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楞严经讲解151:相就是性,很多人他曲解佛法,认为相不重要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5-17 21:58 点击 407 次


楞严经  十番显见 45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佛的心性未悟;可是,意识心又被呵叱:妄识非心无处、非真。莫知所从。 [如来知其]神[魂]思[虑]惊[变慴]惧,故[心生怜愍],而[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言:[诸善男子],佛为已成[无上]道之[法王],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故所作言论皆[是真实语],皆[如]其[所]证之真[如]实理而[说],从[不]欺[诳]、亦[不]虚[妄],并[非]如外道六师中之[末伽黎]所立之[四种]虚妄议论,谓依彼修即可生于[不死]天,彼所言说实是[矫]诈混[乱]是非之[论议;汝]等于佛所说须[谛]实[思惟]修行,方[无忝]负如来对你们的[哀]愍以及你们对圣道之仰[慕]之心。


    诠论:阿难虽已渐渐领会自己所说的[物象之中无是见性],及[物象之中无非见性],不能离物,但也不是物。然而那多半是如来一步步引导摄化的结果;所以据实而言,阿难现在只是比较不那么执着,比较不[迷妄],什么叫迷妄?你只要定位就迷妄;一定怎么样就迷妄;执,这样就是迷妄,我们就是把自己这个四大定位成[我],那么,一切痛苦、执着,统统颠倒了!且其目前所解、所言,亦有一半是情势所引,故离自悟亲证现量境界,尚有一段距离。以其顿失一向所守,如人流离失所,无依无靠,故如来安慰他们,且开示他们说如来不妄语,而如来所说的[无是见、无非见],为示诸法之实相,大异于外道之不定论者,切不可混为一谈,因为如来的[物中无是见],是为了[遣妄](就是破妄执);把执拿掉,清净自性就显。[物中无非见]为遣妄之后之[还真],令皆入一真如实相。


    诸位!佛法就是这样,二个阶段:第一个,彻底否定缘起的假相;第二个阶段,彻底肯定真心的存在;第三、回归当下,否定、肯定同时,回归当下,一念之间全部具足。有一个人来到讲堂问:师父!我看了[涅槃]是不生不灭,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叫做不生不灭呢?师父!能不能用善巧方便,把不生不灭快速一点的让我理解呢?我说:很简单!不生不灭怎么解呢?前念妄想不生,后念智慧不灭,就是不生不灭。令即入一真如实相,然妄执不破,真不可入,是故先遣。所以,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就是破妄显真,统统是告诉你这个。


回向(略)(未完)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467页,经文:[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尠,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注释:[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二种],二种道理。[精见],即见精,亦即第八识之见分。[色空],所见之相分。在《楞严经》的思想里面,虚空也列为色法的一种,因为它是从色法比较出来的一个同相。色法有种种的差异之相,而虚空它是同一相,由于它是从色法衬托出来的相同相,所以,在《楞严经》,虚空也是列为色法的一种,是由色法推论出来的,所以,色、空就是所见的相分。这个相分不一定要有物象,只要是意识心所缘的,统统列为相分,也就是能所不断,能缘心、所缘的境,而这个[境]不一定是色法,有时候这个[境]是心法,这个是一定要弄清楚的。[是、非是义],即是义与非是义。是义,即无非见之义。非是义,即无是见之义。[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此现前所缘的色空等万象。色就是差别相;空就是虚空,就是相同的相。不是种种的差别假相,要不然就是虚空的相同相,这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应无所瞩]:就是应该看不到。[畴昔]:往昔。[善根轻尠]:[尠(xiǎn)](同鲜),就是少之义。善根轻薄鲜少。[于其中间无是、非是]:令大众于这些道理中,都能解了,而不再有[无是见]、[无非见]的迷惑。


