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楞严经讲解229:要把这个爱升华成慈悲,要把这个憎升华成平等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8-09 11:37 点击 99 次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说三摩修法 令从耳根一门深入 解六结 越三空-02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如来又责备,我这样多闻无功,「不逮」就是比不上,「修习」就是如实修习,比不上一日修习无漏业。佛在前面呵叱着这个阿难,说:你只会听经闻法,却不如实的下功夫的修,听了三藏十二部有什么用?没有用!【上敍心开之相,此领劝修之旨。前如来云:「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是责多闻无功也。又云:「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所以在座诸位!你修行要快吗?很简单!爱恨统统放下!换句话说:你昨天发生的事情、去年发生的事情,这一辈子,这一辈子到今天为止,你发生的事情,统统放诸东流,江水一去不回头,就是这样,放下,无漏业就立刻现前!谁对不起你,不打紧;谁最疼爱你,不打紧;哪一个是你最爱、最执着的人、最割舍不下的,都放下!为什么?爱是苦。这个「爱」包括情执、包括欲望,他用一个「爱」,就是表示凡所有对相上的执着的情绪上的东西、贪染的东西。所以,这个「爱」的范围很大。


    所以因此我们要把这个爱升华成慈悲,要把这个憎升华成平等。我们为什么会恨?因为没有平等心,把对方当作敌人,把对方当作敌人,你才会恨他。如果你把这个憎(就是恨),升华成平等心,那么就是没有能所,就是:他的佛性跟我的佛性是一样,他今天造业,我没有,我反过来要很庆幸的!所以不要恨他,恨是全世界最愚痴的行为,因为恨,别人不知道,而且痛苦了自己,痛苦了自己。所以如果我们恨一个人,要恨一天、二天,然后恨了一年、二年、三年,恨了三年了,哇!受不了!然后告诉他:我恨你三年,你知道吗?他说:我不知道呢!哎哟!(师拟捶胸痛恨貌)我恨你三年,你都不知道?就是自己一直生闷气、恨,像果冻一样,果冻,整个凝结住了!我恨你三年了呢!别人都不知道。恨,恨别人,苦的是自己,这个就是最愚痴的行为!是不是?


    再来,这个爱要升华,变成慈悲,把执着那个男女欲望、金钱的欲望,把它变成慈悲。为什么?因为我们执着是轮回,慈悲是菩萨的心。因此要把这个狭隘的爱转化成博爱;博爱是国父讲的,还要再转化成大爱;再来,再把它转化成慈悲;再把它转化成大慈大悲,那么就是佛菩萨了!所以这个一步一步:把欲望升华变成爱;把爱再升华变成博爱;把博爱再升华变成大爱;把大爱升华再变成慈悲;再把慈悲再继续升华,就变成大慈大悲,就是这样子,一步一步、一步一步。。。这样子升华。所以,当一个学佛久修之人,他可以说是享受生命;但是,世间人他这个爱恨交织,他是惩罚生命,他一出生,就开始惩罚自己,因为自己的心,从来就没有平静过,平静过。为什么?就是爱恨会引来无量的痛苦,无量的痛苦。


     【是责不逮(及也)修习也。】【壬二喻屋求门】【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这一段是喻屋求门,说:我现在就像旅泊之人,诸位!陆宿的叫做旅馆,在海上的叫做停泊,泊。有一次,我也是想搞一点新鲜的,就到日本,我就跟导游讲:到日本,我没有在晚上在船上。。。船,大艘的船。我说:弄一点新鲜的吧!每次去,不是看花草树木,就是坐缆车、公共汽车、游览车,这没什么,看看能不能哪一个旅行、旅行社,办一个晚上坐船的?他就:好啊!坐船。这晚上就去坐船。结果为了省钱,因为团费可能不是很高,结果就坐那个船,我的房间安排在哪里?安排在机器的旁边,底下那个船,最底下那一层,整个晚上砰砰砰。。。然后实在睡不着,又跑到船的这个上面,来看这个外面有栏杆、风景;可是,整个海面一片漆黑,看不到任何东西,四周都看不到什么景色,只看到栏杆。我说:这样是要看什么风景?完全没有能所,(笑)就是一片黑漆漆的!然后就开始坐在那边,只听到声音:砰砰砰、砰砰砰、砰砰砰。。。我说:为什么拿钱来看这个黑噜噜的海上良宵?自己一个,就拿着念珠,没有能所,当下又空不了那个心情,然后就一直坐在那边。后来实在是太累了,又进去床铺上,那个床铺像当兵一样的,刚好一个人可以躺的,之后那个晚上,整个晚上都没有睡觉,都没有睡觉!所以发现说,哎呀!跑船的人真的很辛苦,我光是一夜就受不了了,跑船的人,你看,多么辛苦,在海上,这样子,真的,海上!


