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楞严经讲解135:即一切物,就是你的见性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5-12 14:24 点击 468 次


点击链接视频同步讲解:https://mp.weixin.qq.com/s/tcsvmDz8Bgjys8wPidLq0w

楞严经  十番显见 29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71页,倒数第一行,[巳三转遣非见(分三)]  [午初如来问]  [二阿难答] [三佛印证今初] 前面说即相无见,这一段是转遣非见,就是见性不能离开一切物象。[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先解释一遍,佛又再一次的告诉阿难:如汝所言,就象你所说的,无有见精,离一切物,没有见性——这个见性能够离开一切物的,别有自性。也就是说;见性不可离一切物象,这一段是这个意思。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那么,你所指出的,是物之中,在物象的当中,能不能剖析出见性呢?说:无是见者,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无法发现有所谓的见性,就是看到一切都是物象,在物象里面却剖析不出见性,所以,无是见者。就是在一切物象当中,实在是没有办法剖析出见性,[无]就是无法发现有所谓的见性。


    [此显离见无物],也就是离开了这个见性,也是没有物象。[以遣非见也]。非见就是不可离见。[上科双用即物离物,单明无是见;此科单用即物,双明无非见无是见]。无非见,就是:无一处,没有一处不是见性,到处都是我们见性的展现。无是见,但是,也无法指出何者是见性,就是这个意思。[佛恐当机,只知见性离一切相],这个是站在完全空性的角度来讲的。[不知见性即一切法也]。也就是能生万法,这一句:不知见性就是一切法,就是六祖讲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就是这一句。也换句话说:我们如来藏性,它是能够大用的,不是死死板板的,可以灵活运用我们清净自性的。所以,禅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故先述彼言,牒定其意],先述阿难所说的,跟依定、确定他的意思。[曰: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此牒上离物无是见也]。[牒]就是依据,这个是依据。依据上面的:离物找不到见性,无是见。[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这个是依上面:即物无是见,在物象上,实在找不到见性可以指陈出来,指不出何者是见性。[此牒上即物无是见也。此文双牒离物即物,皆无是见]。这样看有一点困难,此文双牒离物,离物找不到见性,即物,也指陈不出见性。离物没有见性;就是即物,可是,你也指陈不出见性啊!所以,离物、即物,皆无是见。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现在世尊反过来,前面是叫你在物象当中指出见性,现在刚好反过来,在这些物象当中,哪里不是你的见性?佛陀这一段就是要告诉阿难:即物就是见性!今复告汝,现在再一次的告诉你:你跟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看到了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你找不到这个见性,无可指陈出来,受汝所指,你指陈不出来。汝又发明,你现在冷静一下,更加的仔细,好好的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在这一些物象当中,你告诉我哪里不是你的见性?如果树没有你的见性,你为何能够看到树?山没有你的见性,你又如何能看到山?如果虚空没有你的见性,你又如何看到虚空?佛陀就紧追着一直问,直到他能够体悟。[此紧承上文,复告云:更观种种物象差殊,必定无有见精,可以受汝所指,如是则完全无是见;复承上文,既是完全无有是见,汝再向万象中,仔细发明,此诸物之中,何者非汝见耶]?就是告诉你,物,见性就在当下,即一切物,就是你的见性。[初如来问竟]。


    [午二阿难答]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此直答:我实遍见,一切万象,不知是万象之中,何者非我之见也]。意思就是:我的见性其实到处都是,无一处不是我的见性的展现。[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说:为什么呢?如果树没有见性,如果树不是见性,为什么能够见到树呢?如果树就是见性,那能见、所见搞混了,复云何树?为什么它叫做树?复云何[名]树?为什么它的名字又叫做树呢?如果树是见,那树应该讲是[见]啊,为什么它的名字叫做[树木]呢?如是乃至,若空非见,如果虚空没有见性,那么,我们又怎么样能够认识、见到虚空?云何见虚空?如果虚空就是有情的见性,那么,我请问你:何者名字叫做虚空?为什么它又叫做虚空呢?在这里很清楚的告诉你:即物就是见,但是,不能混乱。


