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寺院资讯 >> 法师开示
寺院资讯
佛教知识介绍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11-18 22:18 点击 2167 次

佛教知识介绍

主讲:心开法师

心开法师,1964年生,汉族。雨母山雁雨寺主持,雁峰区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佛学研究院研究生。发表《戒歌》《奥运赞歌》等作品,著有《中国佛教楹联选》等书籍。学识广博,擅长书法,对国学颇有造诣。

佛教知识介绍(上)

各位同学,大家好。

现在由我来给各位来介绍佛教的一些基本知识。

一切皆是佛法

佛法是什么?

先讲什么是法?法就是万事万物运行变化的法则和规律。法是道的体现,道是法的内涵,法是道的外延,法与道浑然一体。无法无道,无道无法。

《道德经》中讲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中的“网”指的就是法,“天网”旨上帝的道外化的法则、规律。

此处所说的法,不是法术的法,也不是魔法师所用的障眼法,更不是军事上所用的战法,而是指道法,是维护宇宙和谐统一的法则和规律。

佛法就是佛祖如来(上帝)的道法,所以,一切法都是佛法,佛法之外再无法。这个佛法有什么特征呢?

首先,它无实无虚。我们用视觉看不见,听觉听不到,嗅觉闻不到,味觉感不到,触觉摸不到,它无形无状、无大无小、无声无息、无边无际、无招无式,所以,它“无实”;但是宇宙中的一切,包括生命的发展演化却完全地由它制约运行,任何事物,包括细菌的繁衍、气象和人类社会的变化、沧桑的变化,日月的运行,天系的运转都严格地按照这个法在一丝不苟地演变运行,所以,它“无虚”。

所以,释迦牟尼反复教导我们,“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并谆谆告诫我们,要生无所住心。

其次,它精密准确,一丝不苟。佛法是公正不二的,没有半点的虚假和虚伪,没有丝毫的含糊,在佛法面前,只能老老实实,决不能投机取巧。比如我们要成佛,那就要一丝不苟地学佛、修佛,装潢的门面和仪式形式不起一点作用,所谓的虔诚,主要要起于心,而不是靠形式表现。

最后,佛法无定法。佛法精密准确,一丝不苟,但它不是死的,而是活的,佛法变化无穷,每一个时空有每一个时空是佛法,上一秒钟的法与下一秒钟的法内涵不一样,所以,佛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将来心不可得”,这也就是释迦牟尼为什么说“佛法无法”的原因。他告诫我们,“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诽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更告诫我们不能有法相,还说他所说的法不是定法,要把他说的法当作过河的筏子,一旦过了河,立即把这个筏子扔掉。这就像牛顿的三定律一样,一旦超过了某一引边范围,原来的定律不再起作用,而必须用新的定律。

佛给我们讲了几十年的佛法,最后不说自己讲了什么法,奥妙就在这里。

一切的佛教典籍,那都是方便法门。所谓方便法门,不是说随口胡说,而是根据每个人佛性层次的深浅而专门而言的,就像给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讲课。

《金刚经》是佛学最上乘的法门,是专门给佛学修为好,佛根深厚,发愿修最上乘佛法的人讲的,不是给初学佛法的人讲的,给小学生将量子力学那是吃力不讨好,给修小乘、中乘的弟子讲《金刚经》基本上可以说是对牛弹琴。老子在讲道的时候说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道”。

雪峰解说佛法,大乘修佛之人会说妙,中乘学佛之人会说妄解经典胡闹,小乘学佛之人会说我胡说八道。

要理解佛法之奥妙,主要靠灵觉和心灵感应,千万不能死搬教条。如果我们心中没有如来佛祖——上帝,你就是学上一万年,也无法明白其奥妙。所以,学佛法,首先要正心。“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谓佛法,就是没有佛法。佛释迦牟尼把法都说透了,但他什么法都没说。

为什么要念佛与皈依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人人会念,不学佛者也会念,那么念佛究竟是在念什么?

一、念佛是在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为法界藏身,十方三世佛皆括之。所谓佛佛道同,凡夫有别。你念一佛,即得一切诸佛护念。

二、念佛即是念咒语。六字洪名为诸咒中王,“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为秘密不翻,皆非中文;此法高极,胜持任何咒语,能除一切病,故说“阿伽陀药病总除”。能除一切身心诸苦恼,自得清凉。有人崇拜活佛,喜欢咒语加持,实际六字洪名,即是咒语,念佛的人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佛光注顶,日夜扩持此念佛人。为什么不好好念佛呢?

三、念佛即是念佛的功德。佛的功德有哪些?即是慈、悲、喜、舍。什么是慈悲?所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

慈,就是要多给予人以谅解和宽容,而不仅只是放生,多给自己身边的人一些快乐,把快乐带给你身边的所有人,所以你自己必须先快乐,慈祥。所以我们一进寺门第一个即是笑佛,大肚子能容,笑四方客。

悲,就是要多给予人以关心和帮助,而不仅只是做做慈善事业。不管什么样的人,不管是对我们有恩的还是有怨的,只要他有难,我们都要帮他,关心他,给他带来温暖,给他带来感恩的心。所以,观音菩萨千手千眼,一只手帮不过来啊,众生太多了,所以就化作千手千眼。那么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也给我们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一点关心的温暖呢,这是做菩萨的必然工夫。

喜,就是要知足欢喜和随喜赞叹。佛是喜欢的人,是知足的人,佛是随喜赞叹一切众生的人。所以我们学佛念佛的人,就要学会欢喜相对生活,让自己是个快乐的人,你自己快乐欢喜,你看到别人快乐,你也同样欢喜。学佛的人要学会知足,知足者常乐,不知足,佛也救不了你。有个人落入水里,大声念观音菩萨,等着菩萨来救,一会来了一只小船,他嫌船小不上,还在那念观音菩萨,又来了一只大船,上面人好多,他又嫌人多,也不上。后来眼看支持不住,要没命了,来了一只更小的船,上面有一老僧,他只好上船,却在那怪观音菩萨不来救他。佛为什么欢喜,因为佛是觉者,他懂得知足,他不与任何人计较,不计恩怨。打我我不生气,骂我我也不还口,你对我好一点他也不激动,你对我坏一点他也不生气。所以佛看到每个人快乐,他就跟着快乐,赞叹随喜。普贤菩萨十大愿中,有一愿即是随喜功德。别人长得好,日子好,生意好,朋友好。我们都要赞叹,不要嫉妒。所以随喜就是解脱,就是念佛。

舍,即是舍贪嗔痴和广行布施。一般人以为舍就是要舍弃财物,其实,舍可以说是布施,他是六度万行的第一个要行,但是舍之前一定要先没有贪心,这种舍,叫佛心。没有贪嗔痴了,然后施与一切众生,你就是学佛相应了,念到佛心上了。如果布施还要求回馈,那么你还是你,佛还是佛。不能达到佛我如一,就是没有念真佛。所以这个舍很重要,过去有个老太太念佛,念得非常好,临命终时,亲自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她来了,很高兴,就觉得身体飞升空中,渐渐接近佛了。可是这时候麻烦来了,她平时最喜欢一条花棉裤,她想我要走了,去见佛了,可是怎么没带上那条花棉裤呢?这一念起,不好,就掉下来了,落入三途中。前功尽弃,可惜啊,所以念佛人要舍,舍一切念头,万缘放下。

