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楞严讲解105:凡夫见相为实;圣人见相为虚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4-30 13:15 点击 337 次


点击链接同步视频讲解:https://mp.weixin.qq.com/s/xCqS3NxKiugJJeBEpvK_Tg




楞严经 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49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好!218页,第6. 破计心在中间,我们今天要讲到破所执七处皆非,也就是方便说七处征心,要讲一个段落,明天把圆瑛法师的《楞严经讲义》带来,还有那一本《表解》。


    第6.破计心在中间。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这个一般没有注解,或者是文言文,自己来看相当辛苦的,会看不懂。好!我们看注释。


     “法王子”:法王之子,以佛为法王,菩萨为佛之真子,那么,这个真子他的重点在哪儿呢?他的重点在发菩提心,说:发菩提心即成等正觉。因此,我们念念,为佛的真子,不可以忘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时时刻刻想要利益众生;时时刻刻想要帮忙众生。所以,菩萨为佛的真子,菩萨怎么来?就是发菩提心来的,我们不能说只有行善,而忘失了菩提心,这是不行的!行善最多只能生天,发菩提心才能成佛。所以称为法王子。“实相”:是真实之相。诸法真实之相乃一相,这个一相就叫做性相一如,讲性,毕竟空;讲相,万德庄严,无相无不相,所以,性相一如就是实相。非二相,非种种相,因为相当体即空。乃至非有相,亦非无相。非有相就是说:不能讲它有相,因为它是缘起的、是空性的,它只是短暂,生灭无常、幻灭的东西,乃至非有相。亦非无相,也不能说它是无相,因为缘起它就是存在;真心它就是存在,真心是有体的。所以,你站在本体界来讲,不能讲有相;站在缘起的角度来讲,不能讲无相。此为一真之相。


    好!修学佛道;把笔放下来,修学佛道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次第性,然后,会归到现前当下一念。你要修学佛道,你一定要了解,什么叫做彻底的否定?也就是你看任何的相,都知道它当体即空。所以,第一个步骤,要先彻底的否定,就是你的内心不可以执着任何的相,这是第一个步骤,叫做彻底否定。第二个步骤,叫做彻底肯定,也就是我们真心是有体的,存在这一颗清净心、般若的智慧心,它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我们没有开展出来而已,一直存在的。第三个步骤,彻底否定、彻底肯定以后,回归当下这一念,回归当下这一念。为什么要回归当下这一念呢?因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三心不可得都在指什么?都在指根碰到尘所产生的妄识,而妄识本身就是空。所以,空是空掉妄执,虚妄的执着、虚妄的分别、虚妄的颠倒,不是连真心都空掉;连真心都空掉,我们怎么能成佛呢?


    所以,转识成智,不是转第八意识成为大圆镜智,而是把第八意识的染污;所谓染污叫做阿赖耶,把染污转成净,叫做转识成智;但是,也没有东西可以转。所以,彻底否定,再彻底肯定这一颗真心的存在,就是般若的智慧心,再回归到当下,因为没办法讨论!所以,当下也不对,为什么?诸法毕竟空,性相本一如,哪来当下?但是,只有这样能够形容性相一如。所以,简单讲:什么叫做开悟?念念正知,念念正见,念念正观,念念寂灭,念念慈悲,念念喜舍,能于一切体了解诸法空无自性,能够进入寂静的状态,也能够起大用,在见闻觉知里面,起佛性的大用。所以,当我们一个人大彻大悟的时候,见体,见到我们无生的本体的时候,般若心即现,所有的六根,统统是佛性的作用,所以就会依体起用,依体起用。因此,念念不迷,念念觉知,念念正知、正见、正观;所以,毗婆舍那叫做内观。因此,在《华严》里面讲:一观一切观,其实,佛法就是把复杂的人生跟宇宙回归到非常单纯的心性。


    说一句实在话的:不懂佛法的人,搞世间法会很辛苦,一个音乐、一个艺术、一个雕刻、一个书法,就要学几十年,要画画几十年才能成就。佛法更难,画不出来、写不出来、拿不出来,今天我发考试卷给你,一加一等于多少?你写得出来,一加一等于二,你绝对写得出来。如果我告诉你这个题目说:什么是智慧?麻烦你画一下,把你们每一个人心中的智慧画出来,你画得出来吗?没办法!所以,这个唯证相应的东西,只有内证的人才能够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一定要想办法;没有办法还是要想办法,亲近善知识,好好的念佛、好好的参!为什么?我们有智慧,你要想办法。


    有一只老鼠,它很聪明,它听到这个狗声的时候,狗在叫的时候:汪汪!狗叫声的时候,这一只老鼠它就会跑出来,它知道狗不会吃它。可是,一听到这个猫的声音呢?喵!这一只老鼠马上很聪明躲起来!有一次,突然听见这个“汪汪!”狗在叫的声音,这一只老鼠就跑出来了,跑出来,跑到这个洞口外面,一下子就被猫抓住了,然后,这一只老鼠就问,以颤抖的声音就问这一只猫,说:你怎么会学狗叫呢?啊?这一只猫跟这一只老鼠讲:现在是什么时代了?不懂得二国语言,怎么混啊?要有二种语言,要想办法要抓住,这一只猫!是不是?所以说:我们修行也是这样,要想办法开智慧,要想办法。