    无是见就是指不出见性;无非见就是到处都是见性。所以,禅宗有一句话,要好好的体悟,说:当处发生,当处寂灭,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哪里发生,就在哪里寂灭,也就是修行不管任何的时空,你都了解佛法是寂灭法、是无诤法;世间法它是斗争,而且是强烈的斗争。佛法是寂灭法,它是无诤,同时体悟到毕竟空,心如如不动。所以,当处发生,当处寂灭,也就是即于相,相不可得,就是性的显现,相尽性显;这个[尽]是透视的意思,不是把它除掉。你能透视相的不实在性,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心能如如不动,不知见立知,不安任何的执着、分别跟颠倒,恢复本来的面目。因此三昧的功夫它一定要培养,没有办法一蹴而就,绝对不可能!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义贯:[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由于[愍诸四众],而[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能[悟]知[如来]所开[发]阐[明]的[二种]道理,即:第八识[精]纯之[见]精(见分)与所见的[色空](相分),以及物象[是]见性或[非是]见性之[义]理。[世尊,若此]现[前]所[缘]之[色空等]万[象,若是见]性[者],则[应有所指]陈(可以指出来);你不是说:见性就在眼前吗?那指出来给我看看。咦?指不出来![若]万象[非见]性[者],则[应无所瞩];如果没有见性,你就看不到东西了,见明是见,见暗也是见啊!然而现在为何既能见色、又能见空、及见一切万象,是故[而今]大众[不知是义]理之[所归]趋(不知究竟是什么意思),[故有惊怖]。


    此诸法众已[非是畴昔]乐于小法,所以,大乘是究竟的,要成就无上菩提,就必须学习大乘,成佛也是如此。[善根轻]薄[尠]少,现已回小向大,故堪听受大乘无上的妙旨。小乘跟大乘,诸位!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小乘承认四大的存在,它是最基本的元素;而大乘说:地、水、火、风仍是唯心现量,仍是心所影现出来的,没有实体的。第二点:大、小乘最大的差别的分水岭,小乘用意识心修行;而究竟的大乘,他是用不生灭的清净自性修行,出发点是不一样的,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大乘为什么讲:一悟即入如来地?为什么?初发心即成等正觉,又是为什么?就是用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修行,初发心无所得,成就佛道的时候,也是毕竟空、无所得。所以,初发心即成等正觉;成等正觉不离初发心,因该果海,果彻因缘。 [惟愿如来大慈]开[发]阐[明,此诸]所见之[物象,与此]能见之[见精,元]来[是何物]?令皆解了,而[于其中间]决定悟了,而不再于[无是]见及无[非是]见之间产生不知抉择之迷惑。


    经文:[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这一段特别的重要,你要能够体悟,也就能够解脱,佛法不必多,你来听二个钟头的经典,要一段咬(悟)得进去,能契入,就解脱!佛法不需要多,一滴即知大海水之味,少许的佛法能体悟,三藏十二部经典尽通。所以,这一段非常重要!


    注释:[大菩萨]:此为圆顿菩萨之境界,此境界,权教菩萨尚且无分,权教就是讲方便的,不究竟。更何况二乘人。[于其自住三摩地中]:[三摩地],即三昧。诸位!三昧成就,则佛道成就,没有一尊佛没有三昧而能成就的,没有的!也就是:佛是什么境界呢?佛就是二六时中皆在定中,统统在三昧当中;凡夫是二六时中都在散乱当中;而佛二六时中皆自住三摩地中,可见定是了生死的桥梁,而它却是不能一蹴即成,它是一直要慢慢的培养。[三摩地],即三昧,在此即指首楞严三昧;此定即是佛定,唯有佛及大菩萨堪能,所以是佛及大菩萨的自证境界,故称[自住]。因此佛的加被是增上缘,而我们自住三昧却是很重要的亲因缘,在佛菩萨帮助你以前,你要懂得帮助自己,佛菩萨成为你的增上缘,你绝对不能让亲因缘睡着,你必须念念提起正念,这样才有办法迈向佛道的。我们修行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就念佛归念佛,烦恼归烦恼,反正等着佛来处理我的烦恼,这个是错误的!佛菩萨还没有加被你以前,你要自己懂得加被自己;佛菩萨还没有帮助我们以前,你内心就要充满智慧,帮助自己,要记住师父这一句话,它是特别重要的!如何帮助自己?遵佛的言教,就是很简单,我们一只嘴巴,这个就明明可以避开的纷争、斗争;可是,这一只嘴巴惹来了多少杀身之祸、多少的麻烦?这个明明跟自己没关系的;可是,我们这只嘴巴就是控制不住,硬要伤人几句,佛菩萨要保佑你,没有错;但是,你却不保佑你自己啊,可以避开来的灾难,你却不要啊,硬是要闯祸,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