    [此征释无非见],无非见就是:无一处不是见性的展现,无非是见性,没有一处不是见性。[之所以]。所以,见性的人,知道万物都不会干扰他,因为唯心嘛!见到了不生不灭的本体。[上云]上面说,[单用即物,双明无非见,无是见],上面是说,只用即物这个角度,来告诉你二个角度:无所谓非见,也无所谓是见,叫做双明无非见,无是见,就是无一处不是见性。无一处是见:这个见性,你指陈不出来。[即在此节。以离物无凭],[凭]就是依靠,你离开物,这个见性没有作用,也就是说:无凭,无所依靠。譬如说:树的话,你当然就是要物来显这个见性,所以说:离物无凭。[说于非见],从这个角度来讲,而说非是见性。意思是说:离物则无见性,必须要即物,所以非见。[故单用即物]。你离物,无所指陈,也无所依靠,所以,必须在物上才讲见性,所以叫做以离物无凭,说于非见,单用即物,就是物的当下,就是你的见性。[承上征云]承上面问[:我说无非见者],没有一样不是见性,[何以故]?为什么呢?


    [下释云:若树非见],如果这个树木没有存在这个见性,[云何能见于树]?没有见性怎么能显树呢?没有树怎么能够显见性呢?[若树即见(是见也)],无情物就是有情物的见性,那么就麻烦大了![则树既已成见],那我们为什么叫它这一棵叫做树呢?[复云何犹名为树也]?所以,树是树,见性是见性。[此文本明无非,带明无是者],无非底下是见,附带来阐明的是见。无是见。所以,此文本明无非见,这一段它的本义,是无一处不是见性,附带说明,也找不到可以指出来什么叫做见性。[恐闻无非,仍复堕是],你听到无非、无一处不是见性,又误认为落入到一个是。[故兼带双明,遮止矫乱也]。怕你混乱。物象是物象,见性是见性。[如是遍历万象,指点将来,以至虚空,谓:若空非见,云何能见于空]?如果这个虚空没有见性存在来显示,我们怎么能够见到虚空呢?[若空即是见],如果虚空就是我们的见性,[则空即已成见],那我们又干嘛说它名字叫做虚空呢?[复云何犹名为空也]?这很清楚,物、空、见性,不可混乱。


    [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阿难又更进一层了,渐渐进入佳境。我就这样仔细的思惟,这个万象当中,山河、大地、树木、虚空,微细的发明,无非见者,无一物而不是见性。所以,大修行人,山林树下都是道场,见性就能体悟寂灭的道场。[此结答无非见]。无一处不是我们的见性。[再四思惟是万象之中,微细发明,见性朗见万物,无一物而非是见者。二阿难答竟]。


    [午三佛印证] [佛言:如是如是]!这个印证是很重要的!就像修密的有根本传承,禅宗的要经过大悟的人印证,才证明自己有没有悟。[此佛印证。无一物而非见],没有一物而不是见性,[斯言不谬,故重言如是以证之。本科惟明,一体不离之义],一体就是绝对。[若有是非],是、非,若有是见、非见。这个[是非]不是我们世间那个是非,那差多了,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有是见跟非见,那么,就不能成为绝对的一体。因为还安一个是跟非。[何成一体?三转遣非见竟]。


    [巳四众惧俯慰]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这个就是将悟未悟,进不去,下不来,如来藏性还没体悟,佛陀又破斥他,意识心不可得,要舍识用根。知道识是妄,可是,如来藏性还没有发现;发现了也不太敢直接认取它就是我们的见性。所以,这个时候大众,非无学者,还没有证得阿罗汉果的,闻佛此言,茫然不知。禅宗里面说:就像我们吃东西卡在喉咙,吐不出来,也下不去。完全卡在中间。是义终始!一时惶悚,[惶悚]就是惶恐不安,失其所守,这到底是见还是非见,失其所守就是没有把握了,没有把握到底这个是见性,或者非是见性呢?完全没把握!没把握就是失去所守了,守不住了。


