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楞严经讲解222:这女性的习气很重,希望有人来关爱呵护她,这个也算是一种欲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8-03 11:05 点击 108 次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22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这一切都不可能有了。因此大乘才是佛法的根本,其理甚明。故不应言小乘是“根本佛教”或“原始佛教”(因为佛之大乘才是佛教之“原”、佛教之“始”)而应称为“基本佛教”,始为不谬。这一段讲得特别好!


    796页,无明不觉生三细。经文:【“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我们在《楞严经讲义》,这一段也讲得相当的详细。


    注释:“觉非所明,因明立所”:真觉非所明之境,也就是真觉它没有能缘、所缘。但因起心欲加明于觉体上,多此一个举动就是知见立知的意思,头上安头。因而反将本觉立为所欲明之境。这是第一度颠倒,也就是《起信论》中所说的三细的第一细,无明业相。“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所”,就是所明之境,也就是第八识的“相分”。“能”,能见,也就是第八识之见分。所明之境既已妄立,于是便生出你的妄能,就是能见分。这就是三细的第二细,“转相”,以其为转第八识之本有明觉成为妄觉(就是见分)。“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就是有殊异的境界相,也就是世界之相,亦即无情之器世间。此言,于是在第八识中本无同异之中,炽然而成有殊异的无情器世间相。此即三细的第三细,也就是“现相”,或者是“境界妄现相”。“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就是同相,也就是虚空之相,以虚空没有差异(各处都一样),所以称为同相。此言,异于彼炽然所成之异相境界,因为相对于“异相”之种种境界,进而立了“同相”的虚空。换言之,即若已经立了“异相”(境界相),有异就有同,因此就又立了”同相“(就是虚空相)。“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无同无异”之相;指众生之相:因为众生之形貌各异,故称“无同”;然其知觉本同,故称“无异”,所以“无同无异相”即代表有情之众生界。此句言,同与异又互相展开发明,因此又立了无同无异相的众生界相。易言之,既已立能所(相分、见分),又立了世界与虚空,现在所缺的就只剩众生界还未立,于是又从同异相中,展转立出众生相。


    798页,义贯:真“觉”并“非”是“所明”之境,但以“因”无明妄动、起心欲加“明”于觉体上,因而反将本觉“立”为“所”欲明之境(此即第一细的业相--相分)。“所”欲明之境“既”已“妄立”,于是便“生”出“汝”之“妄能”(此即第二细之转相--见分)。因此于第八识本“无同异”之相“中”,令“炽然”现“成”有殊“异”之世界相(此即第三细现相--境界妄现)。于是又为了“异”于“彼”炽然“所”成之殊“异”境界相,“因”相对于有种种差“异”的器世界相而“立同”相之虚空;接着,“同”相之空与“异”相之世界又辗转互相“发明”彰显,“因此复立无同无异”(非同非异)之众生相。这个如果是今天这样听的人,就会稍微吃力一点;但是如果上次《楞严经讲义》听过的人,今天听这个就会很顺,因为已经第二次了,就熟能生巧,能理解说他在讲什么。


    诠论:在这一段经文中,如来开始回答富楼那,于如来藏清净本然中,为何会有众生、国土;而且,即使有众生、国土,这些众生国土还是如来藏自心所现,所以其体还是毕竟清净的;只是众生迷之又迷,复生贪染,故令其妄有染污,此妄又复累劫积习,于是非染成染,染之又染,所以积重难返,所以累劫现于自心现量中轮转不息。什么叫做自心现量中轮转?就是你转来转去其实都是你自己的心,转来转去,这个业其实就是无形相的、空性的,这个业其实就是你自己制造出来的东西,你转来转去都不可能离开你的心性;但是因为没有体悟到你的心性,所以不懂得歇即是菩提,就是一直转!所以众生他一直很忙,就是这样子,他一直很忙,忙什么?忙于妄。众生也不得不忙啊,他要吃啊,他要房贷,他会生病,他有感情、有七情六欲,对不对?这众生他就这样子,他一出生,他就是要面对种种的现实问题。所以在轮转当中,他不觉得苦;学佛以后才发现说:哇!原来这个世间还有快乐的事情,就是学佛!你怎么执着,就是自心现量,轮转不息。799页,不能自悟,不能自出。


