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学心语 >> 佛缘人生
佛学心语
龙泉学堂 | 苦乐人生 第85天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8-05-17 13:31 点击 662 次


第12讲
怎样发心修行-2 
  
      那么殊胜的下士呢?就是,“是于现世不以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就是我们不以现世、眼前的利益安乐为重,而是希求后世的善趣的圆满。这里的“善趣圆满”,就是我们常常所谈到的暇满,各方面学修的因缘、条件都具足;“以集能往善趣因故”,那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的用功,利乐有情的这些善业,其目的呢?就是要集聚能往善趣的因;反过来说,如果资粮不具足的话,那我们要往善趣,都是不太可能的。为什么呢?我们往善趣的因没有,业不够殷重。反过来说,我们从初发心,以及中间很长很长的时间,在集资粮,其目的呢?就是不断累积能往善趣的因,这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种因嘛。我们所讲的种因是有所指的,而不是混同于一般的因果的概念。因为这里所谈到的“种因”,我们在理路上面要认识清楚:共下士、共中士、上士道,所以是指这里头的发心种因,那么我们如果发心种因,在教理上面认识不到,自己不知怎么去认识和作意,那么我们的这种行为,所做的事情,就是普通的世间善法。


      那么决定胜当中呢?略有两种:“谓证解脱仅出生死,及一切种智位,其中若依诸声闻乘及独觉乘”,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类,也就是中士,或者呢共中士,那么这些的法类,它也是能够让我们证解脱,出离生死,到达一切种智的位。但是,中士跟共中士有什么区别?中士呢,它是出离心,厌患一切诸有为:自利、出三有、得解脱,那么以趣解脱方便,这些的道路,这些的戒定慧,是属于中士道,那么如果是共中士的话,这些的法类,这些所做的事情,是上士道的基础,是它的支分,是它的部分。如果不是的话,那么只以出离三有为目的,而不是说,为利有情为目的,这样子的一种发心差别,是不同的。也就是,我们是从哪一方面去种因,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那么上士道呢?大悲是在一种(此处原文:大悲自在而转)“为尽有情一切苦故,是从大悲出发”,为了尽除一切有情的苦,尽除所有有情的痛苦,成佛,学习六度,两种次第等等。




(文章转自龙泉学堂 2018-04-30)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龙泉学堂 | 苦乐人生 第85天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