四、念佛即是念觉:佛者觉也。念佛是念觉悟,让自己成一个智慧的人,念佛常能觉知自心有起灭,让心中充满慈悲欢喜,让心中没有爱欲和憎恨,这样念佛才能与佛相应。有一老僧日夜精进念佛,堪令人敬佩,一日正经行间,小沙弥于其后大叫:“师父。”老僧回头问:“什么事?曰:“没事。”过一会小沙弥又大叫:“师父,师父。”老和尚不高兴:“什么事?”曰:“没事。”过一会,小沙弥又大叫:“师父,师父。”老和尚忍不住了,大怒:“什么事!”小沙弥笑了:“您天天念阿弥陀佛,佛都不生气,我才叫你三声你就生气了啊。”老和尚因此惭愧不已。所以念佛念心,念心念佛。心佛要统一,才是念佛。心中觉悟,心即是佛。

“念佛会使我们渐渐契入心经的般若智慧中:心无挂碍,无有恐惧,无颠倒梦想,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他把我们心灵从对于梦幻般的外相世界的追逐中带回来,这就是念佛的生活,将带来安住的奇迹,这也是迎接新的一天到来时一种最崭新最美好的生命态度。”好好念佛,定会受益无穷。阿弥陀佛!

佛教是迷信吗?

所谓迷信,是自己未经探求了解,就附和他人的说法,盲目的相信。

任何教法,都没有所谓迷信不迷信。迷信与否,是你信仰的态度。如果你已经深入了解,经过观察和思考,认为它的教法没有错误,和你的观念相吻合,而产生信仰,那便是理智的信仰。如果还没了解,只听别人说很好,或者依从家族的传统而跟着信仰,信仰之后还不深入了解,只纯粹当做是“信仰”,那即使你所信仰的教法有多好,你本身也是迷信。如果你不了解佛教,只听别人说佛教是迷信,或看见佛教的一些仪式表象,未经深入了解其义理,就评断佛教是迷信,那你自己才是真迷信——迷信他人的说法、迷信自己的成见。

佛教从不赞同人迷信,相反地,它鼓励人怀疑,并把所怀疑的事提出来讨论。唯有知道怀疑,才会认真地探讨,而得到答案,如此才能产生理性的信心。事实上,没有任何宗教是像佛教这样容许怀疑,这样开放,这样不迷信的。            摘自《海潮音》

 

戒律

五戒

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五戒是每一个佛弟子的责任。虽然没有命令佛教徒必须顺从这些戒律,但是,为了自我训练,过一种宗教生活,他们也自愿地遵守这些戒条。遵守这些普遍性的法则,可以为人类作最大的奉献。

这些戒条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或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残害身体的酒或吸毒。

这是修持佛法最初的阶梯,戒条的目的是在消除内心中所溢出的热情、粗杂的语言和行为。戒律也是为了希望培养内心一种不可或缺的基础。没有以上的戒律,禅定的功用便成为错误、自私的滥用。遵守戒律如同筑起一排篱笆,以防盗贼进屋作恶。

八关斋戒

很多佛教国家里,一些虔诚的佛弟子们在月圆日或新月日守八关斋戒,这是一种传统的习惯。他们经常是于清晨到寺庙里,逗留二十四小时,遵守这些戒条。八关斋戒是隔断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物质和家庭生活。八关斋戒的目的是修养或心内宁静,达到内心和精神生活的开展。守戒期间,他们读诵佛经、听闻佛法、静坐和帮助寺庙的活动。次晨他们又改成平日所持的五戒,回家去重新过他们的正常生活。

八戒的内容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非时食,(七)不跳舞、不唱歌、不看戏、不饰胭脂花粉,(八)不坐高广大床。

这八戒中,有很多人不了解,以为佛教是反对跳舞、唱歌、音乐、看电影、洒香水、装饰以及穿华丽的衣服。佛陀并未规定每一个在家的信众们必须要戒离这些事情。人们遵守这些戒条,远离这些娱乐,只是虔诚的佛弟子们于短期内遵守而已。其理由是透过远离这些娱乐和服饰品,来帮助感官冷静,即使是几个小时也可以训练内心不作为感官享受之奴隶。这些娱乐会增加心中情欲和激起不必要的情绪以阻碍一个人的精神开展。偶尔抑制自己的这些娱乐,一个人将会有一天能够克制他的弱点和控制他自己。这样的人到了晚年将不会后悔其经历过的自我训练和情感的控制。

 

十恶和十善

佛教徒应远离以下的十种恶业

身体上犯有三种恶业:杀生、偷盗和邪淫。

语言中犯有四种恶业:妄语、绮语、恶口和两舌。内心中犯有三种恶业:贪婪、嗔恨和愚痴。

以下十种有价值的功德是高评价地推介作为佛教徒们所应实行的,为了功德的获得,在平静的生活中展开他的知识和了解,同时也能给予他人最好的服务。

一、仁慈,二、道德,三、禅定,四、会向功德给他人,包括了过世的人,五、给人机会做自己的好事,留、随喜功德,七、尊重圣贤,八、说法,九、听法,十、矫正自己的看法以坚强信心。

赌博的罪恶

明白赌博的罪过是在劝诱人们不要诚实、不靠努力工作,同时还经常鼓励人们不劳而获地发横财。赌博使人无节操的发财,藉赌博发财如同希望浮云遮住太阳的荫蔽。诚实工作如同建筑永久房屋遮蔽烈日和雨水。赌博娱乐徒然浪费了有价值的时光,佛陀说过:“赌博是人堕落的原因之一”。

 

犯戒和赎罪

佛陀说道:

“诸比丘!若有众生喜好杀生,将堕三恶道:地狱罪、恶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寿命极短。

“诸比丘!若有众生喜好偷盗,将堕三恶道,若生人中,恒遭破财。

“诸比丘!若有众生喜好贪淫,将堕三恶道,若生人中,仇恨处处。

“诸比丘!若有众生喜好妄语,将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将受人诋毁。

“诸比丘!若有众生喜好两舌,将堕三恶道,若生人中,朋友远离。

“诸比丘!若有众生喜好粗语,将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口气恶臭,常喜骂呼。

“诸比丘!若有众生喜好绮语,将堕三恶道,若生人中,任何语言,无人谛听。

“诸比丘!若有众生喜好狂饮,将堕三恶道,若生人中,无有智慧,常怀愚痴。

 

 

 

自己做

当明白没有外力、信仰或宗教仪式能救度自己后,佛教徒就会自觉非靠自己努力不可。只有靠自己才能得到对自己的信心。

同时他必须了解他的现生和他的来生完全是由自己来负责。每个人必须去求自己的解脱。解脱成就可以比喻为治疗疾病;一个人生了病,他必须看医生,医生诊断了病情,同时给了处方,病者必须自己服药,他不能委托他人代他服药。没有一个人只用赞美药物或称赞医生为他下的好处方而治疗疾病。

