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楞严经讲解206:书读很多在文字相里研究佛法立种种的知见,这个知见又卡住了本明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7-19 19:43 点击 100 次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06


    544页,中间经文:【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这个富楼那竟然搞错了,真心,那个真觉真明,本具足有的觉性他不认,他认一个妄明妄觉,惨了!这问题就出来了,他认错方向了。富楼那言:若此不明,“不”的底下写:更加一个;“明”的底下加一个:字,那这整段的意思就很清楚了。富楼那言:若此不更加一个明字,名为觉者,这样的明则无所明,这变成明不出来了。是不是?一定要加一股力量让它才明,意思就是要修,修得让它怎么样?产生光明;那意思就是:不修的时候就无明了,那就不叫做本明。是不是?所以,富楼那言:若此不更加一个明字——这个就是头上安头,叫做知见立知,在真觉里面起妄觉,就是这个字。我们在觉性里面硬是起傲慢,所以佛讲:不要在智慧里面夹杂着傲慢,那个傲慢就是妄觉妄明。所以,这个世间人,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很行,一讲起佛,不屑一顾,一讲起信佛的人:哎呀!这个迷信!就是这个道理。他自己认为自己很行、很明,书读得多、知识读得多;可是,内在里面我慢,自己不知道,落入这个无明,自己也不知道。真觉里面没有傲慢,智慧里面不夹杂着傲慢,绝对的智慧,充满着智慧,又充满着慈悲,和世间的知识不一样,不一样的!


    看底下的注解:【此满慈竟取于妄,】他搞错了方向。【答言:若此觉体不更加明,】这个就头上安头,真觉,他安上一个明,就糟糕了,这是妄觉妄明。【名为觉者,则单名为觉,实无所明矣!】这样就没有东西可以明了,所以,要加一股力量让它明。佛陀底下就说:这个就不是本明了,本明就照天照地,为什么还要加一个明?【观此词中,反排真觉,】真觉不需要加一个明,真觉是本觉本明,你加一个明,就变成妄觉妄明,所有的问题就出来了,妄觉妄明就是无明。【细察意中,深取妄觉,则属闻名昧义。】闻名昧义,听到了这个名相,就昧了真正的义理,不了解真正的义理。【首句不明二字,与上段不明不同,】虽然字都一样,【上是假说觉本不明,此乃承言不更加明,字同】都是“不明”,但是,义理是完全不同。(【义异也。】)


    【《正脉》云:此答全似,】这个回答跟前面的阿难回答一样,【阿难与佛诤言: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皆被佛征出,】“征”就是问出来。【素所迷执,】“素”就是一向,所迷的、执着的。【而不觉其非者也。】而不知道这是错的,所有的众生,只要他没有听到佛法、正法,他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他的觉性没有开采,他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他一直认为:我这样做很不错了,我已经尽心了,我已经尽力了,我责任完成了,我没有亏欠这个世间了!没有错,那再来呢?再来,没觉悟就等死,等死!所以,年轻人没有结婚前学佛,这个挺好;那么,结婚以后责任完成了,正是学佛的时间,你的责任完成了,就好好的学佛,不然你死后,这个灵魂要往哪里去?你可曾想过这个问题?我很替你们担心呢,真的!不然你死后,这个灵魂要往哪里去?常常在讲堂逗留吗?对不对?是不是?我们总是要为灵魂出路,找一条出路,找一个寄托,不然你死后要往哪里去?对不对?所以,我们现在学佛,除了当下解脱,还作未来因,未来临命终没有恐惧,我们要去一个快乐、清净的极乐世界。底下,说:素所迷执,一向所迷执的,而不觉其为非。【但阿难所执,六识妄心,】阿难执着的是六识妄心,【满慈所执,根本无明,粗、细、浅、深、迥然有别。】


    544页,最后,看经文:【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这个就好好的写一下。中间把它加:“所”的底下用一个加减乘除的“加”;“明”的底下:于觉,于是的于,觉悟的觉,那这念起来就很顺了。佛言:你的意思,若无所加明于觉,那就很清楚的知道他在讲什么了。若无所加明字在这个觉性上,则怎么样?“则”就是变成了的意思。则无明觉,“无”的中间底下加一个“有”字,那就更清楚了。变成无有明觉,意思就是:我们的觉上面变成没有一层明的力量——觉性来显示出来。佛言,就说:依你的意思了,你的意思是说:如果无所加明字在这个觉性上,就变成无有能明之觉,就是在觉性上面硬要加一层明的力量,要不然这个觉性就显示不出明的力道了。这个就是富楼那错误之见,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底下,有所非觉,“有所”底下加四个字:加明时则,有所加明时则怎么样?非觉。非觉,“非”的底下,“觉”的上面,加几个字:本明之真觉,非本明之真觉。你慢慢的看,有所加明时,则非本明之真觉,就是这个意思。有所非觉,有所加明,则非本觉,简单讲就是这样子。如果更长一点就是:有所加明时,则非本明之真觉,有所非觉。