    故自为自住,于密教中即称为[本尊三昧],以为本尊所自证、自住者。[见与见缘并所想相]:[见],第八识能见之见分。[见缘],第八识之相分,以此相分为见分之所缘,故称为[见缘]。于三性中,见分与相分([见与见缘]),所以见分是能缘,相分就是所缘,系[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是缘起,依他起就是假借着种种条件,所产生的缘起法,无论在因,无论在缘,无论在果,都不能离开依他起性。因见分是由最初一念无明而起。诸位!那个最初一念,是不得已的讲法,为了解开众生的迷团,一个假设的点,所以,并没有最初;你有最初这个念,就会更早的最初;更早的最初,又会有更早的最初,那就等于圣经一样了,上帝在七千年前创造天地万物,那七万年前,上帝做什么?佛教如果讲最初一念无明,需要知道,这是为了次第性,解开众生的迷团,而不得不作一个假设的名词,事实上,最初一念无明根本不存在。


    为什么《心经》讲: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根本就没有无明,无明本空;亦无无明尽,也没有说除去无明,把无明除尽了,没有这个东西啊!《心经》里面讲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是什么意思?无无明就是无明本来就空,根本就没有无明存在,哪有最初一念无明?亦无无明尽,也没有说:除掉这个无明,无明需要你除吗?无明本空。所以,妄本来就是空,不可讲除,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所以,要了解佛法,他就一定要见性,否则你会死在文字相里面,我不骗你的!没有见性,你要把经讲得究竟、彻底,你没办法!因为他不知道那个是什么意思?讲:最初一念无明,经典是这样写啊,注解也是这样写,你没见性,他就会跟着念:由最初一念无明而起,那如果大悟的人问你:那最初的最初又是什么?哇!哑口无言!要用佛性来了解。


    诸佛妙理,无关于文字,它就是这个道理,诸佛妙理,跟文字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文字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善巧,只是一种方便而已,就像语言、文字一样,它只是让你感觉到说我的好意,譬如说:中文说:你好吗?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句问候语:你好吗?问候语。如果是日语的问候语,也是在问候语,让对方可以感受到:喔!你在问候。如果是英文:Howare you?如果讲台语则是:最近好不好啊?其实都是一种语言,亲切的语言慰问,让对方可以感受,虽然语言不同,可是,它都在表达关怀。这个就是在文字,文字、语言。佛法不一样,佛法用语言、用文字、用思惟的模式、意识型态,统统够不上。


    见分为依无明而有,所以是依他起。相分则是依见分而有,故也是依他起性。[所想相],即六识所起的诸妄想之相,此为[遍计所执性]。[如虚空华,本无所有]:[虚空华],乃病眼所见,而空中实无华。[本],从本以来。承上,第八识之见分与相分,乃至第六识的种种妄想之相,内外一切法,从本以来,即无所有——诸位!你脑筋速度快一点,好!一百年前、一万年前、一亿年前、五十亿年前,诸位!五十亿年前,连地球都没有,连植物都没有,连动物都没有,哪来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五十亿年后的今天,业感缘起,缘起如幻,从毕竟无变成毕竟有,缘起如幻显现出来,我们一样,日子还是像这样过;可是,用大智慧来过。所以,诸法从本以来,即无所有,俱是众生以翳眼所见,翳眼就是眼睛有毛病。一切[遍计]本空,[依他]幻有,这个[遍计]就是周遍计度,到处都是执着。[依他]幻有,唯心妄现,如虚空华,非有非无:空实无华,然以病眼因缘,空华幻现。我们今天心就是有病,心透过无明,所以,看到种种的相,都一直坚持执着那是真的,所以,超越不了三界,拼了老命也要追求,拼了老命也要争执。


