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楞严讲解10: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明心见性以后还是要继续把习气慢慢的断掉断除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1-23 19:42 点击 614 次


https://mp.weixin.qq.com/s/HV1vsE3bdM9WDxbxNZg8_w

(点击链接视频同步讲解)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卷七]


   第二章,道场加行,前面教你四种清净明诲,现在道场加持。


    第一节,除障(前行),1.持戒除魔事障,要持戒。2.持咒除宿习障,这个咒语一念,十方诸佛灌顶、加持,宿世的善根显现,恶业消灭。第二节,坐道场修定慧。1、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名三无漏学。第三节,建立道场、结界轨则,有一定的轨则。目前结这个楞严坛,几乎没有。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都是持楞严咒比较多,要如法的结这个楞严坛,目前在台湾很少,少之又少。偶尔有人说打楞严七,但是,他是不是按照佛陀所教导的建立道场,还有结界的轨则?我们没有亲眼看到。就我所知,出家到现在三十年的时间,没看到、目前。所以大部分都是只有诵楞严咒,不过,我们也是讲一讲,1.叫净地、结坛,就像我们打水陆,水陆倒是很多人在打。要净地、要结坛。


    2.要庄严道场,所以我们讲《楞严经》,这是个大法,我就交代下来,要特别……灯、幢、幡、花、香、烛啊,统统要很圆满的!为什么?事不离理,理不坏事,不能执理废事,也不能因事废理嘛!第三、备供养物,第四、安奉佛像,这个《楞严经》里面都有讲。第四节,正修三昧(正行),三七就是二十一天,加行证得三昧,就像有的人修般舟三昧。是不是?也是一七、二七、三七,都没有休息睡觉。不过,我比较倾向于广钦老和尚这种修持法,要看个人的身体,不能一味的修这个苦行,吃一点苦是应该的。太苦了,自己承受不了了,身体扛不了,不吃、不喝、不睡,这不一定叫做修行。有很多人拿这个来炫耀,其实大可不必!你要知道,有的人十四天没有吃饭,就觉得不得了,他修了一种苦行。但是,我们如果看大自然界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譬如说以北极熊来讲,你要看这个国家地理频道,或者Discovery它里面都有。这个北极熊吃这个海豹,还有那个黑熊吃这个回流的桂鱼,它在冬季来临以前,它把它吃的量吃得很大,结果这个体重增加到非常的极限,结果就跑到洞里面,那个北极熊就自己挖一个洞,就蹲在那个地方,一蹲四个月。四个月不吃、不喝、不起来、不拉!而且还生了二只北极熊,还喝它的奶,诸位!你想想看,多不可思议啊!四个月不吃、不喝,我看那个荧屏,电视上就这样子,北极熊那二只手白白的就这样,头就这样。一分钟心脏跳六下,六下就是减少它的耗损能量。这个北极熊一躲在这个山洞里面,整整四个月统统没有起来,这个如果以我们人类来讲,叫做incredibie不可思议!是不是?所以,不是用不吃、不喝、不睡,来当作是很有修行的人。而是说这个法师有没有正念?这个居士有没有正念?有没有解脱的思想?这才是最重要的!譬如说:蛇也是过冬眠啊!北极熊也是过冬眠啊!是不是?


    三七二十一天修证得三昧。第2、百日证果。第三章,重说神咒,阿难祈请。第二节,如来重说五会神咒。成观法师的《楞严经义贯》写的特别好,因为他有研究过梵文,师父没有。我看了很多祖师大德的版本,这个咒语都没有解释,只有他!所以,我们会取这个《义贯》,是有它的理由的,它可以辅助其他的祖师大德所没有的,二个版本合起来讲,就尽善尽美。1、首楞严五会神咒的咒文,2.、首楞严五会神咒注释义贯,一、二、三、四、五会。第三节,神咒功德威神利益。


