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楞严经讲解193:真正忍辱的人下辈子将拥有如大地的大用,能承载一切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7-06 16:05 点击 103 次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05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楞严经讲义》483页。我们还在有相当深度的这个七大里面,这个因为超越一切意识形态、一切的相,所以,这个没有见性,听起来相当困难;但是,注意听、专注,也会种下善根,也会非常受益。我们讲: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前面我们讲了地大、水大、火大,今天进入第四个,叫做风大。


    [辰四风大(分四)][巳初标性约拂二就拂详辨三结显体用四双拂二计今初]经文,[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黎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先解释一下:阿难,风性无体,没有自体可得,所以,有时候动、有时候静,也就是一下生,一下灭,所以叫动静不常。汝常整衣,你平常整理这个衣,出家人的衣就是袈裟。入于大众,就是大众之中,来到了大众之中。僧伽黎角,我们称为大衣,僧伽黎就是大衣,大衣就是袈裟,僧伽黎角就是衣角。动及傍人,稍一动,风一吹它就触动旁边的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则感觉有微风,清凉的风拂彼人面,[拂]就是吹向对面的人,就是比丘在披衣,前面有站人,离比丘前面不远,有站人。所以,披袈裟的时候,袈裟角有动,动的时候风吹向对面的人。


    [风大之性,本无自体可得。时动时静,忽起忽灭,动非常动],风不是常动,动一下又停,停一下又动。[有时而静;静非常静],这个静也不是永远静,大家活在这个现实的世间里面,很清楚的。[有时而动。故曰:不常。汝常(寻常也)整(理也)衣],你寻常整理这个衣的时候,[入于大众之中]。[僧伽黎:即大衣,又名杂碎衣],佛陀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叫做杂碎衣?诸位,你一定要清楚,佛在世的时候,衣的那个布料是很难得到的,不是象我们现在的纺织,一夕之间,那个工厂,是一匹一匹布出来,可以做很多很多的袈裟,佛在世是很难的!而且那个时候工业不发达,那个时候的布又粗又重,沾到水的时候,哇,那个很重!因此,那个时候布不完整,就这里收集一块,那里收集一块,有时候这个颜色不完整,收集后就缝起来,所以叫福田。比丘的袈裟一撑开来,那都是一个田字,一格一格的,叫做福田衣,又名杂碎衣。[二十五条,各四长一短]。我们在大乘佛教,打开那个红色祖师衣就更明显了,一条一条。我们这个打开也有,也是一格一格,有福田的。为什么袈裟有一格一格的呢?表示说众生想要修福报,就要先种这个田,种这个因,就像种子种在田里面,众生想要修福报,有时候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这个袈裟就表示福田,袈裟又叫福田衣。在座诸位你们也有一件衣,这里是二十五条,各四长一短;你们也有衣,你们那件衣叫无常衣,这个无常就是万一有[三长两短],披这个衣就随时随地准备要面对死亡,你听过,万一有什么[三长两短],这个就是无常衣。这个[四长一短]是属于佛教衣的专有名词。[凡分卫(乞食也)入众,常披此衣。衣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那时候可以感受到微风。[拂彼人面]。就是吹向对面的人。[且举此一事,验证风性无体,动、静不常也]。


    [巳二就拂详辨]经文,[此风为复出袈裟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这个风到底出自哪里?是出自你袈裟的角吗?从袈裟里面吹出来的吗?藏在袈裟角吗?或者是发生在虚空?是发于虚空?这个风是来自于袈裟角,或者是发生在虚空?生彼人面,而吹向对面的人的面。[此征问风所从来,下则逐破]。底下逐一而破。


    经文,[阿难,此风若复出袈裟角,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我今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不应衣中,有藏风地]?阿难,这个风,如果是自动自发的由袈裟角出现,假设这样成立,假设风来自于你的袈裟里面。那么,你乃披风,因为风在你的袈裟角自己一直产生,你就变成披了一层风。这个风一吹起来,其衣就会飞摇,你的这个大衣就会飞起来,应离汝体,就会离开你的身体。意思是风来自你的衣角一直产生,你的袈裟一定披得不稳,一定会飞离开你的身体,这个[体]不是本体,是指身体。我今说法,我现在正在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这个垂衣就暗示没有风,静静的,没有风起。垂衣表示风静,没有动。你现在看看我正在说法的时候,衣是下垂的,表示没有风,我现在的袈裟是下垂的,表示无风,并没有风吹起,那么,你说说看,风到底在哪里?不应衣中,有藏风地,你不应当说你的袈裟里面有特别藏风的地方。