     以上这段是佛解释为何[万象之中无是见者],以一切能见、所见皆是空华,皆是依他起性、或遍计所执性,本来无实,唯心妄现。诸位!这八个字要画双红线,这八个字体悟得出来,ok了!本来无实,唯心妄现,事实就是这样!然此知见为佛知佛见,唯佛及大菩萨,于自住的首楞严大定中,方能朗朗照了,现量知见。[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缘],即上面[见缘]之省称,这能见之见分,以及所见之相分,原本皆是自性菩提本心的妙净明体。[妙、净、明],为本性之三德:[妙]为法身德,以本性乃真空妙有,故称为妙。[净]是解脱德,以本性在污不染,亘古恒净,故本自解脱。注意那个[本自],本自解脱,为什么你现在活得这么痛苦啊?因为没有回复到本。[明]为般若德,以本性在迷在悟,皆灵光独耀,具如是性德,故具般若本明。


    以第八识本具如是三德之如来藏性,而其中所见一切能见、所见,亦皆是如来藏真如本体所现,本是一真,更无他物,如水与波,[全波是水]:所有的波,其实都是水;波只是相,所有波浪之体,都是水,并无别物;但众生见相不见性,见用不见体,见波不见水。诸佛菩萨以真智照见:所有的波都是水(波即是水——此即万象之中,无非见者)更不再分别大波小波、大浪小浪。诸位!这个波浪,都不能离开大海,它就是大海,波就是水;诸位!相就是性。很多人他曲解佛法,认为相不重要,所以,就把这个色身放着病奄奄的,也不去看医生。我们人类投胎转世来到这个世间,它是缘起四大,四大是缘起,你就必须遵循宇宙当中四大的法则过日子,你有多大的通天本领,你不能吃到砒霜,它是毒的;你不能喝到水银,它这个四大所构成的,你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则,必须喝清水,吃干的,不能吃毒的东西,它有一定的法则让你走,这个就是业力啊,强到你没办法控制的,你就是要这样走!


    鱼在水中,你就不能拿到陆地,鱼会死的;把人推到大海中去生活,人马上淹死的,业力,它就是这么不可思议,本来无障无碍的如来藏性,可是,因为业感显现的假相,它就被束缚在少许的作用而已,你必须遵守这样的法则,否则你连生存都没办法!因此我们要知道,要用智慧,不要重感冒也不看医生,只一直念大悲咒;肿瘤,叫他去开刀,去好好的吃药,也不要,每天念六字大明咒;没有错,念大悲咒、六字大明咒,本来有佛菩萨加被,那双管齐下不是更好吗?用科学跟佛法同时解决问题,不是更快吗?要不然,长肿瘤的,你每天念大悲咒,把那个肿瘤抹一抹,它会不会消失?不会啊!四大所遵循的法则,你就是要这样走的,你没有办法去改变的!佛法是很科学的、是很医学的、是理性的、是智慧的,不是迷信的。这样念佛、念咒、这些仪式种种的,来鼓励你的,支撑你的精神的,是好事;但是,你身为人,就必须遵守四大的法则,你就是不能吃到毒的东西。佛法回归理性、回归智慧、也必须回归科学,我们向佛有祈请,希望他加被,这是好事!如果说:佛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那么,你说连体婴一生出来,二个头、二个身,只有三只脚,身体连起来,诸位!你念什么咒啊?你一定要弄清楚的,佛法没有办法解决世间所发生的一切种种的现象的。因为种种的现象,它具含有强大的业力的,他要受这个苦,你就没办法改变,你只能尽力!拜科学之赐,现在连体婴可以切割了,佛菩萨有多大能耐,你念什么咒,可以把连体婴分开来啊?有办法吗?没有啊!要身体健康,你就得好好自己照顾,除了念佛、拜佛,调自己营养,还要调运动,自己要找时间运动,就是如此的理性;就是如此的循规蹈矩,按照大自然的法则去走,内在的地水火风,要外在的地水火风这样平衡的。感冒是什么大?风大,知道吗?中国人很厉害的:风邪,好厉害!风太大了,风邪,风大,里面风太大不行啊,要调整一下。这个就是佛法可贵的地方。因此我们要了解,虽然万法都是假相,你想要得到真相,就没办法离开假相。即于假相,同时超越假相,才是一个有智慧的佛弟子。因此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要好好的看医生,生病的同时,记得要看医生,同时祈求佛菩萨加被我们,这样做才是标准的佛弟子。 