    底下,无所非明,那么有时候加、有时候加明,而底下呢?有时候不加,无所:无所加明的时候,当你不加这个明字的时候,不在意、不加明的时候,非明:就非有明的力量了。意思就是:这个觉,上面讲:有所,有所加明的时候,又不是本明之真觉;那么,无所加明的时候,非有明的力量,那么,你想想看,有所非觉,注意那个“非觉”,无所非明,一下子不觉,一下子又不明,诸位!非觉非明就是什么?就是无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把笔拿起来,无明又非。。。“非”的底下加一个:真,真:真假的真,真觉;“湛”底下加一个:然,湛然,天然的然。无明又非真觉湛然,怎么样?“明”的上面加一个:妙;“明”的底下,“性”的上面,中间加一个:之,妙明之性,哇!那整句看起来就顺得不得了。有所加明时,则非本明之真觉,无所加明时,则非有明的力量,那么,这个觉,上面:有所就是非觉,无所就非明,非觉非明就是什么?没有觉又没有明,那当然就是无明了,这不用讲。所以,这个无明,又非真觉湛然妙明之性。好!整句再念一遍,因为它难,初学佛法,你不这样跟他加。。。他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因为我太了解你们的程度了。


    底下,佛言:你的意思,若无所加明于觉,就变成了无有明觉之时;有所加明时,非本明之真觉;无所加明之时,又非有明的力量,既是非觉又非明,当然就是无明,无明又非真觉湛然妙明之性。哇!就解释得好好。


    好!看底下,545页,【首二句牒定满慈之言,下则施破。佛言如汝所说:若无所加明于觉,则无有明,单有觉者,在汝之意,必定有所加明于觉,方可双称明觉也。汝竟不知,一有加明,则觉明二义,皆双失矣!】本觉本明就没有了,那就是叫做妄觉妄明了。【何以故?体外加明,则非本有之明,】诸位!本体就本觉本明,你还要加一个明;诸位!我们现在都是这样,头上安头,一讲起话来:我怎么样。。。就是“我”最大,“我”是最大,什么任何时刻,都加一个我执,本体外一定加一个妄觉:我在觉悟、我在修行、我在行善!一定离不开那个妄觉。体外加明,则非本有之明,【时生时灭。】


    【有所非觉,无所非明二句,即说一有加明,则觉明二义双失之故,若起心有所加明时,则非本明之真觉,若失忆无所加明时,则此觉又非有明矣。】一下加,一下子不加,【以满慈未悟真觉,本具妙明,故必欲加明于觉,不知一经加明,则时有时无,不得常住矣!】常住就是永远觉、永远明。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者:以满慈必欲加明于觉,】注意!所有的问题都出在这个加,所有的问题:加。【以致觉明二义双失,全堕无明。】为什么会无明?就是自作聪明,本来真觉没有能所,加一个能所,全堕无明。【无明又非真觉(即性本二觉)湛然,妙明之性;妙明则常寂常照,岂时有时无耶?此中有所非觉,无所非明,其意稍难领会,】不过师父已经叫你加几个字了。【今以喻明之:真觉本具妙明,如摩尼宝珠,本具光明照用,珠光不相舍离,】有珠就有光,【则珠即光,不必更加明而明之;妄觉性本不明,】这个妄觉,它其性本来就不明。【如电灯泡,状若摩尼,必加电气以明之。有所非觉句,有所加明,则非真觉,如电灯泡,必加开关一开则明,明虽已明。非真摩尼珠;无所非明句,无所加明时,则非有明,如电灯泡,开关不开时,则无有明。此二句即觉明二义双失,】这问题在哪里?【咎在加明也。】问题在加一个明。


    诸位!修行也是这样,修行,你要发自内心的观照,你自己产生自己管理自己,这个叫做本明之觉。意思就是:徒弟如果自动自发,不必师父拿一个皮鞭在旁边赶,就像赶牛、赶羊一样!是不是?自己能够产生觉悟,自己知道要修行,诸位!这个是上根利智的人,一听到万法都是败坏之相,对不对?我们生命当中,还有更高一层的生活,就是智慧的生命,他立刻就知道修行的重要、听经闻法的重要,这个是上根利智的。可是,如果说让师父再三叮咛,这个人就还要加一层力量,不是发自本明的力量才要修行的,就难成大器。就像电灯泡一定要加一个开关,一开,明了,师父在,表现不错;师父不在,就去睡觉了!(师父摇头)是不是?这个就是有本觉本明,自己自动自发,自己管理自己的,这个是上根利智的人。所以,师父在结夏安居就跟法师讲:你们二十几个今天来结夏安居,在本道场我们都欢迎,你自己要管理自己,一个师父哪里有办法一个一个每天二十四个小时去盯着你看?那没有办法的,自己要管理自己。我们护法居士也是这样子的,自己要有觉性,把本觉本明拿出来用,自己要管理自己,自己要催促自己,生死是很可怕的,六道轮回是很痛苦的,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若不往生,如丧考妣,就像死了父母亲那么惨,死了父母亲有哭啊。。。但是,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我告诉你:会更惨!若不往生,如丧考妣,如果没有往生净土,就继续来轮回啊,就继续来轮回!所以,一个修行人,一定要由师父再三叮咛,这个就不知不明,这是妄明。