    像我姊夫他当海军,他刚刚进去当兵的时候,他不知道,这新兵进去,穿这个海军服很好看;这是我姊夫讲给我听的。说:穿这个海军服,那个水手服多好看啊!哇!然后那个老兵就跟他讲:每一个人都去拿一个脸盆!他们都很高兴。结果拿来就问老兵说:拿这个脸盆要做什么?那老兵说:等一下你就知道。结果那个军舰在航行的时候,经过几级的风浪这样打,所有的新兵统统倒,为什么?吐到不行,那个吐到。。。又停不下来,又不是说公车摇一个手,下来,军舰一开,它都不停。他就吐到那个胆汁、吐到那个整个胃,那个胆差一点就吐出来!(师父学呕吐的样子)他在形容,一个都没有例外,一个都没有例外喔!还不能说:你船开慢一点!军舰在开,哪有在叫你开慢一点的?所以一直呕吐、一直呕吐。。。哇!那个脸盆,那个胆全部都吐出来,胆汁,那个痛苦到极点!然后那些老兵都不会同情他们,说:你们真的没有爱心!他说:爱心不能让你成长,就是要吐!经过几个月的航行,军舰再大浪,吐不出来,大家这个胆量多好啊,每一个脸盆统统丢掉!为什么?不会吐了!风平浪静,训练不出良好的水手。就是这样子。这一句话你要牢牢记住!


    所以,你要记得师父的话:任何的逆境,在一个修行人来讲,其实是好事,不是坏事。任何一个人,对不起你的人,那个人其实是在成就你,千万不要攻击、伤害他,要感恩他。你看,像当海军这个例子你就知道,那个大风大浪这样训练出来的,再大的风浪,对不对?然后舰长就告诉他们:这呕吐,呕吐到很严重的时候,怎么样会马上不会呕吐,你知道吗?他说:响那个紧急:叭叭~~~就是准备战争的时候,那个时候大家都不会吐。敌军来现前,发出那个紧急:叭叭叭~~~那时候大家都不会吐。为什么?因为生命重要啊,要打、开打了,还吐什么?所以那个时候大家都不会吐。然后敌军走了以后,一放,大家脸盆又拿起来。(笑)当这个海军就是旅泊之人,我这听到的,告诉我们:喔!当这个海军很不简单,半年内、三个月内,吐到实在是不行!说: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然得到这个大宅,要因门入。因门而入。


    陆宿为旅,水宿为泊。【阿难尚在有学,未返家乡,犹如旅泊之人。前佛告以菩提、涅槃,尚在遥远者,】这个就是因,此也。【即因此也。天王者,《左传》称周天子为天王,佛乃法中之王,故以喻焉。华屋喻如来藏心,华屋文质相称,喻如来藏体用圆融。前蒙如来开示藏心,得开圆解,犹如忽蒙天王,赐与华屋,实出望外!】就是喜出望外。【虽获大宅,要因门入者:虽得蒙赐大宅,未得其门而入,犹如宫墙外望之人,】就是在宫墙外面看的人,没有办法进去宫中,犹如宫墙于外望,内宫之人,犹站在外面,墙的外面,墙的外面你进不来啊!就是你要修行,才有得其门而入,你不修行没办法,而且修行方法要对!【安能受用?】【喻虽悟藏心,广大圆满,未得修门,】就是你修行不得其门而入,当然【不能证入,何由安住?故请修为当务之急也。华屋之门,即在六根门头,阿难未知,无由得入。】