为了治病,他本人必须依照医生有关服法和次数的嘱咐服药,他日常的菜单及有关的医护限制通通必须遵守。同样的,一个人必须遵守佛陀的教诫和忠告,佛陀如同医生开出处方,为的是控制和降伏一个人的贪,嗔、痴以获解脱。人不能单凭长赞美诗歌颂佛陀或供奉佛陀而获得解脱,也不能以庆祝、纪念佛陀的某些特殊节日来获得解脱。佛教不是靠祈求而得解脱的宗教,人必须适当控制欲望,净化情绪,精进以得解脱。

祈祷的意义

我们知道佛教徒每天要念经祈祷。

佛教的祈祷是以默想来自我改变气质,祈祷是在默想中重新调整个人的习性。它使一个人的习性变得更好或更高尚,以这种改变一个人内在的天性去完成身、口、意三方面之净化。按照心理学所说,透过默想,我们能知道“我们会成为我们所想的”。当我们祈祷时,我们内心中经验到某种安慰,那是心理上的功效,这是来自信仰和热忱。读诵某些诗歌,我们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为了开展这种信心和热忱,宗教上的名词或标帜是重要的。有关祈求获得最后的目标,佛陀有一次,好像遇到一个人要想渡过一条河流的故事。假使他坐下来祈祷,那很远的河岸将会来到他的前面,带着他横过这条河流。然而,他的祈祷却未获得答复。假使他真正想渡河,他必须做一些努力:他必须找一些木头或木筏,或找到一座桥,或造成一条船,或靠游泳。总之,他必须做一些工作才能渡过河流。同样的,他想要渡过生死轮回之河流,只是祈祷是不够的。他必须努力过一些宗教生活,控制他的情欲,清净内心,消除心中的不净和污浊烦恼,然后才可以达到最高目标。只靠祈祷永远不会到达最高目标的。

假使祈祷是必须的,应该转向加强内心,但不是请求。下面有一首很熟悉的诗,告诉我们如何祈祷。然而对佛教徒来说,这只是默想开发内心力量而已。

我不以祈祷躲过危险,

但不畏它在我的面前。

我不以祈求缓和我的痛苦,

但以心力战胜于它。

我不在焦急恐惧中渴望得救,

但以忍耐赢得我的自由。

 

拜忏做什么?

 

拜忏,又称为礼忏,就是礼拜诸佛菩萨,忏悔自己的一切罪业。

在说拜忏之前我们说说什么叫业力

业力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用农作收成的话说,业力可解释成:假使你播下好的种子,你将会有好的收成,假使你播下坏的种子,你将得到不好的收获。

用科学的话说:业力是因果律,每一个原因就有一种结果。

凡夫的言语行动,如果加以深切仔细考察,可以说经常都在犯罪造业。凡夫的生死轮回,即是由于各自所造的“业力”所牵引,如在过去世中不曾造下罪业,现在便不会再做凡夫,如果今生断除了一切罪业,当下就是圣人的境界。

凡夫是很苦恼的,对于过去生中所带来的罪业,无可奈何;对于今生已造的罪业,也无可奈何;从今以后不再继续造业,仍是毫无可能。因此,我们伟大的佛陀,即以大慈大悲心,为凡夫众生,说了一个忏悔罪业的法门。

前面所说的诵经,是让我们对着佛法的镜子来照,现在所说的忏悔,是教我们把自己的心放进佛法的水中去洗。拜忏的功用,即在于洗涮我们这颗染污着罪垢的心。

所以,对佛忏悔,并不是求佛赦罪,而是求佛证明,向佛坦白自己所作的罪业,下定决心,不再故意作恶。对他不起称为忏,对己认错称为悔。佛菩萨是如此的伟大慈悲与清净圆满,佛菩萨希望我们也成为伟大慈悲与清净圆满的圣人,而我们却在自作自受的罪业中打滚,所以要忏悔。我们拜忏的作用,即是洗涮自己的罪业之心,好像是从沙里淘金,渐渐地将罪垢忏除,就得着了清净的解脱之心。

在中国的各种忏法仪规,是由许多祖师根据佛经编成的,最盛行的,则有梁皇宝忏、三昧水忏、大悲忏、药师忏、净土忏、地藏忏、千佛忏等。修这些忏法的人。历代以来,均有很多灵验传载,的确可谓“功不唐捐”。

拜忏,最好当然是你自己亲自来做,如你自己尚未学会,或者觉得拜的尚不够多,理请僧尼来做,或代你亡故的亲友来做,自然也有功德的,其中的道理,则与诵经相同。

 

忏悔的方法

佛教徒临终最后一念尚存之时,最好能想想他们自己做过的善行,这样可以预防新生命受到积习的冲击。一个人应该清除内心所有罪恶意识,而无畏地向前地去投胎转世,如果单以追悔所犯之恶,那将不会生效。

佛陀说道:假使一个犯错者,了解到他自己做错事或违背宗教原则,假使他决心惩罚自己以求防止另一错误发生,那么,这一个犯错者能够向圣道进行。佛教不认为犯错者无法赎罪或更生,佛陀认为这世间充满无知更甚于有污点;充满不如意更甚于难以驾驭的欲望。

 

 

   放生的好处:

 

一、放生就是救命。放生就是救护那些被擒、被抓、将被宰杀、命在垂危的众生的命,而众生最宝贵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得以重拾生机,救他们的命,他们感激最深,所以功德至大! 

 二、放生就是还债。我们今生及累劫以来所造的杀业早已无量无边,放生就是出钱、出力来救赎众生的性命,以偿还以前我们所积欠无数的杀债。 

 三、放生就是救急。放生与其他的功德不一样,是救命在旦夕,随时将被宰杀的生命得以重拾生机,是千钩一发、刻不容缓的行动,就好像是医院的急诊急救一般,一个刹那、一个行动便可挽救成千上万无数的生命,所以功德至深。 

    四、放生就是慈悲。佛心就是大慈悲心,慈悲心是学佛的根本,而放生则是为了解除众生的苦难,起慈悲心予以救赎的一种行为。放生可以长养我们的慈悲心,在放生的过程中,慈悲心获得最大的培养。常常放生,慈悲心常常滋长,与佛心更相契,与佛更容易感应道交,学佛道业更容易成就。 

 五、放生就是觉悟。任何一个众生的佛性与我相比毫无或缺,无二无别,因而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珍贵的。在放生中让我们觉悟到众生皆知贪生怕死,皆知趋吉避凶,皆有喜怒哀乐,与我相比,完全相同;众生更皆具备真如佛性,一旦业尽情空,未来皆能成佛,所以救一众生如同救一佛子,更等于救一未来佛。 

 六、放生就是实践。与其空口说得万言,不如老实行动一字,学佛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在放生真实的行动中,真正去培养慈悲,真正去解救生命,真正去为众生皈依、念佛、忏悔、回向,真正去体会众生平等一如、皆具佛性、皆能成佛的道理,真正做到自利利他,这样的修行才能真正得到利益。 

 七、放生就是积极。吃素与放生是学佛人行持上极重要的二件事。但吃素只是止恶。是消极地不再造杀业,不再积欠新的杀债;而放生却是扬善,是积极地救赎生命,偿还以前所欠的杀债。吃素而不放生,以前欠的杀业还是有果报的;放生而不吃素,所修得的功德又因为吃肉杀生都赔光了。所以吃素放生是一体的二面,需要相辅相成的,同时并行,效果才会显著。 

    八、放生就是方便。我们当天放生,当天无数身陷牢笼的众生马上获得了自由,无数濒临死亡的生命马上重拾了生机,无限的功德当天马上可以获得。并且不管一人多人、钱少钱多、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发慈悲心,任何人都可以进行放生。放生不像其他功德,不需要等待机缘,自己可以主动进行;不需要依赖别人,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千千万万人一生中做不到的功德,我们可以经由放生短短的时间内独自一人完全成就,若更能以此广为提倡,功德更加不可思议,所以放生功德最为第一,非其他小善所能比! 