    翻过来,546页,【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这种种的注解,都跟《楞严经讲义》不一样,性觉必明,在其他的注解的意思说:性觉本来就明,因为妄动变成了明觉;可是,圆瑛法师的注解,我非常认同:性觉必明,这个“必”就是硬要,硬要加一个明,本性本觉,硬要在头上安一个头,必定要加一个明字,中间加二个:妄为“有可”明之觉性,认为有可明之觉性;觉性本来就明,不需要你加一个明。是不是?妄为有可明之觉性。其他的注解跟圆瑛法师的《讲义》,字面上切入的角度不一样;但是,究竟义是一样,究竟义就是在本觉本性上、本明上加一个明,解释其实都一样,用意是一样,所以,我们都保留。


    好!在座诸位!这个用一个比喻就更清楚了,诸位!如果这性觉,这性觉怎么样?譬如说这是一面干净的什么?干净的镜子(师父以右手面拟作镜子)。这个镜子本来就很亮,可以照天照地、照所有的人、一切相,这个镜子一拿起来,照天照地,哇!镜子的面本来就是怎么样?很亮、很光!可是,怎么样?我们用一块抹布,一个痴呆的人,用一块肮脏的抹布,怎么样?肮脏的抹布要使这个镜子更加的明亮,那个愚痴的人,在这个镜子上面硬是要把它擦:我要把它擦干净,我要把它擦干净(师父用左手作抹布擦右手面)!本来镜子清净的,硬要把它擦干净,愈擦会愈怎么样?愈脏!这个就是这比喻,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性觉本来就清净的,这个镜子、你硬要加一个明,则妄为有可明之觉。就是像这个,这个镜子是这样子的(师父以左手面为镜子),我这个抹布这样一直擦,这抹布肮脏,这抹布代表什么?(师父举起一抹布)代表我执、法执、分别心、颠倒见、种种的身见、边见、戒取见、贪、嗔、痴、慢、疑,是怎么样?我要修行,(师父用抹布使劲擦左手面——镜子)我要把它修、把它修出来!或书读得很多,我把它书读得很多,在文字相里面一直研究佛法,书读很多;书读得多,立种种的知见,这个知见又卡住了本明。所以,诸佛妙理,无关文字,就是这个道理,诸佛妙理跟文字没关系的,它本来就存在的。是不是?你开悟的人,你用英文讲,他一样开悟,美国人开悟,无关于英文;中国人开悟,无关于中文;法国人开悟,无关于法文;俄罗斯的人开悟,无关于俄文。为什么?那个悟都是一样的。为什么?都是平等的,这个语言是后天所运用的工具而已。那么,现在性觉必明就是这样子,性觉,本来就是已经很明很亮了(师父仍举左手面),歇即是菩提,佛陀讲:歇即是菩提,放下,那一念就是!我们不是,一直要让它明。。。(师父用抹布使劲擦左手面)为什么?就拼命修了,愈拼命就愈惨!


    所以,没有大开圆解,硬要修行,不如不修。所以,有一句话说:若不依止明师,不如不修行,如果没有碰到明师、明心见性的大善知识,不如不修行!为什么?因为愈修就愈惨!因为他那个邪知邪见,一直修一直远,一直远离,不如不修行,为什么?恶知见,一直修行、一直违背,没有修行还没有贡高我慢;一修行:你们统统错,只有我最有修行!没有修行,还不至于这么严重,一修行以后,卡在那个对法上的执着,完全轻视别人的存在,也不了解人家的悟性。有一群人正在助念,助念阿弥陀佛。。。突然来了另外一票的居士,来了就跟这些助念的人说:你们统统走!我们这一票的人是明心见性的,我们来助念!跟的就是邪知邪见、邪师,没有说明心见性这么狂妄的!人家在助念好好的,说:你们没见性,赶快离开,我们是明心见性,我们来助念!开悟的人不会讲这种话的,开悟的人看到人家在助念:好!一定是喜悦的心。开悟的人、见性的人有什么好?他用一颗喜悦的心,过活他的每一分、每一秒;用宇宙的心,过活现象界的每一分、每一秒。什么是大彻大悟人的心?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这个就是见性的好处,我看到你在助念:好好好!我一定会随喜的,不会说:你们走开!你们这些没有开悟的不要助念,我们来助念!你说你这样有开悟,我也不信,就是有这种人,就是有这样子。而学到自己落入那种法执、狂妄,自己完全不知道!所以,什么人叫做无知?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的人,那个就是无知。


