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知识问答
佛学心语
楞严讲解66: 大彻大悟就是: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3-29 12:27 点击 402 次


点击链接同步视频讲解:https://mp.weixin.qq.com/s/9IImpMyDiBK-NmL13TTfbA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座视频:


  科判与序文06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续慧命于将坠者,】我们要延续佛陀的法身慧命。如果没有法师来弘扬正法,这个世间就昏暗,人生跟宇宙当中,就没有觉悟的圣人。【余安得不为之往复赞叹也哉!】「安」就是怎得,怎能不为往复,一而再,再而三的赞叹他呢?「余」就是我。怎能不为之一而再,再而三的来赞叹他呢?


    【民国二十二年】就是1933。【十月一日】【闽侯  林翔  敬撰】这是个居士写的序文。好!看底下,page four,第4页,


(讲义原文)【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序】


    【夫佛法首重实证,非实证无以契真常。因一切众生,皆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盖妙理空寂,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乃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经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即此义也。然众生之欲契入实相,必先假名言,以为助缘;此世尊所以苦口婆心,广说法要,冀众生因指见月,得心自在,而入三昧也。综观一代时教,闸明从凡至圣,而事理并重者,莫逾首楞严经。此经以阿难尊者误堕淫室,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是世尊,敷演洪文十卷,由性而相,由显而密,由解而行,由行而证,彻终彻始,广度有情。


    圆瑛法师者,今佛门之龙象也。慧性天生,辩才无碍,宏施法雨,中外咸沾,著作行世,十有余种。十二年前,曾撰楞严纲要一书,明灯普照,广被遐迩。迨年六十八,始行注释此经,以四十余年之钻研,究厥精微,编成讲义,大愿既偿,嘱为之序。窃念学佛信众,苟无南针,而欲深入经藏,譬靡管而窥大,弃蠡以测海,求能了解妙理,诚恐北辙南辕!


    法师为当代大德,了知学人心理,以平淡言辞,演释甚深经义,方便善巧,尤能契合时机;而勘校经文,正其错简,巨眼如烛,有裨来学。经中破处之文有‘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一段,横隔其间,或因前人录刊倒置,致与前后文不相接续,法师指示此段应在请法之后,则问答相应,怡然理顺矣。抑其敷弘正道,诠行布不碍圆融;显示真常,离二边而趋空寂。正犹增辉于太阳,助深于巨壑,法施功德,沾溉靡穷,无缘慈悲,同无量矣!


    辛卯孟春之望菩萨戒优婆塞 王学仁谨序于香港】


    【夫佛法首重实证,】实证就是要有自内证。【非实证无以契真常。】因为你没有证量,你不了解常乐我净的道理是什么,也不能领会涅槃的境界是什么,所以,非实证无以契真常。【因一切众生,皆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一切众生都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这妄心是指什么呢?妄动,动那个妄念,动到执着的念头、动到分别心的念头、嫉妒、贪瞋痴等等的念头,都有妄心。而念念皆在分别,这个「分别」,就是把自己的无量无边的般若智慧,框住在分别的相上,见相即着,那么,你的心思最多就是那个范畴、就是那个范围,念念分别,皆不相应。


    【盖妙理空寂,从本以来,离言说相,】我们的真如、我们的如来藏性,从无量亿劫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为什么讲言说相呢?说不出所以然。因为它不是长短方圆、青黄赤白黑、高低,统统不是。离名字相,你无法形容,任何的名字都安不上,我们讲真如、我们讲平等、讲实相、毕竟空,那也是名相啰,究竟义,这个名字都没有。【离心缘相,】也就是说:我们用意识心,要去想像那个真如的境界是什么,没有办法,叫做离心缘相。心想要变成一个去攀缘这个真如,没办法,因为它不是能缘跟所缘的东西。究竟空寂,它没有能缘跟所缘,所以,你缘不到,所以,离心缘相。【乃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


    【经云:「言妄显诸真,】说到这个妄,是为了要显真心,我们讲有妄心,是为了要显这个诸真,种种的真心。如果你还着一个真心,那么,这个真心又变成还是妄,所以叫做【妄真同二妄」,】就是息妄即见真,妄以外不能立一个真;如果妄以外立一个真,又变成妄。所以,言妄显诸真,讲妄心,是为了要显示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是没有妄心;但是,离开妄心,却找不到真心啊!所以,言妄是为了显真,如果你立一个真,那么,这个真又变成妄,就变成妄真同二妄。知道吗?所以,真如藏性不可以再立一个真,即于现实就超越。【即此义也。】就是这个道理。


    【然众生之欲契入实相,必先假名言,以为助缘;】我们想要契入这个不生不灭的实相,一定要先假借这个名词。像我们今天来上这个《楞严经》,就是假借这个名言、音声做佛事,要不然怎么办?你们的境界真的那么高吗?师父!那什么是楞严大法呢?那就:啪!下课!不能说啊,究竟实相不能说,一句话都不能说啊,这个就是功夫到家!是不是?所以,我们要方便说,诸位能够体会多少算多少。所以,欲契入实相,必先假名言,以为助缘。【此世尊所以苦口婆心,广说法要,】【冀】就是希望,希望【众生因指见月,得心自在,】因指见月,就是这个典故,你说:月亮在那边!他指的是天上那个月亮,你一直在指头找:在哪里吗?在哪里啊?在这个指头里面找,找得到月亮吗?找不到月亮。你要朝着那个方向去。所以,碰到正知正见、正法的,他就是一直朝着这个正确的方向去见性、去进行,虽然是一点一滴,很辛苦,但是,值得啊!