 九、放生就是改命。我们今生的命运遭遇是因为多生以来所造就无数的善恶因缘所呈现的一个结果,造善因就得善果,造恶因就得恶果。但未来的命运却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通过积福行善,诚心忏悔,我们的命运可以完全改变过来。而放生的功德最大,既直接又快速,改变命运的力量最为显著。 

 十、放生就是解冤。每一个众生在多生累劫以来,都曾经与我们结过冤仇,冤仇既结,怀恨在心,必当伺机报复。而放生正可以解冤释结,化敌为友,避免彼此的冤冤相报! 

 十一、放生就是消灾。灾难不幸之所以发生,都是源于我们以前所结的冤业、所造的杀业而来。放生解救众生的命,免除了众生的死难,也同时消除了我们的宿业,免除了未来原本应该偿受不幸的业报,这是因果必然的道理。 

 十二、放生就是治病。其实疾病绝症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以前我们杀生所感召的杀业而来。既造杀因必结杀果,既造成杀业必受杀报,解决之道就是放生,偿还杀债,消除了疾病根本的杀因,病苦自然好转。 

    十三、放生就是救亲。每一个众生在无始的轮回中,都曾与我们互为父母、子女、手足、亲眷,只因彼此业缘不同,今朝我幸而为人,彼不幸沦为畜牲,放生就是救拔我们累世以来的亲友眷属,使其重拾生机,安享天年! 

    十四、放生就是延寿。每个人都希望长寿,放生救赎生命,延长了无数众生的生命。也必然同时延长了自己的寿命,这是因果永恒不变的真理。 

 十五、放生就是福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每一条生命都是平等珍贵的,所以救一众生,功德已无量无边,更何况救众多生命!放生就是积最大的福!放生就是行最大的善;积福行善,所有功德,莫过放生! 

十六、放生能助生西。 放生三施俱全,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放生一举尽得。修行人以念佛为正行,以放生为助行;念佛为主,放生为辅,如此修行,如顺风之帆、顺水之舟,用力少而成效多,以此无上殊胜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大业必能稳操胜券,高登西方九品莲台必是指日可待。

 

正视无常

生活就是一部佛经,佛陀所说的佛理都能从中觅得,由此也可以印证佛陀的伟大,因为佛陀在2500多年前就把生活完全解读透彻了,而无常这一显而易见却又极容易被忽视的生活真理,在佛陀作为四法印宣讲出来之后,才成为了佛教修行者必备的一件武器,用于破除常见这一错误的看法。

虽然在讲无常的道理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认可的,但往往只是口头上的承认,内心里并不会承认,而且这种不承认还不是刻意的,以至于大部分人都无法察觉,只能从他的行为上看的出来。比如说,很多人会认为自己会越过越好,而不会越过越差。有的人会认为自己很长寿、高龄,最好是无限期的活着而且还不会衰老(尽管口头上不会这么说,但大多数人认为死亡离自己非常的遥远)。还有些人认为自己生活不如意是运气不好、是不幸,他们从未认为这只是无常的一部分,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大多数人的思想里,只有美好的生活、健康的身体、长久不衰的容颜和高龄长寿才是生活的真谛,与之相反的那些不好的事情都是我们要抛弃的,是生活中的垃圾。

也许你会问,凭什么说人们是这样想的?实际你不必问我,看看现在的广告、消费热点以及大家所追求的一切,就知道以上所说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人们选择了接受无常现象中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分,比如病愈、涨工资、升迁、新生儿、结婚等等,但与之相反的病情恶化、减薪、解雇、死亡、离婚等却是十分厌恶的,甚至是害怕的。

但不管我们是害怕还是欢喜,无常无处不在,我们根本无法确定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情,就好像在2008512日那天的下午一样,成千上万的生命瞬间消失于我们这个星球,但实际上每天都有很多生命离开这个星球,也有很多生命来到这个星球,无常始终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不管是好还是坏,我们都必须接受和承受下来。

有些无常我们通常是感觉不出来的,比如山川、河流、高楼大厦、汽车洋房等,如果不是加以分析,我们会在一段时间内认为这些坚固的现象是不会改变的,但实际上,它们也是无常变化的,甚至在某一个时刻也会突然激变的,比如泥石流、山体崩塌、楼体倒塌、汽车自燃等等。

在佛法修行中,佛陀教导我们要正视无常、面对无常以及不要去执着无常。佛法认为我们能看到的、能接触到的感受到的一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是一种现象而已,刹那都在变化,因缘和合了就存在了,因缘破灭了就消失了,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规律。但如果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会在消失的时候产生痛苦的情绪,这在佛陀的眼里如同一个大人看见一个孩子为破灭的肥皂泡而感到忧伤一样的可笑,但现实里,人人都是这个孩子,为自己心目中的肥皂泡的消失而忧伤不已。

学习佛法就是让我们先了解什么是无常,然后接受无常,正视无常,面对无常,消除自己对无常现象的执着,逐渐的把心从对外在的执着回归到对内心性的调伏之中,由此才能趋入佛教修行之道上。

感谢无常,正是无常我们才会从凡夫逐渐的成为佛陀,如果没有无常,一切都不会变化,我们再修行也没什么希望了!利用无常,我们要精进的修行,为众生的究竟解脱不懈的努力!阿弥陀佛!

 

如何才是真正修行的人

  很多人认为自己修行得很好,实际情况呢?真的是这样吗?修行是否好,以大乘行人来说,不在于你打座多久,念经多少,捐了多少钱做功德,而在于你是否发了无上殊胜的菩提心。而菩提心发了以后不能光说不练,还要在实际当中去行持这颗菩提心,即行菩提行,这样才可以说自己修得很好!真正修得好的人,只会说自己修得很差,除非为了度化众生的需要,否则不会向外炫耀自己。而说自己修得很好,巴不得大家都来夸奖自己的人,实际上往往是还需要加把劲努力学习的人。有多少分的谦虚,在修行中就能获得多少分的功德利益!
   
