】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广修六度而行佛事。【十回向,回佛事而向佛心;】回向有三种:回小向大,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叫做十回向。回佛事而向佛心,佛心就是理啊,回事向理,这个就是刚刚讲的:回向有三种。


    【四加行,泯心佛而灭数量;】“泯”就是灭。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泯心佛而灭数量,就是不分心、众生跟佛,都是一体的。数量就是人类刻划出来的观念,叫做数量。为什么讲无量无边、无止境呢?无量功德,为什么讲“无”呢?佛经这个“无”可伟大了!宇宙一看,有量有边,人类所能观察的,佛说:宇宙是无量无边!我们般若智慧也是无量无边;护持正法、讲经说法功德,也是无量无边!为什么无量无边?因为灭数量。如果一个人执着说:我是全世界最有钱的!像比尔盖兹一样,全世界最有钱,一千多亿美金,假设说;他还是很穷!为什么?还是有一个数量。知道吗?


    有数量就很穷;放下,那就无量无边了!我身上这些钱够吃、够穿,好好修行,知足,全世界你最富有,比比尔盖兹还有钱,比尔盖兹是叫做有量有边,对不对?我们一念大智慧般若、知足,叫做什么?无量无边!所以,全世界最有钱的是谁?就是佛弟子,因为有般若的智慧。虽然经济有时候困难一点,但是,精神很安慰,能念佛,要去极乐世界了,抱一个希望,每天都活在佛法的熏陶下,也不跟人家一较是非长短,也不跟人家争什么,每天都是过这样子,安居乐业,知足、快乐,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念念都要去极乐世界,你看,这多快乐的事啊!所以,学佛,一念之间,就比全世界的人都有钱!谁是全世界最有钱的人?不缺、知足,知足就是不缺;有缺钱就是穷啊!我是指心灵啦!所以,不要欲求不满,一直求一直求.....就是变成很穷的人。如果肯知足,就变成很富有!为什么?你已经灭数量了。


    泯心、佛,如果再加“众生”,那就更好!泯心、佛、众生而灭数量,没有了。灭数量有什么好处?譬如说:我今天讲经,只来一个(听众),我也是这样讲啰!真的!也是讲得非常精彩,也是讲笑话啊,因为我的因缘就是这样子,我知足,一个就够了;不过,这个不要是关门的就好!是不是?是真的肯真心来听的,一个我也讲啊!那一、二、三楼都满,那就更好啊!是不是?更圆满啊!所以,灭数量就是说:他的心就无碍的,没有数量的。


     【十地,契真如而覆涅槃;】契真如是什么意思?加二个字更清楚:契“佛之”真如,“覆”就是覆盖,“覆盖”就是涵盖,涵盖整个涅槃,那多好啊!契就是契入佛的真如,涵盖了整个涅槃。【等觉,】等觉就是【齐佛】,“齐”就是等、如同,如同佛。【际】就是境界。齐佛际就是如同佛的境界。【而破生相。】底下加二个字:就是“无明”。生相无明就是无始无明,一念不觉叫做生相无明。【其行应有无量,今言万者,但明其多,非局定数也。】不是说一定的数目。


【要之,此行根柢】“柢”就是树根。此行根柢【于三如来藏性,】这句话这样看,看不懂,说:这个“行”,最重要的这个行,是怎么个行法呢?是依据于三如来藏性,“柢”就是依据于,是真的证悟了空、不空、空不空三如来藏,是这个意思。以三如来藏为根本来修行,是这个意思。所以,要之,此行就是依三如来藏为根本、为本修因,三如来藏性。“藏性”底下加“为因”,那就更清楚了!依三如来藏性为因,如同树有根。 【归极于四无碍法界,】四无碍法界就是:理无碍法界、事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这个是《华严经》讲的;那么,《楞严经》也有谈到,注解也有。 【请详十行,后五行自知。】十行位:信、住、行、向、地,这十行的后面五行,就讲到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了。


