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楞严讲解95:如果为了让别人赞叹而修行,你就是生死的凡夫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4-27 11:45 点击 341 次


点击链接同步视频讲解:https://mp.weixin.qq.com/s/isvoDETcyfzSnxMXF_u81Q


楞严经 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29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底下【寅初教以直心应征】直接回答。【二双征能见能爱   三征诘心目所在四所执七处咸非今初】诸位看左边,经文:【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研”就是求。你今天阿难欲求无上的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就是回答我,酬我所问,就是应当回应我所问的问题。十方如来,就是无论哪一尊佛成道,同一道故;这个同一道,就是统统明心见性,用不生不灭的心性修行,没有一尊佛,说不开悟可以成佛的;没有一尊佛,说不见性可以成佛的,没有!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心言,言就是心之声叫做言,心灵的音声叫做语言。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永无委曲相就是:这样才不会走冤枉的路,委曲相就是冤枉路、绕弯子;直心是道场。


     88页,【此文是佛,欲斥其缘心虚妄,】为什么?境现前,就会勾引出我们的妄心,所以,能缘的心,其实是虚妄的。【故先勉以直心酬答。】【研者求也,谓汝今有欲研求,无上菩提之道,必须真实发明,自己本具,不动摇不生灭之根性,则无上菩提,斯可希冀。】这样才有希望,“希冀”就是希望。


    【发即开发,明即悟明,性即六根中性,】六根中的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亦即如来藏性;此性为楞严定体,】所以,楞严定体以什么为出发点?以明心见性为出发点,明本心,见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为出发点。所以,没有明心见性的人,决定没有办法体悟楞严大定,没有办法!所以,此性为楞严定体,【若真发明,即开圆解;】为什么用一个“圆”?“圆”就是圆满,这个才是圆满的智慧。【圆解不开,圆行不起,则圆定不证,圆满菩提之极果,安望其得成哉?】怎么可能希望成就呢?所以,第一个要怎么样?要大开圆解;你圆解不开,你就没有办法圆行。


    那么,这一句的意思,如果用不生不灭的心性来解释就是这样,说:这个不生不灭的楞严大定的定体,如果你真的发明了,就是开了不生不灭心性的圆满之解。有了不生不灭的心性的解;如果你不开,就没有办法起不生不灭圆满之行;这个圆满之行不起,就不可能得到圆满不生不灭的大定;这个圆满大定如果没办法证,当然就没有办法圆满菩提之极果。所以,要菩提圆满的极果,就必须开圆解。所以,开圆解要起圆行,才能得圆定,才能得极果。连第一个开圆解,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连最基本的明心见性都没有,那你就不可能成佛了!【此即如来密示定之最初方便也。】


    【又真实发明,根中妙性,不动摇,不生灭,具足如来藏。发明,即微密观照,开解照了。此性为天然定体,即奢摩他;】这奢摩他也是一种定,翻译成中文叫做止,停止的止,就是止息烦恼。【蹑解起行,一门深入,即三摩;】三摩翻译成中文叫做观。所以,依解起行,一门深入,就得到三摩,观就是开慧,开智慧。【定慧均等,中中流入,即禅那。】禅那就是止观双运,智慧均等。所以,【三定不出一心,如果上根利智,观见如来胜相,不于所见,分别染净,而于能见,得个消息,不认妄识为心,则狂心顿歇,歇即菩提矣!】这一段要画双红线。


    我再讲一遍:如果上根利智,根器利的人,观见如来三十二相,知道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要以什么见如来呢?要离一切相,可以见如来。不于所见,不于所见就是境界,不对境界产生任何的分别心,了知境是妄。不于所见就是境界,不对境界产生染或者是净,连净的念头都不可有。净就是:譬如说你做一切善,净,譬如说:你持戒清净,还不能加上说:我持戒清净!来傲视别人;染就不用说了,染不可做,净也不可着。所以,分别染净,就是只要你对境界落入观念;染净就是观念,也就是所讲的善恶、是非、好坏。而于能见,注意喔!能见的心,就在这个同时,得个消息。能见是意识心;但是,记得!这个意识心,同时放下的那一念,就是真心,还不离当处,不离当下,不再认妄识为心,则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什么叫众生?就是停不下来,要把自己搞得很忙;要把自己弄得很辛苦!成佛有什么好处?就是什么都享受,英国人也是享受下午茶,我看那个伦敦,这下午茶,这英国人最享受的,时间一到下午,你到伦敦去看,大街小巷都是下午茶。而且英国人把全世界各国的茶都收集,看你要喝什么茶?他们的消费,大概是高雄的二倍,喝个下午茶,与朋友聊聊天啊怎么样;在台湾,也有一些人是这样的习惯。好!如果你有佛法的话,喝下午茶没关系啊,享受这个下午茶;但是,记得用真心喝,知道喝茶是妄,所有的感受都是妄。所以,世尊告诉我们:千万不要作为感官的奴隶,感官是生命中的严重的错觉!在《佛遗教三经》里面讲:万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千万不要相信你自己,万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因为你把持不住自己。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是执着、妄识在作用,就是感受、这个觉受在作用。


