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楞严经讲解129:道场在心不在固定的相状,任何一种状态和时空统统在修行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5-10 10:01 点击 424 次


点击链接同步视频讲解:https://mp.weixin.qq.com/s/Y9ac3nremvCHr3zz3I5FRA



楞严经  十番显见 23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法缘是对生灭来讲的。所以,心所执着的其实也是生跟灭的一个动念,微细的动念。他内心离开了这个生跟灭,无分别性,就是没有自体性,连第六意识的微细刹那,仍然不是如来藏性。外道只能到这个境界,没有办法再上去,误认为这个就是开始。 [如是二字,指上缘声色二尘],[声]就是缘佛陀的说法的音声;[色]是指三十二相,二种外尘。如果是意识心,就是[离尘无分别性]。也就是离外尘,没有永恒存在的分别性。所以,意识心能分别,清净自性也能分别,清净自性它的分别就像镜子一样,你所有影现在如来藏性的生灭、来去、增减,都不动;而这个意识生灭却一直动,一直为外尘所影响,所以,它离尘无自体性。没有外尘,它活不了,就是不存在。外尘会勾引起意识心、执着心、分别心,叫做离尘无自性体;如果是如来藏性,不需要借助外尘,如如不动,就算是外尘影现在他前面,也是万法唯心现量,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所以,生灭意识心是生死的根本,正是我们《楞严经》的重点——舍识要用根。因此我们前面讲的七处征心,方便说了,就是舍识。十番显见最重要的是讲什么?就是用根,舍识用根,是整部《楞严经》重点思想。舍掉生灭意识心,用不生不灭的根性来修行,六祖讲的:悟者刹那间,迷则尘点劫。所以,善用心是真修行人。[乃至二字,超略中间香、味、触、尘,并法处所摄],这个法尘、法缘、法处,就是[半分生尘],换句话说:另外半分就是灭了,生尘是对灭讲的。一下生,忽而生,忽而灭。[而分别之性,亦复都无]。


    [此是六识不缘六尘境界,五俱意亦皆不行],五俱意识就是同时意识,第六意识配合前五识,而起妄执、妄念、妄分别,叫做五俱意。亦皆不行,也都没有作用。[如是则能分别心,与所分别境,悉皆寂然]。在这里要特别注意:这个[寂然]千万不能误认为是本性,这个[寂然]就是只是粗糙的外境不着,不是内心里面见到如如不动的自性,不是这个。所以,悉皆寂然,非指本性,不是指我们的本性,这个要千万小心,这个是陷井。我也没有能缘心,也没有所缘境,说:我这样就是本性,错了!那还有微细的生灭意识心。[故曰:‘都无’]。都是就是在凡夫看起来,好象统统没有分别跟执着;可是在圣人来讲,观察入微的时候,还有微细生灭意识心,还是存在![唯留独头意识],什么叫做独头?独头意识就是不假借外尘,单独起作用的意识心,叫做独头。[缘法处半分灭尘],前面不是讲有生尘吗?这里就是半分灭尘。[因法尘有生灭之分故。非色非空:即内守幽闲,法处灭尘境界]。什么叫做内守幽闲呢?也就是看起来没事;可是,内心里面微细的翻腾,没有觉察。所以,法处灭尘,这个灭尘就是对半分生灭来讲的境界。[已离六尘粗相,故非色;犹有寂静细境,故非空。参禅之士,到此境界,难免被他所误]。意思就是:稍微有一点功夫,就误认为自己就是成就者,错了!那一些微细的烦恼都没有断除,仍然是凡夫,没有觉察,就会落入外道。[又非同色界(四禅天)定,故非色;非同空处(空无边处天)定,故非空。如八定后三定],前面已经讲过了,后面三定就是: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所缘境界相似],[相似]就类似。[不但随尘起灭之见闻],见闻就是动念,起灭是生灭,只要你随这个外尘,在生灭意识心里面动这个见闻觉知。那么,虽然粗的放下,[缘心不行],就算你[即嗅、尝、觉、知,亦复不起,]也不起作用,那是暂时的,粗糙的烦恼没有;但是,[此处犹非真心],还不是如来藏性,[切勿错认]。这个地方就告诉你:我们修行,修到了有一点点小小小小的寂静,千万不要裹足不前;千万不要志得意满;千万不要误认为你是圣者;或者是你是大成就者,开始犯大妄语戒,学佛还是学谦虚一点好。