    好了!实相者乃是非有相,亦非无相,此为一真之相。“心不在内,亦不在外”:阿难在此又引世尊之言,其实未真了其义,只是口头禅,攀缘附会。“内无所见,外不相知”:若说心在身内,则于身内又一无所见;若说心在身外,则又会落得身心不相知的结局,与事实相违。220页,“内无知故,在内不成”:因为这个心对身内毫无所知,因为看不到五脏六腑。则说心在身内便不能成立。“身心相知,在外非义”:身心若能相知,则说心在身外是不合道理的。所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现在身心既能相知,再加上对身内又一无所见,以这两个条件来推论,可见此心当在中间。


    义贯:“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曾“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大菩萨)“谈”诸法“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若说心在身内却对身“内”一“无所见,”若说心在身“外”则会落得身心“不相知”的结果;以心对身“内”一“无”所“知故,”则言心“在”身“内”便“不”能“成”立;而以“身心”现前确能“相知”,则说心“在”身“外非”合“义”理;而“今”以身心既能“相知故,”又“复”对自身“内无”所“见”,因此心非在身内,也不在身外,所以,阿难自己揣测,说:故心“当在中间”。


    诠论:此处的“心在中间”跟第三计的“潜在根里”的中间,有所不同。第三计中虽然并未明白讲出“中间”二个字,而其义即同于中间,不过也有点倾向“身内”的变体。也就是变相。在此之前,阿难已上穷碧落下黄泉,到处为他的心找个定居之处,可是仍找不到,所以,由天找到地,统统找不到!于是还是回到再度攀附佛言,想要成其“中间”之论。然这个“中间”之论并不真实确定,因为被佛一破斥,他马上又改口修正(转计)。详如下文。


    经文:【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这一段比较简单。


    注释:“中必不迷”:“迷”,就是迷失方所,也就是不知何处,没有一定之处所。此言,你既然说你的心在中间,既然是中间,则一定不是没有一个方所。“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中间到底在哪儿?“推”,就是推测,推论。你现在所推论的“中间”,现今在哪儿呢?“为复在处?为当在身”:是在身外的某一处,还是在身上?“若在身者,在边非中”:“边”,就是皮肤上,皮肤是身体的最“外边”。此言,如果是在身体上的话,则在皮肤边上,就不能称为中间。因为它是在皮肤啊!“在中同内”:若说是在身体中,如果说心在身体当中,就与在“身内”相同,也就是,必须能先见到自己内身的腑脏。“若在处者”:如果说这个心是在身外某一处所的话。“为有所表?为无所表?”:“表”,就是表示,也就是以东、西、南、北等三十二方位,这个三十二方位是细分,我们大家都知道,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东东南、东东北、西西南、西西北。。。再细细分,也就是把每一个角度再继续平分就是了。


    我们东、南、西、北,以九十度:东、南、西、北,对不对?我们四十五度出去,就是东北角;四十五度下来,就是东南角,那么,再细分,就是东东南,或者是西西北;再继续分,西边,朝西边的北边,西西北,就更细的分,等等三十二方位来加以标示。“有所表”,也可以表示,可以标指的,也就是,有一定的方位。“为无所表?”:还是无法表示、标指的?也就是还是没有一个定所,没有一个定所,可以标指的呢?到底能表达的方位?还是不能表达呢?“无表同无”:“无表”,也就是无所表。“同无”,也就是无处所相同。如果这个身外之处,是没有办法以方位来表示的,也就是没有处所相同,如是则不能说心是在身外的某一处。“表则无定”:“表”,就是有所表,可以用方位来表示的。“无定”,则变成没有一定的标示。“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譬如有人以方位来标示某物的所在,若把它标成中间,从东方看来的时候,它变成在西方。“表体既混”:“表”,就是能表的方位。“体”,就是所表的物体。“混”,就是混乱不一。此言,能表的方位,与所表的物体,既然混乱不一。“心应杂乱”:这个心所在之处所,就会变得很乱,不知到底是哪一个方位,因此其表示便变成了“无定”处。


    义贯:“佛言:汝”既“言”心是在“中间,”既是“中”间,则“必不”是“迷”失方所,不知其所在,亦“非无”一定之“所在。今汝”所“推”断之“中”间,此“中”间“何为在?”也就是(为在何处?)A、“为复在”身外的某一“处”呢?  B、“为当在”你“身”上?以下分论之,先论B项,“若”是“在”你“身”上“者”,则有以下两种情形:一、若是“在”你皮肤“边”上的话,那就“非”可说是在“中”间;二、若是“在”你身“中”的话,则“同”前面所破的身“内”是一样的,应该能见自身,自内身。(所以,若说心是在皮肤上,或在身内都不能成立;因此这B项所陈述的:这“中间”是在你身上,便不能成立。)


    接着,A、“若”这中间是“在”身外的某一“处者”,则有两种情形: a、此身外之处“为有所表”(可以用方位来表示)呢? b、抑“为无所表”(无法以方位来表示)呢?仍然先讨论b项,若此身外之处为“无”法以方位来“表”示者,则“同”于“无”方位一样,(既无方位,便无处所;若无处所,怎么还能说这中间是在身外的某一处呢?因此,此身外的某一处,若“无所表”,则不能说是“中间”。)


    其次论a这一项:若此身外之处为可以方位来“表”者,“则”成“无”一“定”之方位;“何以故?”例“如”有“人以”方位来“表”示某物所在之处所,若所“表”之方位“为中时”,从“东”方“看”来,此中方“则”成为“西”方;若在“南观”,则此中央的方位便成了北方,则此中方便“成北”方,如是,能“表”的方位与所表的物“体”之处所“既混”乱不一,则此“心”所在之处所“应”也变成“杂乱”莫辨,不知那一个方位才是对的,无法确定,意思就是东看成西,南观变成北了。到底这个中间。。。就没有办法确定了。所标示的方位既然没有办法确定,故说“表则无定”;若表则无定,则同于无表。(因此,A项的假设,若说这“中间”是在身外的某一处,不管此处是可以方位表示,还是不可以方位表示,都不能成立,因此说这中间是在身外的某一处是错的。综上所论,既然这中间若是在身上、或在身外某处都不能成立,则总而言之,你所说的“心在中间”不能成立的。)