    底下,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这个性觉硬要加一个明字,则妄为有可明之觉性,那么,就变成无明。


    546页,【此结成妄本。】这个就是构成妄心的根本。【必明即是无明,无明乃为结妄根本。】“结”就是构成。构成妄的开始。【此必明二字,诸家多作必具真明解。】“诸家”就是所有的注解。【今按上文,佛举真妄二觉,】真觉、妄觉二觉。【双审满慈,满慈以必须加明于觉,方可称为明觉,佛即直斥,加明之非。此二句则结归。】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者:性觉则性本二觉,本具妙明明妙,并不假明而明之。汝意必定要加明于觉,方称明觉;此必定加明之一念,即是妄为,】本性本来就空,无所加、无所得。【乃不当为而为也。遂将妙明转为无明,真觉变成妄觉矣!此必明必字,即下文知见立知立字,】知见立知就是无明本。【自心本具真知真见,】诸位!真知真见是什么意思?看的时候不加任何的情绪、不加任何的执着、不加任何的骄傲,也不会说:我自己很有智慧!如是如如不动的看,如是如如不动的听,绝对不加上任何的情绪、执着、分别、颠倒,这个是正知正见的人。这个是需要训练的,也就是不为外在的相骗到了你的本性。【无庸更立知见,】无需要更立知见。【故佛告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立知,就是我们叫做头上安头,知见,就是本来就有正知正见——真觉,这个知见就是本觉本明;还立知,还加一个明,就是无明。所以,这个知见立知只是名词不同而已,这个知见就是本觉本明;立知:还强迫加一个明,即无明本。【此必明亦即无明本也。】


    【《正脉疏》云:无明亲依真心本觉,独居九相(三细六粗)之先,别名独头生相,】诸位!“独头生相”是什么意思?成佛的最后那一刹那,叫做最微细的最微细,微到只有内在动念,诸佛菩萨心细的人可以观察得到、察觉得到,凡夫很难的!要有这个独头生相这种功夫,晚上都不会作梦的,全部都在定中的,只是最后那一念生相,就是生相无明。“独头生相”,如果后面加:无明,那就更清楚了,叫做独头生相无明,又称为【根本不觉,】就是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就是唯佛能断,这个就是微细的痴,(【曰痴、】)微细的迷,(【曰迷。】)【及无住本,】就是无住之本。什么叫做无住呢?在这个上不去,下不来,没有能所,上不去,就是没有办法上到佛的真智;又下不来,又没有能所,这个时候好孤单,好像这个喉咙一件东西一样的哽在这里,吐不出来,吞不下去,这样最后的等觉要化作妙觉的那一刹那,出不来,吞不下去,很孤独,在这里已经没有能所了;可是,又不是佛的证量,真智的证量,这个叫做无住,“住”本来就是依,无所依,没有能所的意思。【皆目此也。】就是这个名相。在这个独头生相,根本不觉,唯佛能断微细中的微细,已经没有能所,上不去却又下不来,功夫已经相当了。


    底下,【有二功能:】就是无明有二种功能,这个是不好的功能。这个无明【一、能隐真觉之体,】前面如果加:无明,那你才看得懂,加:无明能隐真觉之体。【二、能发万有之相,】“能发”上面要加:无明,无明能发万有之相。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因为无明承认它的实际性。所以,你要承认缘起性,必需有微尘相,有微尘相才有缘起相、才有一合相;现在连微尘相,佛陀就说:佛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连微尘相都不存在,哪有万有?构成万有之相就是微尘相;连微尘相都是空相,一合相就是万有之相,万有之相就是空相。所以,无明因为认同它,没有体悟到空无自性。【下文自见。问:‘生相无明,等觉未了,】那个独头的生相无明是这么微细,等觉菩萨尚未清楚明了。【今言】现在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只有【加明于觉,意何浅近?’】这个这么浅、简单、这么粗糙的比喻,讲得通吗?意思就是说:生相无明是这么的微细,等觉菩萨尚没有清楚明了,你现在用一个简单的加明于觉,就这么简单的比喻,这个义、义理、意义太浅显了,意思就是:用这个粗浅的比量来讲法,讲得通吗?【答:‘此惑在三细之前,】诸位!业相、转相、现相,这个独头生相还在它的更前面,更微细!此独头生相无明是在三细之前,是微细中的最微细的,那一念最后成佛的微细念。【本非菩萨所知,惟佛现量亲见,如来有胜方便,能令初心,比量而知。借言加明于觉,即是其相。舍此方便,则如哑人见贼,】哑巴看到贼,【叫唤不出矣!】师父刚刚讲的:吞不下去,又吐不出来!【法王自在,岂如是耶?’问:‘借言非真,宁不误人?’】你只是借重语言,这不是真实境啊,这个不会误人子弟吗?