    [众非无学]的阿罗汉,[智力有限,故致茫然。是义即无是无非之二义],加一个[见],无是见,无非见之二义。[终者义之归趣,始者义之由来,两皆不知。下如来答中,本是净圆真心,妄为色空],诸位!注意那个[妄]字,本来天地万物,都是我们纯真的一颗净妙圆满的真心,而我们现在迷惑了。把这个认为是色,外边看到那是虚空,不知道色法还有虚空,就是我们如来藏性所显现的,而我们加了一层妄动,就转真心为无明,这一妄动转出来七转识,就回不去了。所以,为什么要学佛?就是迈向生命的圆满。为什么要修行?就是开采每一个人的菩提宝性,宝精妙明之性,不被色、空所惑乱。所以,你往外太空去追求,不如往我们的心性去参。你悟了,色、空原来就是你的心性;迷了,就会往外一直奔驰,好象要追求什么。[及与闻见],闻见就是见、闻、觉、知,[即义之所始也。既曰妄为,即无是非之可指],因为妄为就是本空,这一句话含义很深的!妄为,即无是非之可指,譬如说:你在作梦,在梦里面种种的妄相,醒过来的时候,还继续去讨论梦境的林林总总,这样并没有意义,因为梦本来就无体。妄心本来就是无体性,所以,不可以一直去讨论是跟非,这个就是第二月,第一个月亮就是真月;第二个月亮本来就不存在,不存在的月亮,怎么可以一直讨论是真月是假月?是有月有无月?因为它不存在啊!就像我们的梦境,它不存在。


    [又此见及缘],这个[见]就是见人;[缘]就是相分。又此这个见分跟相分,[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本来都是自证分,[即义之所终也。既是一体,安有是非之可言哉]?所以,六祖讲:不思善,不思恶,就这么时,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就是告诉你:绝对的本体里面,不安任何的善恶、是非、对立,统统没有!安圣着圣见,安贤着贤见,安凡夫着凡夫见,安二乘人着二乘见。所以,修行人,你要有什么功夫?我底下讲这句话,你好好体悟,一辈子受用无穷。也就是:昨天的是非恩怨,你如果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今天醒来,要有一笔勾销的能力,必须有能力一笔勾销。我说:此人必迈向菩提大道,没有任何障碍。这一层功夫如果做不来,你就会在过去的假相里面一直拼命打转,体悟不出来什么是佛的菩提。我们要体悟,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以,既是一体的,哪有是见非见可言,[又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则是非始起],你把这个见分缘这个相分,种种的发明,意思是:种种的意识型态、观念、语言、文字,那么,这里面就安是见、非见,就开始了。[繇是真精妙觉明性],因此这个真精妙觉明性,[则是非终息矣]!这个是见、非见,它就会停止。意思就是说:如果你悟到见性本空、尘本空,没有起、没有末,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所谓是见、非见,其实都是多余的,它是绝对的东西。[后二句,正由不知,莫衷一是,故惊惶悚惧,失其所守,或是或非,无可把握,故曰:‘失守’]。


    [如来知其魂虑变慴,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如来知每一个人的神魂思虑变慴,[慴]就是惧,恐惧。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注意![如所]就是如佛所证;[如说]就是真如实理而说,佛是究竟觉悟的大圣人,所以,如佛所证的境界,真如实理而说,就不诳妄,(就是欺骗),也不打妄语。非末伽黎,末伽黎是古印度六师外道之一,是为自然论者;他这个自然论是建立在无明,跟佛陀的本自其然不一样,佛陀讲的本有是具足的,佛性因修而显。外道末伽黎讲的这个自然,就放任它生,放任它灭,他是建立在无明的这个自然,不是佛陀的本具的性具的这个道理。佛陀性具是必须经过修行的,而这个外道是放任它,自然生、自然灭,就是这个道理,不一样的!四种不死,外道认为一辈子当中,不随便回答人家的话,死后就会往生不死天。所以,他怕讲错了,因此每一句话都含有双关语,你说:万法是什么?万法亦变、亦恒。万法是什么?万法是亦生、亦灭。万法是什么?万法是亦有、亦无。万法是什么?亦增、亦减。听的人一头雾水,听得人完全被搞乱了!所以叫做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矫乱论议就是:整个乱掉了!汝谛思惟,你好好的谛实的思惟,无忝哀慕,[忝]就是辜负,[哀]是指佛陀;[慕]是指大众,不要辜负了佛陀哀愍众生的心,以及大众仰慕佛陀的崇敬之心。