    诠论:佛在此处说,例如有人以方位来表示某物的处所,若将此物标为中方,则从东看来成西,从南看来成北方。的确不错,譬如我国自古即自称为“中国”,因为自认是居于世界的中央称为“中华”。亦然,为华夏居中之义;但从近世西方帝国主义看来,我们就变成“远东”了!(附及,“远东”一词乃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全球为其殖民地或势力范围。底下,即殖民地或者是势力的范围,所标定的战略方位之词,所以从彼等看来,波斯、伊拉克等国那一地区,是他们帝国战略的“近东”,以离他们较近故;而中国、韩国、日本,则成为“远东”,以离他们较远故——您看,风水轮流转,中国乃神州上国,竟然变成“偏远”的“未开发国家”了!是故中、日、韩、泰等国人不应自称是“远东人”、“远东国家”,因为那是帝国主义者取的、作为侵略目标的鄙夷之词。“鄙夷”就是卑视、就是瞧不起,“夷”就是蛮荒之地,没有开化叫做夷,“鄙夷”就是轻视的意思。就像中国人也不应自称自己是支那,“支那人”,或者是China man一样的,后者为英美人对华人的鄙夷之词。前者则为日本帝国主义者为了设立“大东亚共荣圈”而发动对华侵略的战争前对华人的鄙夷之称,因为那个时候他们不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国家,而只是一个地区,不宜称为“中国”,所以改称“支那”,以便他日受日本皇国的统治;近世有我人设立佛学院,还把它称为“支那内学院”,实在不晓事。)实在是不懂事的意思。


    每一个国家它都是这样子的,风水轮流转的,像韩国,也被我们中国人统治过、也被日本人打过。像我们中国也很惨的,在元朝就有蒙古大帝国占掠,北京七百年前,忽必烈就建立在北京,定都在北京。换句话说:北京现在是首都,七百年前是谁统治的?就是蒙古人忽必烈统治的;满清,清朝也是外族统治的,外族统治的,也就是满族统治的;我们今天自己称为汉人,是从哪儿开始算呢?从汉武帝,汉武帝国势强盛,所以,我们后代称我们自己是汉人,知道吧!所以,历史它就是打来打去的!是不是?占领来,占领去的。现在中国势力强大了,是不是?我们汉人又恢复统治。不过,现在好了,现在比较讲民主了,五、六十个民族生活在一起了,都生活在一起。所以,这个和谐、和平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菩萨的观念,菩萨的观念就是和谐;菩萨的观念就是和平。因此,我们台湾差一点被日本永久的占领,所以,我们老一辈的都讲日文,说他们日据时代的时候,管得非常的严格,可以说是夜不闭户,没有人敢偷东西。以前叫警察叫做大人,大人(台语),我听老一辈的讲;不晓得真的假的,说以前老一辈的经过派出所,都要站在派出所的前面,然后,向派出所。。。(师父做一鞠躬动作)经过派出所都要这样喔,看到警察都很尊敬的;我们现在看到警察就不一样了,完全不一样了!所以,那个时候,日本人管台湾的时候,是夜不闭户,晚上不必关门的,没有人敢偷东西,偷东西,把你的手砍断,谁敢偷东西啊!是不是?


    好,底下,好了,再看一下,又,大英帝国的国势如日中天的时候,设定地球的东西经,即以伦敦的格林威治为全球的中央,而定之为零度,说从此往东为东经,往西为西经。然而格林威治在我们看来是如假包换的“西方”。乃知佛真一切智人,佛语不虚,佛智照见一切众生的虚妄,皆以我见、我执为中心,而判断一切法,《楞伽经》所谓“自心妄想见”是也。


    经文:【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注释:“我所说中,非此二种”:我所说的中间,不是身上或身外某一处这两种。“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以眼根以及色尘为缘,则能生眼识。大乘唯识言眼识须九缘具足方能生起:根、境、空、明、作意,作意就是动念、分别依就是第六意识、染净依,依就是依靠的依,第七意识、种子依、根本依。种子就是根本,根本依就是第八意识。“眼有分别”:眼根有分别的功能。“色尘无知”:而色尘则属于不能觉知的无情物。“识生其中,则为心在”:“其中”,根尘相接之中。因此我的心识生于根尘相接之中,那就是我的心之所在。


    义贯:“阿难言:我所说”的“中”间,并“非”指世尊刚才所说的“此”身上、身外之处这“二种”,乃“如世尊”昔时所“言:”以“眼”根以及“色”尘“为缘”,则能“生于眼识”,因“眼”根“有分别”之功能,而“色尘”则属“无知”觉功能之无情物,因此我的心“识生”于“其中”(根尘相接之中),此“则为”我的“心”所“在”之处。


    诠论:阿难在此计开始的“心在中间”之论,所根据的,是性宗的无上法:“心不在内、亦不在外”,乃属于诸法实相之法。但是阿难只是从这文字上表面去攀缘附会,而推论:既不在内,又不在外,当在中间——想当然耳。就一定是这样子。这“中间”之论被破之后,马上改口,重新申明或界定他所说的中间,并非是在身上或身外之处,而是超越这两处的,比较特殊的中间,这个中间非他,还是依据世尊所说的话,所以是有根据的,不是我阿难自己信口乱说的,这“中间”就是在于世尊您自己说的:“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这点您怎能否认呢?我所说的中间,就是指这个:眼识生于根尘相接中间。