    647页,中间经文:【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说:惟愿如来,不舍这个大悲,示我在楞严会中,诸蒙,这个蒙跟暗,「蒙」是比喻这个权宗,锢蔽在一个缘起、因缘法的范围。这个锢就是左边一个金,右边一个固;那个蔽,那是要艹字头,锢蔽权宗。那么「暗」就是昏迷,对这个实相的道理不了解,叫做暗字。那么,「捐」就是弃、放弃。就是弃舍小乘。毕竟可以获得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


    此普求入大乘之法,(【此普求入大之法。】)【若不蒙示,则涅槃无路可修,故惟愿如来,不舍无上大悲,指示在会诸蒙暗者。锢蔽权宗】锢蔽权宗就是没有办法放舍缘起法,没有办法。【曰蒙,昏迷实理曰暗;此等即未入华屋,门外汉也。】【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者:令在会各各回小向大,不住化城,】648页,【前趋宝所,】「捐」就是弃,【捐(弃也)舍昔日修证小乘,有余涅槃,毕竟求得如来极果,无余涅槃。】【本发心路者:根本发心,下手起修之门路,此即求示因地心。】你因地心就是要正确,所以你发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一定要牢牢记住这一句话,你因不真,果就弯曲了,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若最初发心,能依二根本中真本,】是依不生灭根性,不是依识心修行。【为因地心,则直趣菩提,自然不遭纡曲,即是正修行路。下文佛令从根解结,即本发心路也。】


    648页,第五行,【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佇佛慈旨!】令有学就是不是四果人,令有学,四果以下的叫做有学。令有学者,从何摄伏,就是从哪里收摄。「摄」就是收摄,「伏」就是降伏,「畴昔」就是往昔,「攀缘」就是意识心,畴昔攀缘之心。令那一些非阿罗汉果的有学,从哪里可以收摄,降伏往昔的攀缘意识心?就是这个意思。得陀罗尼,陀罗尼就是总持,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在楞严会上的这个时候,这些圣凡众,怎么样?伫,「伫」就是等候,等候还有期盼佛的慈旨,就是慈悲的法音。


   【此别为有学,正求初心方便。】【令有学者:即未得无学果位之人,从何方便,可以摄伏畴昔攀缘心?摄,是收摄而不放;伏,是降伏而不动;畴昔指过去,自从无始,以至今生。攀缘心,】攀缘心就是能所不断,【即意识心,攀所缘六尘之境,念念分别取舍,】这个念念特别的重要,意思就是:没有一时一刻、没有一个念头不执着。所以我们众生的苦,是无以复加的,他是二六时中都在苦,你只要不学佛,他二六时中这个念头,要叫他放一下,非常困难!【即二根本中妄本。为楞严大定之障碍,故佛前对阿难,首先破除此心。】


    【得陀罗尼:解见第三卷,剖妄出真文中。彼佛云将欲敷演,是知前说】次第三如来藏,【次第三藏,圆融三藏,无不是敷演陀罗尼也。】敷演就是开演。【今欲必得,庶可】庶可就是希望,可以【入佛知见。佛之知见,众生本具,但迷时埋没,佛知见,成为众生知见;悟时显露,众生知见,无非佛之知见,由来生佛不二,只因迷悟成差。若欲入佛知见,】但从根,就是根性,【但从根中入流,】入流,入流就是反过来,入流亡所;顺流是顺着,攀缘这个外尘叫做顺流,入流就是逆流,不缘外尘,也没有能缘的心。从根性中入流,【即便得入。】「入」就是逆流,回光返照的意思,转过来。逆着生死流叫做入流。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人众】但心是专一的,(【心一,】)在会的人众,这个心是非常专一的。【伫候如来慈悲法旨,均欲奋发真修,以免错乱。】这个错乱修习,尤其我们末法这个时代,就特别的多!错乱修习,你讲你的,他讲他的,他讲他那一套,跟你的佛义那一套完全不一样;你讲的这一套跟他们也不一样。现在的修行人也很辛苦,这个人来说药师佛法门很好,他开始诵《药师经》;这个人来跟你讲,说地藏经很好,开始诵《地藏经》;这个人告诉你说,念佛很好,修念佛法门;后来密宗的来告诉你,灌顶很好,可以解冤业,消无量亿劫,是不是?很不错!灌顶修密宗。对于心性法门,不懂也不重视。师父不一样,你修哪一个宗派、法门,我都没意见,但是你一定要开大智慧、要见性,诵《药师经》,《药师经》充满智慧;诵《地藏经》,《地藏经》充满佛的智慧;念佛,念佛充满佛的智慧;持咒,持咒充满佛的智慧;没有什么不好,没有什么不好。所以,佛的智慧还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要明心见性。