    这个神咒是什么呢?1、一切如来自依神咒证得二利圆满,二利就是自利、利他。2、神咒利生的威德有多少、多大呢?(1)一切众生只要持诵楞严神咒,可以免魔难、免魔事。(2)楞严神咒无论是诵持、书写、佩带在身上,就可以获大利益,诸佛灌顶,临命终顿超净土。(3)恶众生不害反护,碰到恶的众生,不会害你,反而来护持你。(4)诵楞严神咒,助成道业,(5)远离杂趣,杂趣就是恶趣。(6)持楞严神咒有什么好处呢?可以往生净土,常生佛前。所以,你们那个咒轮要二十四个小时带着,出国也要戴着,你的小孩子统统要戴,刚出生的婴儿也可以戴。不论好人、坏人、男人、女人、小孩、老人统统要戴!(7)众行成就,(8)诸罪消灭,诵楞严神咒,愿求称遂,诸难消除。(11)兆民丰乐,(12)恶星不现,意思是说:这个国土如果有人诵持楞严咒的话,这个国土会很有福报的。(13)持咒获护,得三摩地,不犯四过,必得心通。这四过:一、坛差,坛场的坛,[差]就是不够庄严,没有如法的安排,一、叫做坛差。二、叫做戒缺,戒律的戒,缺陷的缺,持戒不清净也不行。第三、叫做师秽,亲近的师父不够清净。譬如说:你进入楞严坛,这个楞严坛的戒师不够清净,也不行!师秽,污秽的秽。第四、叫做疑悔,信心不具足,怀疑的疑,后悔的悔。一、坛差;二、戒缺;三、师秽;四、疑悔,不能犯这四过,这样必得心通。


    第四节,会众护咒,有哪几个?金刚力士也有。要护持楞严神咒的?会众护咒,1.金刚力士发愿要护咒,2.梵释四王要护咒,只要你持咒,金刚力士护持你,梵释四王护持你,八部也护持你,日月星等护咒,就是神啦!第5.天神地祗护咒,第6.内圣护咒,所谓的内圣就是有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护持你。所以,这个楞严神咒的功德,诸佛赞叹,穷劫不尽!只要佩带就有这么大的功德,你为什么不戴呢?所以,这个咒轮一定要戴,往生的人,把它放到胸前,往生后全身柔软,往生净土,感应的人已经不计其数了!


    第四章,请问大乘修证阶位,第一节,阿难问修证阶位次第,第二节,二种颠倒,(先明凡夫境界差别之因),1.众生颠倒,2.世界颠倒。第三节,十二类生(次明众生差别之果),1.卵生,2.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那么,如果底下加一个[众生],那就更清楚了!是不是?卵生众生,胎生众生,湿生众生,化生众生,有色的众生,是不是?无色众生,有想众生,无想众生,非有色众生,非无色众生,非有想众生,非无想众生,那么就更清楚,这个在《金刚经》都讲得很清楚了!


[卷八]


    第五章,正说六十位修证,在一般的经典里面,有分四十二位,譬如说:唯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有的人只有分五十二个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有的人分五十六个。所以,《华严经》、《璎珞经》、唯识,还有《楞严经》,分的都不太一样。六十个阶位,哪六十个呢?一、三渐次位,看第一节,三渐次位就是三。二、第二节,乾慧地,就是入正位前,3加1等于4。第三节,[地前]就是初地前诸位,十信有十位,4加10=14翻过来,2.十住位,十住位有十,就24;十行有十,34。十回向有十,加十就是44。这个《楞严经》可以说是一部很圆满的经典,中间还加了四加行,44加4:暖、顶、忍、世第一,四加行,就是48;菩萨十位,48加10就是58。翻过来,第五节,等觉和妙觉二位,就是59、60。