    环境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思想,日本发生了一个可怕的事情,一个十七岁的儿子,趁他母亲在睡觉的时候,砍死他母亲,同时把她的头颅割下来,把那个头颅,那个血淋淋的头颅拿去派出所,他说:我要自首!说:你为什么要自首?我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警察以为他在开玩笑,打开那个盒子一看,哇!一个人头!后来去查证,他为什么会杀死自己的母亲,把她的头颅砍下来呢?看日本的漫画,你知道吗?那个残酷的漫画,十七岁的小男孩,天天就看那个残暴、残酷的漫画,就杀人!他说:我现在真想杀人!他一点悔意都没有啊!他跟警察讲:现在没有战争,要不然我去杀人!因为他每天都看那个杀人的漫画……没有人杀,我干脆把自己母亲杀掉,把她的头砍下来。把她的头砍下来做什么?这样可以消灭世间的魔啊!那个观念,实在是想不通,自己的母亲生他、养他,他只有看几本漫画,就把他的母亲的头砍下来!你们这些当母亲的,晚上回去睡觉要小心一点,不骗你的!看你儿子在磨刀的时候,就是漫画看很多!


    所以,那个儿子,要教育儿子就是说:这个儿子已经交到坏朋友了,看到不好的影片了,暴力啦、色情啦;或者是已经走入这个歧途了;或者是你注意,他看那个日本的漫画,做母亲、做父亲的人,要赶快就纠正他,否则来不及!活活的母亲,就这样子,趁他母亲在睡觉的时候,砍!日本没有死刑。所以,我告诉诸位:这个世间要学佛、要正知正见、碰到大善知识、有好的环境、要四肢健全、六根具足,很难,很可怕的思想!


    前几天报导了,有一个五十几岁的,然后,他的女朋友是四十几岁的,说要跟他说:我们分离!那不得了!跑去她家,把她放一把火,把他的女朋友烧死,就说要分而已,就放一把火就烧死了!所以,我们内心孕育着无量无边的无明烦恼的种子,是哪一天要爆发,不知道!因此找到一个好的老师、一个好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无论你坐在这个底下三个钟头,你都要觉得值得,值得这样做!哪怕是一句、哪怕是一个字、哪怕是一个典故、一个故事、一个比喻,让我们获益,我们心开意解,坐多久都值得,值得我们这样辛苦。


    冀众生因指见月,得心自在,【而入三昧也。】


    【综观一代时教,阐明从凡至圣,而事理并重者,莫逾《首楞严经》。】没有一部可以超过《楞严经》的,因为这个是事跟理并重,禅、净、律、密统统具足的一部经典。但是,因为很深,很少法师讲这一部经典。有呢,台湾也都是用台语的讲,所以,大部分只能利益闽南话的福建和台湾的众生。师父这一次用国语讲《楞严经》,希望能够利益无量无边全世界的佛弟子,国语听得懂的,都能受益。


    【此经以阿难尊者误堕淫室,】这个是示现的,误堕淫室,阿难是佛再来的,他没有示现误堕淫室,哪来这一本《楞严经》可以讲呢?大家都平平静静的坐在那边,也没什么经好讲的,他总是要演一出戏给你看,叫示堕,示现这个误堕淫室。【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只听经闻法没什么用,怎么样?无法保全你的道力,就是你没有培养这个定力,很容易受挫折干扰。所以,什么是大彻大悟人的心境呢?大彻大悟就是: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什么叫做大悟?一刹那即见永恒,就是大悟。一切的境界,都认为是增上缘,不会抗拒这个境界。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这个「妙」要用三次,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妙奢摩他」翻译成中文叫做止,叫做定中有慧;「三摩」翻译成中文叫做观,叫做慧中有定;「禅那」翻译成中文叫做定慧均等,我们那一张科判,已经简单的介绍了。【最初方便。】【于是世尊,敷演洪文十卷,】「敷」就是陈述。演洪文,就是长长的,「洪」就是大,就是长的意思,整整讲了十卷。【由性而相,由显而密,由解而行,由行而证,彻终彻始,广度有情。】


    【圆瑛法师者,今佛门之龙象也。】不是龙就是象了。【慧性天生,】意思就是很有慧根,智慧之性是与生俱来的,宿世的意思。【辩才无碍,宏施法雨,中外咸沾;】「中」就是中国;「外」就是中国以外的,因为他还去南洋一带弘法。咸沾,都蒙受其法益。【著作行世,十有余种。】他的著作我都看过,写得特好!


    【十二年前,曾撰《楞严纲要》一书,】这一出来,哇!【明灯普照,广被遐迩。】「遐」就是远;「迩」就是近。广被遐迩,广大的利益,这个「被」就是利益,远近的众生。【迨年六十八,】等到六十八了。【始行注释此经,】才开始写这一部经。【以四十余年之钻研,】你看看,四十余年喔,诸位!要写这一部书,总共用了四十多年研读,才写出来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用这一部《楞严经讲义》,来作为主要的讲本、参考资料?因为近半世纪以来,《楞严经》的注释,无人能出其左右,这一本书写得特好,值得我们好好的研读。到六十八岁的时候,才开始行注释此经,以四十余年之钻研,【究厥精微,】「究」就是探讨。「厥」就是其。探究里面的内容,达到了精微,最深处,最精、最微细的,都探索出来了。因此,【编成讲义,】


    六十八了,我要趁现在五十五;其实,我是五十三足岁,台湾就是这样嘛,因为我是年尾生的,出生没几天就二岁了。所以,我事实上才足五十三而已啦,不要把我看得这么老!我看到他六十八才写这一本书,我想:我不晓得能不能活到六十八?刚好大家的因缘都具足,很多人都要师父讲这一部《楞严经》,就好吧!那讲多少就算多少了,就讲到死嘛,不晓得能不能讲完,也不知道,生死无常嘛,就是这样讲。不错了,到目前为止,还讲了三十多片的VCD了,所以,这讲......累积一点......做多少,算多少,我也是本着这个心。不过,这个圆瑛法师实在了不起,以四十年的经验,把它探究到里面最深、最精微的,把它编成讲义。【大愿既偿,嘱为之序。】就请这个王居士,王学仁居士来写这个序文。