     649页,【辛二如来教示一门深入(分四)】为什么要一门深入呢?众生,你叫他六根同修,他怎么修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叫他怎么修?当然要一门深入啊!【壬初分门以定二义二验证以释二疑三绾巾以示伦次四冥授以选本根】【(壬初分二)】【癸初标开妙修行路二教明二决定义今初】


     底下,【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此经家敍述佛意,正为现在回心之众,】回心就是回小向大。【兼为当来大根之机。】就回心声闻。【尔时即阿难请示修门之时,世尊哀愍现会之中,已经回小向大,缘觉、声闻之众,于菩提心未自在者。】【今作二解:一、此众于诸佛如来,修证无上菩提,秘密之因地心(即如来密因,三如来藏心。),悟虽已悟,未得修门,不能证入,】不得其门而入,就是这个意思。【故其心未得自在;】【二、此众于菩提因心(即妙觉明心。),虽然与阿难满慈同悟,前三卷末,各各自知,真心遍常,后承佛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国土,难得圆解,未起真修,尚属不定性,】不定性就是说不一定不会回小向大,不定性声闻就有可能回小向大,要是定性声闻就非常困难!定性就是已经固定了。所以定性声闻很难转,要不定性,他就有救,因为还没有把他锢蔽在权教的二乘人,这不定性就把他转过来。尚属不定性,【难免遇缘便退,无自由分,不得自在。故佛勉以不生疲倦,示以二决定义,】二决定义。【欲令不定性,而成决定性矣。】


    【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者:及者兼及并及,佛之悲心无尽,欲益现未,】「现」就是现在,「未」就是未来。【当来即未来。佛灭五住烦恼,度二种生死,变易早尽,分段亦离,而归涅槃,大寂灭海。灭后正法住世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末法众生,根浅智劣,而能发菩提心,诚为难能可贵。】在座诸位!你们就是这样,难能可贵!难能(男人)可贵,女人就很尊贵,难能可贵!是不是?我都会把它这样念八个字:难能(男人)可贵,女人尊贵。


    【开无上乘,妙修行路者:无上乘,即最上一佛乘,同教一乘,犹为有上;】同教一乘就是说,共同来教导这个一乘,犹为有上。所以这个同教一乘,表示小、中、大统统这样教;如果是别教一乘就同了,不一样,同时教一乘,这个还是有上;现在是别,就是特别,别教一乘,就是special,你到这个机场去,它都有贵宾室,这个算是特别了,一般人不能进去的。【别教一乘,方称无上,是所趣之果,即上阿难所请之无余涅槃。下句是能趣之因,即上本发心路。此云妙修行路,密指耳根圆通,从闻性妙理,起反闻妙智,以妙智照妙理,闻、思、修证。】闻、思、修就是三慧,三学是戒、定、慧,戒学、定学、慧学;而这个慧开出来,就是闻慧、思慧、修慧,所以这个闻、思、修是由慧开出来的。三学叫做戒、定、慧;三慧就是闻慧、思慧、修慧。【上句开字,】就是开无上乘。【对下句】是什么?妙修行路,(【路字,】)所以上面的「开」是指开无上乘;「路」是指妙修行路。【说根本发心,妙修行之路既开,而无余涅槃,无上菩提,斯可希冀矣。】