    [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既然所有的波浪都是水;哪里还有是水、或不是水(万象是见性,万象不是见性)的争执与迷惑呢?因为它没办法分!所以,身安而后道隆,你要把身体照顾健康起来,道业隆,就兴隆。


    义贯:[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世界的[如来]以[及]圆顿之[大菩萨,于其] 所自证、[自住]的不共[三摩地](首楞严三昧)之[中],以定慧智眼如实照见第八识的能[见]之见分[与] 所[见]之[缘](相分)[并]六识[所]起妄[想]之[相],皆[如]翳眼所见之[虚空华],从[本]以来即“无所有”,唯心妄现,是故万象之中无是见者。复次,十方如来及诸大菩萨于其自住之三摩地中,又如实照见,[此]第八识之能[见]之见分[及]所[缘]之相分,内外一切诸法,[元]本即[是菩提]本心之本[妙]、本[净]、本[明]之真如本[体]中所现之物,既是一体之物,[云何]而[于]其[中有是]见性与[非是]见性之迷惑与戏论呢?


    诠论:佛在这里所开示的,真是最甚深无上之法,因为在此所观的,是第八识之见分与相分。而第八识之相,除了佛及大菩萨入于甚深三摩地才能照见其相外,共他三乘贤圣者皆不堪能。兹表解第八识之相如图:如来藏心一念不觉-变现阿赖耶识,(就是第八意识)。第八意识就是自证分,(就是所谓的本体)本体能所不见,就是一念妄动的话,这个妄动能所不断,能就是见分(能见)——就是所谓的七转识;相分(所见)——一切自他依正。


    诸位!这个表格看起来很简单,它的关键在哪里?就是在迷跟悟,悟了以后,能见的见分完全清净,第七意识变成平等性智;第六意识变成妙观察智;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相分了不可得,所见一切皆空,了解缘起无自性,一切自他依正,皆如梦幻泡影。诸位!往上看,能见的见分化作完全的清净;相分也了解毕竟空,能缘空、见性空,相分亦空,回归回去,如果悟了,自证分这个本体完全清净,完全清净以后,阿赖耶识即化作如来藏性。所以,这个表格它的关键:迷了就是这个表格,这个表格是指迷的,如来藏心一念迷,就变作阿赖耶识,这第八意识,阿赖耶识就是自体分,就是自证分,自证分就分见分跟相分,见分就是能见,就是七转识;相分就是所见,就是一切自他依正。如果是大悟,大悟就是回去了,回归到本心,本妙、本净、本明,妙心如来藏性就显露出来。所以,这个表格它的关键,就是迷跟悟的问题。以此[相]与[性]甚深,故唯诸佛及诸大菩萨所能证知,也难怪阿难及大众皆迷惑不解,乃至惶悚失守。


    经文:[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注释:[如汝文殊]:如你文殊,原是一体而已。[更有文殊是文殊者?]:除了你这文殊真体之外,是否还有一个文殊称为[是文殊]的?没有![为无文殊]:还是根本就没有文殊这个人。