见到别人修行好,要赞叹别人,鼓励别人,不要心存妒忌,使手段妨碍别人的修行。很多事例公案告诉我们,妒忌妨碍别人修行只会让自己堕落到恶趣当中恒时受苦。我们学佛是为了成佛度众生,现在有同修修得比我们好,可以早一点脱离苦海我们更应该感到高兴,随喜别人的修行功德自己也会积聚无上的福田。别人修得差,帮一把。别人修得好,替其高兴。当其弘法利生时助其一臂之力,共同成就如来事业之举!寻找善事的机会,当夏天别人用苍蝇拍来打蚊子时,因众生的分别念太深,我们虽然无法劝说得进去,但找个机会偷偷扔了他的苍蝇拍,于己于他都是有很大好处的。在路边见到商户或人家用老鼠笼捕住老鼠时,要生起大悲之心,把老鼠的急当做自己之急,若不救护,必将被杀!救命就是放生,若劝说不听可花钱将老鼠买下放了。常人贪于金钱,必会收了钱后开心地将老鼠按照您的要求给放掉。完成救鼠之举心中的欢快是不可言喻的。若要快速成就无上菩提,忍辱是最好的方法。一可消业障,二可增上我们的慈悲心!忍辱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反复不断的磨炼,才能将我们心中的戾气平息,而达到无嗔的境界。真的很佩服释迦牟尼佛的以身伺虎节节支解身肉度化歌利王,还有弥勒菩萨的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只睡倒。涕吐在脸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有一晚睡梦中听到有人对我说:为什么弥勒菩萨不久能下生成佛?就是因为他已到达了身心俱清的地步。醒来后,不觉得一阵惭愧,佛菩萨也是通过一步步的修炼逐渐到达永恒的涅盘境界。而我却做得实在太差了,对于讥刺无理辱骂等等,这些都还不能完全放下,又怎么能够达到修行的最高境界?暗自下决心,弥勒菩萨能做到的,我也要做到,这样我才不愧为一名菩萨道上的佛子!
   
平日在路上见到汽车或摩托车上运载至屠宰场或菜市场即将遭到宰杀的动物时,要在心中为它们皈依三宝,这样它们舍此身形后以您为它们皈依之功德,必能往生善趣值遇佛法。在郊外坐树木板凳前,认真看清上边有没有爬到蚂蚁,有的话为它们念几句佛号或几句咒语,将它们轻轻吹开后才可坐下。在山上散步的时候,最好边走边大声念佛,如此无数的旁生都能闻声受益,不再堕入畜生道中。心中常为别人着想,不为自己打算,吃亏的事不计较,能利乐大众就好;有利的事让给他人,使别人得到快乐。这,就是菩萨所行!日施七粒米,泼上一杯水,这是《甘露施食仪轨》上的施食方法,可令天下所有饿鬼得到饱食。遇到凶猛的恶鬼,以慈悲来感化;遇到地狱的众生,愿以身代苦让他们得以脱离;遇到贫苦的人们,尽量以布施来满足他们;遇到天神天人,感受他们即将下堕的痛苦,愿他们能念地藏菩萨名号增加天福。凡此种种,三千大千世界有无数的众生,众生的苦不尽,我们的菩萨行就不尽,若一众生未成佛,我们的悲心便永远不退。只要还有苦有难,我们就是观世音,寻声救苦是每位立志成佛的佛子不辞之义务。为什么世界上会有这么多的人成为仇人?就是因为我执在作怪。有损害到自己利益的情况,就会引起斗争。如果大家都不计较,那就变成了极乐净土。因此,要以佛法唤醒大家心中的佛性,心中的智慧开发出来后才能够成为一个明白道理的人。这样,才能够远离一切的过失,才能拥有和谐安乐的气氛。菩萨在外表形象分为二种,一种持戒威仪不缺;一种放荡不羁,口无遮拦,而实际心怀慈悲,处处念着众生。以前佛菩萨下凡在人间示现为僧的情状也大多是行为不如法的,比如寒山拾得便是行迹怪诞,言语非常。而佛菩萨有一次示现为不如法的僧人进行赌博,以试探皇帝是否对佛法僧三宝怀有诚心。皇帝来上香时见到认为这些僧人太不像话了,想给他们一点惩罚,就命令士兵进行捉拿,僧人逃入大殿之中就不见了踪影。这时皇帝发现佛菩萨的雕像上穿着那些赌博僧人的衣帽,才明白是佛菩萨的化现。而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中,大部分也是以不如法的形象出现度化众生的。我们汉地的济公和尚行为也看似是不如法的,但他却实实在在是一位得道高僧。因此,看一个人是不是菩萨,不能专以外表来论,而是要看他的内心有没有菩提心,有没有利益众生的行为。我们在学佛当中,要多看同修的优点,不要谈论别人哪里不好,哪里破戒,这样是犯错误的。要记住一点:戒律是用来戒自己,使自己受到约束不去犯错,而不是用来规范衡量别人的。不只我们学佛的人,就是世间的人,你只看他优点,不谈他的缺点,就会结上好的人缘。
   
在我所知道的居士中,有些对出家师父特别的恭敬,这种恭敬缘于对佛法僧三宝的尊重。当然,他们有明辩正误的能力,而不是盲目的崇拜。现在有许多居士就是盲目崇拜的,他们只恭敬有名声的师父,对于一般没有名气的师父就理都不理,这是非常错误的。一切僧都是佛在世间的形象代表,应当都恭敬有礼,而不该怀有分别之心,有名气的就恭敬攀附,没名气的就当是根草,爱理不理。这也是当前一种不好的现象。还有一些女居士,他们的盲目程度到了让人难以想像的地步,可以献身投入别人的怀抱。这样就可以成为师父跟前的红人,在别人前就有了地位似的。她们真的忘记了为什么来学佛,结果还是搞成了社会上不良风气的那一套,不仅害人而且害己。真的,淫欲这东西,最怕就是双方的挑动,若栽了进去,那可就万劫不复了!所以,希望大家都能警醒,不要成为淫欲的牺牲品。只要我们对三宝有坚定的信念,不管身处在哪儿,即使在工作中,你也能将其变为修行的道场。这样你就不会再说:啊,我很忙,没有时间念经打座。真正的聪明者,在哪都是道场,能将一切利用起来成为学佛的辅助介质。只要心里时刻念着众生,发菩提心,那你就无时不在学佛了。

佛教的天堂和地狱的观念

佛教的天堂和地狱的观念完全不同于其他的宗教。佛教不接受天堂和地狱是永久性的。由于他在人间有了弱点,宣判他永堕地狱是不可理解的。但只要给他机会去改善自己是可以理解的。从佛教观点看,他们已堕入地狱,只要以他的善业功德或过去世的功德一样可以获得解脱的,地狱之门不是没有钥匙的,地狱是暂时的地方,没有理由使他们永久在地狱中受苦的。

佛陀告诉我们,天堂和地狱不在世界以外,就在这个世界。如此,佛教的天堂和地狱的观念非常合理的。举例说,佛陀有一次这样说过:“有一个平常无知识的人做了一个断言,他说,海洋地下有一地狱。这一宣布是错误而无根据的,地狱是一个名词,其意义是指身体上的痛苦感受。”佛教不接受天堂和地狱是一个特定的现成地方。

这个世界的地狱之火要比世界以外的地狱更为灼热,没有比嗔恨、贪欲、愚痴三毒火烧更热。佛陀说:我们凡夫被十一种火烧:贪、嗔、痴、病、老、死、忧虑、悲哀、身心上的病苦、闷郁和悲伤。人们可以用这些情欲中的任何一种火都能烧毁整个世界。从佛教的观点看,最容易分别天堂和地狱。反之,什么地方有更多的快乐,不管是这一世界或其他星球,只要有享乐的特殊地方,此处就是天堂。然而,人间是苦乐综合的,人类经过苦和乐,才会理解到生命真正的本质。但在其他各种星球的众生,很少有机会理解到这种道理。因为在某些地方比另外地方有更多的痛苦,同时有些地方比其他有较多的快乐。