    此节所示,为众生之第一重迷,《起信论》中把它称为“无明生三细”。所谓“三细”,为于如来藏清净法体中,依无明力,起一念妄动(所谓生相无明),欲有所见,于是转第八识为阿赖耶,而成立“相分”(相分就是所见相);这就是三细中的第一细“业相”,这个业相还没有能所,但是混沌的状态。或称为无明业相。有“所”就有“能”,现在既已有了所见的“相分”,于是又一转,再成立能见之“见分”,所以现在变成说,有所,就一定会产生能,有种种的相,就一定有能见。这就是第二细的“转相”(义为转清净之心体为有能见之见分。)有能见、所见之“见、相”二分以后,于是又一转,而成立异相、同相、非同非异之世界、虚空与众生相,这个就是第三细之“境界妄现相”,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统统叫做妄现,你能用般若的智慧透视,其实它都是空无自性,就像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这是指什么?这是体性来讲,统统不可得。何处惹尘埃?就是你到底惹什么烦恼呢?这个尘埃有吗?你一直执着的境界,其实它是空性的东西,不存在的东西。简称“现相”。所以本经下面有偈说:“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这都是从真起妄,而妄有之虚空、世界、及众生,实皆自心现量。又,此处的虚空、世界、与众生,都指的是细境,那么与粗境有何差别呢?这些细境,只在本识中结暗为色,即根身、器界与种子三类的“性境”,作为粗境之胚胎而已。依此细境之胚胎,再长养出六种粗境,所以《起信论》称之为“境界为缘长六粗”,即是此义。《起信论》所示者,可与本经对照发明。


    翻过来,800页,境界为缘长六粗。经文:【“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注释:“如是扰乱”:“如是”指上面所说的异相、同相、无同无异及其所衍生的三细相等,如是等诸法在原本寂静的心体中自生扰乱。诸位!我们的心体其实没有扰乱,所以,入大寂静处就是佛。什么叫做佛?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众生就是不能体悟那个心体本自空寂,所以变成众生。而众生跟佛一念之间,如果论到究竟,其实是平等,就完全你能不能转念?如果了解烦恼本空,无凡无圣,究竟平等,然后彻底真的做到平等,那么你也是佛!“相待生劳”:原本的心体是一相寂静,本无对待,然而一起同异之相后,即炽然而成有对待之二法。此等二法互相对待、相对、相抗,有如敌体,因此待久即生劳相。此“劳”者,虑也。以虑故劳。这就是第七识,俱生法执。以第七末那之性为恒审思量,恒审思量即是劳虑也。也就是心灵的负担,众生一切的造作,其实就是心灵的障碍,我们其实就是制造牢狱的众生,自己制造牢狱,自己关起来,没有自由分。


    《起信论》将此劳虑相称为第一粗相的“智相”,因俱生法执依审思劳虑而分别诸法,妄为有智,所以称为智相。其实这个智相,简单称就是分别心,千万不要当作是智慧之相,就麻烦大了!“劳久发尘”:“发尘”,为引发依尘分别之第六识。“劳久”,为劳虑持续久了,《起信论》名此为“相续相”,是六粗中的第二粗,这是分别法执。“发尘”为第三粗的“执取相”,因为第六识周遍计著,执我我所,这个“我所”就是我所拥有的意思,有“我”就是一定有我所,众生只要有一个“我”的观念,那么,这些四周围的房地产,就认为:我所拥有的!子女、或者是这些财富,就认为他自己拥有什么,不知这一些都是虚幻的东西。所以是执取相,属于俱生我执。“自相浑浊”:这是第六识心,又更进一步,于前面的颠倒执著的我、我所相上,更立假名言相,又循名取实,因此令心水更加浑浊。这也就是《起信论》所说的第四粗,计名字相,属于分别我执。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由是”,有两个意义,一指远因,一指近因。远因指从一开始的无明所起之“三细、四粗”,一念生迷,由真起妄,迷上加迷,妄上加妄,重重叠叠之因。近因则指前面的计名字相。“尘劳”,即是烦恼。以诸尘可令心劳累,故是烦恼。又,尘劳可作为譬喻,以喻烦恼如尘、如劳。如尘之多无量,如尘之能染、能覆本心。本心就是真心。我们今天的真心不显现,就是被覆盖起来,暂时被覆盖。如劳,则如劳役,役使其心令之劳累;就拼命的追,以为有名、利、色三关可以追;以为有任何的相可以追,不知道是如梦幻泡影的世间。亦如劳役,无尽地驱使,令不得脱。差不多一切众生都这样!故称烦恼如尘如劳。若起烦恼尘劳,就是《起信论》所说的“起业相”,这是第五粗。