    [此佛慈安慰。知其即知阿难等],如来知其魂虑变慴,就这一段。阿难等[神魂惊变而不安,思虑忧慑而不定,佛心生起怜愍,而安慰阿难及诸大众曰:诸善男子!汝等不必惊疑怖畏,无上法王,是佛成无上道,为诸法之王,于法自在;是真语者(无妄故),实语者(不虚故)。如所如说:如者依也,依佛所证,真如实理而说故],真如实理而说,[不诳者,无赚误也]。这个[赚]就是欺骗,就像我们现在的诈骗集团特别的多,连那个法院有假的,检察官也有假的;盖的那个章也假的;公文来去也是假的,统统是假的!现在赚钱困难,用骗的比较快!


    [不妄者:无虚伪也。非同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末伽黎解在前]。前面已经解释了。[四种不死者]:也就是后面第十卷当中,四遍常论,这个后面会讲到的经文。[彼外道托言有不死天],你只要[一生不乱答人,死后当生彼天,立为四种矫乱论议,在十卷行阴中,谓:亦变、亦恒]、这是一对;[亦生、亦灭]、这是第二对;[亦有、亦无、]这是第三对;[亦增、亦减]这是第四对。为什么他会这样回答?因为看到瞬间的刹那变、刹那恒;刹那生、刹那灭;刹那有、刹那无;刹那增、刹那减,可见这个没有见性,讲话没有决定性,不知道如来藏性是什么,不是佛陀证得金刚宝性,金刚的佛性,佛陀讲出来的,那就是真理,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外道怕,怕讲错话,就回答一半一半的,可见这个建立在无明的基础上。你问他:万法是什么?他说:万法就是亦变、亦恒;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你搞不清楚状况是什么!所有的回答,[皆指两可],模棱两可,[终无决定,是为四种不死,矫乱论议。今无是见,无非见,是非双遣,岂同彼不死论议哉]?跟外道这个角度、看法不是一样吗?[此示以佛言可信,不必惊疑也]。


    [汝谛思惟,无忝哀慕者:谛是谛实,思惟是八正道中正思惟,如来欲阿难从闻慧而入思慧],闻、思、修是三慧;戒、定、慧是三学。[庶可为起修之本,非教以仍用识心,思量分别,故加一谛字拣之]来分别。[忝者辜负也,可约自他二意释之]:约,站在这个自的角度来说,[约自者,汝既已回小向大,哀求佛定,仰慕佛果,于此无是非之义,诚能谛实思惟],在这个无是见,无非见这个道理,你应当好好的谛实思惟。[大开圆解,则悟明因心],因心就是不生不灭的圆满如来藏性。所以,见性为什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连佛的涅槃妙心你都没办法体悟,你如何能够成佛呢?悟明因心,这个因就是修行处要对,要懂得舍识用根。[自可圆成果觉,庶不负汝自己之哀慕矣!约他者,哀是佛哀,慕是众慕,谓此中二义,茫然不知,佛哀愍之,望其领悟;众仰慕之,望其启发,故嘱谛思,无负上下之望也。四众惧俯慰竟]。


    [巳五文殊启讲(分二)] [午初举疑代问] [二拣过求示今初]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就代众生启请佛开示了。怜愍与会的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能理解如来。发明,就刚刚所讲的二种,二种就是无是见、无非见;是见、非是见,是见就是:无非是见;非是见就是:无是见,这二种。是见:就是见性,无一法不是见性;非是见:就是指不出见性,无可指陈,发明二种是见。所以,这二种就是:是见跟非是见,也就是无是见跟无非见。前面加一个[无]就是颠倒,是,是见就是无非,无非是见;非是见就是无非见,反过来一样的。所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精见就是八识的见分,也可以说是见性;色、空就是八识的相分,就是物象,就是物性。所以,发明二种:是见、非见,这里面的见分缘这个相分,到底里面有没有见性?还是没有见性?还是即是见性?或者即非见性。是、非是,[是]就是是见性;[非是]就是非是见性,不是见性。所以,是见或者非是见,非是见就是无是见,这个[是见性]就是无非是见性;[非是见性]就是无是见,[非是]就是无是见。我们再简单解释一下:世尊!此诸大众,实在无法理解佛陀上面所讲的,无是见、无非见这二种情形,这个见性和色、空,就是见分和相分,到底里面是见性,还不是见性,非是见性,这个道理实在愈讲愈糊涂,弄不清楚!