    【窃念学佛信众,】「窃念」就是:我私下这么样想,叫做窃念。我私下这么样想:学佛的信众这么多。【苟】就是如果。【无】就是没有。【南针,】就是如果没有指南针。【而欲深入经藏,】想要进入这个经藏。【譬】就是好像、譬如。【靡管而闚天,】这个「靡」就是细小,细小的管,用小小的管,就是以管闚天。用小小的管要闚这个天,「闚」就是偷看,这个「闚」同「窥」,字是相同的。譬如靡管而闚天,就是用这个细小的管来窥天。【弃蠡以测海,求能了解妙理,诚恐北辙南辕!】这个「弃」就是忘了,忘了这是以蠡测海。蠡测海,这个「蠡」就是用瓠做的瓢。瓠,植物的一种,用瓠瓜,这样听懂了吗?瓠瓜。瓠,用瓠做的瓢,像我们在舀水的,台语叫做水勺,舀水用的。用瓠做的瓢,就是蠡以测海,那个要测什么海呢?一瓢一点点水,那海那么的大!这个意思就是说:哎呀!以蠡测海,就是比喻见识浅陋;用蠡瓢测量海水,就是比喻见识浅陋。说:我啊,这个「弃」就是忘了,忘了我自己见识浅陋,忘了众生的见识浅陋,众生见识浅陋,要能够用这种能力去求、能了解这个如来无上的妙理。


    「诚」就是恐怕,恐怕怎么样?北辙南辕,这个「辙」就是车轮辗过的痕迹。南辕就是驾车的木头。车子辗过北边的痕迹,怎么可能跑到南边呢?北辙就是车轮辗过的痕迹往北走,往北边辗过的痕迹,当然往北走啊;南辕,往南驾车的木头,当然往南边走啊!所以,这个,北辙南辕就是南辕北辙,一个往北,一个往南,表示不同方向。这一句的意思,我整句把它念一下,说:我私下这样想,学佛的信众这么的多,如果没有一本指导修行的经典,而欲深入这个经藏,就像以管窥天,同时忘了这是用蠡来测海,求能了解如来无上的妙理,这实在是南辕北辙,就是根本就不同方向,是没有办法达到的。


    【法师为当代大德,了知学人心理,】一切修行人的心理。【以平淡言辞,演释甚深经义,方便善巧,尤能契合时机;而勘校经文,】「勘校」就是再一次的审核,叫做勘,勘校就是校对。而勘校经文,【正其错简,】这个「正」就是纠正,「错简」就是次序错乱的竹简,叫错简。诸位!看这里,我们看这个古装大戏的时候,你有没有看到那个皇帝拿出来卷卷的,一片一片……那个叫什么?叫做竹简,用竹子写的。把它卷起来,因为就好放了,这个简要排队,这个是第一片、第二片……要排队,那么,这中间有排错了。正其错简的意思就是:纠正次序错乱的竹简,用我们现在的话,叫做重新排版,把错误的排正。【巨眼如烛,】这个巨眼就是大的眼睛,照亮如烛。【有裨来学。】这个念裨bì,就是增益、增加、帮助,有裨来学,帮助的意思,来学习的。


    【(经中破处之文有:】就是破妄显真那个破处。经中破处之文有:【「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一段,横隔其间,】卡在中间了。【或因前人录刊倒置,致与前后文不相接续,】没有办法一气呵成,中间隔了这一段。【法师指示此段应在请法之后,则问答相应,怡然理顺矣。)】当然就是这样子了,因为以前的人排版错,已经把它错误了,现在把它纠正过来。


    【抑其敷弘正道,诠行布不碍圆融;】「抑」就是发语词,表示:啊!惊叹词:啊!他弘扬正道,敷弘正道。「诠」就是解释;行布不碍圆融,这是出自《华严经》的思想,「行布」就是次第,既有次第,可是,有不妨碍圆融,有圆融;「圆」就是圆满:「融」就是融通。有次第,譬如说:信、住、行、向、地,有次第;可是,初发心即成等正觉,初心就是正觉,所以,因就是果。所以,「行布」就是次第,解释有种种的次第,可是,又不碍圆满、融通、圆融。显示寂灭真常的涅槃性,(【显示真常。】)【离二边】离二边就是空跟有。【而趋空寂。】为什么呢?对境寂然常不离佛,大悟,悟到什么?一切法不可得,心如如不动,就是佛,如如不动。这个如如不动可不是那么的简单,不是你心想的:我什么都不想,叫做如如不动。不是这样子的!那个如如不动,是悟到究竟坚固的如来藏性,本性天然的那一种如如不动,不是加了一层力量让它如如不动;加了一层力量让它如如不动,就是动!这个可不是你想像的这么简单!


    【正犹增辉于太阳,】我爸爸的名字最好记了,就是增辉,增加光辉。正犹增辉于太阳,【助深于巨壑,】太阳本来就有光芒,一切众生都以太阳为神;但是,天文学告诉我们:太阳再五十亿年后会毁灭,这个就应验世尊讲的成、住、坏、空。科学家用天文望远镜看了老半天,才抵得过世尊一句话,世尊说:观天地无常,刹那之间,都是无常;而他们用那个天文望远镜一直观,二十年,都是博士,讲那一句话,说:天地之间,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世尊一句话,这科学家要弄二十年,还是博士呢!他们才发现他们所讲的,世尊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讲过了,这个世间,没有一件事情不是时时刻刻在变化,所以,是不实在的世间。我们就是被不实在的事情迷得团团转,搞得痛苦不堪!