    翻过来,802页,“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这就是说佛终于正面答复富楼那的问题:“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这一切有为相,就是这样,由于自心一念迷,于是一切就好象无端忽然生起一样。就好象人于睡时作梦一样,梦境亦是犹如无端忽然生起,你要那梦境消失,唯一的办法,就是唤醒他。你若问为什么会有梦中那些境界呢?答案即是:因为你作梦呀!而那些境界从那里来的呢?你自己制造的呀!故有言:“人生一大梦”,乃至“三界一大梦”,于此大梦、小梦中,梦中人自造境、自受用,但一心造,故无别法。然而世人却偏爱作梦,认为作梦是好的,梦是美的,乃至将遥不可期的事美名之为“寻梦”。然此大梦何时醒呢?什么时候可以醒过来呢?书归正传。这“起为世界”到“真有为法”,即是《起信论》所说的“业系若相”,为第六粗。


    诸位!这个业是无形相的绳子,古时候人描写的这个业还真是得体!业,什么是业?无形的绳子,困住心灵、困住身体,身体不自在、心灵不自在,就是业!而这个业,它还有定跟不定,这个业分太多了,善业、恶业;我们做生意就有商业、工业、医学业,做农就有农业,这个“业”非常的好,给你一个形相化、给你一个具体化,就是你要对这个业负责。业就是因果相,也有可以改变的,你学佛就会转业,所以这个叫做运命;如果没有学佛,叫做命运,“命运”的意思就是:命者定也。康熙字典里面讲:命者不可改变也。所以,一般世间人叫做命运,命随着一定的业在转动,也就是你几岁的时候要生大病;你几岁的时候要结婚;你几岁的时候要做大企业;或者是你几岁的时候要面对死亡,从一出生,就差不多安排好了,这个叫做命运。所以这个算命的里面就告诉你:万般皆由命,半点不由人。这个是世间命相学告诉你,这个就是可怕的定业了。


    可是学佛不一样,学佛叫做运命,可以运用自己的命。为什么?我善因,下的地方动念对,再来,结善缘,善因、善缘,对果报来讲,我忍一切的果报,也就是现前的一切果报不如意的,我都接受;一切委屈我都接受;一切家庭安排我也接受,讨到好老婆,或者嫁的老公,我都接受,很能认命!诸位!这个时候叫做运命,也就是说:有了善因、有了善缘,就有了善果,这三个因、缘、果的角度凑合起来,这个就不得了,你可以转变你的命!所以与其你算命,不如认命;与其说你受命运的安排,不如说我正在运命,运用你的命!所以这个学佛它的好处,就是可以转命、转运,这个就是学佛的好处,这个业系苦就捆不住你了!为什么?你的贪嗔痴少了、业少了,对不对?贪嗔痴少了。你既不追求,不追名、不追利,对男女也看得很淡,名、利、色这个业也捆不住你了,贪、嗔、痴也捆不住你了,哇!这个业就渐渐渐渐减少了,而心灵得大自在,有佛的智慧,有慈悲,又能够忍辱,又肯做善事,业没有了,慢慢的转变了。