    650页最后一行,【癸二教明二决定义(分二)】【子初宣示总征二分判二义今初】【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於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这个意思就是说: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在这个佛如来妙三摩提,一定要精进,不可以生懈怠。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二决定就是一定要这样做,不这样做,你就不可能解脱!所以底下说: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此先教明二决定义。】【宣示阿难,及诸现前大众,等未来众生,】「等」就是以及,以及未来的一切众生。【决定发求成无上菩提之心,不愿终止化城,】化城就是得少为足,裹足不前。【有志前趋宝所。】【于佛如来,妙三摩提者:三摩提加一妙字,即阿难所请佛定,第二妙三摩是也。又即经题中,修证了义之功,又即观世音从闻、思、修,所入之三摩地,为诸佛共修之法。不生疲劳倦怠之心,美则美矣!应当先明了,发觉(觉即菩提)】发觉【最初之因地心,还是真心耶?还是妄心耶?】就是你是依真修?还是依妄修?【若依妄心,】来修,【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不能得成无上菩提,犹如蒸沙,不能成饭;若依真心,则依不生不灭为因地心,然后可以圆成果地修证。故对二种决定义,不得不预先明了。二决定义,下文佛自解说,先总征:刚开始,【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底下是【子二分判二义(分二)】诸位看,看底下这个黑字体的,倒数第三行,651页倒数第三行,这个很重要的!中间,【丑初决定以因同果澄浊入涅槃义二决定从根解结脱缠入圆通义】好!第一个决定是什么?决定以因,就是这个因地心,就是用不生不灭的因地心,同果就是果地觉。决定用不生不灭的因地心,同如来不生灭的果地觉,来用这种心来做功夫,叫做澄浊入涅槃义。为什么?这个「浊」是指五浊,就是色身所引起的劫浊、见浊、众生浊、烦恼浊、命浊等等,这个就是五浊。而《楞严经》讲的这个五浊,完全是自身心所结出来的五浊,跟一般的五浊恶世的定义是完全不同! 二、决定从根解结脱缠,从这个根来解这个结,脱离这个缠缚,入圆通,其实这个圆通就是圆满通达,其实就是如来藏性。


    【(丑初分三)】【寅初令审观因果二示所除五浊三明伏断证极今初】 翻过来,652页,【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说:阿难!第一个决定义是什么?「欲」就是志愿,如果你们自己想要捐舍声闻;这个「欲」要用二次,欲修菩萨乘,欲捐舍声闻,再加一个「欲」,欲修菩萨乘,那个意义就很清楚了,这个「欲」要用二次。志愿捐舍声闻,也自己欲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心,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到底你这个初发心,跟佛的果位是不是一样?


     【此下别示二义。】【今先示第一义:决定以因心,要同果觉,乃可从真因,而克妙果。故呼阿难而告之曰: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愿乐也)】希望【捐舍声闻小乘,不愿沉滞空寂,欲修菩萨大乘,智悲并运,求入佛之知见,前文已解。欲字双用,欲即是志愿,志愿舍小乘,志愿修大乘,求入佛之知见,即求成佛道。应当谛审观察,因地最初发心之心,与果地究竟取证之觉,同耶?异耶?因心若同果觉,如以空合空,因心若异果觉,如煮沙作饭;不得不加观察,以免因差果谬矣!】


     经文:【阿难!若於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文字简单,看注解。【此明异相。】你发的是生灭心,想求果地不生灭果,那不可能!此明异相,【阿难若于(在也)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此心即第六识攀缘心,】能所不断的攀缘心,这是【妄根本也。以此心为本地修因之心,若求二乘小果则可,而求诸佛最上一乘,不生不灭,真常果觉,则不可,故曰无有是处。】这个文字都简单,不困难,我们浏览一下就可以。653页,【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这就告诉你:你自己要审谛观照,这个世间什么东西不会坏?会坏的,就不能依它来作为因地心;不会坏的;所以后面佛陀讲:你看虚空会不会烂坏啊?那个就是真心,不生灭心就是真心。