    譬如说:我们吃东西,这个好吃、这个不好吃,所以,佛陀在《楞严经》里面讲:我们已经把本性疲乏了,疲乏了,碰到了舌头,好吃、不好吃,分别心立判,然后,强烈的执着,已经忘了我们有一个如如不动的真心,真心疲乏了、疲惫,就等于睡觉麻痹了!我们现在也是一样啊,眼睛看一切境界,已经麻痹了,清净心睡着了,每天无时无刻不用这个意识心在作用,统统不用真心,为什么?看得到、摸得到比较快啊!


    你看看那个电视报导,美国每年都在卖什么?有一种大厂商,卖什么呢?卖这个新娘的礼服,打一折,也就是说:一百块剩下十块;要一千块的美金,就剩下一百块。然后,一、二天前,人家就会去店面这样一直排队;但是,到了当天早上要开门的时候,门一开;因为要穿这个新娘的礼服都是小姐,这门一开的时候,冲进去那一刹那,黑人的新娘、白人的新娘,统统变成老娘!完全没有威仪,什么女孩子的矜持、含蓄,哪还管得着?冲啊!哪里捡到便宜的,就是一件一件的......我看了:喔!没办法了!所以,我们就知道,唉!众生相就是这样子了。因此,我们很能理解众生用妄心,用妄心。所以,我们能够听到佛法,就要用真心。所以,而于能见,得个消息,不认妄识为心,则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应当直心,酬我所问者:佛以阿难,见相思惟,分染分净,于依他起性,】依他起就是缘起法。【更起遍计执性,】遍计执就是严重的偏执,就是严重的错觉!为什么?要用现在的语言,你才听得懂,于依他起性,更起遍计执性,这个明明只是缘起法,空无自性的,因缘凑合的;可是,我们认为有一种东西可以执着,因此,就扭曲了我们的真心,就用那个偏执的、顽固的意识型态、个性在处理事情。【全同凡夫情见,正属生死根本,】生死根本。【故勉以应当直心酬答,欲令舍遍计执,而取圆成实也。】所以,我们应当舍掉对生命上的一种错觉,应当用正觉,圆成实就是正知正见正觉。简单讲就是:不要在缘起法里面迷失。


    【直心者:不隐讳,无虚假;直心正念真如,又直心是道场。故擧十方如来,皆同一道为证;一道:即直心之道,故曰出离生死,皆以直心。】换句话说:我们修学佛道,就不能虚伪、不能装模作样,你如果因为让别人赞叹而修行,你也是生死的凡夫。真正修行人,不须要让你看到;也不须要张扬;也不须要广告,因为他是真的发菩提心,是为了生死的,不是搞名搞利,打广告的,因为他要出离生死啊!


    【心直则言直,言者心之声也,】心灵的声音发出来就是语言。【心言直为直因,依因感果,因果相符,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所以,修行放掉虚伪,能减少冤枉路、委曲路。【以发心为始,究竟为终,】究竟就是成佛。【中间经历诸位,皆中中流入,不着二边,】二边就是空、有。【故永无委曲相,即是直果。设或因地不真,难免果遭纡曲。】这个“纡曲”就是弯,我们很多修行人,没碰到大善知识,所以,就会走了很长的冤枉路,有的已经走了五年;有的已经走了十年;有的已经走了二十年,还是继续走冤枉路。  【初教以直心应征竟。】【寅二双征能见能爱】


    经文:【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啊!我现在问你:当你发心出家,看到世尊三十二相庄严相,你看看,将何所见?是什么为能见?所见,其实在问能见。你看到如来;这个“所见”不是境喔,是问能见的心。看到如来三十二相是所见,看起来好像是在问如来,你是不是看到外面的境界?其实,将何所见,重要的要回光返照,就是要注意那个之见、真见。谁为爱乐?是谁产生了贪爱如来的三十二相的心?是谁呢?你用什么看?是谁能产生爱乐的心?