    [前是经家,叙述代问之仪。今世尊此诸大众起,至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止],就是这一段经文,今从[世尊!此诸大众,]起,到[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这一段为止,[是文殊代问之辞,先标众疑。不悟者:举其疑端];不悟,哪里不悟呢?有种种的怀疑。[二种即是义与非是义]。加一个[见性]更清楚,即是见性,与非是见性,这样才知道。要不然你会认为这二个字:是非是,以为是是非恩怨那个,那不是这个意思。[精见,即八识精明之见分];为什么要加一个[精明]呢?就是清净心显现,我们一见东西,就附带了种种意识型态,我们是带着妄看一切的事情,而佛陀是把这个妄全部除掉,回归到真心在看一件事情。


    为什么说:不见一物,名为见道呢?为什么说:不行一行,名为佛行?不住一法,名为正法,这个怎么解释?为什么说:不见一物,名为见道?身无可见,相无可见;身是心性,相还是心性,绝对的心,碰触到绝对的相,中间产生了就是绝对的悟,于绝对的心性里面,不安立任何的事非、善恶,头上绝对不安头。见一切相,就是如如不动的心性,就是这个,慢慢体会歇即是菩提的道理。[色空,总该诸物即相分。文殊意谓:大众所以惶悚失守者,只因不悟如来两番审问,特为发明,精见],就是精明之见,[即见精之与色空,是义与非是义两种。是义,即无非见之义],[无非]当然就是是,无非是见之义,以无非故曰是。所以,[以无非曰是故];非是义故,[非是义,即无是见之义,义字双连上是与非是,成二义也]。到底是见性还是非是见性呢?


    [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世尊!若此现在,[前缘]就是前面之外缘,现在眼前的这些外在的缘,就是外境,所谓的色跟空等现象,[色]就是众相;[空]就是虚空。这是佛陀把现在眼前的外境,分为众相,还有虚空,还有同相的虚空。世尊!若此现在前面的外缘,就是所谓的众相和虚空现象,若是见性者,应有所指,如果他说它是见性,那么,应当可以把见性用手指指出来,可惜指不出来。若非见者,应无所瞩。如果没有这个见性存在,那么,你也看不到树木、山河、大地、溪水,统统应无所瞩,你看不到啊!而今不知是义,到底是见性,还是非是见性所归?故有惊怖。


    [此述众疑。二应字,俱属平声]。这个要念中文的人就知道,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以前都是这样念的。除非念过一些中文的人,要不然对这个还是很陌生。[谓:若此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当有所指,云何无是见之可指]?如果这个色空等现象,如果就是见性,那么,你应当在这个物象当中,可以指出什么是见性?可是,你却指不出来。云何无是见性,让你可以指得出来?[若非见者,应当无所瞩],如果没有见性存在,你应当看不到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云何又能见色见空?而今不知是义所归者:即无是见、无非见二义],这二个道理,[所归趣也]。就是最终的道理是什么。最究竟的义理是什么,这个叫做归趣。[故有惊怖!初举疑代问竟]。


    [午二拣过求示]  [非是畴昔,善根轻尠,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说:非是畴昔,[畴昔]就是从前。善根轻尠,现在佛陀讲的是《楞严经》啊,首楞严大定,无上的大定,是本性的定,这已经不是过去善巧方便讲缘起的二乘人,或者是凡夫,外道就更不用说了,那一些善根轻又少的可比拟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人这一辈子能听楞严大法,这个人可是很大很深厚的善根才有办法,就像大家能坐在底下好好的听。所以,来的人多,来的人少,对师父不影响。我的心性本来就不增也不减,也不能说因为你来的人多,我讲得特别好;或者是你今天人来得少,我讲得特别的差,人来多跟少,对师父来讲,并没有什么增减,因为我已经体悟如来藏性是什么;可是,对每一个人来讲,你今天来了,就加强你的正法的善根。所以,这一辈子要冷静的,有时间跟因缘听听《楞严经》,可不是少善根、少福德有办法的,必须要多善根、多福德的,所以,诸位将来一定会成佛的。而且是提早别人更快,肯用功的就有希望!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这外在的物象,跟这个能缘的见精。也就是外在的所谓的相分,跟这个见分,到底是什么?这个见分跟相分,于其中间,到底是无是见,非是见?到底怎么来弄清楚?怎么来理解?