    [此破风大出袈裟角。袈裟此云坏色],是人家不要的,不是鲜艳的色叫做坏色。[义翻离尘服]。披了这个就要觉悟,我们是出家人,不着于五欲六尘的出家人,叫做离尘服。披了这个袈裟就要让你离尘、离垢,这个是指烦恼的意思。[若谓此风,出于袈裟角,是衣中有风,汝乃披风。风性属动,其衣飞摇],当然[自应离汝身体];当然会离开你的身体,[现衣不离体,是衣中无风,刚此风不出袈裟角,明矣。我今说法,会中垂衣],你看看,衣垂下来表示没有风,这个形容词代表无风。[汝看我衣,风何所在?我今之上,应补救词,文方接续。恐闻衣中无风],恐怕听到这个衣中没有风,[乃转救云:衣中有风,但是动衣风出],只要是动衣就有风出,风就出来,现在[垂衣风藏,何得以飞摇离体为难]?怎么可以说袈裟会飞离我们的身体来为难我呢?不可以这样子,意思就是有藏风的地方,佛用最快的速度补充一句,[佛则以说法垂衣,风何所在],让你没有时间思惟,或者是分别,让你没有时间去狡辩。[不应说言,衣中另有藏风地破之]。
   
    经文,[若生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空性常住,风应常生,若无风时,虚空当灭;灭风可见,灭空何状]?意思就是如果说这个风是生之于虚空,那么你的衣不动的时候,这个衣是指大衣、袈裟。你的袈裟在不动的时候,何因无拂?为什么没有风在吹,拂彼人面呢?拂就是吹向对方呢?若说风生于虚空,那你的衣在不动的时候,就是静态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风,也没有办法吹向彼人面呢?空性常住,虚空之性它是常住的,既然风自于虚空,虚空又常住,就应当常常产生风,[应]就是也必须,而风也必须常常生起。因为这一段是假设说风来自于虚空。如果无风的时候,风灭,虚空应当跟着灭,为什么??因为它们二个同时存在,虚空在,风就在,因为风由虚空而生,所以,没有风的时候,虚空就会灭。为什么?因为风来自于虚空,这是前面那段假设风是由虚空而生的。灭风可见,灭空何状,把风灭掉我们可以感受得到,这个[可见]是可以感受得到,灭风,没有风我们的皮肤就很清楚的可以感受得到;灭风是绝对可以感受得到。那么,把虚空灭掉,你认为那是什么情形?会发生什么状况?因为前面假设说风来自于虚空。


    [此破风大从空生。若风生于虚空,应不借拂衣之缘],拂衣就是吹拂动衣,动衣,衣服会动,拂衣就是衣服飘起来。风生在虚空,就不需要借拂衣之缘。[当汝衣不动之时,何因无风]?当你衣不动,静态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风[拂彼人面],因为虚空一直存在,[空性常住下,以风空性异为破]。这一段是风跟空,因为风是生灭的,空是不生灭的。所以,[空性常住,风性生灭,若以风从空,风应常生,若以空从风,至无风之时,风灭空亦当灭]。这是一定的道理。[下二句明空无可灭,然灭风可见,灭空究作何状耶]?