    义贯:佛言:[文殊,吾今问汝],譬[如汝文殊]本是一体;那么,除了你这文殊体外,是否[更有]一个[文殊]名叫[是文殊者]?抑[为]根本[无文殊]这个人?  诠论:[文殊]在此比喻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即是一体,本来就没有是跟非二相。六祖讲:不思善,不思恶,就包括一切对立了,不落入是,也不落入非,清净心就显。若于文殊这真体之外,妄见还有一个[是文殊],便是堕[有见];若说:不但[是文殊]是没有的,即连文殊的真体也是没有的([无文殊]),便是堕于[无见]。于一文殊之体,而起[是文殊]或[非文殊]之言说戏论,反而不认本真,此乃自起迷惑,于文殊本体之真并无影响。同样的,菩提妙净明体,唯是一体,更无二法,除此一真本体外,更无[是、或者是非是]。是故《维摩诘经》言不二法门;不二法门者,当体即是,离一切思议、戏论、虚妄分别。当体即是是什么意思?就是当处发生,当处寂灭;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当相即道,见处即真;不离本体,即得菩提,就是这个意思,当体即是。所以,佛法处处相,处处无相;处处生灭,处处不生灭,没有一处不解脱,你只要牢牢记住:诤与道相违。


    我看了、诵了这个比丘戒,世尊真的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圣人,它里面有着七灭诤法,讲给大家听没有关系的,有一条戒律叫做:应与如草覆地,当与如草覆地。佛陀他知道,这个世间,很多它不是用道理可以讲的。如草覆地,就是把草盖下来,草本来是这样子(竖着生长),如草覆地就是:把草让它披下来,就是讲什么都没有用,就是记得!不要再诤论了,停损点就到这个地方。应与如草覆地,当与如草覆地。也就是说:诤论是没有办法一个结论的,论到最后,是谁是谁非、谁对谁错、谁赢谁输,不重要,这样没办法解脱的,而且是永远没有办法解脱。每一个人都有一套的,一讲起来,大家都很委屈的;一讲起来,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你这样会诤到死去活来,你一样没有办法,没有结论的。所以,应与如草覆地,当与如草覆地,也就是世尊就是说:好!到此为止,不要再谈论,不要再诤论,统统放下!就到这个时间、空间,就统统放下,这不能再继续讨论的,佛当时在世,也有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告诉你:一直诤论不是办法,到此为止,停!台语的停就是ok了,没办法再继续讲了,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可以讲道理的,世间有很多无奈、世间有很多非理性的、世间有很多你没有办法料想到的,来到这个世间,你就必须要有心理准备,这个世间要发生什么事情,它会突如其来的,你会措手不及!


    在这个世间,佛陀告诉我们:无常的世间,背叛是很正常的,你的亲朋好友,一下突然他会背叛你的,你财产一夕之间没有了;你的房地产拿去抵押,你都不知道;跟你最好的,在前面对你非常推崇的,在背后拼了老命说你坏话,这个佛当时在世,他就是这样开示弟子的。所以,诸位!你一定要了解,伟大至圣,我们的世尊,都没有办法避开批评,没办法的!有时候不是圣人的问题。所以,你必须只有做一种工作,我们只要对得起良心、道德、或者是因果,对得起国家的法令,出家人对得起戒律,很多的事情,没办法继续讨论的,就是要放下,佛就是要这样教你的。你今天如果人家批评你,你心情很难过,或者是你所得到的都是负面的,你要这样告诉自己:连佛都没办法了,不要说你了!这样你就给自己一个解脱的时间、因缘,给自己一个更强大的智慧,就是说:喔!原来如此!是的!来到这个世间,这个世间的真相就是如此。所以,耶稣基督十二个门徒,就有人背叛他;佛陀的弟子当中,就有提婆达多背叛他,世尊呢!这提婆达多想尽办法要让他死呢!套一句现代的话:你算什么东东啊?人家会饶得过你吗?不可能!但是,我们要自我检点,也不能因为这一句话,养成脸皮很厚,厚到子弹打不进去,你不能这样子啊!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要难过,不要伤心,如果你正好跟你的朋友、亲戚好友,这样一直争论,争吵不休、或者是政治理念也好、或者是某一些观念,兄弟姊妹卡住了,记得像世尊这种方法,不要再谈,到此结束,英文讲:It'sover.很好听,结束了!