    [此代求佛示。谓此众虽然有漏,非同畴昔(从前也)],没有善根的,[未曾回小向大,善根轻薄尠少可比]。这个[尠]就是鲜,鲜少。[元是何物句,正追究是义终始,诘本穷源之问也]。[诘]就是问;[穷]就是推究到底,叫做诘本穷源之问。[愿佛大慈哀愍,发明物象之与见精,元是何物]。在见精与物象当中,[于中即无是见,又无非是见]。这个道理到底是什么?完全被搞混了,弄不清楚了![无字,双贯下是与非是。佛若发明],[发明]就是把它发现、开示出来。[则大众既知是义所归,而惊怖自息矣。五文殊启请竟]。这个惊悚、惊恐之心就会停止。


    [巳六如来慈示(分二)] [午初晓以无是非之故] [二教以出是非之法午初(分四)] [未初明一真无是非] [二喻一真索是非] [三答本真无二相] [四总以法而合喻今初][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这一段讲得真是好!从本无所有,现在变成万法皆有,从毕竟无,变成毕竟有。诸法就是从毕竟无,变成毕竟有,而众生不知道空性的道理。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这十方如来,就是证到究竟坚固首楞严三昧的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为什么讲[自住]?诸位!身心本不相代,我的三昧不能取代你,你的三昧不能取代我,佛的三昧我们也得不到什么啊!是不是?要三昧得自己开悟啊,你想要获得到三昧,你就必须要用如来藏性去修行,你必须明心见性,本性当中所具足的三摩地,三摩地就是三昧。在自住的首楞严三昧当中,这一句就是这个意思。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首楞严三昧当中,发现见以及见缘,就是能见的见分是妄,与所见的相分也是妄。这个见缘就是相分,外缘为见分所攀缘,所以,称为见缘,为见分所缘,叫做外境,就是相分。所以,见与见缘,能见的见分,与所见的相分,并所相想,就是在六根的见闻觉知,攀缘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只要引起内在的妄识,叫做相想,叫做六识心,六识妄心。[想]就是所谓的六根身意识心;[相]就是色法。所以说:见与见缘,并所想相,也就是能缘的见分与所缘的相分,中间所产生的意识型态,所起的意识的幻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大悟的人悟到什么?悟到诸法无所得。一个字,就是[空];二个字,就是[放下];三个字,就是[无所得];四个字,就是[应无所住]。空、放下、无所得、应无所住,统统在讲本体,在讲同一种东西,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如来藏性。如虚空华,诸位!虚空本来就没有花,眼睛有毛病的人,就会看到虚空有花。眼睛正常的人看虚空当中没有花。眼睛正常是指佛、大菩萨,心性完全恢复正常的人,见一切相都不可得,没有纷纷扰扰之相,没有的!而众生妄动、妄执、妄分别、起颠倒见,就心性出毛病,就像眼睛产生毛病了,妄见虚空有花。诸位!在这个世间,哪一个人能够看透这个世间缘起缘灭的假相呢?哪一个人不是过着每一天争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的日子?哪一个人不是过这种日子?