     547页,【答:‘岂止不误,仍有大益。如来亲见】亲自,亲见就是亲自有证量。所以,我已经告诉诸位了:全世界什么东西都可以造假,唯有大悟、见性的证量没有办法骗人的,没有悟,那就没有悟!对不对?诸位!你那《般若心经》念得滚瓜烂熟;《金刚经》几分钟就诵完了,你诵二十年了,没见性!问,叫你讲,你讲得头头是道,我问你,你就答不出来!为什么?不是真正的见性,就没办法了。见性,二六时中,纵横自在,他不怕你问的!因为那是他的故乡,就像你问我房间摆什么,或者是我的故乡,对不对?我的故乡,我住故乡,明心见性就回到佛的故乡,你问什么,他统统知道,哪里摆什么、哪里摆什么,很清楚的;你没有回到你的故乡,故乡摆什么,你不知道的!是不是?你只是纸上谈兵而已,语言、文字不是真实的证量,不可以把语言、文字当作证量。


    有一个居士来,就:修行一定要止观!我就e-mail跟他回答:止何所止?观何所观?止观是一种方便,你止,要止到什么时候啊?能止所止,佛性无所止啊,自体本空;能观所观,自体本空。他就说:这《摩诃止观》里面,这明明讲叫人家要有止、要有观才能成佛。我说:不可以把文字当作证量,那是一种过程,叫你止、叫你观,那是一种过程,不是究竟义,止无所止,当体即空,观无所观,当体即空,这叫做止观。


    底下,如是亲见【等觉菩萨,】但是,这个等觉菩萨,【诸念皆尽,惟余此念,】此念:只有剩下这个独头生相无明。【佛法不得现前,此念若尽,】这一念微细的,此念:这个微细的、最后的生相无明若尽。【便入妙觉果海,故令顿根众生,但了法空心净,一念不生,遥契如来涅槃妙心,自具照体,不用重起照察,起照便同此中,加明于觉。】所以,记着!没有东西可以观照,讲观照、讲止、讲观,都还是一个过程,究竟之处没有东西,绝对,它就是绝对。【永嘉云:‘倘顾还成能所。’】“顾”就是动念,如果你还动念加一个明字,这个“顾”,“顾”就是顾念到什么,“顾”就是念头。倘顾还成能所,“倘”就是如果;“顾”就是欲明之。如果你想要明这个境界,加一个明字,就变成能明、所明,那么,就不是本性之明。【顾字便是明字,能所者,本惟一真本觉,妄成能明之明,所明之觉,而能所俱非真矣!佛祖一揆,若合符节,希顿入者,宜究心焉!’】这几个字,初学佛法看起来还挺艰涩的!佛祖一揆,佛祖这个如来藏,单刀直入见性的这个道理、没有能所这个道理;“一揆”就是没有能所。佛祖这个没有能所的证量,若合符节,如果有的人时节因缘到了,大根性的人具足,而且因缘具足,有善知识引导;“希”就是希望,顿入,希望刹那之间契入佛性、如来藏性,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希望刹那间顿入佛性、如来藏性者,宜究心焉,这个“究”就是参,要好好的参究没有能所的这一颗心是什么?


    诸位!我们这个能所是没办法停的,诸位!你看,只要识动,动就会显相,诸位!晚上你都有睡过觉,当我们晚上睡觉的时候,你看!我们的眼睛、耳朵都没有攀缘外境;这个是方便举个例子,你躺下来睡觉,诸位!哪一个人你没有做过梦啊?你那个时候,眼睛有缘境界吗?没有!耳朵有听外面的声音吗?也没有!可是,在你的意识心里面,晚上你作梦的时候,你知不知道在作梦?你当然不知道啊,你说:“我知道我晚上在作梦。”那一念就不是梦,因为你已经知道它在作梦了。你看!你在梦境,眼睛,根、尘不相接;耳根、声尘不相接;眼、耳、鼻、舌、身统统不相接,意也没有作用,躺下来,他这个识心绝对不会停止,一直影现出来。。。你在梦境里面,一样看到人相、看到以前你认识的人、你喜欢吃的东西、或者是你恨的人,你看!完全在梦境里面,统统是非常真实的。动即显相,这个观念,你一定要记得这一句话:只要识心不断,能所就存在,识心。