    阿难所犯的错误在于:其一、前面明明是根据性宗之理,而推论出他的“中间”之论;现在一转身,马上改口跳到以前以相宗为依据来推理,脑筋实在动得很快,如果不是左右逢源,也真是狡兔三窟。如此于所根据的理论彷徨不定,也就是显示其论证之微弱不可恃,这是阿难在此论理的错误之一。其二、事实上,世尊在往昔开示唯识法相时所说的“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这一句话,其意义完全不是阿难所想像的那样。此句之义理是说:“若眼根有外色为缘,这样便能令眼识于心中生起,而令我们能分别了知外尘。”所以阿难完全错解佛义,因此更作错误的推论。其三、阿难说:“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这是错的,因为眼根也是色法,所以眼根并不能分别,眼识才能分别,违犯了“根识不分”的过错。其四、佛在问阿难的是他的“心”何在,而阿难在此一直在找的却是“眼识”;眼识虽然也是心的功能之一,但却不是真心——阿难一直在找的,都是六识妄心。


    经文:【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心之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我先解释一下,说:你的心如果在根尘之中,那么,这个心,我问你:这个心的体性,为复兼二?是二个——根跟尘同时存在吗?为不兼二?或者是二个不同时存在?如果二个同时存在,若兼二者,那么,一个有知,一个无知,物体杂乱,物非体知:物不是像心体能够知,成敌两立,物是物,心是心,云何为中?一个是无生命,一个是有生命的。好!兼二不成;如果兼二;兼二不成,就是反过来说不兼二了,兼二不成就是不兼二了。非知不知,这个“非”要用二次:非知非不知,也就是:不能讲它是有知的心;也不能讲是不知的物,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既不是知的心,也不是无知的物,即无实体性,所以就没有体性。中何为相?意思就是:你立什么为界相?中间这个界,是用什么来定夺?


     注释:“此心之体,为复兼二”:“兼二”,是兼有根与尘二者。此言,这个心的体,是兼有根与尘(有情与无情)两者吗?“物体杂乱”:“物”,就是外物。“体”,就是心体。外物与心体(有知与无知)相杂混乱。“物非体知”:外物并非心体,所以不能觉知。“成敌两立”:“敌”,就是敌对。“立”,就是对立。心与物即成敌对而两相对立。“云何为中”:既然是两相对立之物,怎能和合?又怎能说心体是在这种互相对立的两物之中? “兼二不成”:也就是“不兼二”,不兼根尘二者。“非知不知”:非属于有知,非属于不知。此言,如果这个心体不兼根尘二者,这个心体便成为既非属于“根”之有知,也不属于“尘”之无知。“中何为相”:“相”,就是相状、行相。若心无体性(既然没有“有情性”,也没有“无情性”),则你所说的中间,是怎么样的相状呢?总要讲出所以然嘛,你讲中,中到底是什么?长得怎么样叫做中呢?阿难说不出所以然,所以,只好讲中了。


    义贯:“佛言:汝心若在根尘”相接“之中”,则“此心之体,为复兼”有“二”者之性?“为不兼”有“二”者之性呢?“若”你的心是“兼”有根与尘“二者”的有情与无情性,则外“物”与心“体”便形成有知与无知相“杂”混“乱”,因为一个有知,一个无知,就乱了!而且外“物”并“非”心“体”,所以不能如心之有“知”,如是则心与物“成”为“敌”对而“两”相对“立”,如是两相对立之物,怎能和合互容?又“云何”能说心“为”在此对立混乱“中”生?(未完)


    楞严经 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50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其次,若说心体“兼二不成”,(也就是不兼根尘二者之性),则此心便成为“非”属根之有“知”,也“不”属尘之无“知”,如是,你的心“即”落于“无”任何“体性”,意思就是说:(既非有知,亦非无知;既非有情,亦非无情。)那到底为什么呢?则你所谓的“中”是以“何为相”?相就是:你以何为界限呢?中,当然要讲出一个所以然啊,要讲出一个相状啊!


    经文:【“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是故应知”:心体“当在”根尘“中间,无有是处”,是不能成立的。诠论:不论说此心是兼有根尘二者之性(兼二),还是不兼二者之性(不兼二),也就是说:根尘不同时存在。阿难都没有办法界定出其心之体性以及相、用,既然心之体性不可得,因此说“心”在根尘中间生,便不能成立。以上便结束了第六处,“计心在根尘中间”。以下为最后一处:第七处。阿难全部找完了,七处就是破妄识非处,找了七个地方,统统找不到!