    经文,[若有生灭,不名虚空;名为虚空,云何风出]?我们知道风是有生灭的,如果有生灭是风,但是如果有生灭就不名为虚空,名为虚空,一定有它的义理,只要叫做虚空,云何风中,为什么会有风跑出来呢?空是无物为体,云何有风出入呢?表示有出入、来去、生灭就不是虚空。所以,这段说若有生灭就不可以叫它叫做虚空,虚空本无生灭;名字叫做虚空,为什么又有风来出跟入呢?有出就一定有入,所以,这个风出入就是生灭,这个就不符合虚空的含义了。[此以名义不符为破。若有生灭,不应名为虚空,空无生灭故,上二句破名不相当;名曰虚空,云何有风而出,空以无物为体故,此二句破义不相合],名相的定义不同,不符合名相的定义。[若有风出,则名义双失耳]。


    经文,[若风自生被拂之面,从彼面生,当应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这个文字这样看很难,实在是看不懂,真的!不是说笑大家程度不够,而是说这个《楞严经》实在是太简单,简单到初学佛法的人看了莫名其妙,很难理解;但是,解释一下就很简单了。若风自生被拂之面,如果风来自于而生自于哪里?被拂之面就是对方的脸,这个文字很容易搞混了,用现代的中文就很容易了解。如果风是来自于对方的脸,就这么样子;可是,他就是要用这个,很难理解的,若风自生被拂之面,其实就是对方的脸。如果这个风来自于对方的脸,吹向我们这个比丘。假设说,从彼面生,因为他是被拂,风吹向他,比丘在这里整理衣服,风吹向对方的脸。那么,从彼面生,从对方的脸生,当应拂汝?应当是吹向我们比丘这一边,[汝]就是比丘这一边,[拂]就是吹向于,风拂过来,是吹向我们比丘这一边。自汝整衣,当比丘你在整理这一件大衣的时候,为什么风吹出来的时候,看到袈裟的角在动,云何倒拂,为什么倒拂?因为风是来自于对面的脸,当然要吹向我们这一边。现在我们整衣的时候,袈裟角产生了风,有感受到风,结果吹向对面,就对面立场来讲,风应该吹出来,现在吹回去叫做倒拂。倒过来吹向他叫做倒拂。为何风会倒过来吹向他?这一段是假设说风来自于对面的脸,应当吹向我们比丘,可是现在为什么反过来,当袈裟在动的时候,却吹向对方的脸?风应该吹出来,现在又吹回去,倒拂就是这个意思。[此破风大从彼面生。既从彼面而生,自当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彼面所生之风,仍倒拂于彼耶]?


    经文,[汝审谛观:整衣在汝;面属彼人;虚空寂然,不参流动;风自谁方,鼓动来此]?阿难,你要审谛,好好的观察,整理大衣的是你,风从对面出来的,面是属于彼人、对方。虚空寂然,虚空从来没有生灭,叫做寂然。不曾流动,不参,[参]就是曾经,不曾经有流动,因为虚空没有来去。好好观察一下,风自谁方,鼓动来此?佛就叫我们观照一下,风到底是来自于哪里?从何而生,鼓动来到这个地方?[此令审观,整衣在汝,衣中无藏风地;面属彼人,彼面亦不生风;虚空寂然,不参(曾也)流动,自不生风。汝应审谛观察,风自谁方,鼓动来此?鼓即动也。以上三处,皆无风大生处]。


     经文,[风、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风性,无从自有]?风,它是动态的;空,它是静态的,一动一静,这体性完全不同。性隔就是体性是隔异的,这根本就没有和合,非和非合。意思就是它就不是缘起法。不应风性,无从自有?不应当说这个风性无从(无因),没有因缘自己跑出来,也就是方便说:它还是必须借重因缘;但是,因缘是妄。[上二句,风空体性隔异,一动一静,所以非和非合,此破因缘之执。下二句,不应当说此风性,无因自有,此破自然之执;从即因也]。[从]就是因。


    [巳三结显体用]经文,[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你完全不知道全相全性,性相是不二的,你完全不知道如来藏性当中,这个风跟一般的风不一样,叫做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性风就是性具之风大;真空就是本自真空,因为体性本空。诸位,我们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你要承认缘起法就必须承认有微尘性,没有微尘性就绝对没有缘起法。所以佛告诉我们微尘性仍然是空。修学佛道,用析空观是不能成佛的。不可以立一个空、假、再立一个中道,如来藏性没有这个名词,空、假、中统统不存在,性相本一如,哪来的空、假、中?说[两边不着叫做中],这个绝对没有的。你不要讲不净,因为净都安不住了,哪来的不净呢?我们一定要了解佛的用心,在不同的时空讲不同的法以,他只是为了善巧方便。