    助深于巨壑,「壑」就是山谷,更深。使太阳增辉,助深于巨壑。【法施功德,】【沾溉】,「沾」就是小雨,就是小水;「溉」就是灌溉,灌溉就是大水。沾溉【靡穷,】「靡」就是无。这个「沾」是小水,意思是指小根器的人,小根器的人,只要一点点法就满足;「溉」就是大水,指大根器的。这意思是:小根器的也受益、大根器的也受益,大、小根器,受益无穷,叫沾溉靡穷。【无缘慈悲,】「缘」就是条件,没有条件的慈悲,这个就是从清净自性透露出来,没有任何条件的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同无量矣!】这是功德无量。无缘慈悲,同无量矣,等同无量。


    【辛卯】就是民国四十年,1951。【孟春之望】「孟春」就是春季的第一个月,也就是阴历的第一个月。之「望」就是十五,也就是1951年农历元月十五,换句话就是元宵节。1951年阴历元月十五,阴历。【菩萨戒优婆塞】就是近住男,或者近事男。【王学仁  谨序于香港】那么,你想想看,1951年写这个序文,这个人一定不可能活到现在了,写这一本书算是五十七年前,今年是2007,他是1951写的,所以,这个人如果在的话,如果还在,那至少九十岁了,最少啦,最少啦!我们也很快就死了,大家要用功!好!那么,就讲到这个地方。这个《楞严经》义理很深广,这个都是文言文,诸位来听,可以提高大家的中文的程度。


    所以,有的人小孩子就要带来说:慧律法师!我这个儿子跟您出家!我说:他几岁啊!她说;他今年六岁!我说:你六岁,你怎么跟我出家呢?现在出家可不比以前,现在出家还是要读很多书,要不然,你念小学,这个经典一打开,你看不懂,因为都是文言文。有一个人来讲,说:我念了很多「言文言」。我说:你骗谁啊?我从来没听过「言文言」,是文言文吧,你以为我没念过书啊,讲那么快,还摸不清楚,还「言文言」!有这样的文章吗?文言文!是不是?所以说:做法师的,学历还是高比较好,书还是读得多,文字就没有什么障碍。回向(略)




科判与序文07


(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第6页,【自序】自序就是圆瑛法师写了这一本《楞严经讲义》,然后,自己在讲经前的一篇序文。这一篇序文重点是:把整部的《楞严经》概括的描述一下,让大家对《楞严经》整部经典的纲领有一个认识。


(讲义原文)


     【夫群生莫不有心,而真心难悟;修行莫不有定,而性定难明;指真心,而示性定者,其唯首楞严经欤!何谓真心?即众生所具,不生灭之根性,名为如来藏,个个圆成。何谓性定?即自性天真,不动摇之定体,号曰首楞严,人人具足。良由众生,迷真起妄,认识为心,则本有真心,不能解悟,天然性定,无从修证。故如来首告阿难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是知识心,乃大定之冤贼,菩提非此心所得成;根性为圆通之正因,楞严实自性之本具。故阿难请示成佛大定,如来即为破识显根:破识心五种胜善功能,犹属生死妄想,令人决定舍之;显根性,一精元明心体,以为涅槃妙门,令人决定用之。则欲令舍识用根,为修楞严要旨也明矣!当知爱欲为禅定之障,故以多闻误堕为缘,发起大众;识心乃生死之根,故以见相发心为诘,探悉病源。由是备破三迷,极显一性,三重破识,全破其妄,十番显见,极显其真。向六根而指见性,令亲验乎不动之本真;会四科而示藏心,令自明常住之自体。复融七大,圆满十虚。阿难知心精之遍圆,赞大定之希有,讵非悟真心,而明性定耶?但倒想虽销,细惑未尽,迨满慈究三种生续之因,而如来答一念觉明为咎;复极于五大圆融,三藏备显,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即离非,是即非即,然后知彻法底源之定体,本自圆成,究竟坚固之楞严,非由造作,所谓奢摩他,微密观照,发尽无余矣;回视强制识心之定,何啻天渊哉!然而定虽本有,未经如来明示,何由开解照了,自性天然本定?兹闻破识显根之教,初则真妄,决择分明;乃至普融圣凡十界,疑惑销除,心悟实相,知定体无亏,天然本妙,近具根中,远该万法。无如根结未开,大用不发,故当机喻如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此即大开图解之后,继请圆修,求佛不舍大悲,令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


     佛告云:‘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一、决定以因同果,旋妄还觉,得令五浊澄清。二、决定从根解结,舍劣取胜,但向一门深入;不了根性真常,击钟验其不灭。别索结元所在,现佛证其无他,绾巾示结,六解一亡;冥授选根,耳门独妙,深入如来藏性,备发圆通大用,所谓‘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矣!至若清净明诲,四重律仪,建立道场,五会神咒,但是圆通加行,岂有异门者哉!由是修门既启,历位宜明,先示染缘起,而成十二类生;广明净缘起,上历六十圣位。束三渐为干慧;开初住为十信;十住:生佛家而为佛子;十行:广六度而作佛事;十回向:回佛事而向佛心;四加行:泯心佛而灭数量;十地:依中道而趣佛果;等觉:齐佛际而破生相;方尽妙觉,成无上道,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所谓禅那修证圣位,但明其复还本体,出其本有家珍,非从外得也。阿难请定,列举三名,因不知佛定总名,但将平日,所闻三定别名,加一妙字以问曰:‘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如来一闻,使知阿难不悉佛定总名。故先答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此文横隔在第一番破处文中,前后文意,全无接续。今为审定,当在请定愿闻之后,初示佛定总名,令知诸佛,修因克果,然后再逐答三名。初三卷半之文,即二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第一卷七处被破之后,文云:‘惟愿世尊,大悲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次三卷零之文,即三说三摩修法,令向耳根,一门深入。第四卷喻屋求门之后,文云:‘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后半卷多之文,即四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第八卷如来结答五名之后,文云:‘顿悟禅那,修证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一经问答,界线层次分明,具示妙定始终,如指诸掌。