    智慧很重要的,有一个女众,她花了八百块,跑去那个all you can eat,就是吃到饱,你吃多少算多少的。她想到说:喔!这八百很贵啊!她进去的时候,就牛肉啊、猪肉啊、鸡肉啊,她一想到这八百块台币,喔!这个实在受不了,就拼了老命去,这个菜啊、肉啊、鱼啊一直吃,到最后[嘴饱目毋饱],师妈常常讲的:嘴巴已经饱了,可是,眼睛就不会饱啊!一看,那么多菜,就怎么样?就继续拼了,拼命三郎就拼!这个小姐喔!结果再去吃什么?三一冰淇淋吃了八颗,她一直想到八百块已经回本了,是真的回本了!吃了以后,开始上吐下泻,虚脱,因为吃太多了、太饱了,虚脱,怎么样?那个服务人员,看到她在厕所里面全部脸都发白,上吐下泻,打去送急诊,进去医院打针,花了一万二。你看脑袋有没有坏掉?拼了老命也要把八百块吃够本,真的吃到捞本了,把肠胃都搞坏了,难道非得要这种吃法吗?对啊!你想想看,人的那种妄动,跟无明的力量有多强!饱了就好了;可是,嘴饱目毋饱。所以,我绝对不去那一种allyou can eat,卖到我,不要说八百了,六百块,我去都会亏损的。看了以后,吃了二口饭我就饱了,六百?疯了!我们这个比丘啊,要去吃到饱的那一种,法师要一餐能够吃二大钵的那一种,那一种去的话,就一定够本的!所以,你想想看,我们人类的妄动是很可怕的,她内心里面就一直觉得说:这样我会损失,这样更糟糕!就是虚妄分别假的这个境界,一直没办法挣脱。


    经文:[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注释:[无是文殊]:除了我这文殊真体外,更无另外一个文殊称为[是文殊]的。[若有是者,则二文殊]:若有另外一个称为[是文殊]的,那就变成有二个文殊了。所以,[文殊就是文殊],不用再说什么[是文殊]了,那是多此一举,犹如头上安头,床上架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但我现前确实是有个文殊之真体在,并非没有文殊真体(比喻真如本性是有真体的,不是什么都没有。)[于中实无是非二相]:在一文殊体中,实在没有[是文殊]、或[非文殊]二相可说;于一真体中,论[是]论[非],皆是戏论,唯有当下体取本真,即无[是、非]可得。所以,凡夫见相,圣人见性,就是这个道理。


    义贯:文殊答言:[如是,世尊,]除了[我]此[真文殊]之一体外,更[无]另一个文殊称为[是文殊]者;[何以故?若有]另外一个文殊称为[是]文殊]者,[则]成为有[二文殊;然我今日] 现前,亦[非无文殊]之真体;故[于]此一文殊真体[中,实无]从说有[是]文殊与[非]文殊 [二相]可得。故言是文殊,乃虚妄之说;而言非文殊(无文殊),则更是虚妄。


    经文:[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注释:[此见妙明]:此能见之见精其妙明之性。[与诸空、尘]:以及所见的无相的空与无相的尘。[空、尘]即一切物象,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万象。[亦复如是]:这是与[真文殊、是文殊、非文殊]的比喻作法合:同样的,能见的妙明与所见的物象,与文殊一样,只有一真之体,此外,并无是与非可得。[无上菩提]:[菩提],觉义。菩提有三种:一、二乘菩提(证一切智),证一切智就是空,方便说。二、菩萨菩提(证道种智)。道种就是一切,那么,证道种智就是有、就是假。三、佛菩提(证一切种、智),这个[种]是指道种智;[智]就是一切智。证一切种、智,就是包括菩萨菩提的道种智,还有二乘菩提的一切智。所以,佛菩提就是证一切种、智,就是二种包括,前面都具足,合上二种智,叫做一切种智。


    此中,佛菩提至高无上,所以称为无上菩提。然此无上菩提之心,一切众生与佛并皆有之,只是众生自迷,此觉心无始劫来,为妄想尘劳之所覆盖。诸位!妄想尘劳是什么意思?就是摆脱不了缘起的假相,所有的相就拿来一直想,(未完)







(文章转自  正见录  2019-08-10)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经讲解151:相就是性,很多人他曲解佛法,认为相不重要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