    [拘舍离等,此云牛舍,乃末伽黎母名,即拘舍离子,六师之一,等余外道。昧为冥谛者:昧即迷昧,不知此境非真,执为冥初主谛]。《大智度论》说,[智论云:‘外道通力,能观八万劫,八万劫外,冥然不知’]。现在的人,不要说八万劫,十年前的事情都忘光光了,什么八万劫?有的人还乱讲,说:他前世是什么……说起来就很可笑!所以,我们喜欢搞神通的人,碰到一个敛财骗色的人,他就会倾家荡产,你也不知道他胡说八道,就深信以为是真的。他一看到你,他就说:哎呀!你前世是什么来转世的;你前世是条狗来转世的,你几辈子以前是我的老婆!就乱讲,胡说八道!可是,有的人就信以为真,所以,佛法不通的时候,他就是很迷茫,很容易受骗,包括失去他的金钱,乃至于失去生命。因为他完全听命于邪魔外道,他没有能力分辨说,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


    有一个外道的通灵,专门唬人,有一次碰到我,他就跟我讲,他说:慧律法师!我说:什么事?你旁边跟了二个阴魂!就是说鬼魂啦。这一般人一听到就吓坏了,我很高兴,我跟那个外道跟他讲说:你叫他们二个跟紧一点!你骗我,我骗谁啊?所以,这个没有正知正见,很容易倾家荡产,在这个社会敛财骗色层出不穷,而且死心塌地的说他是对的。没办法,这个就是福德、因缘不具足。说有个大学生,台湾发生的事情,去看一个邪魔外道的。这个邪魔外道的就跟她讲:你要跟我睡觉,就可以消灾解难,可以度过这个难关!这个读到大学的女学生还没什么头脑,就真的跟他睡了!后来她妈妈发现不对劲,把她抓回来,后来就告上法庭。你看,就这么好骗。所以,现在女众,我要告诉你:如果哪一个告诉你,你是他前世的老婆,你还要跟他睡觉,才能消灾难解,你就跟他讲:免了!没这回事,千万不要上当!我们这样诚心呼吁:大家就是要有正知、要有正见、要有正念,要以佛的知见,千万不要被骗得团团转,倾家荡产还不打紧,还得舍弃生命,还不能得到解脱!如果舍掉生命,能得到正法的解脱,牺牲这个生命还有价值呢;什么统统没有,还不能解脱。


    [谓为冥初;从此觉知初立],从这个地方开始,有这个世性,世间之性。[故名主谛,亦云世性,谓世间众生,由冥初而有此性,即世间本性也。离诸法缘,无分别性者:《正脉》云:‘纵使心之分别都无],加一个[粗的]那么就更清楚了。纵使心之粗的分别念都没有,这样更清楚。也只是[亦但离于粗分别耳],只是暂时离开粗分别,还剩下什么?剩下这个[微细流注],就像这个水微细流注。[固所未觉];没有办法觉悟,醒不过来。[纵使境之色空都尽,亦但离于粗境耳],意思就是:细境还没有断,细境就是我们的习气,生灭意识的微细意识,就是无量亿劫来的习气,还有现在对外尘暂伏。但是,却误认为你已经成就的意识心,就是微细意识心还没有断。[灭尘影事,固不能离]。[固]就是还是。还是没有办法离生灭意识心,没有办法离开微细的第六意识心。[若离诸法尘,半分灭尘之缘,即无分别之性],那么,[与上之离声、色,而无性者,同一例也]。’同一例子。现在讲的是比较深入,所以,[二破能缘之心竟]。这个能缘之心就是半分的生尘、半分的灭尘,粗的已经破;可是,微细的还没有断,他就是在讲这个。


    [午三指各有所还]  [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心性不是指清净自性,是指缘尘分别之心性,千万不能误认为,叫帮清净自性的心性。所以,师父一再强调:这个佛法不是大学教授有办法的;绝对不是学者有办法的。看了二个字都相同,前面讲的心性,这里讲的也是心性,可是,意义完全不同。这个不是圆妙明心,宝明妙性喔,这个绝对不是如来藏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你的心性就是能缘外尘的,那一个分别的心性,不是指如如不动的如来藏性,千万不能错认。