    八卷中后半以去,复谈七趣,无非情想之升沈,判决邪正,以警淹留,是欲以戒助定而已。详示五魔,佥由三昧以招致,叮咛觉悟,以护堕落,是欲以慧助定而已。重明五阴,同是妄想成就,因果浅深,灭除顿渐,是以戒慧助定而已。斯经从始暨终,问定三,说定三,助定三,成就首楞严王三昧,为终实教意,圆顿法门。从上疏解,不一而足,可作南针,又何须重为注释?缘余年二十四,听讲斯经,愧学识之浅陋,感注疏之繁多,用心过度,致患血疾。乃于佛前发愿,仰叩慈光冥护,顿令恶疾速愈,更求得悟,寂常心性,真实圆通,宏扬是经,著述讲义,用报佛恩,藉酬私愿。越日,见有化人,状如老媪者,来示余曰:‘云不要紧!以白杜鹃花炖冰糖,服之可愈。’言讫回首,媪即不见,心窃异之。遂依言购服,三次血止。于是信愿益坚,精心研究,竟达十载,于经中疑义深奥难解之处,遂一一书条,贴于壁上,逐条静坐参究,既明白一条,即扯一条,如是者八年之久,一房疑义,扯尽无余。所著经论讲义,已出版流通者,十有余种,惟此经讲义,迟迟著述者,何也?以楞严妙义,丰富深藏,每讲一次,则有一次发明,多究一番,自有一番进步,意欲掩关,专著是疏,机缘未凑,致延时日。迨年六十有八,深感老病之躯,风前残烛,若不速偿斯愿,恐悔莫及。遂于圆明讲堂,创办愣严专宗学院,有欲造就僧才,续宏大教,谨择四月八日,开演斯经,日更躬亲授课,余时編著讲义,每夜辄至三更乃止。如是者久,辛劳过度,旋至次年二月初四,正讲演时,忽患中风之病,由徒明旸,急扶下座,入室遂已不省人事,经时七日始得转机。幸有良医黄钟、郑葆湜二医师诊治,方告安然。至七十二岁,复思楞严著述未竣,大愿莫偿,于是乐慧斌居士劝余曰:‘从容編著,既有善愿,必获成功。’于七十四岁夏告完,计二十四卷,装成五册,聊据管窥之见,以论性天;但凭蠡测之才,而探义海,质之深入楞严三昧者,未免要施当头一棒也。


    佛历二千九百七十八年仲夏圆瑛弘悟 序于上海圆明讲堂】


    【夫群生莫不有心,而真心难悟;】「群生」就是一切众生;「莫不有心」,没有一个没有心的,没有心就变成植物了。但是,心有妄心和真心,那么,众生都认为妄心就是我们的心,所以叫做认贼为父。而真心难悟,这个真如不生灭的清净心,难悟就是很难去体悟,因为没有破无明,没有大开般若智慧。


    【修行莫不有定,而性定难明;】说:一切的修行法门,都是叫你要进入定的境界,也就是一定要有三昧的功夫。用我们现代话来讲就是:一个修行人最基本上的,情绪,你要能控制得住,这是最基本的东西,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也就是不被一切境界所影响。所以,外道也有定——四禅八定;佛教、佛门也有定,那叫做性定。而性定难明,就是而这个本性之定,很难去了悟、去体会,也说不出所以然,因为它不是有形相的,也不是语言可以形容、文字可以描绘的。性定难明,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内证的功夫,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没有大悟,说得死去活来,他一样用妄心在听经闻法,也不知道佛陀在讲什么。所以,这个本性之定就是......为什么要加一个「性」定呢?就是不假造作,本来的定,原本我们就有这种涅槃的妙心,是每一个人都具足的,是打破无明,赤裸裸的在六根门前放光动地,而我们不自了知。那么,这个性定难明,不为一般所能理解、体会。


    【指真心,而示性定者,其唯《首楞严经》欤!】要指出我们现前当下这一念真心,而显示出本性的定的经典,那么,就一定要首推《首楞严经》欤!「其唯」就是唯一。所以,这一部《楞严经》,简单讲就是开发我们本性的定,也就是佛所体悟的首楞严三昧。所以,这一部《楞严经》,不管是禅净律密、性相显密,统统要学、统统要听,不分宗派的,大家都要开悟、见性嘛!


    说:【何谓真心?】什么是我们的真心呢?【即众生所具,不生灭之根性,】也就是众生所具足的不生不灭的根性。这个不生灭很难体会,这个不生灭,不是说有一种东西叫做不生灭;而是打破无明,充满智慧,令心无所增减,不被一切观念所左右;不被一切邪见所伤害;也不被一切境界所动摇,这样纯真、天然,破无明的那种本性的定,叫做不生灭之根性。根性是六根之性,六根蕴藏在里面,本来具足的不生灭的性。所以,这个不生灭的意思不是说:有一种东西叫做不生不灭,而是说永远不执着,用智慧透视一切缘起缘灭的假相,当下永远不执着,叫做不生灭。所以,这个不生不灭,也可以运用在一切的生灭当中。所以,不生灭就是常,也就是《涅槃经》所讲的常、乐、我、净。那么,为什么《涅槃经》要加一个「真」常、「真」乐、「真」我、「真」净呢?因为叫做绝对。涅槃的妙心本来就是常乐我净,这个「常」就是指不生灭的根性。


    【名为如来藏,】这个如来藏,把「藏」放在前边儿来念的话,叫做藏如来,也就是说:蕴藏着清净的如来自性。所以,如来藏,这个「藏」就是含藏,也就是说:我们潜藏在心中的不生灭的清净自性。


    【个个圆成。】每一个人都是圆满,因为是绝对嘛!那么,众生因为见相就着、就落入观念,无明没有破,莫名其妙,他就起烦恼。说:无明就像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所以,我们会莫名其妙的情绪化、莫名其妙的发脾气、莫名其妙的贪瞋痴,这个就是没有微密的观照。所以,我们很难去掌控那种微细的观念,或者是烦恼,难以掌控!但是,这个「个个圆成」,虽然说:每一个人都存在,但是,如果不悟,就等于没有,等于遗失一样。