    所以这个世间人叫做业系苦相,那么我们可以运用,这既有的事实去改变它。由于上面的起业相,于是犹如忽然生起世界、虚空、及众生,依报、正报于焉具足在自心妄现,一至于此,则“业”已成就,系缚已难免,苦亦难脱,如是循环往复,于幻化相中,枉受如幻大苦,如梦中人,虚受惊吓、劳累。然梦境非无、亦非有,但一心成。你讲没有的话,在梦境里面是那么的真实;你讲有的话,竟然是在作梦,我们现在活着就是在作梦,一直执着嘛!师父!那到哪一天梦才会醒?了解空性,了解无相,了解万法都是因缘生的、唯心所造的、不实在的。万法的真相是什么?这个世间的真相是什么?这个世间的真相就是:万法都是假相,你就找到了世间的真相。如果不能了解万法都是假相,那么你就永远找不到真相。


    803页,义贯:“如是”同异等诸法于心体中自生“扰乱”,互“相”对“待”而转“生劳”虑之第七识(俱生法执)。“劳”虑既“久”(分别法执)即引“发”依“尘”分别之第六识(俱生我执),计我我所,更而假立名言,循名取实,“自相浑浊”其心水(起分别我执),“由是引起”根本之“尘劳烦恼”(第五粗、起业相);于是犹如忽然而“起”,有相之处即成“为世界”山河大地,“静”而无相之处即“成虚空”;“虚空”即“为同”相,器“世界”则“为异”相,而“彼无同”亦无“异”之相即是诸众生,因而世间之“真有为法”于焉完全显现。


    诠论:此节经文就是《起信论》所说的“境界为缘长六粗”;历来诸家注释此节经文,皆配合《起信论》之三细、六粗而究论,唯澫益大师虽独排众论,但终不能“免俗”,亦依而申论之。余意以为,此二经若配合起来探讨,对于多闻、审问之人,于此甚深法相之理解,则有所裨益,更能深入且触类旁通。为方便初学,兹将三细、六粗表列于后:804页,三细相(第八识):1.业相--相分;2.转相--见分;3.现相(境界妄现)。业相就是八识的相分。2、转相就是八识的见分,有了能所。第3就会境界妄现,就是现相,这是第八识。注意!什么叫做细?这必需要八地、九地、十地的菩萨,才能觉察,所以不是凡夫、二乘人、权教菩萨所能理解,称为三细相,这个境界太深、太难、太微细了,没有办法去理解。


    六粗相:1.智相(俱生法执);2.相续相(分别法执);3.执取相(俱生我执);4.计名字相(分别我执)5.起业相;6.业系苦相。其中:①②为第七识;③④为第六识。1、智相,就是我们所讲的分别,俱生法执,俱生就是先天性、与生俱来的,对法就有执着。2、相续相,而且这个执着从来没间断,叫做分别法执,这是后天的,分别法执。所以俱生是先天的,分别是后天的。第3、执取相,是俱生的,所以人一出生,从小他就一直执着,这个小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你把它抢过来,他就开始哭!这个小孩子喜欢吃这个巧克力蛋糕,你稍微一移动它,他就哭!众生这个从小的执着是从来没间断的,一直到长大,又执着得更厉害!执取相(俱生我执)。第4、叫做计名字相,就是分别我执。那么,1跟2,智相跟相续像是第七识;3跟4是第六识,就是执取相跟计名字相,这是第六识;第5、就是起业相;第6就是业系苦相,一切众生不能自在,业,“业”者不自在,循业发现嘛,众生造什么业,你一定会跟着你的业去发现你的果。


    底下,世界相续。经文:【“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这个是世界怎么产生的。


    注释:“觉明空昧”:“空昧”,就是变真空为晦昧。真空,这个世界,本来相、性是一体的,是平等不二的,你把真心的这个空,变成了没有智慧的空,叫做晦昧,不是真正的真空了,变真空为晦昧。这个真空是如来藏性没有能所;晦昧指没有智慧,变成无明的晦昧之空了。此谓,由真觉之体而起妄,遂将真空变成晦昧。如果你悟到了,所有的虚空、世界、众生,其实都是你的心。“相待成摇”:“相待”,是指明、昧相对待。“成摇”:摇,就是摇动,指风相。变成摇动之风相。此言,明与昧相待,这个“明”就是妄明,“昧”就是昏昧、晦昧,妄明跟昏昧、晦昧相待,互为侵夺而成摇动之风相。可见这个风是由动--妄明跟昏昧而来的。“因空生摇”:因空昧觉明,明昧相倾;这个“明”就是妄明,“昧”就是晦昧,妄明跟晦昧相倾,而生摇动之风大。


