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佛教教育 >> 佛学常识
佛教教育
心的五盖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09-24 20:00 点击 947 次


    佛陀教义的最高目标是达到不可动摇的心解脱。这里的解脱是指心从系缚于苦与生死轮回的所有束缚中得到自由;这意味着彻底清净了被烦恼染污的心,并移除了由世间向出世间前进过程的所有障碍,亦即到阿罗汉境界的阻碍。


    许多阻挡了心灵开展的障碍,佛教经典里常提到的有五种,特别成为“五盖”(nivarana):


·贪欲(kamacchanda)
·嗔恚(byapada)
·昏睡(thina-middha)
·掉悔(uddhacca-kukkucca)
·疑(vicikiccha)


    它们以各种方式阻碍并遮蔽心的修行(bhavana),所以被称为“盖”。根据佛教教义,心的修行可分为两种:一是修止(samatha-bhavana)、一是修观(vipassana- bhavana)。止的成就是在禅定中,心能完成止于一境;为了能达到这一境性(即便只是短暂),初步条件必须克服五盖。在达成禅定境界的开示中,佛陀经常提到五盖。


    有五种主要代表初禅境界的心所称之为“禅支”(jhana)。根据佛教论书,五盖任何之一对各别禅支都是有害的,它阻碍了禅支达到禅定所需的更高发展与提升的程度;相反地,增强五禅支修习的力量可对治五盖,以趋向禅定的道路。五禅支与五盖的关系将会在本章节中阐述。


    五盖不仅妨碍禅定,而且妨碍较浅层次的定,如达到安止定(appana)前预备阶段的近行定(upacarasamadhi);或者,同样也阻碍了具有近行定的力量、已达到成熟观禅所需的刹那定(khanikasamadhi)。除了上述这些较高层次的心性发展外,任何努力尝试想要思维清晰与过清净生活的人,也都会被五盖严重影响。


    五盖造成了广泛有害的影响,需要不断努力克服,刻不容缓。不要认为花少许时间坐禅便足以对治五盖,除非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努力,临时抱佛脚而要能抑制五盖是很难成功的。


    渴望心能达到坚定解脱的行者,应选择一个明确、直接、可行的禅修对象,也就是业处(kammattha)。广义来说,业处是行者终其一生修行的依止处。紧紧地系着业处,从没有长时间忘失过它;即便只是做到这一点,对心的掌握与发展都会有相当大的进步,因为心能从中产生很大的凝聚力和毅力。选择以克服五盖为业处的修行者,应该检查直接哪一盖最强,然后细心观察通常这些盖是如何生起、在什么情况下生起,进一步更认清自己内心有哪些正面力量能对治五盖,最后将其降伏。同时,行者也应在一生之中尽量去发展这些正面的力量,也就是本书将提到的“根”、“禅支”与“觉支”。还有业处,在某些情况对于克服五盖也是很有帮助的。


    然而,凡夫(puthujjana)对五盖只能达到暂时性压制或部分减弱,直到证得圣道(ariyamagga)阶位才能彻底断除:


疑在初果(预流道)断除。
贪欲、嗔恚与悔在三果(不来道)断除。
昏睡与掉举则在阿罗汉道断除。


    因此,对治五盖所得到的利益并非仅限于使禅坐时间更短或更长,而是在每一个过程中减弱这些障碍,令行者愈趋接近圣者的果位,此境界从舍断五盖烦恼而得的解脱是坚固不移的。


    本文译自佛陀所说的经典和论书,虽然大多是佛陀对比丘的开示,但也同样适用于在家生活的人。正如古德所说:“此处所提到的‘比丘’是指将身心奉献于修行佛法者之一,任何践行佛法者都包括在‘比丘’一词中。”
(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衡阳竹林寺
本文链接地址:心的五盖

打印 | 关闭
<<上一篇:放生的意义
>>下一篇:合十问讯规范