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什么是菩提心?怎样将菩提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07-05 16:09 点击 948 次

什么是菩提心?

  黄念祖:菩提心浅言之,是悲智并运之心,亦即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之心。终日度生是悲,终日无度是智,终日度生、终日无度之心是菩提心。净业行人一心为利乐有情故,求生净土。愿见佛闻法后,尽未来际度一切众生。如是之心,即是发菩提心之初步。盖普度之心是悲,求生之心是智,若无大智慧决不能信净土法门也。往往有些人自求极乐,却无心普利,便不是菩提心。

  济群法师:菩提心,是我要利益一切众生的心,这比“解放全人类”的目标更宏大。因为一切众生不仅包括人类,也包括动物,包括六道中的一切生命。我们应从内心发愿,希望尽自己的所有力量帮助他们解脱痛苦。
  发起这一愿望,意味着要彻底打开心量。我们不妨想一想:自己心中装着几个人?有的或许只有一个,有的或许多几个,还有的或许装着更多。发起菩提心,就意味着要把一切众生纳入心中,不论人或动物,不论熟悉或陌生,也不论喜欢或讨厌。总之,对于一切众生,都愿给予平等无别的关爱,无私无我的帮助,这就是菩提心。只要还有一个众生是我们不愿帮助的,就不是圆满的菩提心。
  当我们具备这一愿望后,便能成就观音菩萨那样的大慈大悲。观音菩萨并非生来就是菩萨,也是在不断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过程中,完成“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生命品质。如果我们像佛菩萨那样胸怀一切众生,尽力帮助他人,也能完成和观音菩萨,乃至十方诸佛菩萨同样的生命品质。

  如本法师:梵语菩提心(bodhi-citta),菩提译为觉悟之义,菩提心就是觉悟之心,觉悟宇宙万法,而自性解脱自在,发成佛之心,故名发菩提心。众生始终未曾觉悟,不得称为菩提心,唯有声闻(梵语srav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yana)、菩萨(梵语Bodhisattva)、佛(梵语Buddha)等四圣,方得称为菩提心,四圣中以佛的境界最为圆满,菩提心最为究竟;六道众生对三界亦有迷惑,知见不正,不得称之菩提心,不妨称为迷惑之心、染污之心、沉沦生死之心、无常之心、贪嗔痴之心是也。

  徐恒志:上求下化,求正觉之心,叫菩提心。
  有两种菩提心:(1)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愿为体;(2)缘理菩提心,安住于实相理体,成就上求下化的行愿。至于发菩提心的“发”字,也有两种含义:一是发起,相当于缘事菩提心;二是开发,即心悟实相,明心见性,入见道位,悟后起修,圆证无上菩提。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如本法师: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之心。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是觉悟之心,佛弟子若欲成佛,必须发过菩提心,不发菩提心,欲得成佛,终无是处。

  伏见经云:“发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其余诸善,不得为喻,能出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之苦门,入无为之胜路。”
  华严经云:“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出生一切诸不萨行,十方三世诸佛,皆从菩提心而出生故。”
  历代祖师云:“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播种。”

  印光法师:今之世道,乃患难世道。虽曰念佛能灭宿业,然须生大惭愧,生大怖畏。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行。则若宿业若现业,皆被此大菩提心中之佛号光明,为之消灭净尽也。若前生及昔日曾作大业。今虽止恶,未能力修众善。及但泛泛然念佛。则功过不相敌,固难免或罹恶报耳。非念佛之功虚弃也。以未发菩提心,特以恶业广大,不能相掩耳。倘能发大菩提心,则如杲日当空,霜露立消。世人多有作恶半生,后乃改悔。因未能全无恶报,遂谓佛法不灵,修持无益。(三编卷三复康寄遥居士书一)
  凡念佛者,当发普度众生之大菩提心,则现生诸缘顺适,临终正念往生,从兹出凡夫流,预圣贤会,承佛慈力,及己愿轮,回入娑婆,普现色身,度脱众生,岂区区一尚书而蒙恩灭罪哉。(三编卷四复丁福保居士书十六)
  凡夫修行,当发利人利物之大菩提心。其利人利物之事,则力能为者,勉而为之。不能为者,必令此心常存。则固与大乘之愿心,不相背也。(三编卷四复卓智立居士书七)

如何发起菩提心?