    [此心性,非圆妙明心,宝明妙性,即缘尘分别之心性],缘尘就是能攀缘外尘,分别之心性。这个分别心性意思就是:一直动执着的念头,一直动分别的念头,从来没有停止,是指这个。[亦即上文所谓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切众生就是这样子。[乃随尘生灭,各有所还]。这个正是生死的根本。[分别声者],分别声是,声音现前,意识心就分别了,所以,这个意识心的念头,是从声尘来的。[从声尘来,还之于声];意思就是:从哪里借来的,还给那个地方。你对这个色法执着,这个执着来自于色法,从色法借来的,还给色法,你这个执着无自体性。你这个音声分别,还给音声,咦?没有自体性。从哪里借来的,还到哪里,到最后,你会发现一无所有。从声尘的执着、分别来,回归声尘,你这个执着跟分别意识型态不存在的,叫做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叫做离尘无自体性,就是这个道理。从哪里尘借来的执着、分别,还给那个尘,你这个执着、分别不存在。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如此,从色借来的,还色;从声借来的,还声;从香借来的,还香;各有所还,意识心本自空寂。


    亦即上文所谓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众生为什么会昏扰扰相?就是着境以为实,一直在生灭意识心打转,就成生死的根本。乃随尘生灭,各有所还,生灭意识心,尘有则有,尘无则无;不像如来藏性,尘有也是存在,尘灭还是存在,无关于尘。分别声者,从声尘来,还之于声;[乃至冥谛者,从冥谛来,还之冥谛。如人影相似,从何人来,还随何人而去。有来有去,但是暂住之客,不是常住主人],所以,修学佛道,你要认清楚,什么是生灭意识心;什么是如如不动的如来藏性。先懂得舍识用根,千万不能错用心。意思就是:先找到我们的主人,就能够了解,初发心即成等正觉是什么道理。[故曰:‘云何为主’。初破缘心有还竟]。向哪里借来的,还给人家,你现在什么都没有啊,拿什么来作自己的自主性呢?云何为主就是:生灭意识心本来就是妄,妄执、妄心、妄境。所以,佛陀要叫你观四种如幻的道理,什么叫做四种如幻?一、缘起如幻,二、业相如幻,三、业感如幻,四、业力如幻。为什么统统讲如幻呢?其实都是如来藏性影现出来的唯心现量的境界;而我们在唯心现量显现出来的境界,分大分小,分长分短,分是分非,分善分恶,一直昏扰扰相,而且这众相,却是如来藏性所影现出来的。所以,如来的心性当中,没有分善恶、是非、来去、生灭、增减、大小、长短、方圆,统统如如不动,无所执着。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非相就是万法都是空相,于中不可分别善恶、是非、对错、来去、生灭、增减。为什么?此是幻,彼亦是幻,无一法不是幻,幻无实性,本来就空;如何于幻化不可得的当中,去分别来去、生灭、增减的东西?现在就是要悟到这个,缘起如幻,业相如幻,业感如幻,业力如幻。此世间无一法不是幻,没有一法不是缘起幻化出来的,都是假相。


    [巳二显见性无还(分二)]  [午初阿难求示无还]  [二如来详与显示今初]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阿难说:如果我这个能攀缘外境的生灭意识心,各有来去、生灭、增减,从哪里借来的,还归哪里;作不了主的生灭意识心,这[如来]就是佛陀所说的,妙明元心,这个就是如来藏性,为什么它无还?为什么它没有来跟去呢?惟垂哀愍,为我宣说。[此当机闻说缘心有还,而求示无还也]的境界。[还者归还,如世间之物,从谁借来,还之于谁。若是自己之物,则无可还]。从谁借来,还之于谁,这个[谁]就是外境,从外境借来的执着,也把它回归到、还归到外境,你就会发现:生灭意识心的执着,不可得!譬如说:你执着金银财宝,或者是珍珠项链,你如果是执着这个,这个贪心,从钻石、金项链而来的,把这个执着心还给珍珠项链,咦?这个执着的心并不存在,从谁借来的,还之于谁。若是自己之物,则无可还,如果是你的如来藏性,就没有这个。意思就是:万法都无关于清净自性,只是因为你妄执、妄动、妄念、妄着、妄想,统统叫做[妄]。凡夫的[凡]怎么写呢?中间加一点,那一点,禅宗讲的就是:动念即乖,凡夫就是多了那么一点执着,那么一点就是除不掉。着那么一点点,就会变成凡夫,一点都不行![故问曰:若我能缘心性,如来现说,各有所还,而如来所说妙明元心,云何乃是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初阿难求示无还竟]。