    所以我们今天接触到这个风,就是业风,推本究源就是无明来的风,所做的一切灾难,其实都是共业所感的世间而来的。为什么有飓风、有台风,造成这么大的灾难?就是共业所感的世间,自己共同承受这个灾难。我们现在全球暖化严重,全球暖化严重怎么来的?当然就是众生共业所感!为什么?工业发达,大家享受得太享受了,拼命的开发这个能源,不管这个地球,当然就南北两极受到这个全球暖化严重。所以现在的哪一个行业是最吃香的呢?就是环保,或者是绿色的行业,只要能够不制造CO2的,这个行业就赚钱;只要是绿色的,就赚钱。


    “坚明立碍”:“坚明”:“坚”,就是坚执。坚执一定要明晦昧之空体。“立碍”:“立”,建立。“碍”,质碍,指金性。此谓,再由坚固执著之心,欲明晦昧之空体,而建立质碍。意思就是:山河大地这些有质碍的东西,就是坚固的执着所产生的。806页,“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依无明妄觉所立之坚相,注意那个“坚”,“坚”就是死执不放,你哪一个人从头到尾没有学佛,没有坚持自己这个看法?没有坚持自己这个我相?哪一个有办法?要到等到死了以后,发现这个尸体会烂掉,原来人是一个臭皮囊!喔!我们慢慢慢慢学佛以后,才懂得什么叫做柔软心,什么叫做慈悲心,什么叫做退让,什么叫做无诤;这不学佛哪懂得这一些啊?坚执不休,积而成轮,故有金轮之成立。“坚觉宝成,摇明风出”:坚执妄觉所立之金宝既成,摇动妄明所感之风大既出。“宝明生润”:“宝明”,金宝之体明净。“生润”,能生润泽之性。此谓,金宝之体明净,能生润泽,如五金之属遇热则出水一样。


    义贯:由真“觉”之体起妄“明”遂将真“空”变成晦“昧”之空,明与昧“相待”互相侵夺而“成摇”动之风相,“故有风轮”成就,“执持世界”(故世间诸风为妄心动荡之业感所成)。诸位!这个特别的重要!风怎么来?妄心动荡所感。“因空”昧觉明,明昧相倾而“生摇”动之风大;次由“坚”固执著之心,必欲“明”晦味之空体而成“立”质“碍。彼金宝者”为依无“明”妄“觉”所“立”之“坚”相,坚执不休,积而成轮,“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执妄“觉”所立之金“宝”既“成,摇”动妄“明”所感之“风”大亦已“出,风”与“金相摩”擦,“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就是风金相摩而变化出火。世间之诸火,不离妄心之摩荡所成,可见火大之种乃是无明妄心之热相的业感。)金“宝”之体“明”净、遇热能“生润”湿之气,以“火光上蒸”于金,“故有水轮含十方”世“界”。


    经文:【“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遞(dì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注释:“火腾水降,交发立坚”:火性上腾,水性下降,水火一腾一降,交互发生,因而成立坚碍之质,而为器界之本。“干为洲潬”:“洲”,浮土干处可居之处。“潬(tān滩)”,水中积沙,沙渚,沙洲可栖人兽之处。“土势劣水,抽为草木”:若土之势劣于水,则土随水而成润泽之处,因而草木于中抽拔而出(有土有水,则有草木抽生。)“是故林薮遇烧成土”:“林”,树林。“薮(sǒu)”,草野。因此树林草野之处,遇火烧即成土,(以草木是由土随水之润泽而成,故草木本身即含有水土之成份,因此遇烧即成土,像灰烬,遇绞即成水。)像我们这个青草一绞,青草汁。“交妄发生,遞(dì递)相为种”:“妄”,指妄心与妄境。谓妄心与妄境交互发生,递相为万化出生之种。