天堂是暂时的居所,因为他们造了善业,所以享受较长的感官快乐。地狱也是暂时的地方,他们造了很多恶业,所以身心感召痛苦。若说这些地方是永久的,这是不可能的事,也不是有一上帝在天堂或地狱中主宰一切。每一个人按照他的善、恶业力去决定一切。佛教不以炼狱去恐吓世人或指定有一乐园去取悦人们而介绍佛教,信佛主要信念是修心养性。

                              

佛教知识介绍(下)

 

谈厚道

厚道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大到国家真诚宽厚待民,民则懂得安身立命的同时报效祖国。小到企业家庭崇尚厚道,和气兴旺自不待言。现在要说的厚道则是更深程度道德层面上的,核心是与人为善。

在生活里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定距离,距离产生美,人与人之间有了“一米线”,也就有了各自的伸缩空间而会轻松相处。反观实际生活,有人的眼睛贴得太近,总盯着别人的并不是什么错误的鸡毛蒜皮,特别是无关大局的生活琐事。别人的汤撒了,自己有能力处理,你的批评别跟得太紧,不给别人留余地,这不是聪明灵光,而是不厚道。

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你不愿意帮助,没有起码的同情心没关系,但不要幸灾乐祸,不要把别人的不幸当作你乏味生活的兴奋剂。少关心别人的事情(包括个人隐私),留下心胸的空间看看高远的蓝天和美丽的鲜花。别人倒霉了你却兴奋了,话多了,就不厚道了。如果再趁人之危搞点儿什么花样,就是欺负人了。

不要总在人前摆出一副先知先觉、无事不通、好为人师的架势,应该明白在你身边沉默的人并不一定无知,厚道的人自有主张。如果你总是在指导别人走你的路,采纳你的办法,你伸张了,别人必然压抑,别说你是为了他好,实际就是不厚道了。

做人乖巧了,虚伪就轻浮了。内心世界与外在表现的统一,给人的感觉就是真诚踏实厚重,这样的人朋友自然多多。如果你总是表里不一,黑白不分,人前人后两副嘴脸,不仅自己疲惫,厚道也会离你越来越远。

如此道来,真正的厚道的确不是老实话少的翻版,而是做人的风范和教养。不仅寻常百姓的生活需要厚道的滋养,社会的和谐安定也需要厚道来润滑,那么,我们每个人为什么不可以随时随地剔除自己的不厚道,用心得道呢?            

 

僧鬼合作

呜呜呜。。。。。。”路上有个比丘正哭哭啼啼的行走。

这比丘正巧遇到一个因为犯了法,被毗沙门天王赶出来的鬼。鬼见比丘如此伤心,便问他:“你为什么一边走,一边哭呢?”

比丘吸了吸鼻子回答说:“因为我违反了做僧人的戒律,被僧人们赶了出来,所有施主们的布施和供养全都没有了,人们都知道了我的坏名声,没有人理我,所以愁得我只有哭泣。”

“这好办!”鬼拍怕胸脯说道:“我有一个办法多的供养。”

“喔!有什么好办法呢?”僧人破涕为笑。“能帮你消除坏名声,还能得到许多的供养。你站在我的肩上,让我扛着你行走。人们只能看见你,看不见我,一定会以为你得到了真道,也会争着供养你。不过你要是得到供养,必须分一半给我。”

“这有什么问题呢?”比丘答应了。

鬼便让比丘站在肩上,扛着他到原来住的村庄里,并在村子里来回行走。村庄里的人看见这个比丘在空中行走,都非常吃惊,以为他得道证得神通了。

“哎呀!这种得道的人还被赶了出去,这些僧人真是太不象话了!”

于是,村里的人都涌进寺庙里,齐声责备庙里的僧人,大家又一起把那个被赶走的比丘,迎进寺庙里住下。

重新回到寺院的比丘果然每天都得到许多信众的供养。他依照原来说好的,把所得的吃穿等供养,都先送一半给鬼。

“修行的人应该自己努力修行,而不是为了得到供养而投机取巧,依靠别人的力量啊!一位有天眼通的僧人看到这比丘与鬼一起合作欺骗信众,十分的感叹。

有一天,鬼又扛着比丘在村子里行走,不料恰好碰上毗沙门天王手下的一个小官。鬼一看到天王手下的官,吓得不得了。情急之下,扔下比丘,拼命逃跑了。比丘毫无心理准备就忽然从半空中掉下来,摔得皮破肉烂,气绝身亡。

 

看病是福田

佛陀住在祗园精舍的时候,有一位比丘患了重病,因为卧病太久,不能清扫房间,所以他住的房间非常污秽。当他最初有病的时候,还有很多人来探病照顾,但久而久之,就没有人肯发心前来慰问。佛陀知道以后,有一天到这位病比丘的房间里探病,问道:

“你有病了,有人来招呼你吗?”

“佛陀,当初是有很多人来看的,后来病久了,就没有人来看。”

“你的病,现在怎么样?”佛陀问。

“佛陀!老病不易好了。”

那比丘流着泪说。佛陀听后,亲手扶着那比丘的身躯,忽然间,那比丘的病立即痊愈了,真是不可思议的佛力!

“佛陀,感谢你,我的病好了,已给人遗弃的我,佛陀为什么对我这样的慈悲?”那比丘问。

“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的,你帮助过我,我也应该帮助你。”

佛陀说话时,那慈悲之光全在面容上。

“佛陀!我对你从没有帮过忙。”

“你有帮过我。”

“没有,我从来没有。”

“你没有证果,你不知道往昔因中的事。”

“我以前蒙受了你的恩惠:在往昔有一位恶王,为集财宝不择手段,国王的部下有一名叫‘伍百’的将军,他很慈悲,那时有一个僧侣触犯了国王,‘伍百’将军不惜身命保奏,那僧侣幸而免殃,那伍百是你,僧侣是我。”佛陀说着前世的因缘,好像不胜感慨似的。

“这样吗?”倾耳细听的比丘,非常欢喜,他病了很久,幸而大慈悲的佛陀,解除了他的寂寞和重病,使他重获人情的温暖,康健快乐,在他的心中,对佛陀不知要怎么感谢才好。

佛陀说:“八福田中,看病福田,为第一福田。”我们对病人应该如何地看护也就知道了。看病也是求福,也是修行。佛陀很重视看病,希望今后出家或在家的弟子,都能发心做医生和护士。

                  

                      知福、惜福、再造福

 