    我们讲不净观,诸位,不净观对吗?对刚刚初学佛法的来讲,慢慢的看破这个色身,不净观不能讲不对。真空法性如虚空,虚空有什么东西可以不净?讲净是不对,不净是方便说,净也是方便说,对二乘人讲我们本性是常乐我净。等到成佛了没有这个东西;对众生讲无常,对二乘人讲常,到成佛,无常跟常统统要放下,常是观念,无常还是观念,性相一如的东西,没有这个东西可以讨论,绝对的真空,哪来的无常?哪来的常?绝对的真空性,哪里什么不净?哪里什么净?净都安不上,这个净就是不净的东西,清净自性没有东西可以安的,它是绝对空性的东西。


    我们一定要了解,佛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所讲出来的法,是针对某一种特定的根器;到了绝对究竟解脱的佛,就没有这个东西,完全没有!所以,在这里讲性风真空,性具之风大本自真空;性空真风,性具之空也本来就是真正的风。意思就是当我们开采这个如来藏性,像成佛这样大自在的圣人的时候,地水火风就不会有障碍,他可以循清净的自在业,因为如来藏性它就是绝对解脱,所有在如来藏性影现出来的地水火风,完全是本性的东西。佛、大菩萨得自在业,可以利用地水火风这个缘起的幻相救度众生、说不可思议的法,让众生解脱。


    所以,四大在凡夫来讲都是相克的,地大不调、水大不调、火大不调、风大不调他统统要生病;而佛陀也要示现这个病,跟凡夫一样,让你知道说修学佛道必须从众生好好的做起;可是,佛有大自在业,这地水火风所有,完全没有障碍。生活在这个娑婆世界,这个共业所感的世界里面,我们都是两面体的。风也给我们凉,就像水,我们可以喝,可以煮饭、菜,养活我们这个色身。可是,水跟风造成飓风,大大的伤害我们,时速二、三百公里,接近二十级,树都连根拔起。风可以让我们活动产生整个动作,地球没有风不行啊。风分两种,一种是对人类有利的,可是一种飓风起来就不得了!就像水一样,水让我们好好的作用。建造水库,可是水只要一到台风的季节,水就淹水,就灾难,尤其是台湾。每年都一定要有台风,一定夹带强风豪雨。


    这众生共业所感的世间,佛没有办法改变。佛有大神通,可是没有办法改变共业所感的这个世间,很难!除非每一个,都遵照佛陀的教化去做,改变自己,大家如果像佛,这个世界完全就会变成净土,正报改,依报就会改。所以,在圣人来讲,如来藏性当中,性具的地水火风空,是无限的自在跟神通;可是在凡夫位来讲,这些地水火风空有利各有弊,它就是相克的东西。譬如每一个人因为循业发现,每一个人业力不一样,如水来讲,经典记载,天人来到人间看到一大片的水譬如太平洋、大西洋,天人是可以在水面上这样行走,因为天人看水它是琉璃的,像水晶、琉璃地一样,完全不是像我们;因为天人没有重量,他可在踏在水面上不会沉下去,不会死。你人站到太平洋、大西洋你站上去看看,看你能不能浮得上来?很快淹死。


    譬如我们人喝的水,在饿鬼道看来是脓血,他没有办法喝,没有办法解渴,一定要通过咒语转变这个业才有办法喝到水。像我们放焰口的时候,不持咒那个水没有用,没有办法转换让他喝到的东西,一点办法都没有!还有,这个水你拿出去布施供养给鬼神,没有用的他喝不到!他的咽喉,我们要了解这个业力是非常可怕的,众生就是循业发现,看看个人造的业,所以,地水火风的享用也不一样。胸量小的人下一辈子他所享用的地水火风就会很少很少,而且处处是灾难!悭贪、吝啬,为什么?他运用这个地水火风所构成的色身就是造业,拼了老命造业,下辈子所感得到的地水火风就不够大。如果一个人做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等,一直行善、一直帮助,他心灵的光明一直出现。身也是我们自己的心灵,如果你想要在临命终得自在,想要往生净土,就不能有任何的执着、挂碍跟贪染,因为他会牵制我们的灵性。因为对假相虚妄的执着,我们的我执、法执,或者是五欲六尘,变成我们的两只脚像绑着很重的袋子,我们要走千里路一样的困难。诸位!放下那一念是多么的稀奇、多么的让人惊艳的美!我们要了解,众生跟佛生活的世界完全不一样。