    师父也要呼吁我们的佛弟子:相忍为佛教,佛教没有分裂的本钱,佛教容许各大宗派的思想不同,但是,不允许不团结,不团结,佛教自取灭亡,就这样子。而且往往在佛教里面会发现很不团结的状况,因为八大宗派,只要你执着某一种宗派、某一个时间、某一部经、某一部论、某一个法门,就会攻击、排斥其他的法师,和护法居士大德。我们现在观念要彻底改变,他一句佛号,也是佛法,也是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是佛法;他一部经,记得!也是佛法。这一块大饼,譬如说是佛法,切成一块一块小小的饼干,小片的,每一个发一点点,这块饼切得很小,它咬下去也是甜的,这一块饼无论分大的、小的、小块的饼,咬下去都是甜的!佛法就是:一切的出家、在家,只要能跟人家开示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就讲这么一句;或者讲:缘起缘灭;或者:你要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都是难能可贵,它都是三藏十二部经典里面的一部分,咬下去都甜,就是只要你依教奉行,都可以得度生死的;执着自己的法门是是,或者是妄评他人的法门是非,是不好的,它都是佛法里面的,只要是正知正见,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我们一概尊重、赞叹、推崇。所以,佛教更应该团结,就是这个道理,好好修我们的就好,只要听到师父的演讲的佛弟子,不论出家、在家,都必须有这样子的共识,分裂,只有断送佛教的法身慧命,会葬送在我们的手中的;除非对方是恶知见的人、不依正法的人,胡说八道的,那些邪知邪见,恶知见的,那个那没有话讲,不在此限了。但是,你要评论一个人,你是不是本身真的经教通达,悟明心地呢?你是不是有这种能耐,作一个客观的评论,否则最好还是三业清净比较好。


    慢慢我们就能理解,这些邪魔歪道也是一句话:尘自生灭,自性不动。但是,你放着,他就愈来愈强,正法就愈来愈弱,所以,还要加一番功夫,虽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就是要这样做。释迦牟尼佛说:我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过一个字。这个是在指: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是站在空的角度说的。那既然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没说过一个字,是指每一个人心性,本来就无语言、无文字、无意识型态,佛陀是告诉你: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就是每一个人,只要离语言、离文字、离意识型态,没有文字啊,这个时候,佛才说:说法四十九年,没说过一个字!但是,世尊为什么又要讲经说法,讲四十九年呢?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呢?为什么?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难道就可以不做吗?不行!为什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更应当积极的在如梦幻泡影里面度无量众,内心里面无所挂碍,实无众生可度,是这么积极的!佛教是让人家领悟了真理以后,更积极的发挥心性里面的光明;不是领悟了正法以后,逃避现实,做一个消极的人,刚好颠倒!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们要了解,佛法的伟大就是在这个地方。


    [此佛酬答文殊之代问,故呼其名而告之,并及在会大众。文中正显真心,绝诸对待,惟是一真,以明无是非之故,若有是非],若有是见、非是见,怎么样?[则非惟真],就不真了。[十方如来,已证极果之佛,并及大菩萨,有此大字一字,非但二乘绝分,即权教菩萨,亦所不能],权教就是讲缘起,二乘人了。[显是佛及圆顿菩萨境界],圆满顿入、顿悟、契入菩萨境界。[自住三摩地中者]:自觉圣智是出自于《楞伽经》讲的。[即是以自觉圣智,常住于首楞严大定也。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那伽常在定,也就是本性的定,就是常在定的意思。这个[那伽]是大力用之定,像龙啦、象啦,有的翻译是这样子,或者是不来,那伽,这翻译不一定,重要的就是常在定,叫做那伽常在定,常在定就是那伽,那伽就是常在定。无有不定时,用本性的定,二六时中统统在定。[此三摩地,即同前佛告阿难,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之三摩提相同]。三摩就是三昧。[地、提,不过梵音清浊之异耳]。所以,有时候翻译成三摩提,有时候翻译时三摩地。[又此定非同权小,有出有入之定,是以曰自住,即自住本地风光,不假修为造作也]。


    [见与见缘四句,了妄无体]。这个四句,四个字很重要。[了妄无体]就是达妄本空,了解这个妄,妄就包括妄识、妄境、妄执、妄分别、妄起颠倒,这个[妄]包括可多了。妄识无体、妄相无体,妄境无体性、妄法无体性,妄法不是万法,万法其实也是妄,但悟了就是真。所以,这个妄相、妄执、妄分别、妄起颠倒、妄造作,是没有体性。所以,了妄无体,达妄本空,通达一切妄,本自空寂。[佛及大菩萨,住此定中,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这八个字就在告诉你:禅无内外,不可住着内,也不可住着外。(未完)




文章转自 梵音极乐 2019-07-26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经讲解135:即一切物,就是你的见性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