     7.破计心无所在。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则我无着,名为心不?”】口气统统放软了,反正由佛来定夺,自己也没什么意见,因为他也讲不出所以然,每讲一处,都被佛所破,到最后只好听佛的了,则无所着,名为心不?所以,身段放软一点比较好,不要太硬;态度太硬,人家就会批评。


    注释:“法轮”:以佛所说之法能摧辗无明烦恼,所以以轮为法之比喻。“觉知分别心性”:也就是六识妄心,以六识缘取前五识,而分别五尘落谢的影子,所以《圆觉经》称之为“六尘缘影”,本经则斥为“虚妄相想”,全无实体。234页,“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六识妄心,随境生灭,本无实体,本自无生,是故于一切处求之,而不可得;因此言不在内、也不在外、不在中间,正是显示大乘无相实相之义。 “着”,就是染着。佛义为:此心纵然虚妄,然其对于一切,实不染着,诸法究竟清净之相,实不为一时妄心之所改变。如是性相,称之为心。“则我无着,名为心不?”:“无着”,阿难所说的无着,与诸法实相之无着,意义大不相同。阿难之意为:没有着落。因为从上面以来,阿难一路找他的心的处所,都不被印可,现在已被逼得无路可走,无处可找,所以觉得“下不着村,上不巴店”,毫无着落,空空洞洞的,有点落寞之感,不知如何是好,正如黄蘗大师所说的“无栖泊处”,这种四处落空之状,阿难把它当作是“一切无着”。不知妄心本无体,这妄心就是妄识,就是我们现在的执着意识、分别意识、颠倒妄想心,其实本来是不存在的。本来我们有正知、正见、正念、如如不动的心性,但是,我们用不出来。


    什么叫做凡?凡夫,这个“凡”怎么写?中间多一点,就是多一点点的执着心;多一点点的分别心;多一点点妄心,就是凡夫。圣人,圣人无心,没有执着,相既然是妄,着就不对了,着一个虚妄的东西。是不是?所以,佛法很伟大,当你找到了自己的心的时候,你开始享受了真正的生命!人家说:师父!您为什么要出家?很简单啊!我为了幸福、为了快乐!是不是?所以,我要出家修行。而我们没有找到真心,你就没有幸福、快乐可言,因为我们不知道妄相本空,在刹那生刹那灭,不知道我们会变化的东西,会变化的东西。因此,我们也了解,开悟,禅的这个心,跟学历是无关的;跟语言、文字也是无关的。是不是?


    前几天有一个知名的大学,怎么样?他以前住的那个房间,退出来以后,去重复的刻了一支钥匙;后来搬进去一个美女,他自己身上有钥匙,就怎么样?就去开门,去跟人家强暴了!所以,你看看!书读那么多,一碰到那个,失去理性,还是知名的大学呢,我们在这里还不能讲呢!所以,我们要了解说,解脱跟学历无关的,学历是后天的知识、语言、文字、观念,统统装满了头脑;没有错,知识就是力量,但是,知识不能解脱啊,但是,如果当你大彻悟、解脱的时候,知识就会跟本性联合起来。权实二智,所以说:二谛融通三昧印,如是无量功德海,真谛跟俗谛。是不是?当你证到诸法本空,你什么都学,譬如说:你学网路,网路可以度众生;你学电脑,电脑可以度众生;你学画画,画画可以度众生;你学毛笔,毛笔可以度众生。为什么?因为那个从真空所影现出来的,统统是你心体的东西。所以,大彻大悟,没有一处不是他的家,没有一处不是他解脱的地方。而众生不是,众生是看什么着什么。因此,有时候,学历愈高的愈难度,因为妄心愈重,我执、法执的力道愈大,愈困难!


    所以,我们今天讲的这个佛法,无关于语言,无关于文字,也无关于学历;但是,跟什么有关呢?跟善根有关;跟慧根、佛根、菜根,跟这个根有关的。在座诸位!你坐在底下,没有佛根、慧根、菜根、善根,没有办法坐在底下,那不可能!玩的东西那么多!所以,进来学佛的人,暂时用不到,可以用到佛根、善根等等;就是用不到海尼根(酒名),暂时用不到海尼根,他们就是要海尼根,我们就是不要海尼根。是不是?因此,诸位不简单,师父赞叹大家的,真的不简单的!你以为坐在底下这样听经闻法,是非常非常非常困难的机缘。诸位想听,刚好碰到师父想讲,又身体还行,因缘才具足的。这一次是麦老师一直接到电话,一直拜托,《楞严经》的启教因缘是阿难;这一次讲《楞严经》,是麦老师一直拜托师父,说接到很多很多的电话,不讲好像会抓去枪毙,(师笑)没办法了,不得不讲!不过,这也是好事!是不是?所以,我要上台演讲的时候,总是有一个正念:总比躺在那边生病好啊!与其躺在那边生病,不如上台讲经。是不是?所以,与其说师父来成就大家,不如说我也感谢大家,这样的慈悲来听经闻法。是不是?要不然的话,大家都没有根的话,这讲经就会剩下二个人,一个是师父,一个就是准备关门的,没有人来听。所以,可以证明,在座底下都是非常有善根的,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大彻大悟跟善根有关系、跟佛根有关系;跟语言、文字、学历完全扯不上关系。当然,知识分子来学佛就更好了,将来他转识成智以后,爆发出来的力道就大,他就可以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是不是?所以,有权,有权力的人,叫做power,有一部片子叫做seapower翻译成中文叫做海权,海上的权力,sea power;sea food 就是海产,sea power叫做海权,海上的权力,譬如说: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啦,这个以前几世纪都是他们的天下,打遍天下无敌手,他们海权太强了!所以,我们要了解,如果一个有钱人,money是不是?很多;或者是power,很有权力的人来学佛,佛教要兴盛就很快了,因为他能力够嘛!譬如说:他是一个领导,他来学佛,这个力道就大,他一句话可以影响千千万万的众生啊!像师父呢?平凡的出家人,不是一个领导,只是一个吃三餐,在佛门得过且过,也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就是做一个很平凡的出家人,很平凡的出家人。所以说,如果说:哪一个领导、哪一个有钱人来学佛,这个力道就大!而师父没办法,我没有钱啊,又没有地位,只是很平凡。所以,我做我该做的工作,尽我的能力;毕竟我们出生的地方,是云林县四湖乡林厝村,师父出生的地方,是一个小农村,小农村,靠近台西的港口,海港,所以,那边都是养蚵人家,你看我有点像蚵仔脸,圆圆的,我就是三岁在那边长大的。所以,我只是一个很不起眼的一个小村庄林厝村出世的,所以,没有钱,no money ,no power,没有钱,也没有权,所以,只能尽一点心力,做佛教出家人该做的工作。所以,要看我们出家、在家团结一致,为了正法,拥护正法,义无反顾,这是我们佛弟子该做的工作,今天不做,佛教明天就会后悔,正法重现,人人有责!是不是?