 在日本的大本愿寺,有一天清晨,僧众早课下殿之後,方丈于回寮房的途中,在
走廊地上看到有样东西,由于当时天色昏暗,看不太清楚,于是他弯下腰捡起它。
    方丈回头告诉弟子:“是一张纸。”
  弟子说:“师父,这张纸好像用过了。”
   师父说:“虽然写过字,但它还有再使用的功能。”
   这位方丈就是大本愿寺第八任住持──莲如禅师,他领导寺院大众,在当地弘扬净
土法门,教化人民。
   莲如禅师小时候家境十分贫困,六岁时,有天晚上,母亲哀伤地告诉他:“我们
家很穷,我已无能为力扶养你了!贫穷是很痛苦的事!希望你能用心学佛,将来弘扬
佛陀的教法,化解人们心灵的苦难和欲念的烦恼。无论环境多么困难,一定不能放弃。”
   母亲又说:“你要将佛法存于内心,并时时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广为宣扬,
让心灵受苦的人都得到自在、轻安。为了使普天下众生离苦得乐,一定要难忍能忍、
难行能行,精进于道。如果妈妈不在你身边,也要记得妈妈的话!”
    六岁小孩听了这番话,似懂非懂。
   隔天清晨,大雪纷飞,他的母亲竟然失踪了,而且没有人知道她的去向,于是小
男孩被送至大本愿寺当小沙弥。
   他失去母亲的怀抱,常常躲在没人的地方,偷偷地流眼泪,呼唤著“妈妈、妈
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一直记得妈妈的叮嘱:“为了要救天下众生,不论多
么辛苦,也要忍苦耐劳!”小男孩擦乾眼泪,勇敢面对逆境。
    大本愿寺物质很缺乏,生活困难。当时没有电灯,比较富有的人都买棉线和油,
藉着火光照亮四周,年轻的莲如禅师精进阅读经藏,可是没钱买灯油,只好常常在煮
饭时,利用大灶的火光来念书。
   在晃动、微弱的灶火下努力阅读佛典,确实十分吃力。有时候他读累了,闭上眼
睛,仿佛又听到妈妈温和的话语:“要忍耐啊!”所以,无论多么艰难的逆境,他都
能把握当下、珍惜时间,并及时精进、及时付出。
    莲如禅师二十多岁时,老方丈传位给他。虽然他已学有所成,并身为大本愿寺的
第八代住持,常常对广大的信众讲经说法,但是,年轻的他,仍然持守勤俭爱物的原
则,不断地力行惜福、惜物的精神。
   学佛、修行必须尊重一切生命,这是大爱,也是慈悲。如果每个人都有“惜福”
观念,懂得疼惜生命,甚至连一切的物质也能爱惜,社会上就不会有过多的“消费”
与“垃圾”问题了。                

——摘自《每周证严法师说故事》

 

教你发财

财富是每个人都希望的,不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佛教里面的发财方法,我提出六点来说明,其中前三点是一般世间所共有的发财方法,后三点是佛教发财的方法。

勤劳:“黄金随潮水流来,你也要提早把它捞起来。”所以财富都是落在勤劳人的手里。我们中国流传一个故事:老婆婆去世前,交代儿女说,我们葡萄架里的地底下,埋了许多的黄金。他的儿女就天天到葡萄架下面去挖去找,虽然黄金没找到,葡萄架上却结满了累累的果实。

节俭:节俭可以得到财富。节俭也不是说,只光在金钱上的节俭,所以爱惜时间,你节俭时间,时间就是财富;不要滥用感情,感情要节俭,节俭了感情,就会拥有财富;你的生活上的物欲也要节俭,总之人生的福报是有限的,银行再多的存款,终有用尽的时候,留一点在那里,以备不时之需。

厚道:说话厚道会获得财富,处心予人宽厚会得到很多方便,方便就是财富。我们交友宽厚,处世宽厚,所谓居心仁厚,就会获得财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这不但是我们中国儒家做人处事的方法,也是佛教发财的方法。

信心:“信心门里有无尽的宝藏”,你有信心,财富就在你的心里。你对事业、对于道德都要具有信心,对于凡是慈善的事情,就是受了委屈,也都要不退失信心。

结缘:结缘是发财最好的方法。我同你讲几句话,就是语言是结缘;和人点头微笑,点头微笑也可以和人结缘;你不认识路,我带你去,和你结个缘;遇到了困难,我来帮你忙,更是接了个缘。在这个世间上要有缘才能生存,有很多人做事方便,是因为他结的缘很多,宇宙万有所以存在,就是“因缘”的存在。我们要发财,要生存,“结缘”非常的重要。

布施:或者你会怀疑布施既是给人,给人又怎能发财呢?其实我们应该知道,布施如播种,你不布施,怎么又能收成呢?

佛教还说到“七圣财”,七圣财就是:信仰、精进、持戒、闻法、喜舍、智慧、惭愧,这就是圣人的财富。                     

 

 

 

 

 

 “童贞入道”与“半路出家

在“出家人”的团体中,有所谓“童贞入道”和“半路出家”的两种人的分际。这两种人各有各方面的利害条件,原是不该相互存在一丝歧视的心理。

在“童贞入道”者来说:他们的习性比较纯洁,初步容易摄心。记忆力较强,对学习的东西不易忘失。未来的命限较长,修学机会还多。

但是因为他们没有较多的人生经验,对于人生的“八苦“,了无深刻的认识。厌离人间希求道的意念,不会太强。过境逢缘把持不易,禁不起花花世界的诱惑与考验。

同时由于他们没有优厚的“世法”的教育基础,理解的智力薄弱。对于经论的奥义,一时不易咀嚼消化。尤其是他们的“出家”根由,多半是来自“被动”的因缘。

“半路出家”的分子,他们的缺点是:社会习染较深,年龄已趋老大,矫正根性困难。且已头脑迟钝。未来的修学光阴,已经没有多少。所以欲在当生之中建树较大的道业,希望已属渺茫。但是“半路出家”的人,仍有他们的一些优势。第一:他们已经饱历了人生的境况,五花八门的作剧,已经观听厌倦。所以他们已经容易“看破,放下”。第二:因为他们的基本学识较高,所以很容易领味经论的意旨,深入佛陀的法要。第三:他们的“出家”动机,多数是出于“自动、自发”的心理,不是“被动、盲从”的作为。——这些,都是优于“童贞入道”者的有利条件。

有人妄谓“半路出家”的分子,未免已无大用。我们试看:印光、慈舟、弘一、倓虚……这些大德何一不是从“半路出家”中来?我们更不要忘记了: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也是“半路出家”的!

   四种忍

    人间最大的力量不是枪炮、子弹,不是拳头、武力,人间最大的力量是“忍”。任何力量在忍者的面前,都要甘拜下风。忍有四种真义:

一、遭恶骂时默而不报:有人对我们恶口毁谤、无理谩骂时,我们要默而不报,用沉默来对待。不要他恶口骂你,你也回骂他,这样将会被讥为半斤八两;如果我们默不作声,以沉默来折服恶口,让对方良心苏醒,力量自然更大。

二、遇打击时心能平静:遇到他人打击我们、欺负我们时,心平气和的对待他,不要他打你一拳,你也还他一拳;他踢你一脚,你也还他一脚,这样谁也不比谁高尚。如果只是争一时之气,将赢不了千秋事业。

三、受嫉恨时以慈对待:假如有人怀恨我们、嫉妒我们,我们不要同样的以怀恨、嫉妒来对待他,要以慈悲心来待他,要对他更加的友爱,更加的和平,这样就表示你的修养、力量超越了他。

四、有毁谤时感念其德:假如有人讥讽我们、毁谤我们,我们不要气恼他,反而要感念他以往对我们的恩德。尤其要想到,越是肮脏的污泥越能生长出清净的莲花;越是黑暗的地方,更要点亮心灵的灯光。因此,面对毁谤时,更应该以道德、慈悲心去感化他,如此也越能彰显自己的道德、涵养。

所以一个真正的忍者,对待恶骂、打击、毁谤,都要有承担、忍耐的力量。忍的力量,胜过一切拳头刀枪。忍有四种真义:

一、遭恶骂时默而不报。

二、遇打击时心能平静。

三、受嫉恨时以慈对待。

四、有毁谤时感念其德。

佛教徒禁看异教的书籍吗?