    【此处双征,能见能爱,即是如来,要审出阿难,以何者所以能见?是谁能生爱乐?】要换现在人:就是我了!这刚好是错觉,定位就错!世尊说:我不存在。耶稣基督说:我不属于这个世间。其实,这个都是了解无我的精神。【审查既定,方可施破。所见二字,不可作色尘解。】色尘就是外境。【良以凡迷取舍,】凡夫迷了,有取舍心,【多皆颠倒,】佥,这个念佥qiān,“佥”就是都,【佥以肉眼为能见,】佛陀后面就有讲了:如果肉眼可以见,这个人刚刚死的时候,肉眼没有坏,怎么不能见呢?所以,能见是心不是肉眼。所以,佥以肉眼为能见,“佥”就是一般都认为。【爱乐为真心,】我欢喜的那一颗心,就是真实的心,所以,一般都是认为:没有错啊!我确实看到如来,就是现在这个心啊!【观下阿难答处自知。】


    【此中将何者所以能见,是要阿难认真见;】真见就是真心之见,要真心之见,心就不动摇;妄见,心就动摇。所以,真妄全在一念;生死全在一念之间;解脱与烦恼,也全在一念之间;性识之别,也是一念之间,看你悟不悟?迷悟一念间;生死一念间;都在一念间。【谁为能生爱乐,是要阿难明妄心,】非真心之见。是要阿难明妄心,底下加五个字:非真心之见,你了解你那个是妄心的见,不是真心的见;真心的见,心如如不动;妄心的见,心有增减。【可惜阿难,不能领会。】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90页,【阿难被佛一审即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用我的心啊,还有用我的眼睛啊!阿难的意思就是说:明明没有错啊!世尊!您为什么还要问呢?一般众生都是这样子了。【此二句心目浑答,】“浑”就是不清楚,心跟目答得不清楚。【下三句分解。】【由目观见如来胜相,此分明认见属眼;】不知道见不属眼。


    【心生爱乐,此分明认识为心,】把这个妄识认为是真心,所以,这个叫做认识为心,如果这个“识”,前面加一个妄识的“妄”,就更清楚了;“心”的前面加一个“真”,那么,整句就更清楚了,此分明认妄识为真心。全同......跟一般的凡夫迷惑颠倒一样,【全同凡迷颠倒,】【遗真取妄。】遗失了我们的真心,却执着了妄,取这个妄。【劾验取舍已定,】“劾验”就是查证所触犯的罪刑,叫做劾验。简单讲就是论人过失,劾验就是勘验已定、取舍已定了,知道阿难是用错心了!【下文如来破识显根,】“根”就是根性,不生灭的根性。破那个生灭的妄识,显不生不灭的根性,叫做破识显根。【一卷半之文,皆以此三句为张本。】“张本”就是根本,就是由这里开展出来的,由这三句开展出来的。


    【故我发心,愿舍生死者:因见相爱乐,发心出家,愿舍生死。其志愿可谓不错,而不知能爱之心,正生死本;】正是生死根本,要加二个字:正“是”生死“根”本。所以,连贪爱如来三十二相,都是生死的根本;连贪爱如来的庄严相,发心出家,也不是真心。【即下文二种根本中之妄本,以攀缘心为自性者。】诸位!攀缘心就是一切众生都是如此,以那个能缘的心,刹那生,刹那灭;刹那增,刹那减,所以,我们会有情绪的作用,就是因为攀缘心,我们活得痛苦的时候,会哭泣;我们受到委屈的时候,会哭泣;我们受到严重病苦的时候,会哭泣;我们烦恼重的时候,会哭泣,正因为我们不了解业力、果报,和现前攀缘的意识心在作用。


    所以,认了就是你的,如果你要能够了解,因缘果报没有冤枉的,而且事实你就是要去接受的时候,你就会变成很勇敢的人。你不需要掉眼泪,你可以把眼泪化作大爱;你不需要哭泣,你把哭泣化作勇气。你不要有挫折感,你把挫折当作是一种经验,转化成心灵的本钱、智慧的本钱:我有这样可怕的经验,我就可以警告自己!像我现在,只要电话铃......拿起来:我这里是台北地方法院......然后我就说:哼!放下去。铃......我就知道,第一个观念就是:又是诈骗集团!接起来,我这里是交通部......又放下去,铃......接起来,有经验了,就知道说这个就是诈骗集团。