    所以,识心有时候不必借着外境,心里面的意识心,本身就具足能所。知道吗?能所就是这样,譬如说你眼睛闭起来,不必睡觉,你自己想。。。想到快乐的事情:哈哈哈!自己会笑!对不对?眼睛闭起来的时候,自己想到伤心的事情,眼泪就掉下来;境界没有现前啊,想到伤心的时候,自己眼泪就掉下来,觉得:我很委屈啊!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能了解我?我很委屈啊,还骂我!对不对?或者是我的男朋友不能了解我;或者是我的好朋友突然离开我!自己想到伤心的地方,眼睛闭起来、耳朵也没有听声音,可是,自己就会掉眼泪。为什么?那个能所心是从来不会停止的。这就表示说,我们的生命不是死了就算,我们的生命就是有这个意识心,所以,这个生灭的、执着的识心,它就一直继续去转世、继续去投胎。由我们晚上睡觉没有办法停止那个意识心,你就知道生命是连续性的,绝对不会停止的,色身休息,识心不会停止休息的,我们这个色身死亡、烂掉了,我们的识心、意识心不会烂的,八识田中里面的种子又会起现行的,只是隐跟显而已。


    底下,547页,【寅四正明生续 (分二) 卯初 初之忽生 二 后之相续 (卯初分二) 辰初 无明不觉生三细 二 境界为缘长六粗 今初】【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觉非所明,第一个“觉”是真觉,真觉就是真如,真如非所明,底下加二个:之境,真觉非所明之境。为什么?以本具妙明,不落能所。觉非所明:真觉非所明之境,因为本具的妙明,不落能所,没有东西可以明,叫做觉非所明,真觉不是你所明的境界,真觉是绝对,没有能所。因明立所,因为想要明,诸位!这个“明”中间用个:加,因为加明;“明”的底下又加二个字:真觉,因加明于真觉,就变成了无明,因明就是因加明于真觉,怎么样?转为无明,无明就是业相,无明业相就是八识的相分,“所”就是业相,无明的业相。为所,为所明之境,“所”底下就:为所明之境。意思就是:因为加明于真觉,变成无明,无明就变成为所明之境了。真觉缘不到,真觉没有能所,结果所明的这个业相,就是变成八识的相分,就是业相就产生了。真如没有相;可是,你硬要加一个明,就把这个真觉盖起来,就变成无明业相,就完全加明所产生的妄明。


    所以说:真觉非所明之境,以本具妙明,不落能所,因为加明在真觉上转变了无明,而无明为所明之境,“立所”就是立为所明之境。所以,你明了的不是真觉,变成所明的业相,就是八识相分就跑出来了,业相模模糊糊,把这个真心盖住了,就是微细的无明业相,叫做业相,叫做无明业相,为所明之境。


    好了!这个无明业相为所明之境,这就麻烦大了!所既妄立,所明的无明业相,这个已经妄立了,就产生什么?生汝妄能,为什么呢?由这个无明的妄立、无明业相的妄立,因为所跑出来了,有相嘛,有相就会跑出能缘。就像这一棵树很香,自然就会引来种种的能缘的蜜蜂啊、昆虫啊,只要有相,好的这个相。众生,这个相本来是没有能所的,有相产生的话,他就会产生一种主动要去能缘的,结果是转本有智光的怎么样?变成了能见的妄见。所以,生汝妄能,妄能就是能见相,就是八识见分。生汝妄能的意思是什么?就是由无明的妄立,遂将本有的智光,转生汝能见的妄见。为什么?它不同于真如之能,它是妄能,不是真如之能,真如之能是绝对的能,没有所;而这个妄能,它就会有所,妄能,它就会有能见相,就是八识的见分。


    所以,诸位!觉非所明,这第一个真觉就是真如,真如非所明之境。因明立所,因为加明在这个真觉上,变成无明业相,而无明业相为所明之境,这所明之境变成错误了,八识的相分就是无明的业相。这个无明业相产生,就会有怎么样?有所就一定有能,有所缘的业相、一定有能缘。所以,所既妄立,“所”就是无明业相既然妄立了,怎么样?就产生了转相,由无明妄立,就把本有的智光,转生你能见之妄见,所以,生汝妄能,因为无明业相——所缘之境产生了,相分产生了,见分就跑出来,而且相、见二分如牛之二角,怎么样?开始攀缘,妄能攀缘妄境,所以能见相。所以,觉非所明,因明立所,这个就是无明业相;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这个就是转相,这个就是第二细。前面第一个,由真如转变成无明业相,这个是第一细;然后有这个无明的业相,产生了转相,这个是第二细,我们不是讲三细吗?这个第二细。


