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是何其幸运,得人身,闻佛法,而且深知“以佛法的智慧在生活中实修实证,转烦恼为菩提”是为真正的修行。
修行一定要如法,怎么才能如法?我们修学佛法闻、思、修;信、愿、行,离不开善知识的指导。但很多佛弟子心中常有这样的疑虑:常有人言“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听起来,每位师父讲的都有道理,但到底对不对?心里又没底。万一走错了,好不容易遇到佛法,却走不上正途,岂不是太冤枉?!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选择善知识?在这里,我谈一下自己的感受,与大家探讨。
名声很大,弟子众多的师父,未必是善知识。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名声大,弟子多,只是福报大,跟智慧不相干。
魔王眷属多,福报也不小,举一例大家都会明白:世间邪教组织头目,名声大,弟子都肯为之杀亲人害自己。所以,我们要清醒理智:名师未必是“明师”,而且即使是做的善法,从佛法为出世法的根本来讲,也未必就是真正能带领我们出轮回的善知识。因此,不以名气大、弟子多、福报大作为判断善知识的标准。而且,真理往往还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佛法本来就是背尘合觉——不是迎合众生做一好梦,而是让我们出梦的。尤其是末法时期!
清净庄严的师父,未必是善知识。
有时,我们看到一些出家人清净庄严,行走坐卧,威仪严正,对境不嗔不喜。这样的师父,我们很敬重,因为他们修行很好。准确地说,是修定很好,还有的修行人可以三五天,十天半个月不动一念,但入定再长与真的般若智慧无关。
我们可以想象:天界来的人,一定会更庄严,但仍在六道,仍不是真智慧,只是少欲定力深厚而已。所以,清净庄严,也不是判断善知识的标准。
有神通的师父,未必就是善知识。
有的师父,修行很得力,出了神通。说起神通,是站在凡夫位上讲的。从根本上说,本应是“本自具足”的。可是我们迷在了这个色身内,障碍了本很自然的功能。
举一例:一个健康的人,能看能说。但一个眼睛坏了的人,就看不到了。当这个国土,全是眼睛坏了的人,大家都已认为看不到是自然。来了一个眼睛很好的人,说看到什么什么,这些眼睛坏了的人,或者会不信,或者会惊叹——有神通。
因此,佛法讲“神通度俗人,智慧度学人”。神通,也是从修定来的。“定能发慧”但定不是慧——比如,专注有助于学习好,但专注不等于学习好。当然,反过来,学习好的人,一定从专注来。就像福报大、相庄严、有神通,未必是佛。但是佛具足一切。
反过来,一个层次很高的修行人,一个以般若智慧修行层次很高的善知识,他在相上,一定会趋于圆满——福报很大,清净庄严,神通具足……根本上讲“相由心生”,真正的般若智慧升起来,在观照修行时,相上一定会越来越庄严,因为成佛时,一定是“福、慧两足尊”,是具足圆满的。
所以,名声很大,弟子众多的师父,未必就是善知识,清净庄严的师父,未必就是善知识。有神通的师父,未必就是善知识。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善知识?
《心经》讲,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标准是智慧,是般若智慧,再加上以此修行,即波罗蜜多,合起来就是以般若智慧观照修行。
那么怎么判断是否是般若智慧呢?我们是有尺子的,那就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佛所说的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四依止”——
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首先就是依法不依人。我们需要善知识帮我们指点迷津,但我们仍要有自己的标准,就是时时理性地以经文为依据,参考善知识的建议,然后深入修行。这一点,对我而言,受益最大。
第一,我很恭敬师父,用心听,仔细思,努力做;
第二,我很理性,有疑问马上问,或者问师父,或者自己查经文,通过经文的对照,生起坚固信,然后深入修行。这是问题的两方面,看似矛盾,其实反是进步最快的方式。因为真正能断疑生信,走的更稳也更快。而且,真正的善知识,是鼓励我们深入经典的,因为他讲的内容,一定与佛法三藏十二部经是相符的。
另外,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是指佛经,仍是标月指。我们应透过语言文字,生起真正的智慧,超越佛所说的方便法,真实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此外,对于善知识的选择,《圆觉经》中有明示“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这样的善知识“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而且特别强调“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况复搏财妻子眷属。”什么意思呢?善知识,根本在知见。在相上,也许并不完美。还会示有诸过,乃至示现种种过患,但他仍是善知识。这样子,好像有些不可思议,但我认为这样反而挺好:善知识有过患,正好让我们理性,不是把自己的修行完全交给善知识。试想一下,如果身边出现佛一样圆满的善知识,我们攀缘的习气,不愿自己修,只想善知识醍醐灌顶。《楞严经》中阿难尊者就是这样示现:“自我从佛,发心出家,心不入道。”身心不相代,还得靠自己实修实证。他善知识示有过患,正好给我们一个榜样:从凡夫至佛地,而不是一开始就完美无缺,让我们自惭形秽,失去信心。所以,佛法讲“不着相”,求善知识也一样,智慧、正知见最重要。而自己理性地判断是必须的。如何判断?——依据经典,只有深入经藏,方能智慧如海。
佛法的修行,一定需如理如法。我们理性地依据经典,参考善知识的建议,断疑生信,真正深入修行,则是真正佛弟子所依止。(文:释觉慧)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如何选择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