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教教育 >> 教理文章
佛教教育
禅宗经典——维摩诘经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12-04 17:02 点击 857 次

  《维摩诘经》——维摩诘

  《维摩诘经》简称《维摩经》,全名是《维摩诘所说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罗诘是梵语Vimalakirti之音译,维摩罗意即净名无垢,诘即为,故《维摩诘经》又名《净名经》或《说无垢称经》。摩罗诘又译为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无垢称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维摩诘是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据《维摩诘经》讲。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个富翁,家有万贯,奴俾成群。但是,维摩诘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菩萨。又号金粟如来,维摩诘才智超群,享尽人间富贵又善论佛法,深得佛祖尊重,也是王维心中的楷模。

  《维摩诘经》,是与整个佛法、佛教、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的文化关系最大、影响最深、历史最久的一本经。如果把《维摩诘经》只当作是在家居士所说的一本经,观念就不对了。《维摩诘经》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本位而解脱成佛的法门,也指出了十方三世诸佛如何证道,如何得到解脱,如何证得菩提之路。

  一般人都以为中国的禅宗是达摩祖师来了之後才传开的,殊不知在达摩祖师以前,由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维摩诘经》和《法华经》影响最大,而成为中国文化禅宗的根本经典。 

 


  《维摩诘经》 - 东方佛国

  《维摩诘经》——〈智慧与解脱〉
  《维摩诘经》因为文字易懂,流畅优美,人们很轻易的读过去了,认为已经懂了,实际上非常难懂。这一次把《维摩诘经》和《药师经》连起来讲,因为它们是一个系统的。为什麼说是一个系统的呢?一般都晓得,佛介绍给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是为了方便,让人末世智慧及福德不够的众生,能够修往生法门。而佛法真正的即生成就,这个成佛的大业与大道,却在《药师经》和《维摩诘经》所表徵的东方世界两个佛国。一个是阿閦佛国,就是维摩居士化身成为在家佛所依附的东方妙喜不动世界。

   东方的阿閦佛国和另一个东方佛国,药师琉璃光佛土相衔接。东方世界和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相辉映,像是一个太阳系统的昼和夜。当太阳西斜下山的时候,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太阳出来生生不已的时候,又到了东方阿閦佛国土和东方琉璃光佛土。这是佛法中的一大秘密,是真正的密宗。

   真正了解佛法以後就知道,一切显教的经典中明显告诉你的,你不懂,就成为大密宗。倒是一切密宗修持的方法,反而很是显教,因为它的密义,你若能深入参究,就明白了、就通了。显教告诉你真正的佛法奥秘,你再参究也不通,除非你福德成就、大智慧成就,才会通了。所以这次讲经的因缘,是把真正即生成就,佛法的大秘密告诉你,让你好好修持参学。不要以为打坐就是学佛。

  《维摩诘经》的第十二品,(见阿閦佛品),阿閦佛是东方妙喜如来不动国土的佛,也就是讲《药师经》时,所引到《法华经》当中的大通智胜佛的十六个佛子之一,连阿弥陀佛也是大通智胜佛的儿子。   《维摩诘经》经文再下一品是(法供养品),就提到药王如来,要了生死成佛超出三界,必须深切亲证到药王如来所开示的不死之法,不生也不灭。千古以来,都无人把佛法中的《药师经》《维摩结经》《法华经》当作秘密法门,只把它们作为显教的经文来诵读参学,自然不会明白修法的意义与关键所在,因此毫无成就。

 

  《维摩诘经》中文
   整本《维摩诘经》里面最重点的重点,是说,佛法就在这个世间,就在自己的身心上。如果求他方世界依赖别人,想了生死,想成佛道,是不可能的。因为外力仅是方便法门,非究竟法门。所以究竟法门必须要自度自了。
   例如四川省的文殊院有幅非常好的对子:见了就作,作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於觉, 觉生於自在 生生本是无生。像这些佛教文学,禅的精神,灵性智慧的渊源,都与《维摩诘经》有密切的关系。

  《维摩诘经》的中文版本,是在中国历史上动汤的南北朝时期,由西域请来的胡僧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最初是前秦的苻坚发兵去请鸠摩罗什,但鸠摩罗什还没走到中国,苻坚的前秦就亡国了。后来就由姚兴在今天(2008年)陕西地区所建的后秦国,出兵请到鸠摩罗什来中原。为了请来这一位学者,发兵几十万,灭了扣住鸠摩罗什的三个西域小国家,大概也只有中国南北朝这些野蛮的皇帝们才做得出来。

  《维摩诘经》的文字之好,不由得要敬佩鸠摩罗什的才华。当然,他在中国所收的几位杰出大弟子,像僧肇、僧睿等,都是一流文学天才,自然也是本经文字优美的原因。因为有《维摩诘经》,中国此后两千年的文学、文化都为之丰富了。例如唐代文人的唐诗,几乎无不受《维摩诘经》的影响,从唐代就把《维摩诘经》编成戏剧上演,今日昆曲的《天女散花》就出自《维摩诘经》。《维摩诘经》宗教的经典已经深入民间的戏剧、歌曲、舞蹈,对中国文化、文学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无与伦比。但是近代一般的中国文化史、文学史和哲学史的学者,因为佛学涉猎不深,就看不通这一点。而近代佛教界人士,却不精历史,或文学根基不深,也同样摸不到这样的观点。