    所以,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你不要认为痛苦没有好处;其实,痛苦是有很大的好处,因为它让你的心灵成长,一个人不经过痛苦的洗礼,是不可能成佛的!在世间人来讲,众生愈伤他的心,是愈不好,他愈难过,心如刀割;在修学佛道的人来讲,知道成长的痛苦当中,要掉很多的眼泪;要哭泣;要经过痛苦的洗礼,种种的创伤、挫折,因为,记得!当我们要爬上金字塔的顶端,最顶端的时候,要奋力一爬,爬一阶的时候,会喘,呼~~~再爬一阶,呼~~~会喘,为什么?痛苦就像这样子,每一次的痛苦,就往上再推进,每一次的痛苦,就往上要推进,再推进一层。但是,这个是指有智慧、想成就佛道的人吃的苦;世间人吃的苦没什么意义了,世间人就是生好几个,生到卫生局去找他!有一对原住民的,生孩子很辛苦、很痛苦,生几个?生九个,他爸爸一个月才赚三万多,生到卫生局去找他结扎,严重吧!卫生局不找他,他还继续生啊!所以,世间人生了九个,吃了很多的辛苦,有没有意义?是不是?


    所以,学佛,你有般若智慧,你今天所有吃的苦,别人、众生给你的逆境,记得要感谢他,因为所有的痛苦,都是可贵的经验。你一定要转念头,愈侮辱你的人、愈让你痛苦的人,你愈要感谢他,因为他让你成长,没有经过这样子,不可能成就。风平浪静,训练不出良好的水手;大风大浪、大苦磨练出来的人,是绝对有相当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的;再来,他的心就不会晃动。如果从小就是温室里面成长的小花,他没有办法经过大风大浪,马上就摧折了,风一吹,倒了;雨一打,死掉了,因为他没有经过境界的考验。所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这里跟大家要互相勉励,这是观念的问题。


    底下,【又根识难分,】根跟识很难分辨,根就是不生不灭清净自性;识是分别心、执着心、颠倒妄想心。为什么根识难分呢?因为全在一念,看你动什么念?所以,它很难分!而且它很难分,就是因为它很微细,一般我们烦恼会冲得很快、执着会冲得很快,所以,当我们碰到逆境,一下子就是起烦恼,已经起习惯烦恼了,习惯烦恼了。当一个人养成习惯的时候,就改不过来,所以,修行很难!像我妈,还有那个伯婆,我回去林厝寮,那个伯婆年岁大了,然后,我走过去,她就说:阿囝啊!阿囝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小孩子,吃饭!叫我吃饭了。好!第二次再走过去,说:阿囝啊!你吃饭了没有?问第二次,这样还不到几分钟,就叫你四次,叫四次吃饭:哎呀!去吃饭啊!师妈,她坐在那边也是,信徒来,我妈妈就是这样,很热诚:吃饭啊!然后,人家走过去的时候:师父!您不叫那个居士去吃饭吗?我说:有!已经有讲过了!等一下又走过去:去吃饭啊!再叫第四次的时候,那要相当的定力才有办法,一个吃饭叫了四次,four time后面加s,我有时候叫得实在是不耐烦的时候:好了啦!师妈!吃饭叫四次了,可以了!像我,很简单,信徒来到厨房的时候,我只有叫一次:大居士!吃饭!他如果说:不用!我就不会再叫了,不吃是你的事啊,我一定不会叫第二次的,因为直心是道场,第一义谛就不会落入第二义谛,因为我有诚心叫你吃饭,你不来,饿肚子你的事情!师妈就说:有时候是人家客气啊,多叫几次!多叫几次就会像那个......


    我看了一个连续剧,那个纣王,这个酒池肉林,就是说池子都是酒,划着船,到处都可以舀酒起来喝;肉林就是那个树吊那个肉,哪里都是吊肉,走到哪里,割一下就起来吃,他演那个纣王,台湾的连续剧,将近差不多三十年前的连续剧。人家外面在征乱,纣王正在享受,然后,那大臣来就:启奏大王!大王因为正在享受:退下去,退下去,退下去!手一比,退下去,就是他正在享受,没有时间听这个大臣在禀报。因为前面在战争,快亡国了!等一下那个忠臣又来:启奏大王!然后他就:退下去!第二次来,然后,因为十万火急,前面在战争,你后面在享受?后面一个忠臣再进来:启奏大王!那个纣王就觉得:烦~~~手切了四、五下,烦烦烦~~~意思就是:你很烦,你很烦!这三十年前看的连续剧,到现在我都记得:喔!原来烦的意思要用这样表达,烦烦烦~~~(师父做手切动作,众笑)那我知道了,现在有时候来问太多,烦烦烦~~~(未完)




楞严经 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30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烦烦烦~~~(师父做手切动作,众笑)那我知道了,现在有时候来问太多,烦烦烦~~~要震动四、五次,烦烦烦~~~(笑)他就静下来了。原来是这样子,手势。所以,我们了解,根识难分,全在一念之间。