    底下,不知妄心本无体,只是目前被逼得无处可寻,但他还是在认此妄心为有一个实体,只是目前暂时找不到一个地方安置它而已。这种“没有户籍”,没有落脚处的无奈状态,阿难把它称为“无着”。义贯:“阿难白佛言:世尊,我”在“昔”日“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一起“共转法轮”时,“常言:”一切众生“觉知分别”六尘之“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于“一切”处“无”所住“着”,念念生灭者,“名之为心”,依此而言,“则我”现在觉得于任何处皆毫“无着”落,此可得“名为”我的“心”之性相“不?”


    诠论:有些习禅之人常好言:“我的心无所在、无所不在,”好像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了,而究其实,常只是心未决定、乃至尚未明了,而想达到“双脱”的目的,所造就的一个口头禅,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兹破斥如下:一、心无所在——如果你的心无所在,即同无心;而实不然。若无心,即不再起贪嗔痴,也不能造恶,更不能造善,乃至也不能发心学佛、修道、证道。因为心无所在,无心嘛!所以说你的心无所在,是不能成立的。二、心无所不在——如果你的心无所不在,则到处都可以碰到你的心,而实不然;所以说你的心无所不在,是不能成立的。三、心无所在、也无所不在——这更不成:因“无所在”与“无所不在”是两相对立的,既然“无所在”就不可能同时也“无所不在”;因此说“无所在”又“无所不在”是自相矛盾的。所以不得言你的心既“无所在”又“无所不在”。


    又,这在因明学中称为“双亦”,是一种诡辩术,企图双脱其过:你若否定我的“无所在”,则我还有个“无所不在”,反之亦然。反正讲来讲去他都有道理;诸位!佛法不是辩,是解脱,常常有的学佛不深的,动不动要找人辩论,诸位!真正大悟的人,心是寂灭的,佛法不是靠辩论的。有的居士稍微懂一点点,到处都要找人辩论,他还举个例子,他说:玄奘大师,他以前也是辩论啊!我说:你弄错了!玄奘大师是找外道辩论,不是找佛教,不能弄错方向了!你是修顿教还是渐教,各人修各人的。渐教,譬如说:唯识学,它有修证的次第;顿教,它是最上乘的,不立任何知见的,不立一相、一知、一见,统统不立,一法不立,对不对?连一法都不立,怎么讨论呢?渐教可以慢慢讨论修证次第的断证,达到最究竟圆满。所以,八大宗派,每一宗都有它时空的背景、它依据的经典、演化的过程,不要把最上乘的,硬要塞到那个渐教的东西来解释。曾经有人来问,说:师父!听说您顿悟?我说:喔!你过奖。师父!那您证几果?这完全是外行人问的话。顿悟,即心就是佛,没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是次第性的东西啊!所以,就问的人就知道,他根本就是外行的人。渐教的人,老是要找人家辩论,达摩祖师最上乘的东西,心法,佛陀最上乘,离开语言、文字、观念的东西。对不对?一悟即入如来地,哪有东西可以讨论?连讨论都不行,怎么能够辩呢?


    所以,我们要了解,真正悟的人,他有宗教的道德观念的;有相当宗教的涵养的,不是一天到晚要找人家辩论。记得!大悟的人,没有输赢的观念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大彻大悟的人,哪里有输跟赢呢?只有凡夫才有输跟赢的观念;大彻大悟的人,哪里有得跟失的观念呢?只有凡夫才有得跟失的观念。是不是?所以,我们要了解,顿教就好好的了解顿;渐教就好好的讲经说法、修证次第。是不是?因此佛讲的:法亦顿亦渐,看根器,在《楞伽经》讲得很清楚了,大慧菩萨说:世尊!法是顿,抑或是渐?世尊单刀直入的回答:法亦顿亦渐,看根器。这讲得很清楚了!所以,佛弟子动不动,懂那么一点皮毛,老是要找人家辩论;你为什么不跟外道辩论呢?把他引进佛门呢?对不对?不要相宗来为难性宗;性宗来为难相宗,这个成什么体统呢?净土来为难这个华严;或者净土来为难禅宗,这样不好的!每一宗派的经论,都有它的历史渊源、都有它的经论的依据,我们应当给予尊重、给予祝福嘛,佛教徒要炮口一致对外嘛!是不是?哪有对内的!好好笑!It's funny.


    第四、心非无所在、非无所不在——这也是双脱的诡辩术,因明学中称为“双非”,其实这只是“双亦”的变体,其原理与技巧则与“双亦”是一样的。总之,习禅贵实修,不在言说,诸位!这个要画双红线,这个就是修行人应当有的宗教道德涵养,不是一天到晚徒逞口舌,分出个输赢;分出个大小、对错;除非对方是恶知见。底下说:若只是在言说中逞能,充其量只是戏论,这一句讲得实在是太好!枉费此生得遇禅法的大好机会。记得!修行是为了解脱,不是为了强辩,讲话讲得烦恼,你佛法学得再深也没有用!