 


《维摩诘经》 - 真正佛法

 佛教交流
《维摩诘经》的经题是(维摩诘所说经),后来也有题为(佛说维摩诘所说经),那是后世因为尊崇释迦牟尼佛而加上的,实际上原经的翻译不用佛说二字,只是维摩诘居士所说的经,因为这本经的中心佛法是由维摩诘居士所说的。也有把经题翻译成(不可思议解脱经),这是因为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要解脱三界,跳出六道轮回,还人们本来面目而成佛。

众生原本是佛,自己迷失了原路,不知父母未生之前自己为何,找不到这个根源,因此就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轮回。又因为受到物质世界环境影响,而有身心烦恼痛苦,生老病死等等。修持就是要解脱物质世界的束缚,解脱身心的烦恼,追溯回身心根源,自性清净。

学佛目的在求解脱,如何解脱呢?维摩诘居士所说经告诉人们,真正的佛法就在我们这个世间求解脱。

佛法所说不可思议,是说在修证上不可以用普通意识思想去猜测解释,不可以用凡夫的智慧知识来讨论研究。你只能用一个信的方法来修持。或者是信净土念佛法门,或者是信四念住、八正道、三十七菩提道品的法门。坚定专一地去求证,在求证的过程中,不可以用人世间的知识或习惯性的意识随便解释,所以说是不可思议,并不是说不能思议。如果是不能思议,那麼这一部经就是因思议所生,岂不自我矛盾。究竟不可思议与思议的分别何在,这是佛法中的秘密,《维摩诘经》本身也给了答案。


 

《维摩诘经》 - 《维摩诘经》

1、小乘与大乘

小乘与大乘经法
佛教是消极厌世的,这无疑是没有通观佛法整体和深入佛法精义所得到的片面认识。但从生活实际中来看,这种看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尤其从声闻乘佛教来看,虽然舍俗觅真地刻苦修行自有崇高可敬之处,但是对苦难中的人类,很难有大的积极影响。因此,在汉地独盛大慈大悲的菩萨乘。声闻乘又被称为小乘,菩萨乘被称为大乘。《维摩诘经》是扬大抑小的大乘经典,塑造了一位在三界中游行自在、真空妙有、辩才无碍、善于启发的大乘圣者形象。相比较而言,小乘圣者可以说是舍污求净染净对立,而大乘菩萨是居尘不染,处污常净,超越了一切对立,达到了随缘任运、自在无碍的精神境界。

从根本上说,小乘是大乘的基础,大乘是小乘的深化与发展,小乘是不可完全否定的。但从见地的究竟来说,小乘有所偏执,处于染净二元对立之中,而大乘是染净圆融、烦恼即菩提的不二法门。《维摩诘经》提出了心净即佛土净的思想,强调通过不二法门来超越一切二元对立,达到内心完全清净,从而实现佛土清净的宗教理想。所以说超越精神是《维摩诘经》的核心内容,尤其是维摩诘以默然无言回答文殊师利菩萨的提问,体现了一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超越一切对立的精神。这是一种出世入世不二、烦恼菩提不二、静默言说不二乃至一切二元对立不二的超越精神。它并不是否定世间、否定烦恼、否定语言,而是要在世间超越世间、在烦恼中超越烦恼、在语言中超越语言,超越的是妄想杂念,显现的是真空妙有之心、自利利他之事业。下面我们就维摩诘形象所体现的超越精神与及其意义进行具体详细的现代诠释。

2、不二法门与超越精神

 

《维摩诘经》分布图
《维摩诘经》运用不可思议的不二法门,消解一切矛盾,影响了禅宗思想、禅悟思维、公案机锋。禅宗将《维摩诘经》作为宗经之一,将不二法门作为处世接机的态度与方法,泯灭一切对立,从而获得了生命自由的无限超越。在《维摩经》众多的不二法门中,语默不二、小大不二是对禅宗影响最大的两种。维摩不二禅机,对禅宗影响最大的除了斩断葛藤的方法论,便是存在而超越的境界论。这主要表现在心净佛土净、在欲而行禅、处染而不染、无住而生心等方面。 

前加否定词即成为不二,也就是将原本有分别性质的转换其义,改变原有的认知态度,超越一切分别之相,达到绝对平等的真理。真空妙有是大乘佛学的理论精髓。相比较而言,小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沉空滞有,认为缘起现象真如实相是对立的,即以缘起的现象为虚幻不真,而唯以涅槃实相之空为归宿。普通人执着现象为实有,迷恋世乐而被系缚其中,是一种偏执,但小乘圣者执着求空,也是一种偏执。在大乘菩萨眼里,缘起的现象本身即是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全空是色,全色是空,并不是在缘起之外另外有一个空可求。缘起则无自性,无自性则不真,不真即是空,空也不是无,因为有假名存在。这样即空即有,不有不无,就是大乘般若学的精义。现象之假实相之空本来就不是截然可分的两部分,而是相对相关、圆融互摄的不二关系。因此,世间与出世间、烦恼与菩提、静默与言说,不是绝对可分的。