    【凡愚莫辩。目中能见之性,即是菩提真本,亦即奢摩他体,在阿难日用中,放光动地。阿难终日承渠恩力,】恩力,那就是主人,本性,承本性的恩力。【不知这个就是主人翁,就是真心,而反认见属目,】认为我们的眼睛是属于这个意识心,认见属目,认为我们的意识心跟眼睛就是一体的,认为妄识是属于眼睛,弄错方向了!所以,【终取爱乐为心。此即迷真认妄,执妄为真矣!】这个就是迷真心认妄心,执妄为真矣,执妄心为真心。【二双征能见能爱竟。】这样“竟”知道了吧!就是这一个段落讲完了,就是“竟”。


    90页,【寅三征诘心目所在】经文:【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佛告阿难:就像你所讲的,真所爱乐,你之所以爱乐,是因为你的心,还有你的眼睛;如果不认识它——心跟眼睛的所在处,那么,你就没有办法降伏尘劳。因为众生尘劳为本,就是忙碌;烦恼为末,“尘”就是污染;“劳”就是扰乱。这些外境的五欲六尘,会污染我们、会扰乱我们,就是这个意思。


    【上科如来审问,都从向上一着提撕,】向上一着,就是往上提起正念,振作一点,想清楚一点。【曰:“将何所见?”曰:“谁为爱乐?”】这个都是向上一着提撕,看看能不能得个好消息?可惜阿难没悟!可是,阿难悟了也不好,悟了,就没有这一部《楞严经》,他就一直要装,装成听不懂,佛就一直讲,一直装听不懂,佛才一直讲这一部《楞严经》啊!佛这一讲,阿难悟了,悟了,这样只有一点点,到这里100页,OK!就没有了,阿难终于大悟,好!后面没有了!所以,这个演戏要演得很真,所以,阿难要装得完全听不懂,拼了老命跟佛抬杠,才有这一本大本(的经典)!所以,这个演戏要演得很真实的,要示现得好像凡夫一样。


    底下,【若能向能见处得个消息,】能见处,记得!用错心就是识;用对心就是性,就是能见处,你要悟了,转识就成智,心性就显现,你的生命完全掌控在你的心性当中。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不要让你的无知、无明一直发挥,人应当克制,我们应当稍微克制一下,不能一直发挥你的无知、无明,世间人就是这样子。说:若能向能见处得个消息,【则大事毕矣!】大悟就是这样,歇即是菩提,起点就是终点,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大事毕矣,什么叫做大事毕矣?生死的关键就是明心见性,你修到成佛,也是这一颗不生不灭的心性啊!


    【无奈阿难未离常情,只知合尘,不知合觉,】只知道跟尘配合,合尘就向外;不知合觉,就没有办法回光返照。所以,合尘就是意识心;合觉就是心性了。【曰由目观见,】由眼睛去观看,所以,【心生爱乐,则心目双迷,辜负世尊甚矣!】【此科佛欲施破,先为按定其说曰:“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则应知心目所在。】你应当先找到心跟目所在。【下四句反言,若使不知心目所在,就不能降伏尘劳。】


    【尘有染污义,劳有扰乱义,】一切众生都是这样,一切众生过的日子是很辛苦的,就是污染义、扰乱,没有一个众生不是过这种日子的。【尘劳即本、末烦恼也。】这个“本”跟“末”刮弧起来,中间加一个:与,这样更清楚,尘劳就是本与末之烦恼。本就是重的烦恼、根本烦恼;末是枝末的烦恼,所以,尘劳即本与末之烦恼。【若不识知心目所在,此心即六识,】第六意识就是执着、分别。【此目即肉眼,肉眼乃无知色法,本来无见,众生多认见属眼;】我能够看到,是因为眼睛有看得到。是不是?一般人都认为眼睛才能看到,所以,认见是属于眼,能够看到是属于眼睛。


    【识心乃生死妄本,】这个识心就是得失、增减、烦恼、执着,没有停止。所以,不学佛法,你就得一辈子负担,背着我执的重石头;背着法执的重的石头,就一直挑到你的死亡那一天,到你死亡,这个重担。识心就是心灵的负担,痛苦的开始,轮回的根本。所以,识心乃是生死的妄本,【本来非心,众生多认识为心。】这个“识”要括弧,如果你念错了:众生多认识为心,那么,你不知道这个“识”是个别的,个别的,所以,要加一个“妄”:认妄识为己心。一切众生,全部都认这一颗妄识为自己的心。【阿难既执此为心目,】“索”就是求,【佛欲索其处而破之,故下擧喻国王讨贼。】