    经文:【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着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有不着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着?”】注释:“觉知分别心性”:能觉知、分别的心性。“俱无在者”:俱无所在,意思是指不在内、外、两间等处所。“世间虚空,水、陆、飞行”:“世间”指山河大地等。“虚空”,世间的虚空界。世间之山河大地并其虚空,也就是指众生的依报,也就是无情界。“水”,是指水中生存的水族类。“陆”,是指陆上行走之众生。“飞行”,指于空中飞行的禽类。这些便是指众生的正报,也就是有情界,亦即有情界。


     “诸所物象,名为一切”:“诸所”,就是这一切。“物”,就是指有情物、有生物。“象”,是指无情界。“一切”,一切法。依唯识百法,则一切法包括世间、出世间,色、心二法,也就是有情、无情一切法。此句言,这一些所有的有情界以及无情界,有命无命的都包括在内,才能称为世间的一切法。“汝不着者,为在?为无?”:“在”,有心体存在吗?“无”,没有心体存在。而你所说的一切不着,是指你仍然有心体存在,而不着这一切?还是指你并没有心体存在,所以不着这一切?


    “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如果你连心体都没有,讲不着,根本就是多余的!就像一个人没有钱,穷人,说:我不贪财!那一点意义都没有,你连钱财都没有,贪什么?所以,我们了解,没有这个心体,就等同龟毛兔角,哪里有“不着”这个名词呢?“无”,若无心体存在。“龟毛”,乌龟的毛,乌龟本来无毛,龟毛一词,但有其名,并无其实之义;也可作为“纯是自心妄想”之义。“兔角”,其义同龟毛,在佛经中常与龟毛并举。此句言,如果你的心体是无,则你的心就变成了跟龟毛、兔角一样,有名无实,本无所有,怎么还能说甚么着不着一切呢?——既然没有心体,你用甚么来着它呢?“有不着者,不可名无”:如果还有个能不着一切处,就是还有心体存在,便不可称为一切无着。


    诸位!你这个体悟不深,我举个例子,有不着者,不可名无,譬如说:有一个人睡觉,正在睡觉的时候,睡觉的时候,然后,旁边的问他说:某某人!你睡着了吗?然后,他回答说:我已经睡着了!你这样体会得出来吗?“我已经睡着了”,那有没有睡着?这样就是还没睡着啊!对不对?有一个不着,就是怎么样?就是有可着。对不对?“我睡着了啦,不要叫我!”这样就是还没睡着,好!懂得意思吧! “无相则无,非无则相”:若你的心是完全没有任何体相,则你的心便成一无所有;若非一无所有,则还是有体相。“相有则在,云何无着?”:若心仍有体相,则心便是还存在的;既然存在,如何能不着一切呢?


    义贯:“佛告阿难:汝言”你的能“觉知、分别”一切法的“心性俱无”所“在者”;然则“世间”之山河大地并其“虚空”等无情界(依报),以及“水”中游之鱼类、“陆”上走之人类、畜生类、空中“飞行”之鸟类(以及各处的三恶道类)等等有情的正报,是“诸所”有有情“物”以及无情“象”,总“名为”世间“一切”法;而“汝”所言之“不着”一切“者,为”是有心体存“在,为无”心体存在呢?若言并“无”有心体存在,“则”你的心便“同于龟毛、兔角”,但有其名,并无其实,实无所有;汝心既无一物,“云何”还能说着与“不着?”(根本没有东西,用甚么东西去着?)反过来,若“有”个能“不着”一切处“者”,就是还有个心体存在,便“不可名”之为“无”着。又,心若完全空“无”体“相,则”此心便成一“无”所有,此心便不存在了;此心若“非”变成一个“无”所有,“则”一定还有个体“相”存在,体“相”既“有”,体相既然有,“则”它一定有个所“在”(一定存在某个地方,既然一定有个所在之处),你“云何”能说“无着”一切呢?


     经文:【“是故应知:‘一切无着,名觉知心’,无有是处。”】义贯:(佛言:)“是故应知”你所说的你于“一切”处“无着”,即“名”之为你的“觉”了能“知”之“心”之行相,如是立论“无有是处”,不得成立。240页,诠论:这是七处征心的第七处,也是最高潮的地方。在此,阿难虽败露出他论证以及思惟的缺点,但须要知道这缺点并不是阿难一个人的(其实,如前所说,阿难只是依于本愿,为了护持正法以及护持众生,而作如是示现);事实上现今末法时期,许多人习禅就常落入这种缺失;不了佛义,堕于口头禅,口头禅就是对修证、解脱没有帮助,甚至也常有因为不解佛义而堕于断灭恶见、恶取空的。尤其是这一句:“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无智之人若依文解义,便有落断灭空之虞。又,佛称“无所着等正觉”,这个“无所着”与前面的“无所着”之义又不同。


    所以,佛经很难,他需要善知识,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字统统一样;可是,在哪一个段落,它的解释又有差别,又有差别。因此,自己看大藏经,或者看这个经典,实在是很难着手!单单一个“常”,有时候讲常,有时候讲无常,有时候讲非常非无常,有时候讲空,有时候讲有,有时候讲非空非有,有时候又讲亦空亦有,对一个初学佛法的人来讲,实在是困惑不已!因为众生的思惟,他只是一直线的,对不对?你告诉他:一加一等于二,他会;你问他:一从哪里来?他一下子悟不出来!因为他设一个点;佛陀说:设立一个点就错;设立一个我就错;设立一个时间、空间的交会点就错!它妄,本身就是妄,为什么叫做妄?照见五蕴皆空。设立一个我,有这个我,就有我所;设立一个点,就产生线,点线面;像zero,设立一个X轴、Y轴、Z轴,三度空间就跑出来。三度空间从哪里来?妄本无处所啊,从自己内心里面定位、假设出来,为了方便种种的时空所产生的名相,所以,安排种种的假相,然后,我们误以为那个假相的名相是真实的,我们误认为一是真实的东西。


