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教教育 >> 佛学常识
佛教教育
寺院过堂仪轨及意义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10-13 15:58 点击 1101 次

    佛教传到汉地之后,形成了丛林中特有的仪制,早、午斋两次过堂,过堂也就是佛门中的“吃饭”。我国汉传佛教,是将过堂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礼仪的统一。僧众每天早晨和中午的过堂都要到“五观堂”或“斋堂”。待法师们坐端盛好饭后,维那僧起腔,大众随引磬声合掌同念“供养咒”,举行施食仪式,还要念诵报四恩,并奉请十方诸佛菩萨临斋;然后从方丈钵中取出少许食物送到超升台施食给畜生及饿鬼,通过念诵变食真言等,观想七粒米可变四十九粒米,四十九粒米可变无量无数如须弥山,施予“大鹏金翅鸟”、“罗刹鬼子母”及“旷野鬼神众”等,以此体恤饥困的众生,此称为“生饭”或“出生”。
过堂用餐仪轨,规定了碗筷摆放、使用和添饭加菜的步骤与方法。其中的重点是不能讲话,不能随便出声。寺庙过堂的餐具一般左手拿饭碗,置于胸前位置,四指托住碗底,拇指压住碗沿,称作龙含珠,然后用筷子夹饭,称作凤点头。

一、行堂手势

1
碗筷摆放

 

2
拿碗方法

 

3
表示不要

 

4
要一点或少量

 

5
用斋完毕

 

    吃饭时应当提起正念,食存五观,思量食物的来之不易与众生的苦痛艰辛,产生感恩心、慈悲心、平等心和责任心。


二、过堂仪轨的要点

    在过堂时,营员排班,整齐有序地进入斋堂。在斋堂里,不可在中堂走动,保持中堂的安静与庄严,以示对诸佛菩萨的尊敬。起初,桌上的碗靠近桌子的外沿摆放,筷子横放在碗前。开始念《供养偈》之后,也就开始行堂了。行堂的义工拿着装食物的桶和勺子,沿着桌子走来。过堂期间,营员不能说话,要用特定的手势对行堂的人表达自己的意思。

    第一遍行堂时,只要营员不拒绝,行堂的人通常就会把每种食物都在碗里装上一点。如果营员不想要某种食物,或者觉得碗里的饭菜已经够吃,可将右手竖起,掌心向外,或用右手在碗边做—个遮挡的动作,以示不需要。

    过堂时端身正坐,脊背挺直,不要趴在桌上,不要低下头用嘴凑近桌上的碗,双脚不要交叉或翘起。不能浪费食物。

    开始吃饭时,先把筷子和装着饭菜的碗先后移近自己,然后拿起筷子,左手将饭碗平端在胸前。端饭碗时,拇指扣在碗边,其余四指平托碗底,古人称之为“龙含珠”。右手持筷子夹起食物送人口中,动作要轻柔而利落,古人称之为“凤点头”。对于稀饭、汤等流食,可以把碗端起来饮用,对于固体食物则不能把碗放到唇边扒拉着吃,一律使用筷子夹起来。

    第二遍行堂时,如果营员需要添加食物,就把碗向前移动,伸到桌子外沿附近。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里比划一下,表示需要添加食物的多少。想要添加某种特定的食物,就把那种食物从碗里夹起来,向行堂的人示意。对于某种食物还想再添加一些,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边轻点一下。对于某种食物只想要一点点,可用右手拇指和小指比一下,表示“少量”。对于稀饭,如果想要比较稠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里做一个竖插的动作;如果想要比较稀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上面平划一下。吃完饭之后,将碗叠起,放在靠近桌子外沿的地方,将筷子放在碗右侧距离约一寸的桌面上,筷子与桌沿垂直。

    过堂仪轨的意义不仅在于维持表面上的优美大方,这一套复杂的过堂仪轨展现着佛门的威仪。


三、过堂仪轨的功德与意义

1、古德云:随众过堂,好处有八。

1)不懈怠故——就是不放逸,过堂前打板三次,叫做三通,通是通知。第一通,是通知准备吃饭;第二通,众人穿袍搭衣,进入斋堂次序就座;第三通,静候大和尚。这样做,大家不能怠慢拖拉,很有次序。
2)供养省力——厨房及行堂(盛饭菜)的人,工作方便省力,可以一次过排好碗筷,盛饭菜,收拾统一整理快易。
3)平等无我——大家吃同样的饭菜,无分别,体现出佛教的平等观。
4)不偏众食——大家用膳平等,各样食物分配均衡,营养便会均匀,对身体亦有好处,又能改变不良的习气。
5)甘苦同受——大家无有拒择、对任何饮食,如尝甘露,没有分别心,法喜无穷。
6)存在念故——息诸妄缘,当观信施难消,为作药食而已,妄念一起,即起即空, 是谓存在念。
7)如法如理——唐代以后,寺院人渐多,尤其在传戒时,常过千人,若没过堂规则,场面便会很混乱。有次序是心安道隆,体现出佛教的教育精神。
8)起止威仪——佛弟子,凡事都超众,连吃饭都有学问,有规有矩,令见生欢喜及恭敬心,就是现身说法。

2、什么是“五观”呢?

    五观,是僧人吃饭时应该观想的五种思维境界。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维艰,来处不易。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藉着受食来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养吗?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谨防心念,远离过失,对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瞋心。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将所受的食物,当作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
5)为成道业,故受此食——要借假修真,不食容易饥饿,体衰多病,难成道业;但是如果贪多,也容易产生各种疾病。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

    佛教的修行让人们通过了解自己来改善自己,与正念觉知是分不开的。因此修行人要努力提起正念并保持觉知。然而普通人由于观照力微弱,经常忘失正念,吃饭时不具备正念,心不在焉,妄想联翩,就是随着贪嗔痴在流转。过堂仪轨就是正念修行的增上缘。要使行为符合这套仪轨的各方面细节,并在静默中进行有效沟通,集中精神,在过堂中随时觉知自己在做什么和想什么。

    吃饭是佛法修行的重要一课,愿师兄们安住正念、吃好喝好、法喜充满。(来源于菩提树下)


文章导图信息:【查看】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寺院过堂仪轨及意义

打印 | 关闭
<<上一篇:调五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