    [午二如来详与显示(分四)] [未初指喻见精切真]  [二许示无还之旨]  [三备彰八相皆还]  [四独显见性无还今初]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佛对阿难说:且汝见我,你现在阿难看到我的见精明元,[元]就是本来的如来藏性。你现在用这个看我,虽然它不是妙精明心,虽然不是我们的真心。但是,它很接近了,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看《表解》31页左边。月喻,月亮的比喻。㈠第一月—乃天上真月—喻无妄真心。就是每一个人的本性;㈡第二月—乃捏目所成—喻带妄见精。捏目所成什么意思?我们正常人的眼睛看这个月亮,这个月亮是真月;喔!月亮在天上!我们怎么样?闲着没事,就把这眼睛稍微的捏一下,再看,咦?天上真月的旁边,怎么会另外一个月亮呢?变成第二个月亮!意识心就是这样,透过无明,多一层的颠倒、妄想、执着,就会变成第二个月亮。我们第八意识就是第二月,它是带少分妄的一个真心。真月是指如来藏性;第二月是指第八意识。再底下就更糟糕了,㈢第三月—,就是影子,乃水中月影—喻分别妄想。分别妄想就是你平常生活所缘的那个色声香味触法,一直昏扰扰相,这个就是第三月。也就是财色名食睡,让你忙得团团转,就是你看到的,是第三个月。我们修行人眼睛一闭,禅坐,色声香味触法放下,不攀缘外境,慢慢慢慢的见到第二月;再有一天慢慢熏习,忽然大悟,就见到了真月!


    看这里,我来比喻一下,对初学佛法的人来讲,这个是非常困难的!月亮在虚空当中,这个真月很圆满。那个比喻作我们的真心、如来藏性。我们无始无明一念妄动,就是把眼睛稍微捏一下,看到旁边第二个月亮,这个就是第八意识。转本有的智慧的光明,变成一念不觉的无明妄动,不过,这个已经接近真月了。第八意识虽然不是真月,第二个月亮,但是,已经接近真月,真的月亮。还有第三个月亮是什么呢?诸位!你们都去踏青、烧肉过,到了晚上,你到只要有水的旁边,你会看天上的月亮映在水池当中。天上的月亮映在水池当中,离月亮太遥远了,如果你跳到水中要去捞那个月亮,捞得到吗?不可能!是的,答对了!意思就是:你一直追逐外境,不懂得回光返照,你是永远没有办法了生脱死的。好!如果我们眼睛有一点毛病,往虚空看,会看到第二个月亮。我们去找,会发现说,咦?第二个月亮不存在;但是,他只要稍微转一点方向,就可以接近真月了!所以,第一个月亮是真月,第二个月亮是真月投影出来的影像;虽然说是一个假相,但是接近,不同于水中的月亮,水中的月亮离这个真月太遥远,如果你跳到水中,你是永远捞不到月亮,也没有办法接近月亮,方向刚好相反,是不是?所以,我们第一个,就是要从带妄显真。就是你第一个重点要先知道,要先知道、看到第二个月亮;因为第二个月亮,已经接近第一个月亮——真月,所以,佛陀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好!看经文,这样来比喻,你就看得懂了。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已经接近第一个月亮,这样意思就完全清楚了。非是月影——第三个月亮,它不是影子。第二个月就是:你一定要找到第八意识的这个见精,它带有少分的妄,但是,接近了真月。这样看起来的话,你要找到真月,就一定要先接按第二个月,慢慢慢慢就会接近真月。就是:如果你懂得这一些生灭的、微细的执着,仍然是第二月,那么,没关系!虽然你有现在的颠倒、妄想、执着;但是,你已经知道在能缘的心下手了。所以,师父为什么一再强调:注意你的起心动念?就是这个道理。贪着于五欲六尘的人,是永远没办法见性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回光返照,虽然他见到的是第二月,就是能缘的这个意识心,虽然还不是真心;可是,已经接近真心了。懂得回光返照的人,他就有希望见到真月。