    因此,我们从小学的演练,1+1=2,2+2=4,2x3=6,2x4=8等等,到9x9=81,背得滚瓜烂熟。这个统统叫做符号、统统叫做观念。当他从小奠定以后,碰到了佛法,佛陀说:一非一,一加一不等于二,一下子无法接受:一加一怎么不等于二呢?佛陀说:一不存在。我们观念以后,又强化它,又变成执着它,然后,领了一张毕业证书,这一张毕业证书,而这张毕业证书代表什么?代表他可以生存,学生之道易,学死之道难,学习如何生存,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学生之道易;学死之道难,要学习如何来面对死亡,这个就很困难了,这个就非常困难了!因此,我们读书。。。读到领了那一张毕业证书:我可以活下来了,我可以过好日子了!他的好日子就是:钱多赚一点,有一部轿车,讨个好老婆,生几个儿子,星期天的时候,车子一开,出去外面走一走,回来,走一走再回来,万法还是回归原点;玩一玩,出国玩一玩回来,还是回归原点啊!因此,我们晓得,这个原点也是你假设的啊!


    所以,佛法它难就是难在这个地方,诸法如幻,定位就错;你不定位,没办法讲;讲了以后,又落入观念,你用意识心来听佛法,我怎么讲,你都会变成观念。这个就是佛在《楞伽经》讲的:你以生灭心来听经闻法,所有的涅槃,就统统是生灭的。我们要了解,“涅槃”二个字是用在小乘,小乘只有讲涅槃,小乘从来不讲真如;小乘也没有讲第一义谛;小乘也没有讲如来藏;这些如来藏、一真法界、真如、实相,这个统统是大乘佛教在讲的,小乘只有讲一个名词,叫做涅槃,四阿含就是讲一个名词,叫做涅槃。所以,你到泰国去,你讲真如,人家听不懂你在讲什么。你讲:我要跟你讲如来藏。泰国的比丘,哪听过如来藏这个名词啊?法师!我跟你讲一真法界。泰国的比丘,哪里听过一真法界?你跟他讲“涅槃”,他就知道,小乘只有这个名词,就只有这个名词。因此,我们要了解,大小乘不同、时空的不同,字虽然一样;可是,诠释的角度不一样。因此,我们要了解,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唯有明眼人,能够剖析出它的微妙差异之处。否则你看文字都一样啊:无所着、无常、常、空、有,都一样!所以,自己看经典,就会碰到瓶颈,整个脑筋里面,被转得团团转,不知所云。


     底下,佛之无所着,是于一切法皆不贪着之义。然凡夫之人则于一切处贪着一切法,所以是处处计着,所以妄想不断;诸位!处处计着,圣凡的差别点,今天要跟你讲,转凡成圣的关键在哪里?关键在哪里?凡夫见相为实;圣人见相为虚,一个实,一个虚,你见到这个相为实,你就会着、就会拥有,认为我所拥有的房地产、汽车、洋房大楼、妻儿、丈夫,你认为你拥有一切,你见相为实,你认为这个是实在的,存在世间,这个是硬碰硬,这个明明是桌子啊,你不能说没有啊!佛陀说:这桌子是生灭的;汽车、娇妻、美妾是生灭、是缘起的、是缘灭的、是不实在的。圣人见到什么?圣人见相为虚,他知道那个是虚妄、缘起缘灭的。


     诸位!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见相为实,就处处计着,痛苦就一定会跟着而来,不知道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我们来到这个世间,真正的,从来没有拥有过任何东西;你认为拥有的东西,那是因为你计着那是实在的东西,我们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跟空间,我们一定会死亡,会消失在这个宇宙当中,是不可否定的,毫无疑问的!所以,我们今天所有的执着,都没有意义;可是,我们又要面对现实,所以,佛法就是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所以,凡夫见相,圣人见体,就是这个道理。处处计着,所以妄想不断;以妄想不断,所以颠倒不正。


    复次,阿难在本经初,表示他要学三昧,世尊为甚么不直接就教他三昧就好,为甚么这样一步一步紧迫钉人为难他呢?须要知道这一步步紧迫钉人,就是一层一层的破他的妄想,然后一步步让他放弃贪爱执着。


    诸位!修行,一悟一切悟,如果你这几个字参得出来,三藏十二部经典可以盖起来,就是什么?放弃贪爱、执着。诸位!这六个字你做得到,三藏十二部经典不用看,就是放下贪爱、执着。首先破他的凡夫妄想(凡情计着——心在身内),这是一切众生最根本的计着,以有此计着,所以“执身为我、为我所有、我为彼所”,所以,众生都是占领、占有。因此流浪生死不断、不舍,累劫不得解脱。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然一切凡夫把这个“心在身内”的观念,当作是不可否认的、无可置疑的、视为当然的“事实”,所以坚固难破。


    其次的第二处,是破外道计心在身外,第三处(心潜在根内)以及第四处(心能内外对)都是破阿难自己的妄想计着。而第五处、第六处、以及第七处(未完)






(文章转自  梵音视频  2019-06-19)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讲解105:凡夫见相为实;圣人见相为虚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