    义贯:“火”之性为上“腾,水”之性为下“降”,水火一腾一降“交”互“发”生,因而成“立坚”碍之质,而为器界之本,其卑“溼(shī湿)”之处积水而“为巨海,干”燥之处则“为”土“洲”或沙“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以本质含有火之气分,故“火光常起”,而“彼洲潬中”因本质含有水之气分故,“江河常”于其中流“注”(水性相近故)。若“水”之“势”力“劣”于“火”,则“结为高山,是故山石”以本质中含有火之气分,故相“击则成燄(yàn 同焰)”,你到山上拿二块石头,啪啪!它就有火焰产生了,这个大家都知道,念小学生也知道,这是简单的知识而已。若“融则成水”,以本质中含有水之气分在故。若“土”之“势”力“劣”于“水”,水势强盛,则“抽”拔泥土之精华而“为草木,是故”树“林”草“薮”(草木聚处),若“遇”火“烧”即“成土”,以草木本质中含有土之气分故;草木若“因绞”榨则“成水”,以草木之本质中含有水之成分故。如是,“交”互不断的“妄”心与妄境迭相“发生”,更“递相为”万化发生之“种”子,“以是因缘”而令“世界相续”不断。(以上为器世间相续之源。)所以你讲来讲去,都是地水火风空在转变而已,讲来讲去就是这样子,地水火风空在转变而已。所有的痛苦其实都不值得,不知道我们这个色身它就是地水火风;外面的世界,它还是地水火风,地水火风的这个、地水火风的外在,其实本来就平等。


    809页,第5.众生相续。经文:【“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注释:“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明妄”,须明了众生之妄。“非他”,不是别的。“觉明”:“觉”,此指妄觉,而非真觉;“明”,有明;妄觉自己有明之能(就是有能明之力)。此谓,欲明了众生所起之妄处并非由于他物,就是妄觉自己有能明之力,这便是它的过咎之处。这一句最重要的就是:人一出生,就是俱生的我法二执,因为太强,强到大家都没有觉悟,这一出生,他就是我执,他也有觉,可是这个觉是妄觉。所以一切众生生长在妄觉当中,而不知道,不是佛陀的觉、佛陀的正觉。“所妄既立,明理不踰”:“所妄”,就是能明与所明二妄。“不踰”,不能超越,指不能超越业相的范畴,亦即为业相所局限。此言,能明与所明二妄既已成立,其所明之理体,并不能逾越业相之范畴。“以是因缘,听不出声”:由于此因缘,因而所听的范畴不出于声尘(在声尘范畴之内,也就是闻性被声尘所拘)。一切众生其实就是这样,眼睛所看的,受到这个色,耳朵就是声,全部被拘束在这个范围里面,因为业力所感。所以你看,没有办法超过你的业力,一只鱼在水中,它看的就是这样、它能闻的就这样子。“六妄成就”:六种“所明”之妄尘皆成就其各自之畛(zhěn)域。“由是分开见、觉、闻、知”:“见、觉、闻、知”为代表包含“尝”与“嗅”在内的六用。由是而将一精明之体,分开为见、闻、觉、知、尝、嗅之六用,各各相别;如此即是由一精明,分隔成六和合。


    义贯:“复次富楼那”,欲“明” 了众生所起之“妄” 因,并“非他” 物,乃是妄“觉” 自己有“明” 之能,此即“为” 其“咎” 之所在。能明及“所” 明二“妄既” 已成“立”,其所“明” 之“理” 体并“不” 能超“踰(yú同逾)” 业相之范畴;“以是因缘” 能闻之性所“听” 闻者便“不出声” 尘之限,能见之性所“见” 者即“不超色” 尘之局。于是乎,“色”、声、“香、味、触” 、法“六” 种所妄明之“妄” 尘皆各“成就” 其各自之畛域,“畛域”就是界限。互不相通,眼睛只能看,不能听,耳朵只能听,不能看。“由是” 将一精明之体“分开” 为“见、觉、闻、知” 、尝、嗅六用,见是指眼,觉是指身,闻是指耳,知是指意,尝当然是舌,嗅就是鼻,之六用,是为由一精明分隔成六和合之原由。眼见、身觉、耳闻、意知、舌尝、鼻嗅,其实都是同一心。