    [佛欲示无还之旨,先明见性,切近真心,且就阿难日用之见,分明指示,故曰:且汝现前见我之时,此见即是八识精明之体,元者本也];就是你看我的时候,其实带有真心,就是这个意思。你现在看,你阿难看,就是第八意识同时存在精时之体,只是你不悟而已!是这个含义。[故出其名曰:见精明元。即二根本中真本,识精元明是也。体即第八识见分,映在六根门头]:就是如如不动的心性,它会起作用。[在眼曰见精。在耳曰闻精;在鼻曰嗅精;在舌曰尝精;在身曰觉精;在意曰知精],这个眼、耳、鼻、舌、身、意,没有一处不是本来面目,只是你不悟。[本具精明之体],你要开采这个精明之体,记得!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见性;就见到了精明之体。如果我也懂得歇即是菩提;如果你也懂得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个精明之体就显现。[而有了境之用,但体受妄熏],这个妄熏就是妄执、妄分别、妄境,这个[妄]包括三种层次。


    就是受到这三股强大的虚妄熏习,所以,一直没办法觉悟。但是,我们如来藏性这个体,受到妄执、妄分别、妄境的熏习,[而有二种颠倒,见妄未除,精明尚欠于妙,故曰:虽非妙精明心]。这虽非妙精明心,就是告诉你:已经接近了,没关系,再继续用功![虽非二字暂抑之。而喻中,随即扬其切近于真,如捏目所见]。这个捏目是表法,比喻动念,就是无明,动到无明的这个微细的念头,就是捏目。如捏目所见[之第二月],就是多一层执着、多一层非别。[虽非真月,而与真月原无别体,但多一捏而已,放手即真];这句就告诉你:歇即是菩提,放下,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课,不是说我今天来到大殿早课、晚课,在家居士在家做一个钟头、二个钟头的念佛持咒,就代表你出去可以跟人家大声的对骂。知道吧!真正的修行人是在大殿佛堂修行;去菜市场买菜也是修行;与人相处,也是修行,很多不知道,道场在心,不在固定的相状。如果你今天说:我来拜佛!好!没错。在这里大殿拜佛,那你出去呢?那你出去,佛在哪里?你要在这里才有佛,在这里大殿,佛才来接引,那你如果死在外面呢?谁来接引你?佛在心中。所以,真正修行人是:任何一种状态,任何一种时空,统统在修行。对人有礼貌,就是一种修行;口不出恶言,就是一种修行;到菜市场买菜,你看到千差万别的人模人样,那个就在警惕,这个就是在修行;你在你的公司行号看到众生相,这个就是在修行。要切记!说:佛在心中,听起来很简单。


    有一个女居士,来到这里,有一点狂妄。来这个大殿,我就跟女居士说:居士,居士!你去拜佛。这个女居士她懂一点皮毛,她就说:佛在心中。我就问她:心在哪里?所以,半桶子(半吊子)的,她就不懂得佛法,听到人家讲:佛在心中,人家继续再问,她就回答不出来了!有一个女居士,挂一条念珠,我看她佛法也不是懂很多。来到这里:师父!你们有没有《金刚经》?我说:有啊!我说:居士,你平常做什么?她说:(台语)阮(我)是修道人,阮(我)都诵《金刚经》。然后,我就问她说:你是修道人,道在何处?哑口无言,stop!她就两个眼睛这样(发直),还自己挂一条念珠。我一直叮咛说,印光大师讲:在家居士不要戴一条念珠,你老是讲不听。戴念珠表僧相啊!她也不懂,也没有人劝她,她就认为:诵诵经,这就是道,叫做修行!她不懂佛法,所以,没办法了!因此我们要了解,修行可不是那么简单!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都不一定搞得通!所以,做人要谦虚一点,尤其是咱们修行人,更应当谦冲自牧,人家就说:哎呀,某某法师,你很有修行。我们应当这样回答:哎呀,惭愧!说:你今年贵庚?六十。说:你出家几年?出家人要这样回答:虚度四十。虚度就是:我空白的过了四十年,这听起来,对方也很舒服。不过你讲这句话,不是为了别人的赞叹而讲的。不能套用这种模式,变成喜欢别人再赞叹你一遍,这样子又是荣誉心、名利心在作崇。是由你肺腑之言,真的要谦虚,是这样子的,不是希望别人再赞叹一下。