    看这个注解,【以是因果不同之义,汝当起智照察,照明器界世间,可作之法,即有为法,有为有生灭,故曰皆从迁变坏灭。恐其不信,故重呼其名,告以汝观察世间,可作有为之法,谁为不坏?要其自观自悟自信也。可作之法,例第六识,生灭无常之心,决定不可用为因地心,前佛与阿难,三番破妄识,即此意也。】


    中间经文:【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这个就是告诉你:虚空就不会烂坏,就告诉你:真心就是不生灭的;意识心,那只是真性的影现而已,所以,它是离尘无自体性的。所以,妄识非心,妄识无体,妄识无处,就是这个意思。倒数第四行,【上例明异相,此例】怎么样?【明同相。】「异相」就是世间。上一个例子是说明世间是会败坏的;那么这个例子是用同相,就是虚空,虚空就不会烂坏了。意思就是说:你发的那个心,生灭意识心是会变灭的,你要发这个不生不灭的真如心,那么,就等同虚空不会变坏的,这才是真正你的真心。【然字转语之词,终不闻烂坏虚空,虚空例根性,不生不灭,真实常住之心,故以不闻烂坏虚空例之。何以故下,释其所以,以虚空非可作有为法故,从始至终,其性真常,无坏灭故,决定可取为本修之因地心。前佛与阿难,十番显真心,】就是这个道理,【即此意也。以上决定以因同果,是第一决定义之宗。】底下,【下澄浊入涅槃,是此宗之趣。】在这一句就是很重要,你要下定决心,能缘的心放下、所缘的境放下,如如不动,诸位!就是用这个心。


     我们难免会有动,诸位!会有一些执着、烦恼,诸位!用最快的速度放下它,师父就是这一句。你真的没有办法完全进入菩提心、智慧的心,你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谁的速度最快,谁修行就成功!师父在开宗明义已经讲了:如果你论修行一定要论输赢,就是最快速度放下,那个人就赢!就这么简单。这样讲最快,不然你听不懂。哪一个人用最快的速度放下恨、放下那个爱的执着,那个人单刀直入就最快,你诵什么经都无妨!为什么?你不再执着世间的假相。对不对?用这个心念佛,就是佛心;用这个心来诵经,就是佛的心;用这个心拜山,就是佛的心;用这个心与人相处,就是佛的心。诸位!凡夫的心要放下,佛的心要提起来,这个才是真正的学佛。学佛如果不能理解、体悟佛的那一颗心,白学了!都是用你凡夫的心,用你种种的执着跟情绪。对不对?佛心没有这个,佛心进入绝对的状态。所以简单讲:你看到什么事情,日常的生活,食衣住行、行住坐卧、与人相处、早课、晚课、参加佛七、禅七、水陆法会、梁皇,都没有关系;走到台湾、到大陆、去美国,都没有关系,都要用什么?用如如不动的心,用如如不动的心。


    还有一点特别要强调的,如如不动的心,一定要先照顾健康的身体,这个一定要附带讲的!为什么?你脑部受到重创、身体受到重创;你想如如不动,没办法,因为你脑筋里面没办法正常,那个就变成物质的色身会影响到你脑力的正常。因为我们的年龄层,随着年龄层愈来愈大的时候,我们脑部慢慢的细纹会被磨平,我们记忆会慢慢的消失。到年岁大的时候,真的!我看过很多,像我爸爸正在生重病的时候,我回去,我叫他:爸爸!我是谁?不认识!他讲了一个很圆满的话,爸爸!我是谁?「哎呀!自己人啦!」每个都是自己人。我叫什么名字?「喔!我认识你啦!」叫不出来!我爸爸就这样;还会念佛喔,阿弥陀佛。。。。。。他会记阿弥陀佛这个名字,可是你名字、自己儿子的名字叫不出来,因为那时候已经病得太严重了,我回去看他好几次,他在台北,好几次,连我都不认识!