    诸位看注解,【此明依真起妄。无明为妄本,此乃生起三细前二细惑,】三细前面二细,也就是业相,就是无明业相,还有转相,二种惑。【下即细境。首句论真,二句起妄,觉即性本二觉,是所依之真,真觉非所明之境,】因为真觉没有能所,真觉没有能所,硬要加一个明。【以本具妙明,不落能所也。特因必欲加明之故,】这麻烦大了!【遂转妙明而成能明之无明,将真觉而立所明之妄觉。因明明字,】因明那个“明”字,就是属于无明,【即属无明;立所所字,即属业相,】所以,因明,因为加明就变成了无明;那么,立所的所字,因为无明就变成一种业相,立一个“所”字,即属于业相。那么,这个业相只有佛有办法,这个业相是微细相,不是境界相,你不要听到八识的相分就以为是境界相,这个时候还没有这个境界,这个是动念,微细的无明的念,业相仍然是大菩萨才能明了。这个业相,不可作凡夫所缘之境界。(【不可作境界解。】)这个时候虽然是讲八识相分,只是微细的相分,不是粗糙的境界,千万不能认错!【境界在此四句之后。】在此后面。【交师顺解三细,得佛意矣!此如《起信论》云:‘以依本觉,故有不觉,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此文较论文更有发明。】此文较《起信论》文更有发明。【论言心动,】《起信论》里面讲心动,【未明何故心动?此则说出,因加明于本觉,而引此心动也。】所以,我们所过的人生观就是无聊,莫名其妙的起动念、莫名其妙的起执着念,而从来没觉悟,莫名其妙的起烦恼,控制不住,就是心动。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者:上句即立所之业相,下句即转相。】转相就是见分了。诸位!业相就是八识相分,转相就是八识的见分,统统来自于哪里?来自于自体相,自体相就是我们所讲的带妄的见精。【因业相之所,既已妄立,复由无明力,转本有之智光,生汝能见之妄见。即以业相为所见,妄能即能见相。即《论》云:‘以依动故能见。’】诸位!这个“动”,依“动”就是动念,微细的动念。而且这个动是控制不住的,识心主要:它就是主动、能动。诸位!就是你变成植物人,你的识心有没有灭?没有灭!是不是?植物人的时候,慢慢的渐冻人怎么样,可是,他还是有感觉啊!譬如说你站他前面,讲到感动的话,那个植物人,还没有很严重的植物人,他还会掉眼泪,这植物人。还有一种情形,就是这个植物人躺在那个地方,你讲到那个不喜欢的人,他会一直表现得很愤怒,可是,讲不出话来,灵性困在那个即将报废的肉体上,他就挣扎;可是,没有这个色身,不能动,没有健康的身体。所以,没有健康的身体,展现不了佛性。你想要在佛教做一番事业,想要在佛教里面好好修行,我告诉你:要好好的照顾健康的身体,要不然就是植物人,就这样子。是不是?所以,你看,虽然是植物人,只要不太严重的,你讲他仇恨的人,他会有反应的,那个眼神就是。。。(师父学植物人表情)可是,没办法,嘴巴也会想要表达,表达不出来,那个是很痛苦的,很痛苦的!


    就像我有一次去山上住,因为我不知道,那时候二、三十年前去山上住,我不晓得底下是纳骨塔,不知道啊,刚刚去那个道场,不知道,那个比丘尼也没有告诉我说底下是纳骨塔,底下有很凶的鬼!结果就去,第一天她就说:慧律法师啊!您晚上睡这一间。当时候傻傻的也不晓得,我有很好骗,我就说:好啊!就去睡觉,睡到一半的时候,哇!这个鬼很凶,他也不念及我刚出家,(师父拟被鬼掐住喉咙貌)一直压,压到这个地方,哇!都不能喘气!那个不是在作梦,很明显的,一直快死掉了!我是一个健健康康、潇洒的男子汉,哇!压到实在没有办法了,没有办法喘气,我的心理面,还好,念佛功夫很好。一直念阿弥陀佛。。。就是压住,一直挣扎。。。就像类似植物人,很想讲话,就讲不出来;可是,还好,平常念佛功夫很好,阿弥陀佛。。。挣扎了好几分钟,才一直喘气。后来顾不得大半夜的就迁单,哎呀!这怎么会有这种鬼屋啊?那个男鬼很凶,那个墙壁走进走出,那个男鬼多凶?二个眼睛瞪了我,在这儿看啊。。。意思就是:谁叫你来这个我睡的房间睡觉?那个眼睛。。。这个不是在作梦啊,作梦,我会告诉你:那个是作梦;那不是啊,眼睛根本就没有睡着,就这样子,可是,就是睁不开,很凶,我一辈子没有碰过这么凶的鬼,他也不念在我是法师,将来是要讲《楞严经》的人(笑),非常的凶,那个鬼那么凶!你知道吗?后来我不相信:咦?是不是我是错觉?还是身体不好,刚好感冒?我这个人又很不信邪,第二天,好!第二天我就带着念珠,念珠底下有那个月光光,西方三圣那个,看进去有西方三圣,我就戴在这个地方,(师父指喉咙处)心想:晚上安全了,不怕死的就来啊!再继续把它睡觉,睡觉睡到一半,喔!晚上又来,那个鬼真的是很凶,来的时候,床铺会摇,还一直摇。。。我说:喔!又来了!奇怪!我有戴念珠呢!西方三圣难道没有效?不会是作假的吧?后来他的手要压这个脖子压不下去,因为有西方三圣在这里压不下去,那个鬼很聪明,他不压我这里,压心窝,哇!惨了!这里又没有挂念珠,这念珠挂在这个地方,他不压这里,他压这里,(师父指心窝)哇!那个胃很痛,四肢统统不能动,全身都痛苦,你明明知道,完全动弹不得,不能动!