  济群法师:发菩提心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如何发起,二是发起后如何巩固。
  菩提心的发起,可参照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中阐述的十种因缘进行观修,也可依据《菩提道次第广论》阐述的“七因果”和“自他相换”修习。其中,“七因果”由阿底峡尊者所传,“自他相换”由寂天菩萨所传。
  发起后又如何巩固呢?最重要的,是时刻念兹在兹。对于任何一件善行,都是发心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做。若能每天不断地这样想、这样做,菩提心必定会在内心形成强大的力量。

  良因法师:慈悲心....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之心。菩提心....更上一层楼,让慈悲救度众生之心,成为一种责任,荷担起来。因此发心愿成佛、度众生,就是菩提心。

  如本法师:1.自己沉沦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周旋不出,因而广受无量苦,今为出离生死,必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庄严福慧,以期证成佛道,是故,引发菩提心。
  2.自己有生死轮回,有无量逼恼,大地一切众生也同样有生死轮回,有无量逼恼,如是对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故,发起菩提心,悲愍一切有情,广行菩萨道。
  3.眼见圣教衰微,存心不忍,为振兴佛法,普令圣教共存人间,使众生有缘共沾法雨,是故,发起菩提心,为护法护教故。

发菩提心的要点是什么?

  达真堪布:不管是修净宗的,修禅宗的,还是修密宗的,首先都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不能修持大乘佛法;不修持大乘佛法,就不能往生,不能成佛。发菩提心,一定要有具足的条件,否则我们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根本达不到标准,达不到真正的目的。要具足什么样的条件呢?主要是修平等心。喜爱我们的朋友和怨恨我们的敌人,这两个分别念必须要断掉。否则不能发慈悲心。没有慈悲心的基础,不能修持菩提心。

  大安法师:发菩提心,菩提是觉的意思,佛果意;心是我们众生能发之心,就是我们能发起一念成佛的心,这就是发菩提心。这不需要什么形式,就在于你这一念善根发露。我发一念念佛求生净土成佛度众生的心,这就是无上菩提心。

什么是坚固菩提心?

  宣化上人:就是发愿修道,无论遇到什么障碍,一定要修道;无论有什么困苦艰难,一定要修道,绝对不改当初所发的愿,也不会见异思迁,改变思想。无论是顺的境界或逆的境界,一定要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坚住菩提心。

如何将出离心长养成菩提心?

  大安法师: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是三辈往生共同的条件。对菩提心的诠释,有通途佛法的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次第上又有发心菩提、伏心菩提、证道菩提等等这些层次,说起来很多。
  但从净土特有的立场来看,菩提心就是深信切愿之心,深信切愿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
  出离心是属于愿心的一个内容,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出离心,可以说是菩提心的前方便。
  由现前的苦难生起厌离厌苦之心,由厌苦之心生起要往生极乐之心,由往生极乐之心要生起我圆满福德智慧资粮后再回来度化原来像我那样苦难众生的心。你能把这个完整起来,这就是你的菩提心的完整的内容。

对于菩提心,我们应该怎么修持?

  索达吉堪布:菩提心的修法特别多,有愿菩提心、行菩提心的修法,也有自他平等、自他交换等修法。具体在《三处三善引导文》、《前行》等中都有介绍。

  简单说的话,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观修:把自己的快乐奉献给众生,众生的痛苦自己代受。

    有些人觉得这太可怕,别人有传染病的话,会不会因此而传给自己了?实际上并不会这样,大可不必有此担忧,反而依靠菩提心的强大力量,你可以获得不可思议的利益。

怎样才能真正将菩提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呢?

  索达吉堪布:将菩提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但即便如此,慢慢训练自己也很有必要。
  我个人而言,学佛那么长时间了,但也经常第一个念头就是“我”,对此感到特别惭愧。所以,我们应经常看些像阿底峡尊者等前辈大德的传记,一点一滴学习他们的行为,逐渐减轻对自我的执著。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天天想着“我”,但通过了解利他的重要、自我的毒害,对“我”就不会那么看重了。
  当然,这不是一天两天或者一年两年,就能修成的。只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最终才会做到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自然而然想到众生,而不是“我”。
  其实,古往今来许多大德都是如此。包括我们学院的一些大德,最初也是下了很大功夫,长期训练自己不管是说话也好、做事也好,时时把利益众生放在第一,久而久之,菩提心的境界才能运用自如。

如何在修行中不失菩提心?

  门肃法师:初发心容易,持久难,要真正行菩萨道更难,正因为这个难行能行,方可成就我们的菩萨道业,所以应当感恩众生,是众生成就了我们。不是我们给予众生什么,如果自我感觉在给予众生什么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那就落了布施而有相,有相即有执著,何其言行菩萨道,发菩提心呢。
  知易行难,这就是我们凡夫根性,不要气馁不要懈怠,善根自然会增长,道业自然会成就。
  能理解如来秘密之藏,但并不等于就是果位上的佛。因此,我们要清醒、客观知道自己还是凡夫众生,别老想教化他人,度化众生,踏实地生活、修学佛法,在自觉中觉他。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什么是菩提心?怎样将菩提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