    经文:【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譬如说:国王要打仗,你要知道贼在哪里,你部队派出去才能打啊;你贼都不知道在哪里,你部队派出去,你怎么打呢?是不是?你一定要知贼所在啊!我们一定要体任,现前这一念执着心、分别心是妄识,是生死的根本,这个就是贼!如果你不认识这颗妄想心、意识心,你就被贼所骗,而且骗了百千万劫,没办法解脱!生我慢心就是骄傲的心。这个世间其实是这样子的,其实,用你的平常心看待,世间没有永远的胜利的,绝对没有的!没有常胜军,也没有常败军。但是,记得!我们是佛陀的弟子,应当解脱自己,超越一切对立的。


    底下,【国王喻本觉真性;贼喻六识妄心;目为贼媒,】这个“媒”加一个“介”更清楚!为什么加一个“介”呢?使双方结合嘛!眼睛就是媒介,眼睛就是妄识的媒介,眼睛看,起意识心嘛!【引识奔走。】所以,我们完全被识拖着走。【国贼谋叛,僭号称王,】这个“僭号”就是臣下擅用皇帝的尊号,冒用皇帝的尊号,叫做国贼谋叛,僭号称王,这个“僭”就是臣下擅用皇帝的尊号,冒充的意思,称王。我们现在意识心,代替了我们的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现在就是这样子了。国贼谋叛,在我们的心性当中在打仗,当然,修行就是要战,大悟,贼就弭平了;不悟,贼就继续猖狂,看你是用妄心?用真心?


    【王被贼侵;妄心扰乱,混淆本真,真被妄覆。】一切众生都是这样。【国被贼侵,发兵讨贼,是兵定要知贼所在,方可捣其巢穴,擒其贼首,国泰民安;若不知贼在之处,则徒费饷需,】“饷”就是军粮,军人的薪水,饷需。【于事无济。】【兵喻始觉妙智,全仗始觉有功,方能降贼。】【昔有僧问善知识云:“家贼难防时如何?”】家贼就是心贼,我们的这个妄心像贼,很难预防!这一句是问这个意思。我们心里烦恼、执着这么的重,很难预防,这个贼随时都会跑出来的,伤害我们的,其实,这个贼时时刻刻都在你眼前。是不是?


    【答曰:“知之不为冤!”】这个“冤”不能当作冤仇、仇敌,“冤”就是要当作欺骗。说:你知道它,就不会被欺骗了!譬如说:贼跑到我们讲堂来,我就告诉101室说:这个人有问题,盯着他!就派人用眼睛盯着他,每次法会都来偷钱,派人盯着他,那个贼就不敢下手。知之不为冤,知道了就不会被欺骗。【又子湖枞禅师,乃于夜起大叫:“有贼!有贼!”】他的徒弟,不知道师父在叫有贼是什么含义,【其徒竟起逐之。】他的徒弟爬起来就追,追什么?追贼啊!这个子湖枞禅师抓住一个人说(【枞把住一人曰:“拿住了一个!”】)抓住了一个徒弟就:抓住了一个了!【其徒曰:“不是,】师父啊!是我啊!


    【是某甲。”枞托开曰:“是则是,只是不肯承当!”】你现在妄想心就是贼;你现在这一颗分别心就是你的贼,你只是不愿意去承当它。说:是则是,是贼,其实是贼,只是你不肯承当那是贼。【若承当得去,贼即是子;】这句话就是:识跟智是一体的,你只要承当,识是执着,了悟它,不要被执着蒙蔽;不要被分别心所欺骗,如来藏性就显。若承当得去,贼即是子;【不能承当,子反成贼。】【恁么说话,却与国王讨贼,另是一番播弄,具眼者别之。】说:这么说话,却与国王讨贼,另是一番播弄,意思就是说:不管你怎么说,如果贼没有找到,那不行!一定要找到那个贼,国王才出兵;如果不是这样子,那讲来讲去,都没有针对目标讨论。具眼就是开智慧,见性的人就另当别论了;播弄就是:再怎么说还是没有意义的。


    经文:【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故直指生死根本,识为过咎,】就是这一颗分别、执着的心,强烈的意识型态、观念,所以,识为过咎。【目亦带言者,】亦带言就是附带的。【以目为贼媒,媒贼相依,责须连带。】连带责任,所以,心跟目同时讨论。【此曰:使汝流转诸趣,生死长劫不休者,心目为咎也。】让你疲惫不堪的,问题出在哪里?就是眼睛看,心就贪,而且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从出生,看到什么就贪,什么统统要买,吵着爸爸要买;长大了,大家都顺从他;结婚了,贪爱男女;生儿育女,贪爱了这个儿女;一直当阿公了,这个贪爱仍然没有办法割舍。所以,生死长劫不休者,心目为咎,问题就是出在这个地方。【此破意识,缘佛相好之胜善功能也。】因为佛有三十二相,阿难就是见到佛的胜相,殊胜的佛相,那么出家,善是善;但是,是意识心。【能双征见爱,如捉贼追贜,】“贜”就是盗贼抢偷来的东西,我们说:分贜、贜物。【今则见贜,预备擒贼。】看到了赃物,准备要抓那个贼了,就是要找到那个妄想心了。