    所以一个人到年岁大的时候,在座诸位!你现在听经闻法,你很正常,你不觉得什么;但是年岁慢慢大的时候,你会很麻烦,你没有办法正常思惟,平常对你很好的人,你会怀疑他:为什么会对我这么好?你今天记好的事情,明天说:咦?我有讲吗?你马上忘记了,这个就开始短路,脑筋里面开始短路,短路,表示电线快烧坏,我们上人开示得对,身体跟心灵,它是不二的,它是绝对是不能分离的,修行是不能讲大话的,凡夫俗子就一定要按部就班来,好好的正常饮食、好好的正常睡觉、好好的听经闻法,就是这样子。


    底下,【寅二示所除五浊(分三)】【卯初尅示浊体二总喻浊相三别列浊明今初】【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解释一下:那么则你的心中,坚相的就是比较固体的,坚相的为地。润湿的为水,像血液、尿液、唾液、精;暖触为火,就是温度;动摇为风,就是呼吸。由此四缠,诸位!这个「缠」不是烦恼,是指四大互相纠缠在一起,就是组织成身体,叫做四缠。这个四缠就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起来,互相缠结在一起,组织成身,此四缠。那么,这个四大组合起来,变成你的身体,就分汝湛圆妙觉明心,就是此四缠分开了你湛然本圆、本妙、本觉、本明之心,就变成了什么呢?变成了为视,这个「视」,注意,这个「视」是视精,带有少分妄见的见精。


    在这里讲的变为带有妄的、少分妄的见精,就是眼之识,之见精;为耳之听的闻精;底下,为觉,这个「觉」是指鼻的嗅精;那么中间少了二个:就是舌,还有身,就是简单化了。底下这个为察,这个「察」就是指意根,因为根性有照察之作用、有觉察的能力,所以,这个「察」是指意根。那么意思就是说:用这个四大互相缠结在一起组成的身体,把你湛然圆明妙觉的明心、本心,变成了眼的视精、见精,耳的听闻的闻精、鼻子的嗅精、舌的尝精、身体的触精,乃至意根的根性的照察觉知精,这个「察」就是觉知。从始入终,就表示没有办法形容开始,也没有办法讲一个终点,叫做从始入终。就表示无始来,如果你不修行,也是无终,讲不出一个所以然的开始,到了今天的所谓终,明天也可以叫做终。这个五叠浑浊,这个称叠,一层又一层的,五叠浑浊,其实就是五浊。


    底下,【此克示五浊之体。本经与诸经,名同义异,】名就是名相是相同,就是其他的经典也讲五浊,这个《楞严经》这里也讲五浊,名同义异,意思就是:名相虽然相同,但是,它的义理完全不同!意思就是说:《楞严经》讲的五浊,是完全不同于其他的经典,叫做名同义异,义理是完全不同的。为什么?因为《楞严经》讲的是如来藏性,完全是心讲五浊,完全是在心,就是色、受、想、行、识,讲这个五浊。【但取圆湛心水,投以诸大之土,水失清洁,】就是我们清洁的水丢进去这个土,水失清洁,【以致见等不圆不湛,】我们看出来的这个见性,变成带了妄,本来是绝对、没有能所,却变成带妄。为什么?由四大组合的这个色身,硬是把圆妙觉明之心,变成了带妄之见精。以致见等不圆不湛,【便是浊体。】浊当然就是带有妄。【交师云:外五大】地、水、火、风、空。【与内四大,】地、水、火、风。诸位!外五大跟内四大,【虽均为浊体,而逼切生死,障绝涅槃,惟内四大为尤甚,】为什么?每天跟你相处在一起。【故此文多论身中四大也。】