    好!诸位!正说六十位修证,第一节,三渐次位,为什么讲三渐次呢?要渐入,渐渐进入佛的领域。1.第一渐次除其助因(断五辛),断无辛在台湾来讲的话,就是葱、蒜、韭菜;一种叫做薤,类似蒜;还有一种叫做兴渠,台湾没有,那是印度才有。楞严咒,修楞严大定的,葱、蒜、韭菜,这个台湾都看得到,就是断五辛,这个生吃生恚,熟食发淫,要断。第二渐次,叫做刳其正性,[刳]就是挖。注意那个[正性]二个字,跟你想的刚好相反,这个[性]是性戒,就是恶的意思,正性就是正恶之性。这个性戒,[性]是性戒,就是杀、盗、淫、妄,不管你受戒、不受戒,做了这些事统统不好,叫做性戒。所谓的性戒就是定,定就是不好,你受戒,更不好;你不受戒,做了这些杀、盗、淫、妄的事也是不好!那么,[刳]就是挖,挖掉这一些恶性,正恶之性。所以,这个正性,刚好跟你想的相反,你以为正性是正念吗?不对!是正智吗?也不对!是正恶之性。哪一些呢?要断淫、断肉,不要喝酒,以及持其余的诸戒。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有一个信徒这么样问说:师父,现在科学研究了,说这个蒜头把它提炼成蒜头精,医学上报导可以抗癌,蒜不能吃,如果已经把它做成蒜头精注射,用在医学上抗癌症注射蒜头类这一类的,有没有算五辛呢?我说:不算!为什么呢?当医药的时候就必须要开缘,它只是一种药。譬如说:你今天,如果这些药要加少许的所谓的……如果有替代品最好了,中药如果有其他的替代品,葱、蒜、韭菜有其他替代品,那当然就用替代品了,可以告诉这个医生嘛!实在是这个地方就没有办法了,为了治病,这是没办法。在这里经典也没讲,我是认为这个是可以的,治病是不一样的,不是生吃,也不是煮熟,是变成一种药,加在中药里面或怎么样,不是单独吃。当然,我不知道中药是不是要加这一些?不加是最好,能够跟医生搭配其他代替品,也尽量不要用到,毕竟修楞严大法,不碰是最好!所以说如果已经提炼成注射液了,你生病感冒,可以防止感冒,医生一开了,他就是要注射这个蒜头精,那么注射就不算了,我认为这个没有犯,因为它是一种药。不是故意去吃,是为了治病,而且是医生开出来的已经变成注射液了,虽然有蒜头的味道,但并不是吃。第二渐次:刳其正性,就是挖掉正恶之性,要断淫、断酒、断肉,以及其他的戒律,统统要持。第三渐次:违其现业,我们一般都顺着这个生死,你追逐这个外境,就顺着生死:回光返照,违其现业,就是不要顺从那个妄念,叫做违其现业。贪心,反过来断贪;嗔恨心起来,把它相反、反过来,用慈悲心对待众生。贪用舍对治,嗔用慈悲对治,痴用智慧对治。就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如果起这个贪、嗔、痴的时候,赶快不逐外尘,旋元自归,赶快回光返照。


    我们下个礼拜,这正说六十位次,正说六十位修证,要从下册的开始读一遍,读经文还有义贯,所以下册下次一定要带来。因为要强化大家的印象,如果这样念过去,大家完全没有印象。虽然讲一个大纲,你至少要有一个观念:喔!原来《楞严经》分六十个位次修证,至少你有这个观念:三渐次、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虽然我们还没有讲《楞严经》,至少你对《楞严经》的位次很清楚的,有这样的理念,很清楚这样子的菩萨的位次。


    《楞严经》目次,第五章,正说六十位修证,一般的经典都是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等觉、妙觉,这是一般经典所分的到成佛的阶位。尤其修学大乘佛道的人,更因该了解成就一尊佛有多么的困难,要经历多少的位次。理可顿悟,事须渐修,也就是说:我们顿悟到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我们舍识用根,舍生灭心,用真如不生不灭心来修行,就算明心见性,因为起步就对了,这个是成佛的因。但是,还是要继续渐进的,把习气慢慢慢慢的断掉、断除。所以说:佛性因修而显,佛性是因为我们修行才能显示出来。所以,我们并不能说我们本来就具足有佛性,就不修行、就不用功,这个观念是不对的,因为我们的习气、烦恼很重,所以,必须要渐次第的,一一断除习气和烦恼,一步一步来。