    [非同水中月影,与真月有虚实之殊,天渊之隔]。不同于水中这个月影,跟真月有虚有实的差别,所以是天渊之隔。[以第一月,喻纯真无妄之妙精明心;第二月喻见精明元;水中月影,喻缘尘分别之识心。佛欲令人舍彼妄识,取此见精],加几个字更清楚,这一句话是很重要的,佛欲令人舍彼生灭妄识心,取此不生灭见精,[为本修因也]。本修因,它的重点就是:你修行下手处要对,你一定要保持如如不动,不取于心,才是真修行人。


    [问:阿难求索真心,佛何不指与纯真无妄之心,而乃指此带妄之见精耶?]为什么要带少许的妄来开示呢?干脆就讲真心啊![答:纯真之心,唯佛独证,等觉菩萨,犹有一分无明未破,真尚未纯,而况位居凡、小,离此凭何指示乎?譬如指矿说金],矿就是山中有矿,矿提炼就是纯金。[求金之人,若舍于矿,岂有真金可求]?这个矿还没有去掉污垢、冶炼以前,真金显现不出来。我们凡夫也是这样,没有经过一番修行,佛性显现不出来。[十番正示,二见翻显],二见就是真见跟妄见。[如销矿成金],就是你一定要放下妄见,妄见就是生灭意识心,你才能见到真见,就是你才有纯金可得,用心性修行。[其金一纯,则光明焕发矣!从上诸祖,皆本佛意,多于六根门头,接引学人,竖臂擎拳,一棒一喝,无非欲令学人,亲向自身中,识取本来面目。慎勿因此有虽非妙精明句,遂疑见精,以为全妄],见精就是说:带有少妄的第八意识,认为那个是妄,[不敢认取也。初指喻见精切真竟]。把第八意识少量的妄除掉,就是见精,不需要疑惑,就是!第八意识直下无妄,就是真心。


    [未二许示无还之旨]  [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你应当好好的听,现在要开示你,哪一种情形是没有来去的。 [首句诫听,下乃许示。无所还地者:即本元妙明心地;前阿难所云:‘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既圆满,则无来无去,常住不动,安有所还?是为无所还地。二许示无还之旨竟]。


    [未三备彰八相皆还]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士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标号一;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暗,标号二;户牖之隙,则复见通,标号三;墙宇之间,则复观壅,标号四;分别之处,则复见缘,标号五;顽虚之中,遍是空性,标号六;郁士孛之象,则纡昏尘,标号七;澄霁敛氛,又观清净,标号八。在[一]写明,这一段是讲明;第二段是讲[暗];第三段是讲[通];第四段是讲[塞];第五段是讲[异],不同叫做异;第六段是讲[同];第七段是讲[浊];第八段是讲[清];一跟二一对,叫做明、暗一对;三跟四是一对,叫做通、塞一对;五跟六,异跟同是一对;七跟八,浊跟清是一对。


    我们慢慢简单解释,消文释义一下。阿难!此大讲堂,这个大讲堂是比喻妙明圆心,不动不变的本体,就是如来藏性的意思。这个如来藏性,随着因缘,它会显现不同的假相。好!这个大讲堂就是比喻如来藏性。师父来解释一下: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这个大讲堂,窗户、门一打开,哇!内外通达,东方的太阳升起来,是指白天;日轮升起来,则全部的讲堂,皆有明曜,讲堂不变,就是变成很亮了!中夜黑月,云雾晦瞑,中夜就是半夜,就是我们讲的子丑寅卯那个子,子夜。印度分白月跟黑月,白月就是有光的月亮,那么,黑月的话就是完全看不到月亮。因为这个云雾聚集在一起,它掩蔽了这个虚空,晦暝,云跟雾一团结,月亮看不到了,则复现昏暗之象。昏是暗的开始,我们讲:黄昏,黄昏,就是接近什么?接近暗夜,黄昏嘛是不是?昏者暗之始,暗者昏之极。所以,第一个跟第二个,叫做明、暗一对,一对一对的来讨论。