    经文:【“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注释:“同业相缠”:这个是指胎生与卵生二类众生,以同业而相缠。“合离成化”:“成化”,成就、变化。此指湿生与化生二类众生,以合、离二法而成就、变化。化生者,例如天道以及地狱道众生,皆是化生。“见明色发,明见想成”:“想”,欲想,即男女欲爱之想。此指中阴身,于父母有缘之处,见有一点微明之色相发出来,由于此明而见妄境,遂成妄惑,而性欲之想便成。所以你贪染男女,你就没有办法避免投胎,因为那个是投胎的因缘。所以在这里还是:如果你不想投胎,记得!男女之间的事看淡一点,把心集中在佛号上,一心一意就去极乐世界,这个世间太苦了!“异见成憎,同想成爱”:若与父母知见相异,便成相憎之怨亲,若与父母之想法相同,便成为互爱之眷属。“吸引同业”:吸引过去共同业缘者来入胎。“羯罗蓝”:胎儿受胎初七日之位,义为“凝滑”。“遏蒲昙”:义为“皰(pào同疱),为受胎二七日。就是十四天。依《俱舍论》,处胎共有五位,今以此二者代表其余。其他三者依次为:三、叫做闭户(就是凝结、软肉);四、叫做键男(就是凝厚、慢慢变硬的硬肉);五、叫做钵罗奢佉(形位)。慢慢的把全身的器官长出来。“卵唯想生”:卵生者唯随乱思不定之想而生。“胎因情有”:胎生则因亲爱迷恋之情而有。所以执着感情世界的人,看起来像情圣,那就准备去投胎,准备去投胎!所以说:那二个爱得死去活来!就很难离开这个胎。说:他们二个恋爱得很热烈!接下来就是准备去投胎,亲爱迷恋之情没有办法突破嘛!“湿以合感”:湿生之有情则以与外境暖湿之气和合而感生。“化以离应”:化生则为喜新厌旧、离此讬(tuō托)彼而应。“所有受业,逐其飞沈”:“所有”,指四生。“受业”,受业报。四生所有受业报之众生,皆随其善恶业而或飞、或沉。


    义贯:卵生与胎生类之众生以“同业” 而互“相缠”缚,而湿生与化生类之众生则以“合、离” 而“成” 其变“化”。中阴身于有缘父母处“见” 到一点微“明” 之“色” 相“发” 出,由于此“明” 而“见” 妄境,其欲“想” 便“成”。此中阴身若与父母有互“异” 之“见”则“成憎” 恚,而为怨亲之种;若与父母为“同想” 则“成爱”,而为互爱之眷属之种。“流” 注此“爱” 意“为种,纳” 受此爱“想为胎” 之亲因,以父母肉体“交遘(gòu)” 之“发生” 为助缘,因而“吸引”过去有共“同业” 缘之中阴身入胎,“故有因缘” 而“生羯罗蓝(就是七天)、遏蒲昙等(就是十四天)” 五胎位之相。是故“胎、卵、湿、化” 皆各“随其” 业感“所应”:“卵” 生之众生“唯” 由乱思之“想” 而“生,胎” 生之有情“因” 亲爱迷恋之“情” 而“有,湿” 生之有情“以” 与外境暖湿之气分和“合” 而“感” 生;所以有湿气的地方,它就有湿生的众生;有温度的地方,它就有暖湿的众生。“化” 生之众生“以” 喜新厌旧、“离” 此讬彼相“应” 而生。


    此中,于累劫之中,众生之“情、想、合、离” 的状态“更相变易”,并非一定。就看你的业了。所以业就转来转去,一下天、一下人、一下饿鬼、一下地狱、畜生,人不学佛是很悲惨的!四生“所有受业”报之众生,皆随“逐其”善恶业感,或“飞” 或“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而生灭不断。