    后来也是念阿弥陀佛。。。还是这样念,因为那时候念佛很精进,阿弥陀佛。。。可能功德做得不够大,没办法超度他还是怎么样,是什么原因我也不知道,好!就念佛。。。哇!他又退了。退了以后又在墙壁上,那个男鬼还看得很清楚,还不是女鬼喔,女鬼对我都是感情不错的,(笑)很欣赏的,就是男鬼合不来;第二个眼睛又看了,很清楚!后来醒过来以后,迁单,半夜都不敢住。第二天我去问那些比丘尼,我说:你们这个房间有鬼,而且是百分之百!那个老比丘尼讲了一句很可爱的话:您现在才知道喔?啊?你们早就知道,都不跟我讲!你们早就知道,又不跟我讲!我说:那为什么?她说:底下纳骨塔,在二年前,有进一个非常凶猛的流氓,很凶喔!为什么很凶?她说:师父!不是只有您这样子呢,那个骨灰坛排在他旁边,去作梦给他祖先知道,说:我旁边这个是流氓,你赶快把我的骨灰迁走!那个人说:不会吧?连骨灰都这么灵验!然后,他可能是作梦吧,然后去跟他家人讲三次,说:我旁边这个是流氓,天天欺负我!后来去查,一看,哇!真的是流氓,生前流氓,死后大流氓,哇!真是很惨!那个流氓,只要有人睡在那个房间,压到他,其实也没有,那个在地下室,我们在上面,哪有压到他,对不对?没有一个放过的!所以,这个就是说,让你知道说:无明卡住的时候,你想要突破,突不破,就像一个人好像是植物人一样的,或者是被鬼魅压到一样的。


    底下,即《论》云:‘以依动故能见。’【动即业相,业者起动义也。与下第五粗不同,此亦较论文更有发明。】此也是较《起信论》文更有发明,【论中未明依动,何以即成能见?】“论”就是《起信论》。【此中说出,业相之妄所既立,】把它立出来。【引起妄能耳。】就是八识相分,引起能缘的见分,那问题就麻烦,见——能缘,还有所缘的相分,麻烦就出来了!【下文谓所妄既立,】“立”就是产生。所妄既立,这个“所”字,这个妄已经产生了,怎么样?意思就是:业相已经固定了,所以,怎么样?【明理不逾是也。】意思就是:你所能认知的范围,统统在你的业相里面,叫做明理不逾,逾就是没有办法超过那个业相的范围,只要一个人卡住这个业,他能缘的那个心,所能认知度的生命,就完全束缚在能缘跟所缘。


    所以,众生很短视,他只认识到眼前的、听到他眼前的,所有的众生完全被业相困住,所认知度的范围、理解的范围,变成很狭隘、很狭小!所以,诸位!众生活在一个自我小小的空间里面;而佛陀是活在无量的虚空世界的,真如清净心里面。所以,我们的财产只有一点点,就是我所认知的范围,每天都在执着,愈来愈小。。。像蚂蚁一样子,到最后就变成昆虫,执着不停,到最后就变成蚂蚁那么小,一点点;要不然就变成大象那么大,愚痴;要不然就变成昆虫,所能认知的就那么一点点。一只粪金龟,像那个非洲,非洲的大象常常大便,或者是那蹬羚,大象大便很大一坨!诸位,你放心!在非洲,大便绝对不会浪费,为什么?那有粪金龟,粪金龟就爬满了大象的大便里面。为什么?它要把那个粪便变成一坨一坨圆圆的圆圆的,把它推到一个洞里面,把它埋进去。在它里面产卵,它以那个大象的粪便为食物。所以,在非洲的有很多的地上的粪金龟,它所认知的就是大便!在这个还听不懂,我们用人所能理解的,厕所里面的臭虫,你看那个厕所里面的臭虫一直在蠕动,其实它在粪、大便里面活着,活着啊,人看起来很可怜,非常可怜!对不对?诸位!右边是巴黎香水,左边是粪便,诸位!如果一只厕所里面的臭虫,你丢到这个巴黎香水,马上死掉,马上就死掉!为什么?它不适合那个香的世界;可是,这一只臭虫,蠕动的虫,把它丢到粪便里面,哇!活得好好的,(未完)






(文章转自  正见录  2019-09-25)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经讲解206:书读很多在文字相里研究佛法立种种的知见,这个知见又卡住了本明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