     【问:“五十五位诸菩萨,应是证位,今以位为行,】“行”就是为什么还是因呢?【岂不屈证为修耶?”】“证”就是果,岂不是委屈了果,而变成因呢?“修”就是因地之修。再讲一遍:这五十五位诸菩萨,应该是果位的证位;现在以位来当作因地的修行,岂不委屈了证果的境界,变成因地的修行呢? 【答:“诸位正是因行未满,】就是这几个字,没有圆满。【深入真修之行位也。】诸位!加二个字更清楚:“非佛”深入真修之行位也,“非”就是不是,不是佛,不是佛深入真修之行位也,意思就是:诸位正是因行未满,非佛深入真修之行位也。【不是极果之位,若是修终,祇有佛位。”】这个“只”就是只有佛位。


     【问:“此位为行,】就是为因,【则圆通了义之修,】就是因地之修,【应不具万行。”】就是这个位如果是行,“行”就是因,在旁边写个:“因”。如果这个位是在因位,则圆通了义的修证,就是因地的修证,应该没有具备万行吧?意思就是:本来只有佛才有具备万行,你现在讲只有因,既然是位,是因啰,不是果证的位了,那应该就没有具足万行了。 【答:“理具而非事造也。】“理”就是每一个人心性都是圆满;但是,事相还没有,没有修福、没有修慧啊,虽然理具,没有事造没有用啊,佛性因修而显嘛,就是要修行啊!【虽圆融胜解,念念具足诸度,以初心贵在精专,但反闻自性,不兼万行,故但称了义。”】不圆满。


     【问:“了义之证,不摄诸位耶?”】了义就是究竟,究竟之位,难道,加二个字:“难道”不摄诸位吗?究竟之证,难道没有摄前面种种的位次吗? 【答:“此有二义:一、但证圆通体,】只有证到圆通体。【初发二胜用,】才刚刚开始,发二胜:二种殊胜之用。【是故不摄;二、圆人所修,一证一切证,一位即摄一切位,】什么叫圆人?大彻悟的人叫做圆人;明心见性叫做圆人,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所以,只有凡夫在分宗派,禅、净、律、密;大悟,讲唯识就通唯识;讲净土就通净土;讲禅就通禅;讲密就通密,禅、净、律、密,同一个佛性、同一佛心,这个就是圆人所修,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人所修,一证一切证,一位即摄一切位。真正大悟,没有八大宗派,只有一佛乘,哪有八大宗派呢?只有凡夫自己内心有葛藤,讲经说法就赞此贬彼,对不对?才会这样产生对立的嘛!所以,我们讲堂,从头到底都是坚持念佛,用什么?用大智慧念佛;用大智慧诵经;用心性的功夫修行,我们讲堂特别重视般若智慧。这样子,平常你生活没烦恼;临命终,也可以安然的往生极乐世界,两全齐美!


    【初心、究竟,二不别故。”】初发心即成等正觉。 【又前言修证,推重圆通,】圆通就是圆满通达,一通一切通,一圆一切圆,一证一切证,一位一切位,就是圆通。【此分阶级,】“阶级”就是次第。【对治狂慧,】为什么要分这个阶级?那些骄傲、狂妄的人误以为:我就是佛了,不要修了!这个叫做狂慧。佛告诉你:要成佛,按部就班来,修行是点滴的功夫,一点都不能造假,我们的证书有伪造文书,佛陀讲:大彻大悟,这个不能造假的,叫做对治狂慧。伪造文书伪造得出来;这个大悟伪造不出来的,会堕无间地狱的!


    【今知理虽顿悟,乘悟并销;】“乘”就是依靠、借重。借重这个悟性,把这个万法都消归自性。【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诸位!这个可是重要了,这个要画双红线。理虽顿悟,道理你虽然知道,“乘”就是仰仗、依靠这个悟,不生不灭的悟性。怎么样?并销,慢慢的销,事相就是习气,没有办法顿除,一点办法都没有!就像你穿了五件衣服,你要一件一件慢慢脱下来,第一件脱完了脱第二件。色、受、想、行、识就是五件衣服,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你要先修什么?见一切色即是空,放下;受是空,放下;想是空,放下;行是空、识是空,这样一件一件,渐次渐次......愈来愈有功夫......