    【故特征之曰: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此即是第一次征心,下阿难转计,七处咸非,】所以,【并非七处征心,】只有问二次心在哪里,只有问二次;但是,那个讲七处,讲了七个地方,都不是真心。所以,七处咸非,“咸非”就是咸非真心,阿难讲了七个地方,都没有找到真心,而佛其实只有问二次。所以,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其实,讲七处征心是不对的,佛【乃是七番破处。】七次破这个识是:非处,不是真心的意思。


    【此经只有二次征心之文,】问他的心。【第二次在斥破妄识非心文中,佛擧金色臂,擎拳验见之后,】“擎拳”就是高举,把这个拳头拿起来问,验,验这个阿难的见性之后。【征曰:】就问了:【“汝目可见,】你眼睛可以见到,【以何为心,当我拳耀?”】当我拳显耀;因为佛的拳有光明,叫做耀。说:当我拳耀,这一句话如果颠倒过来,就更清楚:当我拳举起来,汝目可见,是以何为心?这一句如果颠倒,就更清楚了:当我如来把手举起来,你眼睛看得到,你是用什么心,看到我举起了这个拳头?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就是问心所在了。【而我以心推穷寻逐,】这个就是一般人,能推想、臆测的。【即能推者,我将为心。”】这个推穷寻逐、追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所以,我们现在有追星族,追星族,就是用什么?用妄心,不知道自己每一个人心性就是佛。【佛当面斥之曰:“咄!阿难,此非汝心!”】“咄”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欸呀!呵叱,喝!这样子呵叱,阿难就吓一跳,阿难!这个不是你的真心!意思是:佛大声的说,佛有时候要显赫一下、呵叱一下:他说:喝!阿难!这个不是你的心!阿难吓一跳!


    【此处心目双征,有人以为佛既双征,下必双破,实则不然。心目媒贼相依,语须连带。佛之本意,但征其心,】你用什么心,眼睛是附带的而已。【而目只带言而已。】【故下文三番破识之后,即是十番显见,】十番就是十次,显不生不灭的见性,叫做十番显见。十次显不生不灭的见性,因为不生不灭的心性难以显。所以,一而再,再而三,一直强调这个见性,为什么?众生的根性陋劣。【显见即是显真,以见性即真心也。】所以,不见性的人,是永远不能成佛。【更有一解:阿难既认见属眼,爱乐为心,佛已双责,心目为咎,】“咎”就是过错、过失。【破心之后,定有破目。】佛已经双责了,既认见属眼,爱乐为心,应该是二个地方,佛已经二种都责备过了。心目为咎,破心之后一定有破目,【当知破心则毕竟,】目是附带的,把心这个贼找到了、破了,眼睛无关,它只是附带而已。见性,眼睛也能看啊,可是,是在用心性在看。


    【全破其妄,乃至识心五种胜善功能,皆所不取,】这我们前面都讲过了。【而破目但带破,与略破而已。】只要破心,目就同时破。【或于破识中带破,文曰:“若眼能见,】《楞严经》的经文里面讲:如果眼睛真的能够让你见到东西,【汝在室中,门能见否?】那么,你在这个室内,你看你那个门能自动看到外面吗?意思就是不能!【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世尊意思就是说:见物是心,不是肉眼,跟肉眼没有关系。意思就是:我们的眼睛,是因为有我们的意识在作用,重点在识,肉眼只是附带的。所以,你眼睛不好是眼睛不好;可是,你的心性、灵魂还是能成佛啊,跟六根虽然息息相关,但不是绝对的,眼睛不好、耳朵不好,心性不增不减,因为那是属于肉做的神经系统,跟意识是没关系的。


    所以,佛陀就说:如果这个肉眼真的能够看到东西,那么,你在室中,那个门;门就是我们开门、关门那个门,能自动看到外面吗?意思就是:没有人,门是物质的,门是不能主动看的。要有心(要有人在里边),就是要有心在里边才能看到。所以,你在室中,只有这个门,是不能见的,比喻说:只有肉眼是不能见的。如果肉眼可以见,那么,已经死的人,这个肉眼不是还存在吗?为什么没有办法看东西呢?应皆能见物啊,应皆见物啊!为什么死的人眼睛还在,为什么不能看?表示看跟肉眼没关系啊!【此皆破目之文。】