    这个性风真空,性空真风含有重要的意义是什么?重要的意义是佛菩萨是大自在的业用,不受地水火风空的拘束;可是,活在娑婆世界,业感的世间,我们没有办法,你就是两面的东西,火很好,可以煮饭,可以温暖;可是会发生火灾啊!一次火灾死多少人啊?火可以变成炸药,战争就是火。你常常发火的人下辈子会感应到战争的一个国家里面,要面对战争,因为你常常发火。由内感的火会感应外面的火;内感的水会感应外面的水,你没有办法离开内四大、外四大,是由业感缘起来决定一切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很珍惜我们现在修学佛道的因,一定要把度量放的像虚空一样、像佛一样、像大菩萨一样,无所不舍,就是把这个四大放到像宇宙一样的大,那么你所享受的就是宇宙的财富。


    [此显全体圆融,全相全性。阿难虽曰多闻,宛然不知如来藏中,性具风大,本自真空;性具之空,亦本真风,其体清净本然,不假功用,周遍法界]。


    经文,[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诸位!这一句八个字,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就是小人就是小量,这一句重点就是你本来有宇宙的财富,因为心胸陕隘,变成把整个宇宙束缚在一个小小的人身里面,所以,你所能享用的只能现前少许的地水火风空,就是这些,度量不够大,业卡住了。你想要享受人生吗?尽管把度量放大,不跟众生一般计较,不跟众生一般比较,受到委屈度量一样这样大,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如是的坚持自己,要有柔软心。能够享受无尽虚空法界的财产,从哪二个角度下手?一、要从柔软心下手,柔软心就是佛心,就是不忍心去伤害任何一个众生,不讲一句伤害众生的语言,也不做伤害众生的动作,任何一种伤害众生他绝对不会去做,就是柔软心。第二、坚持忍辱,坚持忍辱就是心如大地,大地就可以大作用。换句话说:真正忍辱的人,他下辈子将拥有如大地的大用,能承载一切。一切的庄严相都从忍辱生,就是这辈子假设说你长得很丑,要稍微注意一下,忍辱跟美丑有很大的关系,忍辱的人心美,下辈子就会感应很美的貌相,就像佛陀一样,感三十二相,无量劫来,佛修的为什么有三十二相?就是修忍辱相。忍辱是全世界最美,是十方诸佛所最赞叹的一种美德,所以,一忍辱的时候,心静如水,如如不动,你的貌相就会愈来愈不受心境的干扰。说:面随心转,心的美是由忍辱来的,这是十方诸佛所赞叹的。纵然你长得很丑,可是,你的气质出众,你的心灵散发这个美的气息,内在美可以弥补外在的丑。如果你是长的很漂亮,更要忍辱,因为你外在也美、内在也美,那下辈子受用不尽,真的!


    有的人说:师父,我脸黑黑的怎么办,我说:这个嘛,我再去看看佛经怎么说,这可能就要敷脸了,好好的皮肤怎么会变成黑黝黝的呢?可能是被太阳晒黑了。告诉诸位,佛经每一句都有很深的含义,面随心转;如如不动,面就是一直慈善、一直显现你的佛菩萨的脸。有位居士很感谢师父,她说没学佛以前是一个家庭主妇,常常因为儿女不孝顺,先生三更半夜回来,她就动大怒,她的脸看起来就是业障一直很重。后来她看到师父的VCD、DVD,有时候上网看,哇!她觉得佛法真是好,才学佛六个月喔!所有四周围的包括亲朋好友,都说她的脸全部变了,变得非常好!她先生晚回来,她也不生气;儿女再怎么样,她也不生气,六个月,而且四周围的人一直赞叹她说:你变了,你真的变了!她变成和蔼可亲,忍辱,这个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人!不是像我们一个已经往生的比丘,人家讲说:法师!师父讲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这个比丘一听以后,误解了我的意思,后来因为他的行为举止变了,人家一直劝他,说:你别想改变我,师父讲的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你改变你自己就好!我就跟他讲:我的意思好象不是这样子,为什么我讲的这么下面,你解读的跟我好象颠倒?差很多!这个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说: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便知道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此显大用无限。如汝下,即事验遍]。