 

佛教
《维摩诘经》就塑造了一位体现大乘佛教随缘任运境界的大乘圣者。在经中,当所有菩萨说完自己对不二法门的理解后,面对文殊师利的提问,维摩诘默然无言,于是文殊师利叹曰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维摩诘的静默无语将对不二法门的讨论推向了高潮,体现了佛家第一义不可说的最精微最深刻的义理。但是我们不要以为维摩诘的静默无语与普通人的沉默是一样的,对一个凡夫来说,闭口无语时其内心并不是绝对宁静,其意识要么陷入昏沉无聊的状态,要么散乱,头脑喋喋不休,胡思乱想,一刻也停不下来,无法完全抛开语言而只是简单纯粹地存在。其实头脑的散乱也需要一个人的宁静境界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被感觉到,所以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内心的散乱。佛家说,一弹指有90个生灭,每个生灭又有900个念头。而已达到随缘任运境界的维摩诘静默无言时,完全放下了一切语言分别而契入真如本体,照见了五蕴皆空,心无挂碍,与天地万物同一体,与其处于同样精神境界的文殊师利立即领悟到此时的维摩诘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因为一有言说,就有所对立,就不是不二法门。从说法者的境界来说,佛菩萨真空妙有,超越一切对立,说与不说皆是,无有差别,内在永远如如不动。从所说法的方式及内容而言,沉默是最终极的,一切言说当其被说出时即是一个限制,无法表达那个在本质上不能被言说的浩瀚无限之境。所以欲明心见性,觉悟真如,除了返求诸己,入静体空,自悟自证,别无它途。

提倡维摩诘的静默,否定前面诸菩萨的言说,也是不对的,这样也是一种执着。从《入不二法门品》中,可知入不二法门有三种层次:诸菩萨各抒己见,具体地言说如何入不二法门。文殊以言遣言,说明一切法不能言说分别,为入不二法门。维摩诘则以默然无言,表入不二法门。这三种层次渐进而入,才能切实了解入不二法门的真义。三十一位菩萨的说法,是以言显不二,文殊的说法,是遣言显不二,维摩诘的默然,是无言显不二,所显皆一。若无文殊的遣言说明,则维摩的默然,与不会、不懂、不悟没有差别,也就无法表达出默然的真义。同样地,若无诸菩萨的言说分别,则文殊的遣言,无法令人清楚明白。有三者的互相呼应,则入不二之理才得以贯通。从这里可以看出言说的重要性。

维摩诘从一开始就辩才无碍,诸罗汉弟子和菩萨受到维摩诘的批评而无有反驳。维摩诘就是这样善于运用语言,善于启发众生,可以说是一位语言大师,该静默时静默,该言说时滔滔不绝,分析透辟,听者无不折服。

维摩诘是一位具有绝对超越精神、出淤泥而不染的大乘圣者。大乘佛教精神的核心就是一切二元对立不二的超越精神。

 

 

《维摩诘经》 - 现实意义

佛祖
二十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巨大成就,但是,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却导致了一些新的问题甚至灾难。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人类社会要全面进步和谐发展,就必须要有科技文明和人文文化的协调发展,人类在改造外在客观世界的同时,还必须努力提高人类自身的生命境界。宗教就其核心精神来说是一种对于生命终极意义的关怀,是一种对于无限与永恒意义的观照,宗教注重人的内在精神的超越与升华。如果真正的宗教精神得不到弘扬与落实,就必然给邪教以发展的空间,宗教这一庞大的市场,正教不去占领,邪教必然乘机而入。当前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但是人们的精神境界并没得到很好的提升,心灵的困惑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出现很多不和谐的社会问题。

《维摩诘经》大乘思想的超越精神对促进社会和谐是大有益处的,从某个角度说,超越精神就是和谐精神,因为只有超越个人的私欲,人与人才能和谐相处。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诠释这种超越精神:

.超越人与自我的矛盾

人过度执着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就会有很多烦恼,内心的语言总不停止,形成一个自我思想的王国,把自己封闭在里面走不出来。只有通过放松、入静,领悟万物皆是互相关联,并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我,超越私我而达到无我,内心才能和谐,生活才能快乐。这是从个人心理的角度谈超越精神。

.超越人与人的矛盾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就是以奉献自己为他人服务而达到宗教超越境界的必由之路,这种奉献精神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大乘佛教提倡自利利他,这种理念既不是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也不是盲目地强调专门利他,而是在二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比较符合社会实际。这是从社会伦理的角度谈超越精神。

.超越人与自然(宇宙)的矛盾

人只有从整个无限宇宙的立场来观照自己的有限生命,才能达成人与宇宙的和谐,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促进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这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谈超越精神。

古老的佛教文化蕴含着超越时空的人文精神。这种超越精神不仅要在宗教界弘扬和落实,更要在社会各界大力弘扬和落实。只有超越精神落实于人们生活的每一个当下,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的心灵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和谐。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禅宗经典——维摩诘经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