    第五章,正说六十位修证。只有《楞严经》有这样谈,一般的经典没有分得这么详细。第一,三渐次位。什么叫做渐次位呢?就是渐次的,你要相当的一步一步的基础来,没有办法一下子进入佛的萨婆若海。第二就是乾慧地,再来就是信、住、行、向、地,中间还加个四加行。我们今天来讲修学菩萨阶位的,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那么今天如果要详细讲,又要耗很长的时间;如果要念过去,也很可惜,对这个阶位的了解就很模糊。因此我们今天必须要简单的来念一遍,像蜻蜓点水一样,了解一下六十位的修证,简单的念一遍,因为现在还在讲《楞严经》的大纲而已。所以,如果要详尽的发挥,必须要等到时间讲到下册以后。不过我们今天可以先看一下.


    第一节 三渐次位[渐]就是渐渐,一步一步来。看经文,[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这是指前面讲的,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现在才在讲大纲,这一段是接上面这一段的。所以,[具十二颠倒],是由前面的经文引过来的。 [阿难,如是]十二类[众生,一一]现行[类中亦各各具]有[十二]种[颠倒]种子。(故共有144种颠倒。)12乘以12,就是144。凡此诸倒[犹如]无端[捏]本性清净之[目],就是我们眼睛一捏,看到了空中有华,我们现在清净心中无端的起妄,所以,看到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看到了人生、宇宙、山河大地,好像有那么一回事,在佛的眼光看起来,那是缘起虚妄的聚合而已、聚会而已,不是真实的东西,那是缘起如幻的假相而已。法尔便有十二类生之[乱华]于空[发生]。这乱华是表人生和宇宙、山河大地突然显现,我们为什么会突然显现山河大地呢?就是因为我们无明、习气妄动,突然显现。是故若心起[颠倒]想,则本来[妙圆真净]清[明]本[心]便会[具足]显现[如斯]众多[虚妄]之[乱想]。


    经文,[汝今修证佛三摩地,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因为我们的习气、妄想太严重了,佛要我们一步一步来。[汝今]欲[修证佛]之[三摩地,于]针对[是]诸妄之[本因](亦即种子无明),以及依此种子,种子就是潜伏的,种子无明就是潜伏、隐性,用我们现在的名词叫做隐性。以及依此种子,本[元所]起之颠倒[乱想](亦即现行无明)之处,所以,现行无明,种子起现行,这个现行就是显性。我们大家可以在六根、六尘去感受到的。那么,种子无明很微细,潜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面,八识田中,很难去感受到。那么,现行无明呢?大家每天都在生活,可问题是不觉知,只有佛发现到,原来我们过着无明的日子。应先建[立三]种修行之[渐次],历位逐次修断之,[方得除灭]净尽。譬[如]本元清[净]之[器中],先[除去]所贮存之[毒蜜](以净戒除现行恶业)。所以,要入佛的首楞严大定必须持戒清净。然后[以诸]滚热之[汤水](就是首楞严定水)[并杂灰香]也就是(定中所起之慧)凡所有成就,不能离开三昧,有三昧才有成就佛道。[洗涤其器](以定慧力拔除种习),种子习气。然[后]堪[贮]存如来之涅槃菩提[甘露]。


    经文,[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这个[违]就是倒过来,我们一般众生是趣流奔逸,放逸自己攀缘这个六尘。现在把它斩断,回过头来冷静一下。我们都是奔放流向生死,现在逆流,往内心里面去看。众生每天都是攀缘外境,以为有实在的外境,不知道众相本空。不了解色即是空。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一等是学,直须无学,不了解这个道理,所以就往外。愈来习气就愈重,无明烦恼就愈多。(未完)





(文章转自微信 梵音极乐  2019-03-21)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讲解10: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明心见性以后还是要继续把习气慢慢的断掉断除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