    [已四双拂二计]经文,[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解释一遍:一切众生,佛菩萨示现那是例外,佛菩萨循自作业,一切众生循恶业。循种种的业发现,世间无知,不知道这个业性本空,这里要注意,不知道业性本空,本来就是如来藏,没有能所、没有缘起,也不是无因生,众生不了解这个。因为循业发现,不知道业性本空,本如来藏,没有能所,是绝对的本体,悟入像佛一样的境界,得大自在的妙用,众生没办法,所以,完全被四大地水火风空卡住了。循业发现,世间人不知道这个是如来藏性所影现出来的地水火内空,惑为因缘。诸位,为因缘迷惑,因缘有基本的元素,基本的那个最小的元素,就是微尘相,你如果要承认缘起法、因缘法,就必须承认有微尘的这个实性,也就是所谓邻虚尘;佛陀说,这个邻虚尘仍然无自性,本来还是空。所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自然]就是无因,因为外道连因缘都不了解,哪里了解如来藏性?这些因缘法有根、尘产生了识,或者是外道的无因,完全出自于哪里?皆是识心,分别计度,意思就是一切众生不能离开妄想、颠倒的意识心;一切众生不能离开执着的意识心;一切众生不能离开无因的意识心;一切众生都没有办法离开颠倒、妄想分别的意识心,都没有办法!这个识心如果好用,这世间来讲的话叫做可贵的经验,最好的发挥到极处,文化的种种经验、语言的经验,把这些科学、物理种种的经验,这些统统叫做识心计度。只要你有所分析就叫做识心。


    诸位!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的地方在这里。我这里讲的,如果你悟得出来,就见性,就在当下,悟不出来就很麻烦。譬如你们二个人在讨论对方,甲说对方很有钱,乙就说这个人个性很古怪,甲乙看到一个人就一直在讲,一直交叉、一直分析,一直讨论,累积种种的经验一直讨论某一件事情,这就叫做意识心,皆是识心。佛法不是这样,他不能一直继续分析,你要进入佛的领域,单刀直入就告诉你:这个人不存在,没有东西可以讨论!你知道吗?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行,名为佛行;不住一法,名为正法,就是你所讨论的这个缘起的相,它当体就是空,没有东西可以讨论,单刀直入就超越一切表相,契入如来藏性。世间法就是识心,分别计度;出世法就是超越这些识心计度,烦恼。识心就是我们所讲的执着、分别、讨论。


    佛陀在经典里面讲:二种事情,一切众生没有办法超越。一、语言、音声一切众生难以超越。我们每天都必须借重语言、音声过日子,我们依靠这个来沟通,所以,这第一点,很难超越!第二点,每天发生的事情很难忘怀。二种事情是一切众生最难超越,最难断的,就是语言、音声;每天发生的事情很难去体悟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切众生差不多今天发生的事情,就一直放在内心里面耿耿于怀,认为有东西可以讨论,有东西可以讲,有东西可以计较,有他,这个对象可以烦恼,一切众生就是这样过日子。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所循之业,有漏无漏之别;所现之大,亦有染净不同。迷位众生现染,修位众生现净,一一无非随业所感。交光法师,假立问答,发挥循业之理甚详,而与学者,大有启发]。与学者就是有心研读《楞严》的是大有启发。[问:悟人既须循业,佛循业否]?开悟的人还需要依照他的业力去循业,佛要依据业力吗?[答:在因位循之],因位就不是佛,就是在修行的过程,这个人必须循业。[却即菩萨],这个人只要入于圆修的菩萨位,就是见性的菩萨。[因满果发之后],因就是圆满的因,向着果前进,因地也满了,果也产生了,这个叫做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就是满了,因向着果统统圆满了。[但惟随心],因为他就是佛的境界。[尚无量之可应,何有业之可循?惟除示现,无实业也]。佛就是示现。[故知称体作用,无不自在,惟佛能之]。所以,我们不能讲佛是随业而来的、是循来而来的,是不对的!佛是循愿而来的,缘由愿而来的。诸佛菩萨是愿力来投胎转世要救众生的,如果没有佛来示现、来证悟成佛,在这个世界,有哪一个有办法活得快乐自在?