    说:【何谓性定?】什么是我们本性的定呢?【即自性天真,不动摇之定体,】这体是对相、用来讲的,体相用,体相用。所以,讲到体,记得!跟相、用一并讨论;讲到因,记得!跟缘跟果,因、缘、果,一定要一起讨论;讲到事,就要兼理;讲到理,就不能离开事相。所以,我们讲经说法,或者是修学佛道的佛弟子,万法总共有八个角度去讨论,也就是体、相、用、因、缘、果、事和理,八个角度,任何一种东西,都是这样讨论的。


    譬如说:我们这个色身,这个体是什么?体就是清净心。相呢?每一个人都有父母所生的相。用呢?那就要看根性跟后天的努力了,看怎么用?会用就妙用,不会用就无明用。那么,因缘果报,因是怎么来的呢?也是从出生;怎么出生呢?因为自己一念的无明,加上父母的因缘,有这个因。再来,慢慢成长,吃了种种的营养,慢慢长大,假借种种的食物、后天的教育,变成一个人,有模有样、有教养的人。果,也就是在假设的某一个终点,叫做果。换句话说:你现在所见的相,都可以用体、相、用、因、缘、果来讨论。那么,从事相来讲,就是缘起的假相;从理上来讲,就是毕竟空。所以,不动摇之定体,也就是真如本体。


    【号曰首楞严,】首楞严【人人具足。】所以,佛很伟大,是个了不起的大圣人。但是,如果我们肯,给自己一个机会,我们也具足首楞严大定!


    【良由众生,】「良由」就是因为。因为众生【迷真起妄,】迷惑了这个真心,而起这个妄,这个「妄」的意思就是拼命的执着,往外的,从来没有停止过,无量亿劫来,我们就是用这个妄想心,不懂得歇即是菩提,我们不知道真心。所以,我们无量劫来,从来不知道真心是什么,除了诸佛菩萨来示现成佛,教化我们,让我们每一个人往内观照,发现我们也有真心,跟如来一样,否则哪一个人能够醒过来呢?是不是?除了佛教以外,其他的宗教,都认为有一个神在主导这个世间,我们对其他的宗教给予祝福、给予肯定,因为他们对人类都有某一个程度的贡献,我们也不批评。只是说:他们所讲的这个道理,跟佛教的道理是完全不同!他们是靠神来解救的,所以,他们称为天父,在天上的父;而我们称本师,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老师,他如此的慈悲教育我们,是为了每一个众生将来都能够成佛。所以,做学生的,有一天,也可以变成老师。所以,佛法的思想的伟大,就是平等不二,这是跟外道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佛教讲是不二法门,即心就是佛。那么,众生就是迷真起妄,除了学佛,才能够了知什么是真是妄;外道根本就不用讲了,就妄上加妄了。


    【认识为心,】这个识心,就是能执着的现前......能执着的、能运用的、能思惟的、能分别的,白天妄想;坐着就是种种的梦想;每天都有理想,这个统统叫做无明、统统叫做意识心。而我们从来没有觉察到,我们今天日常所用的,原来所用的都是这一颗执着的心,以为有一个可以依靠的。我在思惟、我在分别、我在想,佛陀说:这个就是妄识、妄心。那么,我们认这个执着和分别为我们的心。


    【则本有真心,】就遗失了,【不能解悟,天然性定,无从修证。】所以,只要没有听到佛法,就叫做完全没有机会!但是,听到了佛法,不肯扎实的修行,有等于没有。世间人没有听到佛法、没有听到正法,我们谓之不幸,说:这个人很不幸、很没有福报!但是,听了佛法以后,却不肯下功夫如实的观照修行,名为大不幸!别人是得不到佛法,不知道有正法,你听到了正法,却不修行,所以,是大不幸!


    【故如来首告阿难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这生死相续是从哪儿来的呢?【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这一语道破无量亿劫来的毛病!无量亿劫来,我们都是用妄想心。说:一切众生,从无量亿劫来,生死相续,是为什么会生死相续?就是因为不知道有常住的真心。


    所以,我们讲: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这是哪来的呢?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诸位!这个「常住」,统统在讲我们的清净自性,要不然,哪一种叫做常住呢?常住在哪里呢?你认为一个文殊讲堂,前面摆几尊佛像,有几位出家比丘众在这里,名为常住吗?对!这个叫做事相的常住,方便说;但是,佛像会坏啊,他是生灭法的啊,今天不坏,一百年会坏;一百年不坏,一千年;一千年不坏,一万年,往后推论就知道,连这个佛像都不叫做常住。好!再来,法、经典,经典会发霉啊,淋了雨以后,这个页数会烂、会坏啊!出家众,出家众都是父母生的啊,父母生的,他就一定有生老病死,这是一个大自然的法则,那么,常住在哪里?