    【先释身中四大:则汝现身之中,坚硬之相,】一、坚硬之相,【肌肉筋骨为地大;润湿之相,津液精血为水大;暖触之相,燥热温度为火大;动摇之相,气息运转为风大。】这个文字很容易就看得懂。【由此四缠:】地、水、火、风,所以,这个「缠」不是烦恼,是指地、水、火、风交织成色身。【即四大假合,互相缠结,组织成身。既有身相,妄有六根,】诸位!既有身相,妄有六根,这什么意思?因为身相本空,父母未生我们,没有这个身相;现在拥有了六根,仍然是妄,身相是妄,六根不是妄吗?但是妄当体即空,就是真!【分汝湛然圆遍,妙觉明真心,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诸位!这个不生灭、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你就把它当作是方便说,让你容易理解。成阿赖耶识。


    【识精元明,映在六根门头,为视,即眼根见精;为听,即耳根闻精;为觉,即鼻根嗅精,舌根尝精,身根觉精;】这个我们看到了、研读到六百多页来讲,这个名词已经不陌生。【为察,即意根根性照察,拣异意识分别了知,此即色心和合以为浊体。下文所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也。从始洎(及也)终,始于识阴,】这五阴中的识阴,因为识阴先来,最微细。【终于色阴,】就像穿衣服一样的,小件的穿里面,再来加大一点点,再来又加大一点点,最后加个外套。从细的一直加,色阴就是最粗了;我们薄的衣服穿里面,最厚重的衣服一定穿外面。断的话要怎么样?要从色阴开始断,从粗的一件一件脱开来,色阴脱、受阴脱、想阴、再脱行阴、再脱识阴。来的时候由细转粗;脱缠的时候,由粗慢慢慢慢转到细。所以修行还是有个次第。【以生从识起故,五叠(重也)浑然不清,而成浊相,】此结成五浊之名数。(【此结成名数。】)


     这五浊怎么来的?就是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所以现在讲,我们简单讲就是:如来藏性混合了我们这个地水火风,变成有见闻觉知,但是这个见闻觉知变成带了妄,没有办法进入能所的绝对性,变成:眼睛,能见、所见;耳朵,能闻、所闻,就整个圆妙觉心全部被隔开来,失去一精明。有六和合,眼见、耳闻;但是,同是一精明,这一精明找不到了,一精明,圆妙的觉明之心找不到!所以,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如来藏性混合了地水火风,把这个湛圆妙觉的明心,变成了带妄的眼的见精、耳的闻精、鼻根的嗅精、舌头的尝精、身体的触精。对不对?身体有根身,有这个觉精,那么意识就是觉知精,就变成统统带妄。虽然带妄,见精、闻精等等六精,其实是一个怎么样?一个如来藏性,唯是一心。


    诸位!这个很容易了解,诸位看!如果说眼睛看这个事情,感到很喜悦,这个喜悦其实就是你的心。眼睛不看,我们用耳朵,耳朵听到我们自己喜欢的话题,心灵喜欢,其实还是这一颗心!对不对?鼻子嗅,闻到自己喜欢的香味,心里很欢喜,还是你那一颗心啊!同一个觉知体,同一颗心、同一个觉知体,虽然眼见、耳闻,对不对?都合作,其实都是一颗心,一精明嘛!但是,因为我们融入了四大,变成分开来。所以说一不对,如果说一,有六种作用;如果说六,却是一精明,所以后面讲的:一六不准,一跟六都不一定准确,非一也非六,即一也是即六。为什么?你讲六,不对,因为是同一个觉性。对不对?你讲一也不对!为什么?它的作用完全分开来。眼只能见,你有没有看到眼睛可以听到音声的?当然没有啊!因为由尘所引起的能缘的见精,它只能缘这个色空、明暗,它没办法听声音,眼睛没办法听声音,六根没有办法互用;但是,觉知,体是一样的,都是那个心在感受,同一颗心在感受。就是这个意思,整段就这个意思。


好!今天要诵楞严咒,为什么呢?因为我讲了三天,都没有诵楞严咒,。好好的诵楞严咒,实修是很重要的,用本性修行。诵咒!(未完)







(文章转自  正见录  2019-10-09)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经讲解229:要把这个爱升华成慈悲,要把这个憎升华成平等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