    [问:现见菩萨作用自在,何言惟佛能之?答:菩萨修行未毕,正由循业所发,故今非拣其不能作用自在],[拣]就是分别,现在不是说那些不能自在作用的人,拣其就是现在是讨论什么?[但拣其非是不循业耳]。非是不循业,就是没有一个不循业,包括菩萨仍然要循业。所以,现在不是讨论说那一些不能得到作用自在的凡夫,而是说包括那一些菩萨都必须循业,是在讲这个是重点。[然惟圆实菩萨,所循大自在业,所发十玄妙用,与果人敌体相似]。所发的十玄妙用,像华严的十玄,与果人敌体相似,果人就是佛果;[敌]就是全体,是相似的。惟圆实,圆实菩萨就是见性的菩萨,圆教见性、大悟的菩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初住位即入佛位,是那种圆实菩萨,就是藏、通、别、圆,是圆教的菩萨,不是藏:藏头佛;通教佛;别教佛;是圆教的,圆教的初住菩萨就等同佛。这样子所循大自在业,所发十玄妙用,与果人敌体相似。


    [又所应之知,即解悟也;所循之业,则修行也。若惟务修行,而不求圆解,则三祇六度,终无实果];这句话一切的修行人要特别注意,这句话一针(语)道出,一切修行人没有佛的正见休想成道,修行,知见决定一切;处世,态度决定一切。现在的人一讲起来就是关起门来拜佛、念佛、诵经,什么经都不听、什么善知识开示也不听,他就是:我这样叫做拼,我要努力的拼向极乐世界!那可不一定!若惟务修行,就是没有解、没有佛的正见,而不求圆解,圆解是什么意思?大开圆解就是见性,意思就是不懂得用本性修行,不用本性修行,则三祇,三大阿僧祇劫,广修六度,终无实果,因为那不是成佛的因,你永远不能成佛!你可以知道见性有多么重要,开佛的正见,你才有办法成就佛道。


    [正以知自局,而量自有限也]。正以少知而自局限,而量而自有限,[限]就是特别的限住自己。一个人刚愎自用,起大我慢,这个是很可怕的!再来,一切的法师,自己没有见性,而教导那些徒弟说:你们不要听其他的法师的,只要听我的就好;你们不要去别人的道场,只要在这个道场就好!在座诸位!若大悟,或者是那个道场已经大悟见性,那没有话讲;如果本身无大悟,没有见性,就叫徒弟不要去外面参、不要去外面学,然后就听我的!问题是:听你的,你有没有佛的知见啊?在我这里,我不能这样讲。在座诸位!如果哪一个法师,或者道场讲的究竟义,符合佛义,是见性大法,你都不用客气,一定要去亲近。法法平等,这是佛的本意。不可以拘泥于感性学佛,我们要做理性的主人,不应当做感性的奴隶,我们是要求真理,不是求人情世故;我在这里,我上人比较安心、快乐。问题就是:你上人不能给你解脱啊,那你怎么办?佛陀告诉我们,你千万不要相信权威,权威有时候也会错误的。你一定要认为他是绝对善良的、是绝对真实的、是绝对美好的,那时候,你才心服口服的去相信他,真理面前不讲人情世故,因为那是解脱很重要的知见啊!在座诸位,我已经很清楚的告诉你了:有因缘,你觉得这里不错就来这里;师父绝对没有给你任何的束缚、任何的压力,没有的!因为我们开示的要符合佛的知见,要绑死你们是不对的,你们一定要好好回归你们的理性,自己用自己的本性去分辨,什么是正法、什么是恶知见、什么是坏佛正见,你应当用自己的智慧冷静的去判断。(未完)










(文章转自  正见录  2019-09-17)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 楞严经讲解193:真正忍辱的人下辈子将拥有如大地的大用,能承载一切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