    【或于显见中破,第一番显见文云:】显见文云,说:【“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眼睛只能显显外面存在的颜色;如是能见之性,见性,如是能见之性,是心非眼,其实是心,不是肉眼。眼能显色,眼能显出外面的颜色;如是能见之性,其实是心,而不是你所讲的肉眼,单单用肉眼可以看的。如果单单用肉眼可以看,刚死的人,肉眼还在,为什么不能见物呢?表示说:能见是识、是心。


    【或于显见后破,十番显见之后,】破别业妄见还有同分妄见,【破别业、同分二种见妄,】见妄就是妄见,别业,我们所讲的共业跟别业,同分就是我们所讲的共业,同分就是共业。所以,我们在唯识学里面讲:共业里面有别业;共业里面有共业;别业里面有共业;别业里面有别业,这个我们在唯识学都讲过。所以,破这个别业妄见,还有共业的妄见,二种见妄,见妄就是妄见。【于此诸文,带破与略破,不特令阿难,】不只是令阿难,【不认识为心,】这个“识”要括弧,加几个字更清楚:不可以认妄识为心,不可以认妄识为我们的真心。【并不认见属眼矣!】“并”就是更不可以,更不可以认见,“见”底下加一个字:性,更不可以认能见的性,是属于物质的肉眼。
 
    【三征诘心目所在竟。】所以,见性是独立存在的,眼睛坏的人,看不到了,见性有没有增减?没有的,只是看不到,眼睛不能显出这个见性而已;而这个见性,他用耳朵也可以显见性啊!所以,眼睛不好的人,耳朵就特别灵敏,因为他用耳朵;耳朵也一样可以见性的,因为它有闻性。知道吗?眼根坏了,有的人眼睛坏了,耳朵也聋了,他还有怎么样?触觉啊,触有什么?触性啊!所以,我们要了解,我们的眼根坏了、耳根坏了,或者是鼻根,嗅觉不灵敏,其实只是说生活起来不方便;但是,不生不灭的心性,从来没有增减,也没有失去,绝对没有!


    但是,话虽这么说,这些器官是很重要的喔,譬如说:一个植物人,没有错啊,心性是作独立存在的,没有错;植物人躺下去了,眼不能见、耳不能听,或者是耳能听,手不能动,知道啊,眨眨眼。就是说:虽然他有本性具足,可是,因为业报,本性完全没有办法发挥。因此,我们要了解,相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一般人的观念错误,就认为:这个是臭皮囊,这个一定会烂、一定会坏,这个不重要!错了!身体健康,才能显出清净的自性,因为它才能作用,佛要万法回归当下,万法回归当下。


    在《阿含经》里面有一段对话,要注意听!有外道来问佛,说:如来死后,如来存在否?佛不回答。外道又问,说:如来死后,如来不存在否?佛不回答。第三次外道又问,说:如来死后,如来是介于存在与不存在否?佛不回答。说:如来死后,如来有边否?佛不回答。说:如来死后,如来无边否?佛不回答。说:如来死后,如来介于有边和无边中间否?佛不回答。旁边的弟子说:世尊!您为何都保持沉默?佛说:无记!没有任何的意义。 所谓佛,是现前当下这一念本自具足的,佛法是让我们现前当下这一念解脱的,而不是说:把希望寄托在遥远不可知的未来;如果佛法不能运用在我们的生命,佛法就完全没有任何的意义,这样活着做什么?我们今天研究佛法做什么?我们今天研究佛法,就是回归当下,我们现在就受益;现在就是享受正法;现在就是享受心灵的解脱、心灵的自在,现在就要享受啊!是不是?我们现在心净则国土净,现在的心完全清净,受益、享受、解脱、安详、寂灭,这个才是正法,才是佛法。


    你看!由这个《阿含经》佛的对答,就知道佛不讨论未来,没有任何的意义。为什么佛不回答?要不然,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讲说:佛死后要怎么样,佛往生以后要怎么样?如来都不回答,很简单嘛!佛陀现在本来就是无生、就无灭,现在就是永恒,为什么讨论无意义的未来呢?是不是?所以,往生是现在的事情,观念要弄得很清楚,现在心就要把它弄得很清净!所以,任凭众生怎么境界来,我们都很自在,都很自在。所以,每一个人来,我都让他很愉快的回去。好了,我们今天到此结束。


回向(略)(未完)





(文章转自  梵音视频  2019-06-11)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讲解95:如果为了让别人赞叹而修行,你就是生死的凡夫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