    第三段叫做户牖之隙,则复见通,[隙]就是空隙;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壅]就是塞。意思就是:门跟窗户一打开,你就看到通,里跟外没有阻碍,通。可是,这个围墙,墙宇之间,也就是四围叫做墙,四边把它围起来这个叫做墙,这大家都知道,城墙,城墙,四面都是墙,是吧!那么,四边的屋檐叫做宇,房屋的顶外向外延伸的部分,我们知道屋檐是滴水的地方。下雨的时候,就会沿着屋檐滴下来,所以,这个四檐就是四边的屋檐,叫做宇。这个时候,围墙一围起来,内外就彼此不通了;内外彼此不通,它就会壅塞、阻塞。记住!回归到前面:通、塞一对,前面是大讲堂,大讲堂不变。也就是一下明,一下又暗,你一下光明,一下又看到暗。一下又通,一下又塞。


    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诸位,这个第六句把它调换,[顽虚]要调到[空性]底下,这一句应该是:空性之中,遍是顽虚。分别之处,则复见缘。分别,能见的这个分别,这是山,这是石头。分别,眼前所分别之境。譬如说:山、地、林、泉等等,则复见缘,这个[见缘]中间加几个字更清楚,见什么呢?见[外在之尘]缘,这样加四个字,你就看得懂了。眼睛分别之处,能见到种种的山、林、地、泉,[泉]就是水泉,外在的尘缘。诸位!这个就是差别相了,差别叫做异,前面刚刚我们所讲的,叫做异相。那么,有相同之相,相同之相当然就是虚空了,所以叫做空性之中,遍是顽虚,顽虚就是没有生命的,意思就是:没有智慧的。顽虚就是说:它就是我们看的虚空,顽虚就是虚空。这个[空性]不是指缘起性空那个空性,是说:虚空没有差别之相,所以,空性就是同,共同性叫做空性。所以,虚空有共同的性,不是像山、地、林、泉,它有差别,虚空是同一相,虚空是同相,山、地、林、泉是差别相,这二句在讲差别相还有同相,差别相就是异相。可是,你看了异相、同相,大讲堂一样,大讲堂就是如如不动啊!


    第七叫做郁士孛之象,则纡昏尘,这个是浊,这个刚好颠倒过来。这一句是:昏尘之象,则纡郁士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做[郁]?就是地气屯积;什么叫做[士孛]?就是更大,飞沙走石,灰沙飞扬叫做士孛。这个郁,第一个[郁]字是气,屯积这些气。这个[纡]是环绕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昏]当然就是昏暗、昏沉,种种的灰尘,为什么有这些浊相呢?这些昏暗的灰尘现象是怎么来的呢?则纡郁士孛,是来自于地气的屯积,就这么样,灰沙飞扬。意思就是说:这一些昏暗现象,是这些地气屯积,还有飞沙走石,围绕的种种现象。地气屯积围绕起来;还有灰沙飞扬把它围绕起来,这个[纡]就是围绕,就会变成昏暗。所以,昏暗的现象,就是浊象,就是地气的屯积和灰沙飞扬。澄霁敛氛,又观清净,澄霁本来的意思叫做雨后天晴。下雨以后天气放晴,把所有的灰尘都收敛了,叫做敛氛。万里苍苍,一色清净,所以,又观清净之相,是这个意思。八句就是:明、暗;通、塞;异、同;浊、清,它在强调什么?强调如来藏性不变,但是可以随种种的因缘显现明相,大讲堂不变,可以显现明相;可以显现暗相;可以显现通相;可以显现塞相;可以显现异相;可以显现同相;可以显现浊相;可以显现清相,这些八相虽然不同;但是,没有妨碍大讲堂。(未完)




(文章转自  梵音视频  2019-07-19)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经讲解129:道场在心不在固定的相状,任何一种状态和时空统统在修行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