    【究竟圆融不碍行布,】“行布”就是行列布置,就是次第的意思。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就是圆融不碍有所次第的行布;有次第的行布,也不碍圆融。这个行布门跟圆融门,在《华严经》讲得很清楚,什么叫行布门?就是次第行布门之略称,次第行布门,乃华严宗就菩萨进趣至佛果之修行阶位所立法门之一。就是华严宗就菩萨进趣一直到佛果,行布就是信、住、行、向、地的意思,信、住、行、向、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就是信、住、行、向、地,叫做行布门。


    圆融门就是:初发心就成等正觉。什么叫圆融门?初后相即,初跟后,相即,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者,就是初发心即成、便成等正觉,称为圆融门。也就是说:佛成佛,也是这个不生不灭。所以,圆融就是初后相即,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称为圆融门。行布门就是次第行布之略称,乃华严宗就菩萨进趣至佛果之修行阶位所立法门之一,就是行布门,简单讲就是次第。所以,究竟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


    【题中此一句,经中占半卷之文,即答阿难所请三名中妙禅那之问。】妙禅那就是定慧均等。【第八卷结经名后,阿难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证圣位,显是住持自性本定,】“住持”就是常住了,清净自性本来就定了,自性本定。【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最庄严的,就是如来妙庄严海,为什么妙庄严呢?无法形容,福慧具足,圆满菩提。圆满菩提用什么心下手呢?归无所得,初发心无所得;佛修到最后,还是归无所得,以无所住心,行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讲的。所以,就是无所得,但是,要行一切善。


    【安定经文,】安定经文,这样看不懂,就是安立三种定的经文,叫做安定经文。【问答相应,已尽正说全经,】就是:这样子就把这个正定全部都讲完了。【历收】就是一一,历收【大定别目,】大定就是首楞严大定,首楞严大定就是A加B加C,就是“奢摩他”加“三摩”加“禅那”,就是首楞严大定。所以,《楞严经》在讲什么?就是讲定。讲什么定?就是佛定,这个佛定包括一切定,一切定所不能及。
 
    【故结经名,至】就是到了,到了讲后面的【七趣五魔,】五魔就是色、受、想、行、识;七趣就是七道轮回。到了后面讲这个七道轮回,就是警惕你千万不要再来轮回,要往生极乐世界、要了生死。还有就是修行禅定当中,有五十种阴魔,千万不要动念,见佛、见光、闻香,这个统统放下,统统放下!知道你在用功,佛给你一点讯息,千万喜悦不得,不着、无所住。【五阴妄想,自是经外余意,】五阴妄想,就是五十种阴魔其实都是妄想,都是经外余意,这个意思就是:不是重点,叫做经外余意。重点,经内是讲什么?重点是讲定啊,那么,这是告诉你、警惕你而已,叫做经外余意。意思就是:你注意一下,作为助修的因缘,但是,正说是在前面都讲过了,所以,七趣五十种阴魔,就是经外余意。


    【别详初心紧要,】“详”就是分辨。你要特别的注意,你这个初发心是很重要的!就是你要用的是什么心修行?你用的是不生不灭的根性修行,就成佛,就入佛的大定!所以,你的初发心要对,千万不要落入七趣;也千万不要着五十种阴魔所显的现象,因为佛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戒慧助定而已。】以这个持戒,然后这个慧,来帮助这个定,定就是这个首楞严大定。要持戒、要开般若智慧,其实,都在帮助我们修定而已,所以,定是体。好!今天我们讲到这个地方。(未完)





(文章转自梵音极乐 2019-05-24)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讲解70: 人生、宇宙是一大幻剧,每一个众生都是如梦幻泡影的演员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