    第6.业果相续。815页,经文:【“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噉,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翻过来,816页,注释:“想爱、同结,爱不能离”:以同想成爱,同为结缚,因此相爱而不能分离。“是等则以欲贪为本”:“欲贪”,即淫欲之贪。而且是最难断的!在经典里面讲:天中大系缚,就是为女色。就是人天里面最大的束缚,就是男女的淫欲,是最大的束缚,它是非理性的东西。所以这种东西它只能离,慢慢的。譬如说夫妻互相尊重,慢慢的要对方能接受,不能单方面的。譬如说我们不想来投胎了,就看淡一点,慢慢的,儿孙、子孙都长大了,慢慢的双方面都能接受。你不要小看这个,像那个电视或者报章杂志等,那个报的,你有时候不敢相信的,七十几岁了,现在新闻报导都很开了,七十几岁的老婆婆,她这个欲还是没办法,七十几岁了!如果说以佛的生命来讲的话,八十岁,她就剩下几年,如果要拼命念佛,也只有几年而已啊;可是七十几岁的老婆婆,她还是有那个习气,就是女众的习气,就是希望人家来呵护她、希望人家来关爱她。也许说男女之间,并不一定有那个男女的欲,可是这个女性的习气很重,希望有人来关爱她、有人来关心她,这个也算是一种欲,可是是比较淡薄,年轻人当然就是男女了。可是老一辈的,你看,六、七十岁,还是希望那一种男女的关怀、关爱,关爱的眼神。


    所以说:这个世间的男女的这个欲,当然,不一定是男女肉体上的东西,那种感情上的占有跟嫉妒,还有渴望的心,也是会构成轮回的根本。所以要慢慢把这个看淡一点,看淡,因为佛也是这样讲:天中大系缚为女色。所以佛在遗教三经里面也是这样讲,意思就是说:色之与人,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下无能为道。意思就是:男女的这个感情跟欲望,它是天中最大的束缚,还好世界上只有这股力量,让你很难修行,世界上只有这一股力量让你最难断、最不好断、最难修行!如果有二种力道,像男女的欲望还有情执,那就普天下无能为道,就是这个世间没有一个人可以修行的,你别想成道了,还好只有一种!可见佛对这个是一直在教育我们。换句话说:慢慢用时间、用空间看淡,慢慢慢慢的看淡,到最后他就没有这个影像了,自自然然的他就断了。所以互相勉励。


    底下,这淫欲之贪,谓此等众生之生死根由,则是以淫欲之贪为本。“贪爱同滋”:这一群众生由于有相同的贪爱,必取相同的食物来滋养其身命。诠论:这一节为开示众生之根本,由于三种贪:淫贪(欲贪)、杀贪、及盗贪。以此三种贪,众生于六道中来往生死不断。


    经文:【“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注释:“我怜汝色”:“怜”,就是爱义。 “皆是觉明,明了知性”:皆是于真觉而起“妄明”,此由无明而有之妄明,系妄有了知之性,非为真了知。“因了发相”:“相”,就是业相、转相、现相三种相。因此妄了之无明,而引发了业、转、现三相。“从妄见生”:从妄觉妄明之三细起粗惑,而见种种粗境生。


    818页,义贯:有时“汝负我命”而还我命,有时则我欠你债故“我还汝债”,“以是” 相报“因缘”,虽“经百千劫”,仍“常在生死” 轮回之中。有时“汝爱我心”,有时“我怜汝色”,“以是” 爱怜“因缘”,纵“经百千劫”,亦“常在” 爱欲“缠缚” 之中,而不得脱。是故众生 “惟”以“杀、盗、淫三” 种贪习种子“为” 其生死之“根本。以是” 种子为“因” 现行之业为“缘”,因缘相资,致令“业果相续” 不断。“富楼那,如是” 世界、众生、业果“三种颠倒相续” 不断,“皆是” 于真“觉” 而起妄“明”,此妄 “明” 之无明妄有“了知” 之“性,因” 此妄“了” 之无明而引“发” 业、转、现之三“相”,复“从” 此三细之妄相“妄见” 有六粗境“生”,因而起“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生住异灭“次第迁流,因此” 种种“虚妄” 之相得“终而复始” ,相续不断。
(未完)





(文章转自  正见录  2019-10-03)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经讲解222:这女性的习气很重,希望有人来关爱呵护她,这个也算是一种欲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