    我们午供常常念: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在哪里呢?就是我们这一颗真心!什么是佛?什么叫做南无常住十方佛?就是我们觉悟的这一颗心,叫做常住佛。什么是法呢?由般若智慧,了悟根、尘、识一十八界,同时脱落,可以方便说:所以,本性具足有法。内心和合无诤才是僧。所以,「僧众」,要很清楚,出家为僧,「僧伽」是什么意思?心和合无诤,叫做僧伽。一个出家人为了一件小事情,争这个、争那个,在团体里面格格不入,自己偏见,有自己的傲慢和个性,诸位!事相来讲现僧相;但是,从真心的角度来讲,他还离得很远!因此我们要了解,常住真心就是常住的三宝。所以,午供我们念: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它分理跟事,理就是常住真心,每一个人心性当中,都具足三宝。事相来讲,由生灭的假相、缘起的假相来讲,讲堂是个常住,方便说。


    这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这本性本来就是清净,是光明之体;这个「光明」是没有烦恼,不是指有光线那个光明的体,不要想到那个放光的体,这个体悟跟佛讲的是十万八千里!这个「明」是大般若智慧的体,是能起妙用,叫做明体。不是有光明的,像电灯一点叫做亮的那个明体;充满智慧的体性,叫做明体。用诸妄想,一切众生都用这个妄想,而此想不真,这个分别心、这个想,其实是不真实的,所以有轮转。


    【是知识心,乃大定之冤贼,】所以知道,因此知道,「识」就是这一颗执着心、分别心、颠倒妄想心,这是修大定的冤贼,也就是你平常所用的那一颗心,其实就你的贼!但是,你要了悟真心呢?那个贼就是佛!所以,知之不为过,你知道那个是贼,佛就现前,就不离当下。喔!贼进来了,我们把它看得很清楚,如如不动,这个贼起不了作用。烦恼来了,我们把它看得很清楚,烦恼起不了作用,要不然,那个贼就真的会偷走你的财产,也就是偷走我们的功德法财。所以,烦恼来了,就是贼已经现前了,这意识心就现前了、执着心现前了,你就把它看清楚,喔!烦恼来了,告诉自己:又来了,又来了!你很清楚它来了,还不能跟着它走呢,心要如如不动。所以,重复训练放下,这是修行第一法要;守住常住的真心,这是修行第一个诀秘,要守得住,还没大悟,要先能守。


    【菩提非此心所得成;】我们的不生不灭的菩提涅槃妙性,绝对不是用意识分别心所能达到的。所以,我们世间的教育,就是增加执着、增加分别,全部都是用妄想意识心。包括点、线、面三度空间、理则学、推论,全部都用意识心。因此世间法不究竟,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没有听到佛法,也没有人教育,又体悟不出来。所以,菩提非此执着、分别、妄想意识心所能达到的。


    【根性为圆通之正因,】这个六根里面的不生不灭之清净自性,这是圆通,才是正因,是成佛的正因。你要先体悟,见一切相,记得!同时放下,离一切相,慢慢的,如来藏性就会现前;不做勉强的功夫,就不会有自然。所以,修行刚开始要带一点勉强,勉强放下、勉强宽恕对方,久了就习惯。【楞严实自性之本具。】也就是楞严大定,实在是每一个人存在、本来就具足的一种清净自性之定。【故阿难请示成佛大定,如来即为破识显根:】破这个识心,显这个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破识心五种胜善功能,】


    诸位翻开第16页,倒数第六行,虽然意识心是贼,但是,它有五种胜善功能,皆本经历述:一、见佛相好,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虽然是意识心,可是,它也有好处,用对了,看到佛的相好,常常这样想:佛这个庄严相,绝对不是贪欲心所产生的,要不然,怎么会有如此庄严的相呢?二、闻佛的声教,忆持如来,秘密妙严,恒不忘失。这个虽然是意识心,可是,暂时用一下也不错,因为没有大悟,就是这样子。所以,在座诸位听经闻法,暂时用意识心;等到你了悟:喔!这刹那的意识生灭心,原来也不可得,如来藏性就显,藉这个音声来显现,藉这个意识心,放下,同时就是如来藏性。


    第三,也是意识心,闻法领解,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意思就是说:闻法领解了,悟了有一颗妙明心,元所圆满就是本来是圆满的,常住心地。就是还没有大悟,只是说:悟到了本来有的圆满,意思就是说:这个因也不错!第四、止散入寂,要停止这个散乱心,入寂灭的心。纵灭一切,见、闻、觉、知。见、闻、觉、知就是六根,见就是眼;闻就是耳;觉就是鼻、舌、身;知就是意,所以,这个就是等于六根。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内守幽闲就是说:我统统放下了,不去想!这个还是意识心。内守幽闲,「幽闲」就是没事,看起来好像放下了,这个还是意识心,没有打破无明,暂时休息一下吧!


    第五、界外取证,得灭尽定,受、想不行,就是色、受、想、行、识,受跟想,受就是前五识;想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不起现行,就是没什么烦恼了;但是,微细的惑还没有断,成阿罗汉果,这个还是意识心,用意识心在修行,不能成就无上菩提果。此五种皆是意识,胜善功能,人所难舍。这是一般人最难去突破的!所以,一般人认为要修行……这个还是意识心。所以,刚开始只好用这样子的心,暂时,听经闻法;有一天,闻法慢慢的领悟了,这个意识原来是清净心刹那的闪动,喔!连这个都要放下。


    所以,连证阿罗汉果,统统要放下这个对阿罗汉果的执着。因此,《金刚经》讲:得了初果,能说自己是初果否?佛说:不行!须菩提讲:不行!是不是?证二果、三果、四果,能说自己是证阿罗汉果吗?不也,世尊!证阿罗汉果,不能说自己证阿罗汉果,因为证阿罗汉果,再动一个念头去执着阿罗汉果,又是意识心,没有办法直趣菩提。所以,动念就会卡住……但是,大悟了,动念就是妙用,所以,在于悟跟迷这个功夫。此五种皆是意识,胜善功能,人所难舍。本经欲修佛定,务将意识铲除,以此心非菩提因故。翻回来,我们简单念一遍。


    底下,说:破这个识心五种胜善功能,【犹属生死妄想,令人决定舍之;】意思就是:用意识心修行,最多最多只能证阿罗汉果,最多啦!第六意识断了,无法证究竟菩提果;究竟菩提果,下手处就是不生不灭的根性!【显根性,一精元明心体,】一精元明就是同一个精明之体,同一个体性的意思。【以为涅槃妙门,令人决定用之。】所以,显根性就是《楞严经》的舍识用根。


    【则欲令舍识用根,】《楞严经》的开头,讲到正修行首楞严大定第一个步骤,就是修奢摩他。奢摩他就是讲三如来藏,第一个讲空如来藏,彻底的放下,是修行第一个步骤。不能用意识心,不管你拥有什么,都告诉自己:那本来就是空。拥有、得到是错觉;失去、伤心还是错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一下子就进入菩提!识就有数量、就有三度空间,就有思惟、就有执着、就有分别,这个就是生灭意识心。所以,欲令舍生灭的意识心,用不生不灭的根性,【为修楞严要旨也明矣!】这个是非常清楚的!