圣严法师著述

在原则上,不但不禁止,甚至还鼓励。因为佛教相信,佛教的信仰是合乎理性的,凡是信仰佛教并且已对佛法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之后,纵然要他改信其他的宗教,也是办不到的。所以,异教的任何宣传,对于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而言,是足够接受考验而无法动摇他的信心的,又因佛教不是独断信仰的宗教,所以不否定异教的应有价值。佛教将化世的法门分为五乘,人天乘便是五乘的基础,是一切法门的共通法门,也是一切宗教与哲学的共通善法。因此,佛教对一切异教的经典书籍,除了那些武断、迷信、不合情理的部分之外,都会给予它们应有价值的肯定。

同时,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应当也是一个佛法的传布者,对于弘扬佛法的技术来说,为了使得异教徒们改信佛教,或者为了摄化那些正在徘徊于佛教及异教信仰之间的人们来归依佛教,对于宗教比较学的知识,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说出佛教的信仰优胜于其他宗教的信仰,岂能使人心悦诚服地信仰佛教?所以,一个理想的佛教徒,应该要具备若干程度的异教知识。(注十三)

 当然,对于一个初信佛教的人来说,研究异教的义理是没有必要的,所以佛教主张学佛有余,可以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去看外书,否则,自顾不暇,那有闲工夫去研读异教的书籍呢?

注十三:十诵律卷三八佛言:“从今为破外道故,诵读外道书。”根本杂事卷六佛说:“不应愚痴,少慧不分明者令习外书,自知明慧多闻,强识能催外道者,方可学习。”“当占三时,每于二时佛经,一时习外典。”“于日初分及以中后,可读佛经,待至晚时,应披外典。”

怎样才能成佛呢? 

佛觉悟到世界上所有众生,本来都具有与佛一样的智慧德相。但是众生虽具有佛的智慧德相,为什么依旧还是众生呢?因为众生有了妄想心,有了执着心,迷了真心,生起妄心,却把这虚幻妄心当作真如妙心,叫做迷真逐妄,执妄为真,所以才有种种妄想执着。这妄想心,执着心,也就是我们众生的我执烦恼和法执烦恼,尘沙无明烦恼。世界上所有众生,都不觉悟,现在所有一切境象,都是无常无我的道理。于无常的诸法之中,执着为真常,于无我诸法之中妄执为有我,有了我执与法执二种烦恼心。由是生起贪心嗔心愚痴心的根本三毒烦恼。这三毒使我们对本具佛性的智慧德相,迷而不知,隐而不显,就不能成佛得道了。那么我们是不是永远不能成佛,永远做众生受痛苦呢?当然不是的。只要众生发大菩提道心努力修行,把心中妄想执着烦恼消灭,我们本具的无师智慧,自然智慧,也就是心中所具足的大智慧光明就会显现出来,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种无穷无尽的智慧德相,就与佛的智慧德相,心心相印,通达无碍,这就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可思议的道理。
  什么叫做不可思议呢?就是口欲谈而词丧,心欲缘而虑忘,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这叫做不可思议。正是《法华经》所说的:“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道理。因为心、佛、众生,在名字上看起来虽然是有三种的不同差别,但实体是一。这里说的心:是指真如妙心,十方诸佛修行得道,就是证得真如妙心,就叫做成佛。我们众生迷了这个真如妙心,就叫做众生。我们举一个佛字:诸佛所证的真如妙心,就是在众生一言一默,一动一静之中去求。我们说众生,人人都具足有真如妙心,依此真心来修行,将来功行圆满,决定成佛。这个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道理,是我们佛教根本的道理。依此看来,我们众生的一念心就是佛,所以修行就是要修心,修心才能成佛。古人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我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就是说的这个实相无相无上法门的道理。
  灵山塔到底是在什么地方?看起来远在天边印度,其实近在心中,求人不如求己,只有坚决要求自己,发奋图强,精进不懈,勇往直前,才会有光明幸福的前途,得到究竟彻底的成功。我记得从前有一个居士,他到寺庙里去烧香拜佛,看到佛殿里供奉着一尊观世音菩萨像,手里拿着一串念佛珠子。一般信佛的人,大家都知道,念佛珠子是作为念佛记数的用途。但是观音菩萨,他手拿了珠子念什么呢?这位居士他想来想去想不通,就请问一位老和尚说:“老师父,观世音菩萨手拿念佛珠,到底是念谁呢?”老师父以慈悲的音声回答说:“居士,汝不知道吗?观世音菩萨手拿佛珠,就是念观世音菩萨。”这位居士听了老和尚的开导后,心里半信半疑。又问:“老师父,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念自己的名号?”老师父又说:“居士,求人不如求己。”居士听了,当下对于求人不如求己的至理名言,有了深刻的悟解。所谓“迷时靠师度,悟时要自度。”说的就是求人不如求己,自己修行,才能度脱自己的道理。
  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证得这种境界,知道一切众生,人人都具有佛性,修起来就一定能成佛。所以《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他一碰到人,就恭敬礼拜,并说:“我不敢轻汝,汝等皆当作佛。”也就是这个道理。佛把一切众生的痛苦,就当作自己的痛苦一样,把一切众生的安乐,就当作自身的安乐一样。这就是佛教的所谓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离苦得乐的精神和理想。把众生的幸福与快乐,烦恼和痛苦,都和诸佛菩萨的慈悲心情联系在一起,所以佛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救度众生、离苦得乐,这件大事,放在修持法门的第一位。菩萨所发四弘誓愿,第一个大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个才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三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最后第四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就像地藏王菩萨所发的大愿一样,他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释迦牟尼佛,弃舍王位而出家修道,就是从这一愿望出发的。
  譬如一棵大树、众生就像大树的根,靠水火风土各种助道的殊胜因缘,才能开花结果。佛得成道果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树如果没有树根,就不可能开花结果。佛离开了众生,根本谈不上什么得道成佛。佛有一天对许多弟子说:“一滴水怎样使他不会干掉?如果把它放在空中,就会被风吹干;如果放在地上就会被土吸干。只有放在大海之中,和海水融和在一起,它才是永远地不会干涸。”这样看来,大乘教义的真理,就是要普度众生,和众生永远在一起,施以种种方便,赐以种种安乐。普令众生远离一切苦恼,得大自在安乐,实现人间佛教,涉俗利生。
  《华严经》里面有说:“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释迦牟尼,得道成佛,最最主要的是普度众生,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华藏玄门,是一真法界的大总持门,毗卢性海,是如来藏心的妙庄严海。就是要祝愿人人成佛,个个得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佛教知识介绍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