    【当知爱欲为禅定之障,】这个爱欲就是贪爱,佛陀在《阿含经》讲了一句很平淡的话,却是特别的重要!佛陀说:贪爱一件事情,就有一件事情的烦恼、痛苦和负担;贪爱二件事情,就有二件事情的痛苦、烦恼和负担;乃至贪三件事、五、六,乃至贪百件事情,就有一百件的烦恼、痛苦和负担。换句话说:众生每天做的,就是在伤害自己的清净自性,他认为贪、占有才叫做是自己的;而佛陀说:这刚好相反,这是痛苦的根源、烦恼的根源、是生死的根源。所以,这个世间为了财,杀了多少人?为了色,破了多少的家庭?为了名,死了多少英雄好汉?为了食,杀多少众生?为了睡,我们享尽了一切福报。所以,这个爱欲为禅定之障碍。一切修行人,应当先令我们的生活平实、平淡、平凡。


    说:当知爱欲为禅定之障,【故以多闻】就是听经闻法虽然听了很多,【误堕为缘,】这是示现,堕入这个淫室为缘,【发起大教;】如果没有阿难示现误堕淫室,那么,也就没有今天的《楞严经》。【识心乃生死之根,故以见相发心为诘,】「诘」就是问;「见相」是眼前之相,阿难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出家,佛就利用他来问话,说:当初你为什么发心出家呢?阿难就说:我是见佛的相好,所以,发心出家!由这个来开始探讨问题出在哪里?故以见相发心为诘,以眼前之相,阿难所见的眼前佛的相好,从这个地方开始问。来【探悉病源。】看你的心的问题出在哪里?


    【由是备破三迷,极显一性,三重破识,全破其妄,十番显见,极显其真。】由是备破三迷,这备破三迷,诸位!翻开前面那一张大张的,我们简单的恢复一下记忆,在下面○○八七对上去,破妄识无处,斥妄识非心,推妄识无体,这个就是备破三迷。好!翻回来,极显一性,全部就是要显现如来藏性。三重破识,一而再,再而三,三层的破识,问了七次,都不能离开这个意识心,总归是三重破识。全破其妄,十番显见,「十番」就是十次,显这个见性。就是你以前用的都是妄识,不是真心。那么,十番显见,诸位!翻过来大张的,我们恢复一下记忆,看下面,显见是心、显见不动、显见不灭、显见不失、显见无还、显见不杂、显见无碍、显见不分、显见超情、显见离见,好!翻回来,因为这个刚开始,所以,浏览一下,恢复一下记忆,免得听到后边,忘记了前边;看前边,忘记了后面,这是常常有的通病。


    师父一个人讲经,底下的人,每一个人的领悟力都不一样,有时候还会误会!有一次,李炳南老居士说:我有今天,我有这样的今天,是谁ji我呢?我听了,我就领悟了,知道老居士在讲什么,那时候是读大学去听经。旁边儿听了就很不舒服,就说:哪有这么骄傲的居士?说今天他有这么样的成就,没有一个人比得上他!我说:老居士不是这个意思,这个ji他是山东人啊,那个ji就是「给」的意思。说:我有今天,是谁给我的呢?李炳南老居士是很谦虚呢!意思是说:大家给我,大家来拥护,他才有今天啊!老居士是这个意思呢!你看,同样在底下听经闻法,我听的就是正面的,他听的就是负面的。我说:你这样不行的!也会的,真的!


    像我这样一讲这个往生被、咒轮,听完了,重复的问:师父!土葬怎么用呢?火葬怎么用呢?到底金光明沙什么时候……师父一个人讲,底下的人听,听完了,还是重复的一直问,因为根性不一样,真的!所以,师父只有一个,没有办法一一的来回答。因此叫你听经闻法要全神贯注,就是这个道理,人家讲的是正面的,你就把它解成负面的,那有什么办法呢?


    十番显见就是十次显这个见性,极显其真。【向六根而指见性,令亲验乎不动之本真;会四科而示藏心。】四科就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好!翻开大张的看一下,我知道你们程度很好,但是,也恢复一下观念,别明即妄即真,会五阴即藏性、会六入即藏性、会十二处即藏性、会十八界即藏性,这个就是四科。有的人,他会把四科弄错了,牙科、心脏科、妇产科、骨科,他会弄错方向的!人家问:四科,哪四科?他说:知道啊!就是心脏科啊、泌尿科啊、妇产科、骨科!


    会四科而示藏心,【令自明常住之自体。】【复融七大,圆满十虚。】「十虚」就是十方。好!看七大,翻过来第一页大张的,哪七大呢?地大、火大、水大、风大、空大、见大、识大,地、水、火、风、空,就是物质世间;见跟识就是精神的世间,精神世界,不是物质,就是精神。


    翻回来,复融七大,圆满十方。【阿难知心精之遍圆,赞大定之希有,】讵,这个「讵」就是岂;「非」就是不。哪里不悟真心,(【讵非悟真心,】)而,加一个字:能,【而(能)明性定耶?】说:赞首楞严大定之希有,阿难经佛的开示,知道心精之遍圆,赞大定之希有,哪里不悟真心,而能明性定耶?就是你下手处一定要对,(未完)




(文章转自 微信 梵音极乐  2019-05-17)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楞严讲解66: 大彻大悟就是: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